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一試題

高中語文必修3第三單元測試題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高中語文必修3第三單元測試題】

一、基礎題

高中語文必修3第三單元測試題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餓殍(piǎo) 逡巡(qūn) 棄甲曳兵(yè) 鍥而不捨(qì)

B、中繩(zhòng) 句讀(dòu) 甕牖繩樞(yǒu) 跂而望矣(zhi)

C、庠序(yáng) 氓隸(méng) 度長絜大(duó) 官盛近諛(yě)

D、供養(gōng) 經傳(zhuàn) 貽笑大方(yí) 養生喪死(sānɡ)

2、下列橫線上,應填的詞語依次是( )

①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 ) 之。

②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 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

③ ( )之以孝悌之義。

A、遺 振 伸 B、貽 振 申 C、貽 震 伸 D、遺 震 申

3、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殊俗 叩關 不測之淵 兵刃既接 B、遷徙 須臾 約從離衡 防微杜漸

C、崛起 墮落 追亡逐北 要言不煩 D、謫戍 孝悌 鍥而不捨 人才匯萃

4.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吾從而師之 B.贏糧而景從

C.君子生非異也 D.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

5、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釋義,有誤的一項( )

A.王好戰,請以戰喻(好:喜歡) 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按)

B.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

C.謹庠序之教(謹:認真從事) 數罟不入洿池(數:多次)

D.王道之始也(始:開端) 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反覆陳述)

6、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用心一也 用心:使用心力。 B、餘威震於殊俗 殊俗:不同的風俗。

C、小學而大遺 小學:小的方面學習。 D、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經傳:經文和傳文。

7.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鄰國之政 樹之以桑

B.乃使蒙恬北築長城 其智乃反不能及

C.師不必賢於弟子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中山之君也

D.請以戰喻 夫夷以近

8、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類活用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吾師道也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9、下列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師不必賢於弟子 B、而恥學於師

C、申之以孝悌之義 D、未之有也

10. 下列各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項是( )

A.非我也,歲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樹之以桑

C.不拘於時,學於餘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爲天下笑者,何也?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二。閱讀題

(一)閱讀下列語段,完成文後題目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下:低於 B.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身:身體

C.士大夫之族 族:類 D.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復:恢復

12.對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猶且從師而問焉 猶且:尚且,還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結構助詞,的

C.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於:對於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1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本段古今對比,讚美“古之聖人”,批評“今之衆人”,指出他們在學習態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原則,指出學習不要有門戶之見,並論述了從師的必要性

C.本段重點批判了當時恥於從師的惡劣風氣

D.從論證方式上看,本段立足於“破”,逐層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衆人”和“君子”,從反面論證了作者的觀點

(第三大題)把文中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譯文: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譯文:

(3)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1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輿馬者 假:藉助。

C.臂非加長也 加:增加。 D.其曲中規,雖有槁暴 中:合乎。

1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②不拘於時,學於餘

B.①故木受繩則直 ②河東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C.①吾嘗終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龍生焉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16.下列句中的加點詞,和現代漢語的意義相近的一項是( )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D.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17.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運用列舉事例的論證方法說明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

B. 荀子發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認爲禮義道德和系統知識,只有靠後天學習才能獲得,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C.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於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恆等見解,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啓發作用和借鑑意義。

D. 隨着作者設喻的連續和手法的變換,文章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奏,表現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

(第三大題)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文:

(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六 國 論

蘇轍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衆,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死亡,常爲之深思遠慮,以爲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古地名),而范雎以爲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爲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爲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8.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 咎:責怪

B.韓、魏塞秦之衝,而弊山東之諸侯 弊:遮擋

C.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 折:掉轉

D.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 佐:幫助

1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B.①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②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C.①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②蟹六跪而二鰲

D.①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20.下列句子編爲四組,全部是蘇轍認爲六國應有的正確做法的一項是( )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②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

③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⑤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 ⑥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1.下列各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讀六國世家”,一筆總括,拈出一個“怪”字,問題由此提起鋪陳六國人多地廣,以優勢攻秦,反被秦所滅,氣勢充沛,反跌有力

B.“自安之計”一句,爲“咎”字作鋪墊,一個“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論點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緊逼,一氣呵成,具有破竹之勢

C.“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個生動貼切的比喻,強調韓、魏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比喻是上述論點的推論和深化

D.文章結尾對六國的貪利忘義、不顧大局終取滅亡提出尖銳地批評,並表示了痛惜之情對強大秦國發動不義的侵略戰爭表示了憤怒指責

(第三大題)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6)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

譯文:

(7)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譯文:

(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莊襄王元年,蒙驁爲秦將。伐韓,取成皋、滎陽,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驁攻趙,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五年,蒙驁攻魏,取二十城,作置東郡。始皇七年,蒙驁卒。驁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嘗書獄典文學。始皇二十三年,蒙武爲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爲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爲內史。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衆北避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恬任外事而毅常爲內謀,名爲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賤。秦王聞高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爲中車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

姑皇三十七年冬,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崩。祕之,羣臣其知。是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爲己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爲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已死,蒙恬疑而復請之。使者以蒙恬屬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爲護軍。使者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趙高恐蒙氏復貴而用事,怨之。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遂殺蒙毅。

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願陛下爲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裏,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

(節選自《史記·蒙恬列傳》,有改動)

2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使蒙恬將三十萬衆北逐戎狄 將:率領 B.喻之決獄 喻:告訴

C.求其罪過,舉劾之 舉:檢舉 D.其勢足以倍畔 倍:加倍

23.下列加粗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其先齊人也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B.①據陽山,逶蛇而北 ②追亡逐北,流血漂櫓

C.①暴師於外十餘年 ②雖又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

D.①恬罪固當死矣 ②其問道也固先乎吾

2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 夫晉,何厭之有

B.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 踐華爲城,因河爲池

D.乃吞藥自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蒙恬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秦國的將領,攻城略地,出生入死。蒙恬做了將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

B.佞宦趙高犯罪當誅,是由蒙毅依法經辦的。而始皇念及趙高平常辦事勤勉盡力,赦免了他。從此以後趙高與蒙氏兄弟結下怨仇。

C.胡亥在扶蘇死後曾打算放過蒙恬,而趙高卻污衊蒙恬領兵30多萬,雖身在牢獄之中,但仍有叛亂的實力。最後蒙恬也難逃一死。

D.本無罪過,可蒙恬自殺前卻說自己挖絕地脈應受到上天的懲罰,這實際是他不願直接指責殺害自己的罪魁禍首的一種無奈之舉。

(第三大題)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譯文:

(9)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共宦籍。

譯文:

(10)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爲己也。

譯文:

三、填空題

(一)名句默寫(共9分,錯1字該句不得分)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則何如?

2、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謹庠序之教, , 。

3、斬木爲兵, , 贏糧而景從。

4、奮六世之餘烈, , 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5、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

6、 ,卻匈奴七百餘里, 。

7、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___________ 。

8、吾師道也,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 。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如是而已。

(二)文中語句翻譯

(1)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2分)

譯文: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2分)

譯文:

(3)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2分)

譯文: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2分)

譯文: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2分)

譯文:

(6)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3分)

譯文:

(7)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3分)

譯文:

(8)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3分)

譯文:

(9)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3分)

譯文:

(10)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爲己也。(3分)

譯文:

(三)閱讀《任末好學勤記》翻譯其中語句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爲庵,削荊爲筆,刻樹汁爲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譯文:(11) (3分)

譯文:(12) (3分)

四.寫作:(60分)

春風來了,你感動;花兒凋零,你感動;蝶的折翼,你感動;姚明奮起一躍,你感動;父親孤寂的背影,你感動;-------瞬間的美麗與黯然,都會引起你心靈的震撼,請以感動的瞬間爲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2)注意細節描寫,要有真情實感。

(3)注意開頭扣題,文中聯題,結尾昇華主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