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二試題

語文高二必修5模塊綜合測試題

本文已影響 1.33W人 

語文的學習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語文高二必修5模塊綜合測試題,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語文高二必修5模塊綜合測試題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閱讀題,共70分)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顏色的階級性

傳統中國一向以等級分明壁壘森嚴著稱。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以及介於統治階層與布衣百姓間的知識分子集團,都致力於通過各種方式來標示和加固這種等級差異。而顏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事實上,色彩本身是人類在生物性進化過程中,爲加強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把握而發展出的符號系統。然而,在我們的文化體系內,它卻演化出維克多特納所謂儀式化特徵,成爲人們確立身份意識、分析階層歸屬的視覺性載體。

黃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權的至高無上,非臣屬或百姓可以染指。顏色的階級性,在黃色的運用上體現得最爲充分。但在先秦時期,黃色並不見得高貴,秦始皇作爲第一個皇帝,其龍袍卻是黑色的。到了隋唐年間,黃色逐步受到重視。這是由於當時的皇帝們逐步接受了陰陽五行的學說,即君主是坐鎮中央、指揮四方的,而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處於五行正中,其相應的顏色爲“黃”,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黃色。其實唐宋年間,黃色雖逐步被皇室壟斷,但尚未被皇帝個人獨享。白居易在《賣炭翁》裏寫“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即太監,他是皇室的奴僕,卻也狐假虎威地穿着黃色。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大紅色稱爲“朱”,這是諸侯們參加祭祀時禮服的顏色;淺紅色才叫作“紅”,是低賤的顏色,只能用來做內衣。爲什麼大紅色能得到青睞呢?清代學者段玉裁解釋說,因爲這是朝陽的顏色,自然受到崇拜和喜愛。按照春秋時的說法,紫色跟淺紅色一樣,都屬於“間色”,是低等的色彩。然而紫色染料在當時非常難得。據《韓非子》記載,五匹素色的絹也換不到一匹紫色的絹,所以頗有些貴族喜歡借紫色來炫耀自己的財富。自春秋戰國以來,紫色代表高貴這一觀念越來越強,跟位居正色的“硃色”幾乎並駕齊驅,在官服上體現得尤爲充分。

青、白、黑三色,則較爲平實素樸,既不具備黃色的哲學屬性,又沒有紫色那種物以稀爲貴的特質,所以數千年來一直是屬於勞苦大衆的顏色。如青色,漢代時,富貴人家的僕人們常用青巾裹頭,所以被稱作“蒼頭”。“蒼”便指“蒼翠”,即所謂深青色。兩晉南北朝時,晉懷帝被匈奴抓走,還被強迫穿上僕人的青色衣服在宴會中當侍從,留下了“青衣行酒”的故事,常用來比喻受人擺佈。至於沒有官階的普通百姓被稱作“白身”,整日勞作、風吹日曬的農夫被稱作“黎民”,都是兼備自然色彩與階層色彩的。“黎”古通“黧”,形象地揭示出百姓在田裏耕作,被太陽曬得“黧黑”的面孔。

往事越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斑斕色彩如繁花照眼,但其背後,往往隱含着特權階層恣意的驕奢和勞苦大衆無奈的順從,這是我們在讀史時,常常需要加以留意的。

(有刪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傳統中國一向等級分明壁壘森嚴,顏色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以及知識分子集團用來標示和加固這種等級差別的一種重要方式。

B.“金木水火土”中的“土”處於五行正中,可寄寓君主坐鎮中央、指揮四方之意,而土爲黃色,因此皇帝便使用和推崇黃色。

C.在中國,淺紅色是低賤的顏色,只能用來做內衣,只有大紅色即“朱”纔是高貴的顏色,是諸侯們參加祭祀時禮服的顏色。

D.青、白、黑三色較爲平實素樸,數千年來一直是屬於勞苦大衆的顏色,農夫被稱作“黎民”,“黎”就是“黑”的意思。

解析:選C。C項,偷換概念,原文爲“春秋戰國時期……淺紅色……是低賤的顏色”,而不能說“在中國,淺紅色是低賤的顏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色彩本身是人類認識和把握自然界的符號系統,在中國古代卻演化成爲人們確立身份意識、分析階層歸屬的視覺性載體。

B.黃色的地位有一個發展過程,原先並不富貴。隨着五行學說的盛行,黃色逐漸得到皇帝的重視,從而成爲高貴的顏色。

C.春秋戰國時期,大紅屬“正色”,淺紅色和紫色均屬於“間色”,因紫色染料在當時非常難得,紫色便高貴起來,最終成爲“正色”。

D.“蒼”,是深青色,在古代有明顯的階級性,漢代富貴人家的僕人們就常用這種顏色的頭巾裹頭。

解析:選C。C項,曲解文意,原文說紫色“跟位居正色的‘硃色’幾乎並駕齊驅”,而不是“最終成爲‘正色’”。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色彩無貴賤,它所體現的貴賤特徵是一種儀式化特徵,是由人們根據顏色的哲學屬性、稀缺與否的特質等因素而主觀地賦予的。

B.先秦時期人們的貴賤意識並不那麼強烈,秦始皇作爲第一個皇帝,其龍袍不是黃色的,而是黑色的,隋唐年間黃色才逐步受到重視。

C.唐朝時,太監也穿着黃色;兩晉南北朝時,匈奴抓走了晉懷帝,強迫他“青衣行酒”。這兩個例子說明顏色代表等級的觀念在人們的意識中十分鮮明強烈。

D.貴族喜歡借紫色來炫耀自己的財富,百姓、農夫被叫作“白身”“黎民”,這隱含着特權階層恣意的驕奢和勞苦大衆無奈的順從。

解析:選B。B項,“先秦時期人們的貴賤意識並不那麼強烈”,於文無據。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於縣繫獄,以寧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徵爲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玄、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

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鐘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爲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命,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中國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

以寧爲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撰《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史稿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

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鉤玄能傳以寧之學。

(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有刪改)

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鉤玄能傳/以寧之學

B.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鉤玄/能傳以寧之學

C.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鉤玄/能傳以寧之學

D.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鉤玄能傳/以寧之學

解析:選B。解答本題,應先通讀大意,對句子內容有大體瞭解。然後關注其關鍵詞,如人名、官職名、固定說法等。本題中,“以明經舉”句意完整,其後應斷開。“授國子學正”“作春秋鉤玄”“能傳以寧之學”均是結構完整的句子,其前後也應斷開,由此可以判斷選擇B項。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扈從,隨從皇帝出巡。《北齊書》:“遂相與扈從達建州。”

B.世子,帝王和諸侯的嫡長子,也叫太子。

C.頓首稽首,“頓首”,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種;“稽首”,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

D.璽書,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書。古代把命令寫於竹簡木牘,兩片合一,縛以繩,在繩結上用泥封固,鈐以璽,故稱璽書。秦以後專指皇帝的詔書。

解析:選C。C項,把“稽首”和“頓首”分析顛倒了。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張以寧博聞強識,才華出衆。在他小時候,就能出口成詩,縣尹曾讓他作《琴堂詩》,他馬上就完成了,因此人們叫他小張學士。

B.張以寧深受皇帝寵信。他曾與危素一起赴京,對皇帝所提問題的回答令皇帝滿意;隨皇上登鐘山,被賜筆賦詩。

C.張以寧善於處理事務。他奉命去安南封陳日煃爲國王,但陳日煃去世,面對這種情況,他妥善解決,得到皇帝的嘉賞。

D.張以寧長於《春秋》的研究。他因爲對《春秋》很有研究,因此考中進士;並且他關於《春秋》的學說得以傳承。

解析:選A。A項,“因此人們叫他小張學士”錯,他在朝爲官時,那些修養很高的儒士去世後,人們才這樣叫的。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於縣繫獄,以寧詣縣伸理。(5分)

譯文:

(2)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5分)

譯文:

答案:(1)張以寧八歲時,有人到縣裏狀告他的伯父,伯父被關押在獄中,張以寧到縣裏爲伯父申訴辯理。

(2)回來時於途中去世,皇帝下令官吏把他的靈柩運回,(靈柩)所到之地致以祭祀。

張以寧,字志道,古田縣人。父親張一清,元朝時擔任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張以寧八歲時,有人到縣裏狀告他的伯父,伯父被關押在獄中,張以寧到縣裏爲伯父申訴辯理。縣尹認爲他非常奇特,命他賦《琴堂詩》,他片刻就寫成,伯父得以釋放,張以寧因爲這而出名。泰定年間,以《春秋》考中進士科,由黃岩判官升爲六合縣尹,因爲事情獲罪被免官,滯留在江、淮一帶十年。順帝徵召(張以寧)爲國子助教,多次升遷一直到翰林侍讀學士,掌管擬寫皇帝的詔書。在朝修養很高的儒士虞集、歐陽玄、揭傒斯、黃溍等人相繼去世,張以寧有卓越的才華,知識淵博,記憶力強,聲名獨盛一時,人們稱他爲小張學士。

明朝軍隊攻取元朝都城,張以寧與危素等都到京城,奏對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意,又授予(張以寧)侍講學士之職,(張以寧)格外受恩寵優待。皇帝曾登鐘山,張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跟隨皇上到擁翠亭,供給紙筆讓他們賦詩。

洪武二年秋,(張以寧)奉命出使安南,封安南主陳日煃爲國王,皇帝親自賦詩一章讓張以寧給陳日煃。剛剛到安南邊境,陳日煃就去世了,安南人乞求把印信詔書授予陳日煃的世子,張以寧不聽,駐留在洱江江畔,告訴陳日煃的世子向朝廷上報陳日煃去世之事,並且請求繼承爵位。得到命令之後,等待後面的使者林唐臣到來,然後到安南境內處理事務。事情完畢,讓陳日煃的世子守孝三年,讓安南國人效仿中原行叩拜禮。天子聽說這件事情很讚賞他,賜詔書,把他比作陸賈、馬援,又賜皇帝所賦的詩八章。回來時於途中去世,皇帝下令官吏把他的靈柩運回,(靈柩)所到之地致以祭祀。

張以寧爲人高潔清白,不經營財產,奉命出使來往除了衣被外再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他本來是以《春秋》考中進士,所以所學尤其專於《春秋》,多有心得,撰寫的《胡傳辨疑》最爲明辨廣博,只有《春王正月考》沒有寫完,在安南待了半年多,才最後完成。來京城的元朝舊官,危素與張以寧的名聲極大。危素長於歷史,張以寧長於經書。危素的宋、元史稿都失傳了,但張以寧的《春秋》學則得以行世。

他的門生石光霽,字仲濂,是泰州人。讀書一目五行。洪武十三年考中明經科,被授予國子監學正一職,晉升爲博士,著有《春秋鉤玄》,他能夠傳承張以寧的學說。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8~9題。

送丘爲落第歸江東

王 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爲客黃金盡①,還家白髮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②不能薦,羞爲獻納臣④。

【注】 ①《戰國策秦策》載,蘇秦遊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②禰:禰衡,有才辯,孔融曾上表推薦他。③獻納臣:進獻忠言之臣,這裏是詩人自指。

8.對本詩首聯進行簡要賞析。(5分)

答: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表達技巧及內容的能力。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即可。

答案:①點題:“不得意”暗釦標題中的“落第”;“柳條春”暗含送別之意,點扣標題中的“送歸”。②情感內涵豐富:“憐”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況復”遞進一層,將傷別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來,更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丘爲的憐惜。(意思相近即可)

9.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本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6分)

答: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情感的能力。抓住“憐”“羞”等重點詞語,結合全詩具體分析即可。

答案:①對丘爲落第的同情。首聯用一“憐”字直接表達對丘爲落第的同情;頷聯表現對丘爲盤資耗盡困於長安、返回時憂愁煎熬新添白髮的困境的憐憫。②尾聯表達了詩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爲有才華卻不能將他推薦給朝廷的自責。同時“羞”中寓憤,暗含着對賢才遭棄的憤慨。(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難》中運用誇張手法,直接描寫山峯之高、崖壁之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韓愈在《師說》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解釋了教師的職能和任務。

(3)王維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對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了細緻的刻畫。

解析:易錯字:(1)“盈”“倚”,(2)“受”,(3)“圓”。

答案:(1)連峯去天不盈尺 枯鬆倒掛倚絕壁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小城三月

蕭 紅

我有一個姨,她是我的繼母的繼母的女兒。我這個外祖母已經做了寡婦之後纔來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這個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兒。

翠姨對我哥哥沒有什麼特別的好,哥哥對翠姨就像對我們,也是完全的一樣。不過哥哥講故事的時候,翠姨總比我們留心些。哥哥對翠姨比對我們稍稍客氣一點,這顯然因爲翠姨是客人的關係,而且在輩分上比他大。

翠姨訂婚,轉眼三年了。正這時,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來,張羅要娶。她的母親來接她回去整理嫁妝。

翠姨一聽就得病了。但沒幾天,她母親就帶着她到哈爾濱採辦嫁妝去了。偏偏那帶着她採辦嫁妝的嚮導又是哥哥給介紹來的他的同學。翠姨帶着哥哥的介紹信,像一個女同學似的被他們招待着。又加上已經學了俄國人的規矩,處處尊重女子,所以翠姨當然受了他們不少的尊敬。不用說,買嫁妝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幾天,總算她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候。

她回來時,母親又接她來到我們家。後來,她的母親發現她對出嫁太不熱心,該剪裁的衣裳,她不去剪裁。做母親的總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後來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邊,好隨時提醒。她的母親以爲年輕的人必定要隨時提醒,不然總是貪玩。而況出嫁的日子又不遠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來接她的時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讀書的要求。她說她要念書,她想不到出嫁。開初外祖母不肯,到後來,她說若是不讓她讀書,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沒有辦法,依了她。給她在家裏請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裏擺上了書桌,還有幾個鄰居家的姑娘,一齊唸書。

唸了書,不多日子,人就開始咳嗽,而且整天悶悶不樂。她的母親問她,有什麼不如意?陪嫁的東西買得不順心嗎?或者是想到我們家去玩嗎?什麼事都問到了。

翠姨搖着頭不說什麼。

過了些日子,我的母親去看翠姨,帶着我的哥哥。他們一看見她,第一個印象,就覺得她蒼白了不少。而且母親斷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說是念書累的,外祖母也說是念書累的,沒什麼要緊的,要出嫁的女兒們,總是先前瘦,嫁過去就要胖了。

翠姨自己則點點頭,笑笑,不承認,也不加以否認。還是念書,也不到我們家來了。

翠姨越來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兩次,也不過是吃飯,喝酒,應酬。而且說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來也並不帶回什麼歡喜或是什麼新的憂鬱,還是一樣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後來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聽說她病,就要娶她,因爲花了錢,死了不是可惜了嗎?這種消息,翠姨聽了病就更加嚴重。

母親叫哥哥去看翠姨。母親曉得他們年輕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們好久未能看見了。同時翠姨不願出嫁,母親很久就在心裏邊猜疑着他們了。男子是不好去專訪一位小姐的,這城裏沒有這樣的風俗。母親給了哥哥一件禮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裏正沒有人。

翠姨大概聽出什麼人來了,就在裏邊說:“請進來。”

哥哥進去了,坐在翠姨的枕邊,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額,是否發熱,他說:“好了點嗎?”

他剛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聲哭起來,好像一顆心也哭出來了似的。哥哥沒有準備,很害怕,不知道說什麼做什麼。同時聽得見外邊已經有人來了,就要開門進來了。

翠姨平靜的向他笑着,說:

“你來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訴你來的,她愛我一場,可惜我不能報答她了……我現在只想死得快一點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餘的……人家也許以爲我是任性……其實是不對的,那家對我也很好,要是過去,他們對我也會是很好的,但是我不願意。我小時候,就不好,我的脾氣總是,不從心的事,我不願意……可是我怎能從心呢……真是笑話……謝謝姐姐她還惦着我……請你告訴她,我並不像她想的那麼苦呢,我也很快樂……”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裏很安靜,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說什麼,這時祖父進來了。看了翠姨的熱度,又感謝了我的母親,對我哥哥的降臨,感到榮幸。他說放心吧,翠姨的病馬上就會好的,好了就嫁過去。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從此再沒有看見她。

哥哥後來提起翠姨常常落淚。他不知翠姨爲什麼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

等我春假回來,母親還當我說:“要是翠姨一定不願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們當我說。”

翠姨墳頭的草籽已經發芽了,墳頭顯出淡淡的青色,常常會有白色的山羊跑過。

這時城裏的街巷,又裝滿了春天。暖和的太陽,又轉回來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賣蒲公英的了,也有賣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按着時節去折了那剛發芽的柳條,擰成哨子,就含在嘴裏滿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處的嗚嗚嗚,嗚嗚嗚。好像春天是從他們的手裏招回來似的。

接着楊花飛起來了,榆錢飄滿了一地。年輕的姑娘們,她們坐着馬車去選擇衣料了,因爲就要換春裝了。

她們熱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樣,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裝換起來了,只是不見載着翠姨的馬車來。

(節選自《小城三月》,有刪改)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小說開頭對翠姨身世的介紹,既表明翠姨和哥哥有戀愛的可能,又暗示翠姨生活悽苦,沒有選擇命運、追求婚姻幸福的權利。

B.哥哥和翠姨之間的愛慕是不露痕跡的,但從翠姨堅決要“唸書”,哥哥後來“常常落淚”等細節,可以看出他們早已互相傾心。

C.翠姨的母親“什麼事都問到了”,卻唯獨不知道翠姨內心的真正想法,小說以此反映了母女之間的隔閡,表現了翠姨的孤獨。

D.“我”是翠姨命運的見證者,在衆人都不懂得翠姨的情況下,“我”卻表現出對翠姨和哥哥勇敢熱烈的`愛情的理解和同情。

E.小說以波瀾不驚的語言,敘述了翠姨短暫而又充滿無奈與悲哀的人生,小城這一落後的生活背景,更顯出她的人生的孤獨感。

解析:選CE。A項,根據翠姨的身世,不能得出“生活悽苦”“沒有選擇命運、追求婚姻幸福的權利”的結論。B項,從“唸書”“常常落淚”等細節中看不出“早已互相傾心”。D項,“對翠姨和哥哥勇敢熱烈的愛情的理解和同情”不正確。

(2)翠姨是一個怎樣的女性形象?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題,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體做法、心理以及神態、肖像等描寫手法涉及的具體內容。比如翠姨勇敢地要求讀書,說明她嚮往新的生活;再如她喜歡哥哥,寧願自我折磨而死也不願出嫁,說明她的執着;但是她不敢表明對哥哥的喜愛之情,說明她還是受到倫理思想的束縛。

答案:①接觸到新思想,嚮往文明生活。如採辦嫁妝時她開心於受到的尊敬,後來勇敢要求讀書等。②性格內斂、含蓄。她把對哥哥的愛意深藏內心,不告訴母親,也沒有明白告訴哥哥。③執着於內心情感。她喜愛哥哥,不願出嫁,寧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改變。④無力衝破倫理觀念和時代、社會的束縛。儘管深藏對哥哥的喜愛,但無法明白表達,只能抑鬱而死。

(3)小說結尾着力描寫了春天的景象,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回答這個問題要注重三個方面:一是描寫的具體內容,二是這些內容與翠姨的關係,三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文章最後描寫了春天美麗的景色和人們快樂的生活,以此與翠姨墳頭的落寞對比,表現翠姨死後的淒涼;從剛發芽的柳條到榆錢滿地,說明春天很快就消逝了,以此襯托翠姨美好青春的逝去;姑娘們換裝,表現了對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對翠姨的懷念等。

答案:①墳頭的落寞與城裏春天的熱鬧相對照,表現翠姨死後的淒涼;②柳哨聲與“楊花”“榆錢”等意象,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對翠姨美好而短暫的人生的感傷;③姑娘們換裝的形象,既表現了對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對翠姨的懷念,又表現了陳腐社會的頑固不化。

(4)文中寫道:“他不知翠姨爲什麼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翠姨究竟爲什麼會死去?請結合全文對此加以探析。(8分)

答:

解析:解答本題,要注重思考“他(哥哥)”和“大家”爲何不知道翠姨死亡的原因,可以從當時的社會、翠姨生活的環境、翠姨的性格特徵以及社會倫理方面進行分析。從當時的社會和社會倫理的角度分析,翠姨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但翠姨畢竟受到的是舊制度的教育,所以她很難衝破舊的束縛;同時,她與“哥哥”有着輩分的障礙,所以她的愛情是不能實現的。從家庭的角度分析,外祖父、外祖母等人很愛翠姨,但不能夠理解翠姨。從翠姨的角度分析,翠姨雖然執着,但比較內斂含蓄,所以“愛”對她的折磨就更加厲害等。

答案:①新舊交替的時代,喚起了翠姨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對愛情的渴望。但在這樣的時代,翠姨無力衝破舊的束縛,對愛情的渴望反而變成一種巨大的負擔。②母親、外祖父等親人愛她卻不理解她,他們認爲婚姻是無需感情根基的;夫家催婚更促使翠姨走向自我毀滅。③她和“哥哥”之間隔着輩分等障礙,依據當時的倫理觀念,愛情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④翠姨既執着,又含蓄內斂,自我孤獨,自我堅持,自我折磨,必然會走向死亡。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評價中國抗戰

文匯報:您把二戰中的中國稱爲“被遺忘的盟友”,可見在西方的二戰研究中,中國戰場的作用是被低估的。請您談談西方學界目前如何看待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

米特(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政治與歷史學教授):中國的抗日戰爭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是在西方的二戰語境中,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是被忽視的。這種湮沒不聞的現狀很大程度上是拜冷戰所賜。中國與蘇聯曾經同處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因此,在1949年以後,西方的研究對於回顧二戰期間的中國歷史並未表現出多大的熱忱。此外,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學者來中國學習研究和蒐集中國抗戰史料的困難比較大,與中國學者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文匯報:您本人如何評價中國戰場在二戰中的地位?

米特:中國在二戰期間的亞洲戰場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回到70多年前,如果中國在1938年被全面侵佔,那麼整個亞洲可能就不得不屈服於日本的鐵蹄了。由於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大量日本軍隊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日本佔領整個亞洲的企圖因此無法實現。當然,中國的抗戰也是整個二戰的一部分,所以美國的協助對中國最終獲勝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則中國也不可能在1945年獲得最後的勝利。

文匯報:把中國的抗戰歷史放到整個二戰的背景中來審視,中國抗戰如何影響了整個二戰的戰局?

米特:我認爲中國戰場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在沒有任何外界援助,也沒有任何戰爭同盟可供借力的情況下,中國軍民能在漫長艱苦的歲月中堅持不懈地獨立抵抗日本侵略者。

文匯報:根據您掌握的檔案,中國的抗戰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犧牲有多大?

米特:從以往歷史學家的研究中可知,負責任地估計,至少1 400萬中國人在戰爭中喪生、8 000萬中國人流離失所。

文匯報:您爲何認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是二戰起點,而不是普遍認爲的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這一論斷的依據何在?

米特:由於中國在二戰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被西方充分認識,大多數歷史學家傾向於將二戰起始點標識爲1939年。但是,如果我們將中國的抗戰納入整個二戰的視野中來考慮,我想,隨着中國抗戰歷史逐漸走出被遮蔽的研究現狀,越來越多的人應該會認同我的看法,把“盧溝橋事變”作爲二戰的起點。

文匯報:我們查閱您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談到,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對中國歷史而言是個重要起點。請問這個“起點”開啓了什麼?

米特:中國對日抗戰所取得的勝利,極大改變了中國:中國的社會問題開始得到關注;在這段同仇敵愾的經歷中,中國人(儘管不是每個中國人)的“國家統一”意識極大增強;抗戰經歷奠定了日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總之,抗日戰爭重構了中國的社會與政治狀況。

文匯報:您認爲現代中國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如何理解八年抗戰錘鍊出了一個現代中國?

米特:所謂現代中國的起點並不是一個確切的年份。鴉 片戰爭對中國而言的確有標誌意義,但是中國的現代性其實並不僅僅由鴉 片戰爭來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標誌,包括鴉 片戰爭之前很長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府行爲合理化的努力等。

而抗日戰爭確實刺激了中國在更多領域的現代化,包括科技的發展,也對中國後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文匯報:您認爲儘管中國是“被遺忘的盟友”,但是二戰對中國後來歷史的持續改變非常深刻,比對其他國家都深刻。這點如何理解?

米特:我認爲,中國在抗戰勝利後,在政治方面的急遽變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戰期間社會變革的迫切要求的產物。

文匯報:您認爲,對普通中國人而言,經過二戰的洗禮,“國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加強。這是爲什麼?

米特:抗日戰爭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戰爭期間,民族感情並非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被激發。但是,在很多領域,比如教育界,由於對日作戰的氛圍,由於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民族主義尤爲激盪。此外,中國在醫療健康、難民救濟和政府機構等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整個抗日戰爭的過程促使政府和民衆之間的聯繫變得緊密。

(選自《文匯報》,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記者在採訪時首先提到米特把二戰中的中國稱爲“被遺忘的盟友”問題,原因是在二戰研究中史學家們低估了中國戰場的作用,而米特是堅持中國是二戰盟友觀點的人。

B.從米特對中國在抗戰中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美國對中國的協助對中國最終取得抗戰勝利起到重要作用等觀點分析,米特是在中國反法西斯戰爭中重新評價中國的抗戰。

C.中國抗戰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因爲中國在二戰中的重要作用還沒有被西方充分認識,所以大多數歷史學家傾向於二戰起始點的標識是1939年。

D.米特在回答記者有關中國抗戰做出的犧牲有多大時用了“負責任地估計”這樣的語句,“負責任”體現了米特的科學精神,“估計”是現在還沒有辦法最後確定具體的數字。

E.記者在對米特提問時很注重引而不發的技巧,即只問相關的問題,而不更多地解說相關的背景,讓米特根據自己的知識去判斷詢問的目的然後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解析:選CD。A項,“史學家們低估了中國戰場的作用”錯誤,文中說的是“在西方的二戰研究中,中國戰場的作用是被低估的”。B項,“在中國反法西斯戰爭中重新評價中國的抗戰”錯誤,應該是“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評價中國的抗戰”。E項,說法錯誤,記者的提問十分注重相關的背景介紹,比如第一個問題,先表述米特的觀點,然後詢問西方對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的看法,目的很明確,沒有讓對方猜測問題。

(2)超級大國的“冷戰”爲何讓中國長期成爲“被遺忘的盟友”?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回答本題應注意題乾的提示“冷戰”,可以從“冷戰”給中西方交流帶來的阻隔的角度篩選相關信息,可以發現,因爲“冷戰”,西方國家的研究者很少涉及對中國抗戰的研究,同時中西方在中國抗戰研究上沒有更多的交流,也沒有任何的合作等。

答案:①西方的研究對回顧二戰期間的中國歷史沒有很大熱忱。②西方學者來中國學習研究、蒐集中國抗戰史料的困難比較大。③相當長一段時間中,西方學者沒有與中國學者合作研究中國抗戰的可能性。

(3)米特認爲二戰的起點是“盧溝橋事變”的具體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6分)

答:

解析:回答本題,注重把握訪談中有關“盧溝橋事變”的所有內容,從這些內容中把握爲何米特認爲這是二戰的起點問題。比如“盧溝橋事變”是整個二戰中最早發生的戰爭,如果中國不抵抗的話,那麼日本人就會佔領整個亞洲;同時,中國的抗戰不是獨立於二戰的,即中國的抗戰是二戰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盧溝橋事變”就是二戰的開始。

答案:①“盧溝橋事變”中,中國軍隊奮起抗擊,阻止了日本人的全面侵略;如果“盧溝橋事變”中,中國沒有抵抗而被全面侵略,隨後整個亞洲就會被佔領。②中國的抗戰是二戰的一部分,如果把中國的抗戰放到整個二戰中看,“盧溝橋事變”是二戰的開始。

(4)米特在這次訪談中就中國在抗戰中的貢獻以及抗戰對中國的作用方面闡釋了哪些觀點?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8分)

答:

解析:回答本題,注重把握題乾的具體要求。題幹提出兩個方面的內容:①中國在抗戰中的貢獻,②抗戰對中國的作用。回答問題,注重把握米特的回答內容:米特的第一個觀點是中國抗戰在二戰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牽制了大量的日本軍隊,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堅持不懈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米特的第二個觀點是中國的抗戰構成了中國目前的社會以及奠定了共產黨的領導,刺激了中國在更多領域的現代化,讓中國的政府和民衆聯繫更加緊密。

答案:①中國抗戰最重要貢獻在於堅持不懈地獨立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從“盧溝橋事變”開始,中國軍民浴血奮戰,堅決抗日,把大量日本軍隊牽制在中國戰場,粉碎了日本佔領整個亞洲的企圖。②中國抗戰鍛造出了一個現代的中國,這是因爲長期的抗戰刺激了中國在更多領域的現代化,比如科技的發展等,這對中國後來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③抗日戰爭重構了中國的社會與政治狀況。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起點,增強了“國家統一”的意識,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④抗日戰爭的過程促使政府和民衆之間的聯繫變得緊密。經過二戰的洗禮,中國人對“國家”的概念加強,民族感情被激發。

第Ⅱ卷(表達題,共80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

①北京時間2015年12月5日,火箭客場挑戰小牛。最精彩的一次進攻,出現在第一節最後15秒,哈登一對一單挑哈里斯,最終哈登一個轉身動作將哈里斯晃倒在地,雖最終沒有投進,但哈登精彩的表現讓全場球迷________。

②中央巡視組新一輪巡視督查工作開始全面啓動,在巡查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及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時,面對暴露出來的賬目不清、人員隨意任免、監督制度缺乏的現象,巡視人員________,責令相關部門立刻整改,絕不能再出現這些現象。

③面對一場真實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碰瓷”事件,木訥的趙師傅對碰瓷者的辯解和爭執是多麼的無力,幸有交警的行駛記錄儀,當場揭露了碰瓷者的真面目,惹得圍觀者________。

A.拍手稱快 拍案叫絕 拍案而起

B.拍手稱快 拍案而起 拍案叫絕

C.拍案而起 拍案叫絕 拍手稱快

D.拍案叫絕 拍案而起 拍手稱快

解析:選D。拍手稱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結局(好的事情結局)使人感到滿意。拍案叫絕:拍桌子大爲讚賞地叫好,形容讚賞至極。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猛然起立,形容憤怒至極,有時也用以形容對反動勢力的極端憤慨、不屈服。

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

A.電子商務是指以信息網絡技術爲手段,以商品交換爲中心的商務活動。因具有節省交易時間和空間,提高交易效率的特點,它深受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所歡迎。

B.鑑於巴黎遭受恐怖襲擊和目前外圍恐 怖 分子對美國本土安全造成的威脅,美國政府計劃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恐怖襲擊事件的不再發生。

C.針對幾乎每年春運都會出現的“一票難求”,百度、360、攜程等APP搶票神器可謂“各顯神通”,一鍵式刷票搶票,讓用戶即使處於離線狀態,依舊可以在雲端搶票。

D.貴州盲人女教師劉芳無時無刻不心繫學生,憑藉着超人的毅力,教書、寫書、救助貧困兒童,被人稱作“中國大山裏的海倫凱勒”。

解析:選D。A項,成分贅餘。去掉“所”。B項,不合邏輯。將“不再”改爲“再次”。C項,成分殘缺。在“一票難求”後加“的現象”。

15.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語段,排序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

①讀書風氣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風氣。

②我們今天的社會,可以說充滿了浮躁氣。

③紮紮實實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徑、取巧的人多了。

④甚至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風氣的反映。

⑤這種情況下,培養閱讀的興趣,形成讀書風氣,尤爲重要。

⑥因爲讀書不僅使人獲得知識,還可以使人變得安寧,減少浮躁氣。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②⑤⑥④③ D.③②⑥⑤①④

解析:選B。回答這個問題,可以使用排除法。①句是解釋“讀書風氣”的,從內容的角度判斷,表達遞進關係的有關“讀書風氣”內容的④要緊隨其後。同樣,從②句分析,這句話主要表述的是我們現在的社會充滿了浮躁氣,由此判斷,解釋浮躁氣表現的③要在②的後面。由⑤中“這種情況”可知,⑤應排在③的後面。由此,即可確定答案爲B項。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5字。(6分)

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中國人社會意識、社會整體觀念比較發達,把爲他人盡義務、爲社會做貢獻作爲人生追求的目標。西方人則不同,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實,在現代社會裏,每一個人既是個體的又是社會的,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現代社會,在文化取向上就不應該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單向性思考,而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問題要注意把握兩個方面:語段的內容和空格前後的內容。語段主要表述了中西方在文化取向上的不同。由第一、二個空格前“西方人則不同”可知,這兩處應該談與前面中國人不同的方面。第一個空格應該填與“中國人社會意識、社會整體觀念比較發達”相反的內容,即“他們個體意識、個性觀念比較發達”,第二個空格應該填與“把爲他人盡義務、爲社會做貢獻作爲人生追求的目標”相反的內容,即“把個人自由、個人權利的實現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標”。第三個空格,空格前說在文化取向上不應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思考,那麼空格應填“應該作‘亦中亦西’的互補性思考”等相關內容。

答案:①他們個性意識、個性觀念比較發達 ②把個人自由、個人權利的實現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標 ③應該作“亦中亦西”的互補性思考

17.下圖是2016年G20杭州峯會會標。請仔細觀察,寫出構圖要素,並解讀構圖要素的寓意。要求語言簡明,語句通順,不超過120個字。(5分)

答:

解析:回答這個問題,要注意觀察圖標中具體的數字、漢字、英文字母、圖案等,然後從“G20杭州峯會”的主題把握會標體現的寓意等。該會標的構圖要素有:G20、2016、CHINA、“中國”印章、橋形輪廓等。其寓意是:“橋”體現了“G20”的作用,即全球經濟增長、國際合作和共贏之橋等;“0”體現團結協作精神;中文印章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答案:該會標由橋形輪廓,“G20”“2016”“CHINA”和篆刻隸書“中國”印章等要素構成。橋樑寓意着“G20”已成爲全球經濟增長之橋、國際社會合作之橋、面向未來的共贏之橋。圖案中“G20”的“0”體現了各國團結協作的精神。中文印章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英文“CHINA”相呼應。

六、寫作(60分)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樣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則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落在野馬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爲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對於以上現象,你怎麼看?要求自選角度,自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得抄襲,不得套作,不得泄露個人信息。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

[思路點撥] 材料表述的是非洲草原的吸血蝙蝠和野馬的故事,因爲野馬無法驅走附在自己身上的吸血蝙蝠而暴怒、狂奔,最終無奈地死去。從吸血蝙蝠的角度分析,它是智慧的,它能夠利用自己的優勢,讓自己吃飽;從野馬的角度分析,吸血蝙蝠所吸的血並不能讓它死亡,但因爲其暴怒、狂奔,最終死去。由此可以得出材料的立意:①學會以弱勝強;②不要因小失大(切勿得不償失);③要學會從容、冷靜、理智;等等。

[佳作綻放]

切勿因小失大

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與野馬的血的總量相比可以說是不值一提,但最終導致野馬死亡。究其原因,並非吸血蝙蝠的本事很大,而是野馬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最終使得自己力竭而亡。因小失大,是我們從野馬身上得到的教訓。俗話說“不能因爲洗澡水髒了,就連孩子也倒掉”,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

但縱觀歷史,因爲“小”而失去“大”的人、事比比皆是。

共同輔佐勾踐滅吳的有兩大功臣:范蠡、文種。范蠡功成名就之後,就急流勇退,據說是攜西施泛舟湖上,逍遙自在,最終成爲家財萬貫的“陶朱公”;而文種感覺有功於勾踐,只是想着繼續輔佐勾踐,過衣食無憂、榮華富貴的日子,最終則被薄情寡義的勾踐殺死。范蠡,急流勇退,失去的是高官厚祿,得到的是逍遙自在的日子;文種不知進退,得到的是短暫的榮華富貴,失去的是最珍貴的生命。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清朝政府,閉關鎖國,換得片刻安寧;豈知“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洞外的世界飛速發展。一聲炮響,打破了泱泱大國的美夢,“天朝上國”剎那間坍塌,被列強任意蹂躪、踐踏、切割。片刻的安閒與國家的強大相比小到不能再小,國家、民族的昌盛與個人的享受相比大到不能再大,但清朝政府爲了片刻的安閒而讓國家蒙羞,“小大之辯”,不言自明。

19世紀末被美國《時代週刊》列爲全球第四大富豪的王熾經營着錢莊“同慶豐”,開業後就因爲遵守承諾而聲名鵲起,但因爲一個乞丐來存一文錢被店員奚落而生意蕭條。一個錢莊存款之大不言自明,一文錢小到不能再小,然而因爲店員的怠慢卻差一點葬送了一個錢莊,大小的區別,不言自明。

反觀當下,因小失大的人、事也比比皆是。

爲了先走幾秒而闖紅燈,最終會造成交通事故;爲了蠅頭小利而販賣假冒僞劣產品,最終會毀掉一個商場;爲了眼前利益而接受 賄賂,最終會毀掉一個美好前程。

“因小失大”的人,眼裏只有“小”而沒有“大”。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孔子眼裏,那些仁人志士有着明確的“大小”之分,爲了“仁”之大義,可以捨生忘死、殺身成仁。

如果貪戀身邊的萋萋芳草而忘記了奔騰,河水就只能永遠在大河中流淌,而不能匯入大海;如果貪戀身邊的朵朵白雲而忘記了飛翔,小鳥就只能在原地打轉,而不能飛回故鄉。

人也一樣,不能因爲貪戀而因小失大。

[魅力點評]

本文具有以下優點:①觀點明確,論證有力。文章以“切勿因小失大”爲論點,然後列舉文種、清朝政府、王熾的錢莊等證明文章的觀點。②使用對比,論證充分。在列舉相關論據時,文章注重使用對比的手法,比如列舉了范蠡、文種在功成名就之後的不同做法以及不同的結果來證明人“不能因小失大”;在列舉王熾的錢莊的事例時,用之前的聲名鵲起和因爲小看乞丐的一文錢而生意冷落對比。③點面結合,論證全面。列舉事例時,既有詳例,也有點例,論據典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