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八年級試題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一、選擇題(28分)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下列各組加點字注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4分)

酈道元lì 屬引 shǔ 都護在燕然yān

B、藻荇交橫xìng 京尹yǐng 艨艟méng chōng

C、一舸無跡gě 擁毳衣chuì 晨興理荒穢huì

D、是日更定gēng 霧凇sōng 道狹草木長zhǎng

加點字解釋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4分)

或王命急宣:或許 素湍綠潭:雪白的急流

B、飛漱其中:衝蕩 良多趣味:很

C、但少閒人:只 上下一白:全白

D、隨波而逝 去、往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3、與課文不相同的一句是( )。(4分)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隱天蔽日,重巖疊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B、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D、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4、對句意理解正確的是( )。(4分)

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閒也。

譯:然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雖然是隻能容納一個座位的地不能讓它空閒着。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流空無的積水,水中還有藻類,荇菜縱橫交錯着,原來那些是竹和柏的影子。

C、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譯:問他姓名,是叫金陵的人,在此時作客。

D、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空蕩的山谷傳來猿猴叫聲的迴響,使人悲哀到極點。

5、下列詞義相同的一組是( )(4分)

A、1)實是欲界之仙都 2)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B、1)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未果,尋病終

C、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外戶而不閉

D、1)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2)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選出填在下句橫線上最恰當的一項( )(4分)

我曾經乘船路過三峽,也遊過三峽,相當程度來講,是奔着唐詩的意境而去的,唐詩意境的精華在哪兒? 想想看,那時候沒有機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纖繩拉着舟,江水伴着縴夫號子,時而間幾聲猿啼,有如閃電劃破山谷,驚心動魄,餘音繚繞,那纔是峽谷中強勁的音符!李白歌:“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吟:“風急天高猿嘯哀”;高適唱:“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在他們的詩裏,三峽景中,猿啼是最難忘的。

詩人筆下的“猿啼、淚盡、腸斷”令人心傷

B、唐詩中使人嚮往的猿啼之聲

C、我以爲就是那可見可聞的猿影、啼聲

D、請領略唐代詩人孤寂傷感的情懷

下列關於課文內容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4分)

A、《湖心亭看雪》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瘦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

B、《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詩,語言精煉生動。

C、《記承天寺夜遊》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語言樸素而含有深遠的意味。

D、《觀潮》一文只有兩百多字,卻寫出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水軍演習的盛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

  二、非選擇題(24分)

填空(12分)

至於夏水襄陵,____________。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間千二百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岸石壁,五色交輝。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答題。(6分)

① “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爲什麼說“柳”是“暗”的,“花”是“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答謝中書書》中“曉霧將歇,猿鳥飛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是對偶,但從嚴格意義上講“猿鳥”與“沉鱗”不對,假設要改“猿鳥”,怎樣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名著閱讀:(6分)

1)保爾在病榻上完成的著作是《 》。

2)保爾的“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一段名言,是他在 (人名)等烈士的墓地上的內心獨白。

3)根據內容續寫:

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可以使我們獲得許多有益的啓示。充實我們的生活。讀《三國演義》,我們可以領略到諸葛亮舌戰羣儒的風采;讀《水滸傳》,我們能感受到梁山好漢除暴安良的決心,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能 。

(三)閱讀題(48分)

(一)閱讀下面文章,完成文後各題。(24分)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4分)

1)夏水襄陵__________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晴初霜旦

4)哀轉久絕___________

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②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13、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3分)

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錢幣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澗肅

C.絕:哀轉久絕 沿溯阻絕

D.素:素湍綠潭 可以調素琴

文中與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有珠聯壁合、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3分)

15、請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3分)

夏 春 秋

第三段中寫“高猿長嘯”有什麼作用?(3分)

17、請你調動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將“清榮峻茂”的景色描繪下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閱讀下面文章,完成文後各題。(24分)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8、解釋下列詞語。(4分)

念:______ 遂:_______ 蓋:________ 但:______

1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反問句。(6分)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擬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問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把全文劃爲三層,並寫出各層大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蘇軾寫竹柏的用意是什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找出文中的議論句。這些句子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心境(結合蘇軾被貶的情況)?(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A

9.① 柳色深綠,所以“暗”;花光紅豔,所以“明” ② 如“飛鳥”倦鳥等。

11.①飛奔的馬 ②早晨

12.①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 ②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

13.B

14.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5.險 秀 悽(答案不唯一)

16.突出秋天三峽的淒冷

17.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躍着,閃動着活潑的光;樹木茂盛繁密,山峯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連風也吹不過。(僅供參考)

19.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

擬人: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0.( 1)點明夜遊的起因、時間、同遊的人及遊覽的地點。

(2)運用比喻描繪庭院月色

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情感。

21.借景抒情。

表達和張懷民的深厚友情

2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被貶時的失落,悲傷,沮喪~~~~~~~

27.岳陽樓記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朗讀和背誦全文。

(2)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

(1)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2)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準備

1.岳陽樓、《洞庭晚秋圖》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幻燈片。

設計思路

1.本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不僅立意高遠,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於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吟味,體會文章的特點,並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啓發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師: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蹟,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

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爲寫景狀物抒發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閱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二、電腦示圖解題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爲重修的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爲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旬,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旬。

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詞組: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一碧萬頃、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曠神怡、先憂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理解句意:

得無異乎?(反問句)

吾誰與歸?(變序句)

l 則有……”者矣。(長定語句) l 其必日……乎。(表示揣測語氣的陳述句)『 (3)閱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裏?四、難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分析:(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複句。正句部分又是並列複句。

(2)“越明年”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越”作“逾”講,作“渡過”講,這是《說文》的本義;《廣雅·釋估》也說“越;渡也”。二、“越”作“及”講,這是王引之《經傳釋詞》的說法。王引之說,“越,猶‘及’也,《書·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舉了《尚書》兩個例子,《尚書》“越六日乙未”這種類型的結構共十二個,都作“到”“及”講。看起來兩種說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據《嶽州府志》“職方考”的《宗諒求記》中的“去秋以得罪守茲郡”和“明年春……增其舊制”等材料來看,滕子京確實是從慶曆六年開始修岳陽樓的,應當以第一種說法爲妥。

譯文:“過了明年,政事順利,上下和睦,一切廢棄了的事兒都興辦起來啦。”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分析:“得無……乎?”有人認爲有三種解釋:一、用反問語氣強調肯定謂語所表達的意思;二、相當於“大概”,也是肯定謂語;三、向否定事實方向推測,相當於“該不會……吧”。第一說似嫌煩瑣,而且“得無”是兩個詞,不是一個詞。異,不同。無,沒有。得,能夠。乎,嗎,在是非問句後面的語氣助詞。能夠沒有不同嗎?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這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一個強有力的發問,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極而悲”是一種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種心情,具體地說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飲食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等於“平時飲食能夠不衰退嗎?”“妾得無隨坐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等於:“我能夠不株連受罪嗎?”跟“得無”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無…‘能勿”。袁仁林《虛字說》:“俱反問辭,見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斷:異(不同)、無異(同)、得無異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樸素的直陳,“得無異乎?”是委婉的發問,具有精湛的修辭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分析:課文沒有給“至若”作注。《歷代散文選》的註釋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風和日麗的春天。若,像。”按:這裏把“至”跟“若”分拆爲兩個詞,而且把“若”解釋爲“像”,恐屬未當。“至若”是單純的連詞,詞根是“至”,“若”則是一個詞綴,沒有意思。古人用“至”等於“至若”的有“今也玩好變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聖人不然……”(《韓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於“至如”“至於’,例如:“雖爲俠,而逢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蹌居民間者耳。”(《史記·遊俠列傳》)“元,凱既登,巢,許獲逸。至於今日,所謂道之雲亡,邦國珍瘁。”(《晉書·賀循傳》)“如”和“於”跟“若”一樣,也只能是詞綴。(請參閱《現代漢語虛詞的構成方式》,見《語文知識》1957年第6期)論述某種情況或某件事情的時候’,把話題轉到跟論述有關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帶假設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於”。本句上文說的是“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這裏講到另一種境界,就用“至若”來連接。

譯文:“至若到了春氣暖和,陽光明媚的時候,波瀾不起……”

4.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分析:(I)這是一個對偶句。“錦鱗”特指美麗的魚。

(2)“翔”跟“集”是一對反義詞,“遊”跟“泳”也有反義因素。“遊”在《說文》中的解釋:“浮行水上也。”“泳”在《說文》中的解釋:“潛行水中也。”

譯文:“沙鷗或者齊飛,或者羣集,魚兒有時浮出,有時潛入。”

5.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實是兩個詞,“而”表順接;“或”作“有時”講。相同的用法如:“僕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食綴脯……”(自居易《與元九書》)

(2)“一空”“千里”都是數量詞組作謂語,“長煙”“皓月”都是偏正詞組作主語,“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是一個工整的對偶句。

(3)“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也是對偶句,各又隱含着一個比喻,就是“浮光如躍金,靜影似沉璧”,“躍”,不只是“閃動”,更有躍出水面的意思。二陣風吹來,微波涌起,峯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蕩着的黃金。上句寫水上之景,下旬寫水下之景。或說“浮光躍金”,從意思、從工整的對偶上看,應當接“沉影靜璧”,“靜影沉璧”實在是錯綜形式。

譯文:“有時瀰漫的炊煙完全消散,皎潔的月色籠罩千里。浮動的月光,把微波變成跳躍的黃金,靜謐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靜璧”,譯文或可也是對偶句。

6.居廟堂之高l則憂其民。

分析:(1)假設複句。主語“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廟堂”,一般的解釋是,“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有人認爲“唐宋時期的‘廟堂’決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議事的地方,因此用來作宰相、副相的代稱,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廟堂之高”可以說成“處在宰相或副相這樣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職低於“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說是“居廟堂之高”。又如“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也。”(《漢書·梅福傳》)這“廟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於“居廟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處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內。

譯文:“處在朝廷的高位,就關懷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分析:“先”“後”都是形容詞。拙著《文言難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頁說“先”“後”的後面省去了介詞“於”。又如:“先吳壽夢之鼎。”(《左傳·襄公十九年》)“先”的後面也省略了“於”,這句意思是“在吳王壽夢所鑄用的鼎前面”。現在說,“先”“後”是形容詞增加在動用法,“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就是“在天下之憂先”“在天下之樂後”。又如“窈窕豔城郭”(《孑L雀東南飛》),“豔”也是形容詞增加在動用法。“而”,可以譯成“就”,後一個“而”用來表示遲,可以譯成“才”。兩個分句都是連動式,前一個謂語是方式,後一個謂語是行動,方式跟行動之間用“而”字來連接,是用“而”字來劃分界限。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先天下之憂而後己憂”,陷於隨意增字解句,這並不足取。 ’

譯文:“在天下人憂愁的前面憂愁,在天下人快樂的後面快樂。”

&微斯人,I吾誰與歸?

分析:《文言文的語言分析》(張拱貴、黃嶽洲著)說“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把“與”看成介詞,這是根據一般的解釋。這裏“與”跟“歸”都是動詞,作“結交”或“稱許”講,《廣雅·釋估》:“與,許也。”《論語·微子》:“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與”跟“歸”兩個及物動詞同時管一個前置的賓語“誰”。這樣,“吾誰與歸”就得譯成“我稱許誰,歸宿到誰(的寓居)的地方去呢?”“與”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國策·齊策》)但是,語言是發展的,詞性也在發展,“與”產生介詞的用法是在西漢,《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第二個“與”是介詞,《岳陽樓記》是宋人作品,把“與”解成介詞應該是可取的。又,《文選》張華《雜詩》之二:“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與”也是動詞,作“給與”講。五、佈置作業

  反覆朗讀課文,加深理解。

  第二課時

 一、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給下列字注音:(幻燈顯示。)

謫(zhe2) 屬(同“囑”zhu3) 淫(yin2) 霏(fei1)

檣(qiang2) 楫(ji2) 冥(ming2) 讒(chan2) 偕(xie2)

2.朗誦全文。 二、研習新課

1.理解文章層次結構。

下面請同學們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髮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2.提問: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3.提問:第2自然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爲“連”,把“吞”改爲“接”好不好?爲什麼?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之產生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4.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討論並歸納: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5.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6.朗讀第3自然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爲什麼會有這樣

的心情?

討論並歸納: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7.朗讀第4自然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並歸納: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8.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爲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11.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爲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

14.提問: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並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說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三、小結

本文題爲《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悅。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設計》。

 第三課時一、思考與討論

1.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祕在哪裏呢?主要在於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爲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引導要點: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爲例:雨是“淫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悽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曜”“潛形”“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點與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第3、4自然段除了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個相同點外,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寫景,後抒情,爲情設景,緣景抒情;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爲什麼?

引導要點: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繫上文看,是爲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繫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文章的內在聯繫也被破壞。

3.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色?

引導要點:首先是散文裏具有整齊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於錯綜變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對稱的。其次,在煉字上也很有特色,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準確,因爲“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二、總結性練習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陰風怒號( ) 薄暮冥冥( ) 浩浩湯湯( ) 岸芷汀蘭( )

郁郁青青( ) 寵辱偕忘( ) 嗟夫( ) 屬予作文以記之( )

2.下面譯文中有幾處譯得不正確,找出來並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爲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爲百姓擔憂,退處民間又爲君主擔憂,真是進朝做官也擔憂,退處民間也擔憂。然而他們什麼時候才樂呢?他們必定會說“憂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後”吧。

3.第3自然段的寫景、抒情與第4自然段的寫景、抒情是什麼樣的關係?這兩段對錶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麼作用?

4.本文有兩種對偶句,一種是兩句相對,如“北通巫峽”對“南極瀟湘”;一種是本句自對,如“遷客”對“騷人”。試從文章中各找出幾組對偶句來,並說明它們是怎樣構成對偶的。

  答案提示:

1.略。

2.有兩處譯得不正確:(1)“是進亦憂”把“是”譯成“真是”不對。“是”是代詞,相當於“這”,可譯爲“這(真是)……”。(2)“然則”誤譯爲“然而”,應譯爲“(既然)這樣,那麼”。 一

3.略。

4.兩句相對。

,銜遠山--吞長江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日星隱曜--山嶽潛形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一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本句自對:

政通--人和 朝暉--夕陰

遷客--騷人 檣傾--楫摧

虎嘯--猿啼 去國--懷鄉

憂讒--畏譏 春和--景明

心曠--神怡 岸芷--汀蘭資料鏈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後諡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1043),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蔭”爲官、選用幹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等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1045)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襟被千古傳唱。《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

2.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在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

3.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爲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日:“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爲嘆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