經典小故事成語故事

成語的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 2.11W人 

成語的故事1

諸葛亮,字孔明,襄陽人。劉備,字玄德,涿縣人。東漢末年 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羣雄爭霸,劉備爲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 多方蒐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臥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第三次去,才見了面。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志,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 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 將成爲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成語的故事15篇

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爲軍 師。孔明竭力地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面前,表現出不滿的神 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作了解釋,他形象 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反覆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

成語的故事2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春秋時期,楚國圍攻宋國的國都,雙方相持了九個月。楚莊王認爲再這樣拖下去,實在沒有什麼好處,準備撤離宋國。

這時,爲莊王駕車的申叔時說:“我看,宋國正盼望我們撤退。如果我們在陣地上營房建屋,並打發一部分士兵回去種田,表示持久之戰,那宋國軍民一定十分害怕,就會投降的。”楚莊王照他的說法辦了。

宋國果然驚慌起來。宋國的大臣華元,趁天黑潛入楚軍陣營,摸到楚軍主將子反的牀邊,把子反從牀上拉起來說:“我們國君派我來向你說明我們的難處。我們的糧食都己吃完,柴也燒光了。可是我們抱着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決心,你們想讓我們投降,那是不可能辦到的。如果你們肯後退三十里,那麼一切都好辦。”子反十分害怕,只得應允照辦。後來楚軍果然後退了三十里,並與宋國簽訂了和約。和約上有兩句話“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意思是說,我們楚國決不欺騙你們宋國,你們宋國也不要欺騙我們楚國。

來人們就把‘我無爾詐,爾無我虞”這兩句話,反其意而改造成爲“爾詐我虞”或“爾虞我詐”。“詐”與“虞”都有欺騙之意。現常常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你欺騙我,我欺騙你,互不相信的意思。

成語的故事3

死而不朽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9年,魯國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晉國去訪問。晉國的卿範宣子接待了他,並且與他交談起來。範宣子問穆叔道:“古人有話說:‘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嗎?”穆叔不清楚範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沒有馬上口答。範宣子以爲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說:“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後是御龍氏,在商朗是象韋氏,在周朝則是唐社氏。周王室衰敗以後,由晉國主持中原的盟會,執政的是範氏。所謂‘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穆叔聽他這樣說,覺得很不入耳,便說:“據我所聽到的,這叫做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有一位已經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種。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世代代沒有被人們廢棄。所謂‘不朽’。說的是這個吧。”他接他又說:“我聽說,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被人們廢棄。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來守住宗廟,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那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能說是不朽。

成語的故事4

在一個美麗的山村裏,有兩隻勢不兩立的山羊。一天,天氣很好,大家都出來曬太陽,兩隻山羊也溜達到小河的獨木橋上。獨木橋非常窄,每次只能容一隻山羊過去。恰好兩隻山羊在獨木橋上相遇,真是冤家路窄。

一隻山羊說:“別擋道,我要過橋。”

另一隻山羊不甘示弱地回答:“你沒說錯吧!憑什麼讓我給你讓道!你以爲你是誰啊?總愛擺臭架子的傢伙。”

一隻山羊又說:“趕快走開,是我先上橋的。真沒有禮貌!”

另一隻又答到:“什麼,說我沒禮貌?那你呢,一個還沒長滿牙的毛孩子竟然讓我給你讓道,想什麼呢,簡直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你一句,我一句,兩隻山羊互不相讓,誰也不肯讓一步,最後爭得臉紅脖子粗。

此時兩隻山羊都急了,也不管獨木橋有多窄,也不在乎橋下的河水有多急,衝過去把腦門結結實實地頂在了一起,羊角對着羊角,腿用力支撐在獨木橋上,開始了一場空前的激戰??

但是,沒過多久,橋上安靜下來,山羊不見了。原來,獨木橋很溼,兩隻衝昏頭腦的小山羊,只顧打架,不小心一滑,一齊掉進河裏了。

小朋友,只要一隻山羊謙讓一下,問題就解決了。他們誰也不肯讓步,本來很簡單的事情,最終弄得兩敗俱傷。人與人之間,只要相互謙讓一下,寬容一分,大家就可以和睦相處,快樂幸福。

成語的故事5

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裏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成語的故事6

【漢字書寫】:量入爲出

【漢語注音】:liàng rù wéi chū

【成語出處】: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衛覬傳》:“武皇帝之時,後宮食不過一肉,衣不用綿繡,茵蓐不緣飾,器物無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遺福子孫。此皆陛下之所親覽也。當今之務,宜君臣上下,並用籌策,計校府庫,量人爲出。”

【成語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指根據收入的多少來決定開支。

【量入爲出的意思】:量:計量。根據收入的多少來確定開支的限度。

【量入爲出的近義詞】:精打細算、量入製出、量入爲用;

【量入爲出的反義詞:大手大腳、入不敷出;

【量入爲出的故事】

公元200年,曹操計伐袁紹時派衛凱去巴蜀聯絡益州牧劉璋。因道路不通衛凱留在關中。關中本來很富,前幾年戰亂數十萬關中人落荒而逃。局勢安定後又返回故居。當地的將領招他們爲士兵以擴大自己的勢力。衛凱感到地方勢力強大以後會威脅到朝廷。他寫信給曹操,建議加強關中的管理,削弱地方將領權力。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關中地區的局面便有所改觀。

公元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後曹睿繼位,史稱魏明帝。明帝生性殘暴,沉迷男歡女愛,並大興土木營造宮殿。衛凱對這種狀況憂心忡忡。他上奏章給明帝說:如今戰爭沒有結束,陛下若不居安思危,國家就會衰敗,再也不能復興起來了。奏章最後開誠佈公地寫道:“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君臣同心協力,出謀劃策精確地計算國庫的財力狀況,並且根據收人情況來確定它的支出(即量入爲出)。但是,明帝並沒有採納衛凱的意見,照樣花天酒地。隨着政權的日益腐朽,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到公元265年,司馬炎終於代魏稱帝,開始了西晉王朝的統治。

【量入爲出例句】

西漢.戴聖《禮記.王制》:“冢辛(官名)制國用,必於歲之杪(末),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爲出。”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自今宜量人爲出,裁省妄費,寧使有餘,勿今不足。”

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於服務的態度五》:“我們要靠自己的收入,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仍然要嚴格遵守量入爲出的原則。”

【量入爲出造句】

快樂與金錢權勢其實風馬牛不相及,但放蕩不羈的女性渴望得到的遠不止是量入爲出的小家庭。

他們提出避免濫竽充數,規定供給標準,開源節流,提高生產力,量入爲出等五項具體實施辦法。

成語的故事7

【拼音】qiú tián wèn shě

【出處】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三國志·魏書·陳登傳》

【解釋】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介。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沒有大志

【押韻詞】援溺振渴、忍饑受渴、漫天遍野、非通小可、橫屍遍野、青鳥使者、龍戰於野、是事可可、籠山絡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見胸無大志的好友許汜來拜訪,問他有什麼時期。許汜說只想謀求田地,購置房產,陳登只是簡單招待他,讓他睡下牀。幾年後,許汜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同劉備談起此事,劉備說:“要是我就會讓你睡地上。”

【成語舉例】如今這些貪人,擁着嬌妻美妾,求田問舍,損人肥己,搬斤播兩,何等肚腸。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

成語的故事8

1。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裏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

2。韋編三絕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爲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爲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3。 臥薪嚐膽

越王勾踐被迫臣服於吳以後,力圖報復,他“懸膽於戶,出入嘗之”,又“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攻之以水”,以激勵自己不忘復興大事。這就是著名的“臥薪嚐膽”故事。在勾踐的發憤努力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積聚了強大的力量,具備了滅吳的能力。

4。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徵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5。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爲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爲佳話。

6。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爲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爲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7。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8。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9。不恥下問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爲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爲“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爲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爲“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成語的故事9

據說有個人養了一圈羊。在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裏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

原來,狼又從窟窿鑽了進來,又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成語的故事10

從前。有一口很深的井。裏面住着兩隻青蛙。一隻叫小綠一隻叫小黃。他們從來沒有出過這口井。天天看着和井口一樣大的天。常常幻想着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終於有一天。來了場暴風雨。雨水把井填滿了。他們趁着這個機會跳岀了井去。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副美麗的畫面。在這裏有花,有樹,有河,有草。他們覺得非常驚奇,於是他們決定到其他地方去看看,闖一闖。小綠去了一片森林。這裏有小鳥,小蟲,小鹿還有許許多多它的同類,讓小綠交了許多朋友,非常開心。於是小綠在這裏住下了。而小黃去的地方。卻是另外一個世界。他來到一個有高樓,有大廈,有房子,有飛機的地方。他來到這城市。這裏有很多的人。非常喜歡吃野味兒。比如說"青蛙"。它害怕自己有一天也變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還不如井裏安全。於是。她就想回到井裏。從此井裏只有一隻青蛙了。

成語的故事11

【成語】與虎謀皮

【拼音】yǔ hǔ mou pi

【釋義】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衝突,一定不能成功。現多用來形容跟惡人商量,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出處】《太平御覽》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爲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近義詞】海中撈月、枉費心機、水中撈月

【反義詞】行之有效、立竿見影

【故事】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但羣臣均反對,一時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們商量一下再做決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問他:我想孔子擔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聖人,聖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麼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製一件價值昂貴的狐狸皮袍子,於是就與狐狸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狸一聽,全逃到山林裏去了。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於是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祭祀。’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鑽進樹林裏藏了起來。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次祭祀。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就在於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成語的故事12

精誠所至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爲“飛將軍”。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着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爲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 金石爲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成語的故事13

能文能武這個成語出自《晉書·載記·劉元海》。

劉元海,名淵,元海是他的字,匈奴王;西晉末在今山西南部一帶建立漢國,稱漢王。劉元海年輕時特別好學,尤其喜好讀史傳、兵法,《史記》、《漢書》、諸子之文“無不綜覽”。他曾經對人說:“我每次看史書傳略,常常蔑視陸賈、隨何能文而不能武,又蔑視絳侯灌嬰、周勃能武而不能文。‘道’是由人來發揚光大的:有一個方面不明白,這是君子所引以爲恥的。陸、隨二生碰到漢高祖劉邦這樣有作爲的君王,可是不能建立諸侯的大業;灌、周見公跟隨太宗漢文帝那樣英明的皇帝,可是不懂開創教育這樣的美事,多讓人惋惜啊!”於是“遂學武事,妙絕於衆”。

後來有人把這個成語簡化爲“能文能武”,用來啓發人要借鑑歷史經驗,改變那種能武不能文或能文不能武的狀況。

成語的故事14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爲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爲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爲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爲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爲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着衆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點過第二條龍眼睛,突然間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爲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爲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畫龍點睛原文

張僧繇⑴於金陵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⑶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爲⑸誕⑺,因⑷點其一。須臾⑹,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不點睛者皆⑻在。

譯文

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爲很荒誕,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牆壁,一條龍乘雲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

註釋

1 張僧繇(yáo):南朝梁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家。

2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3 每:常常,每每。

4 因:因此,就。

5 以爲:認爲。

6 須臾:一會兒。

7 誕:虛妄,荒唐。

8 皆:都,全都。

畫龍點睛主人公簡介

張僧繇(yóu ),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南朝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梁武帝天監(502年 - 519年)中爲武陵王國侍郎、直祕閣知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擅寫真、頊道人物,亦善畫 龍 、鷹、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時人稱爲超越前人的畫家。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爲“張家樣”,爲雕塑者所楷模。張僧繇他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遊覽,他興趣來了,就在金陵安樂寺廟的牆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有人就問他:“你爲什麼不畫龍的眼睛呢?”。他回答說:“眼睛是龍的精髓,只要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來,認爲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了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立刻烏雲滾滾而來,突然電閃雷鳴,兩條蛟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於是後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上關鍵的一兩筆)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成語的故事15

畫蛇添足

古代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畫蛇添足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於是左手拿着酒壺,右手畫蛇,說:“我還能夠爲它畫腳呢!”他還沒有畫完蛇的腳,另一個人的蛇就畫好了,那個人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隨後喝完了那壺酒。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