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九年級課件

九年級語文夜課件大綱

本文已影響 3.62W人 

《夜》的作者是葉聖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語文夜課件,希望對你有幫助。

九年級語文夜課件

  九年級語文夜課件一

1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2、揣摩詩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2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提高,獨立判斷明顯發展,思想活躍,思考問題廣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經過七、八年級兩年多的學習,他們對現代詩歌這一文學樣式有了一定的瞭解,對詩歌的類型和特點有了基本的認識。但他們對詩歌想象世界的描寫和梳理,體會詩歌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我的設計主要通過誦讀讓學生領略詩歌的語言美、音樂美,品味詩歌語言魅力,不斷提高其表情朗讀水平;發揮聯想和想象,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調動形象思維,品味詩情畫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創造性誦讀,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引導學生抓住詩歌意象,瞭解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感悟詩歌內涵。

3重點難點

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用心領悟田園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回顧舊知導入

回顧上節課內容,導入新課。

活動2【講授】展示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2、揣摩詩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活動3【講授】作者介紹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活動4【活動】整題感知

反覆朗讀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中所寫的夜景,本詩展示了夜的什麼特點?你是如何體會到這一特點的?

提示: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活動5【活動】深入探究

1、《夜》蘊含了怎樣的感情基調?

提示:恬靜、喜悅是詩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調。蘊含了詩人對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鐘情與熱愛。

2、具體說說《夜》傳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提示:感受到一份獨特的靜謐與柔美,陶醉其中而盡情地享受着這份恬靜與閒適。

活動6【活動】拓展延伸

靜 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處?

籠罩着村外的松林。 遠遠的海霧模糊。

白雲團團, 怕會有鮫人在岸,

漏出了幾點疏星。 對月流珠。

這首詩與郭沫若的《靜夜》給你的感受有什麼異同?

提示:相同:這兩首詩都描繪了靜謐的夜景、美麗的月色。

不同:這首全篇描寫眼前的實景,從中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靜夜》在寫景的基礎上轉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詩人對神話傳說的遐想。

活動7【活動】課堂小結

這兩首詩都是優美的田園小詩,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這兩首詩在結構、內容、景物描寫、感情色彩方面有什麼異同。

提示:《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又各有其特點。《蟈蟈與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以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來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無限生機。《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着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九年級語文夜課件二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國x黨反動派殘酷屠殺革命志士的滔天罪行;在白色恐怖下,人民反抗意 識正在增長;

2.領會並學習細膩動人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

3.領會並學習側面描寫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及其作用。

2.難點: 環境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詞語補釋:

*撫慰:撫摩,安慰。

*韻律:指詩詞中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

*累贅:①多餘、麻煩。②(文字)不簡潔。③使人感到多餘或麻煩的事物。文中 指拖累,重壓。累贅léizhuì

*希冀:希望得到。冀jì

*滯鈍:形容動作十分遲鈍、不靈活。

*幽寂:幽靜、寂寞。

*頹然:形容敗興的樣子。

*況味:情形、滋味。

*矜誇:驕傲自誇。

*撩撥:挑逗,招惹。撩撥liáobō

*迷惘:由於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麼辦。惘wǎng失意,精神恍惚。

*暈眩:頭腦發昏,眼睛昏花。yùnxuàn

*鬱抑:鬱結壓抑。指蓄積在心頭的憂愁、氣憤得不到發泄。

*哀厲:形容聲音悲哀而尖銳。

*莫可名狀: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名: 用語言說出、表達。狀: 描繪,形容。

背景簡介:

葉聖陶先生的《夜》發表於1927年11月,它反映了“四一二”大屠殺之後,一段白色恐怖時期人民生活的一個側面。

1924年至1927年,是我國現代史上反對軍閥的第一次大革命。1926年7月正式開始了北伐,使短時期內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由於黨內負責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黨的領導權,致使隱藏在革命隊伍內部的國x黨蔣xx大權獨攬,當北伐軍乘勢長驅攻克上海之後,蔣xx露出了反革命的真面目,以清黨爲名,在上海發動了慘絕人寰的“四一二”大屠殺,使大革命遭到了失敗。

大革命失敗後,國x黨變本加厲,在國統區實行了白色恐怖,對共產黨人和革命隊伍進行了野蠻的血腥屠殺,他們對共產黨人和革命隊伍的態度是“寧可錯殺千人,也不放走一個。”在白色恐怖下,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青年被屠殺了。這篇小說《夜》鮮明而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白色恐怖下人民的生活的一個側面。文章所寫的一對青年夫婦就是大革命失敗後被國x黨反動派殺害的千千萬萬革命青年中的兩位志士。

難句解釋:

1.“放大的瞳子注視着孩子的臉,定定的,悽然失神。她想孩子因爲受着突然的打擊,紅潤的顏色已轉成蒼白,肌肉也寬鬆不少了”:

前句描寫老婦人因得知女兒女婿被捕後的內心憂悶、悲痛欲絕的神情。後句寫孩子幾天不見媽媽,經常哭鬧,面容變得蒼白,身體衰弱了。

2.“她彷彿看見一輛汽車載着被捆綁的兩個,他們手上足上是累贅而擊觸有聲的鐐銬。門首時時有徐重徐疾的腳步聲經過,她總覺得害怕,以爲或者就是來找她和孩子的”:

前句中的“兩個”就是老婦人的日思夜想的女兒女婿,“鐐銬”表明他們已經被捕。後句描寫老婦人內心害怕反動派會找到自己的住所進行搜查,加害她和小孫兒。

3.“但她清楚地知道,他們同臉生橫肉聲帶殺氣的那些囚徒決不是一類人”:

意思是老婦人完全相信她的女兒女婿雖然被捕,但和那些滿臉兇相,殺氣騰騰的強盜之類的罪犯是不一樣的。老婦人充分相信自己的女兒女婿是好人,決不是壞人。

4.“他不敢回想;然而那些見聞偏同無賴漢一般撩撥着他,叫他不得不回想。他想如果照樣說出來,太傷阿姊的心了,說不定她會昏厥不省人事”:

意思是指上文“那個弟兄”“同我談”的“那些見聞”,不能告訴老婦人。可以推想,“那些見聞”的內容就是槍殺革命者時的令人慘不忍睹的場面。老婦人聽到後將是受不住的。

5.“他們怎樣‘那個’的”:

意思是他們怎樣被槍殺的。作者不直接使用“槍斃”或“殺害”的詞眼,表現了作者對烈士們的深切同情和崇敬心情。

6.“‘甥女兒,我來看你了’,他默默祝禱,望她不要跟來了,連忙逃回小路”:

這句的“她”指“甥女兒”,就是已犧牲的老婦人的'女兒。這裏表明舅舅知道甥女兒是冤死的,怕她變成鬼魂附身;一方面表現了人物膽小和迷信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刑場氣氛冷森,場面恐怖。和上文舅舅誤把“十七、十八”兩個號碼的書寫看成“似乎手足蠕蠕而動的蛇樣的東西”所反映的場面氣氛和人物心理狀態是一致的。

解題:(環境描寫的作用)

小說以《夜》爲標題,⑴是因爲整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夜裏,⑵同時也象徵了中國當時正處於白色恐怖的黑夜之中。

在這篇小說裏,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極其陰暗、慘淡、可怕的夜晚: “一條不很整潔的裏裏,一幢一樓一底的屋內,桌上的煤油燈發出黃暈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慘淡,好像反而加濃了陰暗。”這是老婦人所處的陰暗、慘淡而可怕的生活環境。燈火“黃暈”,已使人感到環境的陰森可怕,隨時都可以使人暈倒,她怕得幾乎連燈都不敢點,一點燈“反而加濃了暗淡”,這不僅反襯老婦人所處環境的可怕,而且象徵着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使人感到窒息。

接着描寫夜間阿弟和那弟兄一起去野外刑場認屍的可怕環境: “兩個人向野外走去。沒有路燈。天上也沒有星月,是悶鬱得像要壓倒頭上來的黑暗,遠處樹木和建築物的黑影動也不動,像怪物擺着陣勢。偶或有兩三點螢火飄起又落下,這不是鬼在跳舞,快活得眨眼麼? 狗吠聲同汽車的鳴鳴聲遠得幾乎渺茫,好像在天末那邊,卻有細微的嘶嘶聲在空中流蕩,那是些纔得到生命的小蟲子。”在刑場上,阿弟看到了“種種可怕的屍體,皺着眉,咬着牙的,裂了肩穿了胸的,鼻子開花的,腿膀成段的,彷彿就將踢開棺材板一齊撞到他身上來”。這深刻揭露了反動派是用殺人的屠刀來維護黑暗統治的。這“黑暗”已使人感到“悶鬱得像要壓到頭上來”,在這黑暗的世界裏,只有“鬼在跳舞”,“快活得眨眼”;而在可怖的暗夜中,作者描寫了在“天末的那邊”卻有“纔得到生命的小蟲子”“在空中流蕩”,使讀者在一片黑暗之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暗示着革命的種子是殺不絕的!

作者在小說中生動地描繪了由裏(老婦人之家)到外(野外刑場)的陰森可怕的夜的環境,它象徵了反動統治的白色恐怖的黑暗現實,預示了黑夜必然過去,黎明必將到來,這“夜”是不會長久的!

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 一條孫映川夫婦被殺害;二是老婦人對這對青年夫婦被殺害事件引起的反應,即她的思想變化。對老婦人的思想變化採取了正面描寫;而對孫映川夫婦的被害經過則是通過回憶和對話來表現,也可以說是從側面來寫的。

這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老婦人,不是被槍殺的一對青年夫婦。這是因爲在小說中評判一個人物是否主要,首先要看這個人物在作品中所處的地位如何。這篇小說中,作者着力描寫的藝術形象是老婦人,故事情節至始至終都圍繞着老婦人這個形象展開,而青年夫婦的形象只是在通過老婦人的回憶或她和阿弟的談話或阿弟的回憶中帶出,而且不進行正面描寫,只是隱晦曲折地寫出他們爲革命犧牲的經過。作品清晰地展示了老婦人思想發展和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用兩句話來概括: 從悲痛到勇敢,從怯弱到無畏。

這篇小說在結構安排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通過對老婦人在一個夜晚的心理變化的描寫、通過她與阿弟的談話,來寫出青年夫婦的犧牲經過,揭露反動派的血腥罪惡,讚頌青年夫婦的革命精神。但在描寫老婦人時,卻又處處受青年夫婦的影響而改變着她的思想意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