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關雎》《蒹葭》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W人 

教學目的及要求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關雎》《蒹葭》教學設計

1.使學生了解有關《詩經》的基本知識。

2.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瞭解詩中運用的反覆和賦、比、興等創作手法。

3.要求學生反覆誦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體會這首古詩的內涵。

2.興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詩中出現的一些連綿詞的讀音和字形,學生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已經學過一首《詩經》中的古詩,還記得嗎?《采薇》(引導學生背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那麼《詩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

二、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原本只稱《詩》,在先秦典籍裏通稱《詩三百》,漢代以後,儒家奉它爲經典,始稱《詩經》。

《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爲民歌,共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是《詩經》中現實主義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間歌謠;“雅”是“大雅”和“小雅”的總稱,共一百零五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貴族所作;“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是天子祭祀天地宗廟的祭禮歌辭。

表現手法有賦、比、興。賦爲陳述(直接鋪敘);比爲比喻;興是託物起興,即借別的事物來引起所歌詠的內容。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爲《詩經》“六義”

《詩經》中的詩歌多以四言爲主,多爲隔行用韻,但不拘泥,章節常反覆,多用疊字。

三、學習《關雎》

《關雎》這首詩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師讀讀這首詩(範讀)。聽了一遍,有的同學可能會猜到這首詩的內容與愛情有關。《詩經》的編者把它放在首篇,可能就是爲了突出“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吧。

2.跟讀。老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這樣做有利正音,同時讓學生感知詩的節奏、韻律。

3.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在自讀幾遍後要求學生自己看註釋,理解重點詞的意思,老師提示重點詞語,並試着串講。

4.導讀。重點導讀前兩句。

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後面兩句有內容上的直接聯繫嗎?(沒有。)

②作者寫這兩句的作用是什麼?(講解“比興”的手法,講解內容見教參)

③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反覆讀讀,好好想想,試着說說。提示寫了什麼事?抒發了什麼感情?再看看閱讀提示是怎麼總結的。

④閱讀提示中還寫道:“全詩琅琅上口,和諧悅耳”你們在讀時感到了沒有?爲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因爲這首詩裏運用了反覆、雙聲、疊韻等多種手法。)

5.學生反覆朗讀、背誦。(作業)

教師可這樣檢查背誦:①背出起興的詩句。②背出描寫男子心理活動的詩句。

6.重點掌握下列詞語(讀準、會默寫)雎鳩、窈窕、荇菜、寤寐、輾轉、琴瑟、參差。

7詩句分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爲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於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爲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採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願,他只有獨自在牀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遊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後八句)願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願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7.主題: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8.表現手法:

這首詩採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複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迴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蒹葭

教學目標

1、掌握《蒹葭》中起興手法運用以及瞭解重章疊唱特點,體會(本詩藝術)手法對情感表達及主題深化的作用;

2、探討詩歌中“伊人”的多義性,從而發掘出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教學重難點:

1、“伊人”多義性探究

2、賞析多主題詩歌

教學過程:

一、朗讀欣賞

(一)聽錄音播放

要求學生:1.找出韻腳字2.給生字注音

(二)教師指導

(三)配樂,讓學生朗讀

要求學生體會詩的感情,讀出詩的感情。

二.詩意理解

1.教師講解疏通詩中重點詞語。

2.學生髮揮聯想想象,談談第一節詩的大意,再現詩的美麗畫面和優美意境。

3.教師點撥(詩歌大意投影顯示)

三.分析詩歌

1、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內容呢?依據是什麼?

教師準備: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爲霜。

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

2、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秋天是一個什麼樣的季節呢?

秋天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季節。仿句說如:秋天是一個蕭瑟肅殺的季節。秋天

一個思念的季節。秋天是一個淒涼的季節。……

小結:自古以來,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肅殺,最爲傷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悽美而令人感傷。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

清晨(拂曉)、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4、詩歌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麼作用?

明確:蘆葦、有什麼變化?

首章的“蒼蒼”,次章的“悽悽”,末章的“采采”,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是怎麼樣變換的?

“爲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爲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着,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河畔道路——崎嶇難行,險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靜,澄明,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小結:詩歌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創設了一種清冷孤寂悽美迷離的氛圍,

5、我們來感受一下詩歌的意境吧!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想像

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

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

提問:伊人位置有何變化?

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雖然位置有變化,但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提問:但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嗎?

(沒有,一水盈盈,河道阻隔,可望而不可及,於是徘徊往復,此時主人公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

(失望、悵惘、痛苦)

小結:對於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麼寫法?(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6、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依據是什麼?

熱烈嚮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小結: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難阻意重重,一片癡心,一份執著,主人公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歇過。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無盡頭,“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他終於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然而無論結果怎樣,我們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尋的過程以及在那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純至美的人性

7、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著追求的伊人有什麼樣的魅力呢?此時我們腦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樣的?

教師準備:①美麗?外在?內在?氣質高雅、溫婉動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麗的,然而詩歌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卻感覺出來了,這叫什麼寫法?側面烘托

詩中是怎樣進行側面烘托的?一是從主人公熾熱執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內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曉霧朦朧這美麗的景緻側面烘托出來的。

③“伊人”是美麗的,然而這種美又是朦朧的,在主人公的視線中若隱若現,時有時無,似水中月,霧中花,這種美是怎樣產生的呢?距離產生美。

小結:詩歌中有很多詩句描寫的就是這種距離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還有(大屏幕配樂顯示以下內容)印度詩人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④同學們結合自己對本詩的理解,也採用泰戈爾詩的形式仿寫幾句。(配樂屏顯):

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師準備:

(一)世界上最美的距離,不是緊緊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間的,脈脈不得語。

(二)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裏,我卻永遠追尋不到你。

小結:“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伊人”的這個形象深深的根植於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她遙遠而又美麗,可望而不可即,構成人們心靈中一個永遠悵惘的情結,而距離和朦朧正是她的動人之處。

⑤這是作爲愛情詩我們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實際上“伊人”的內涵可以有更爲豐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是我們執著追尋和嚮往的,你能舉個例子嗎?

愛情、事業、親情、友情、理想、自由,還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

小結: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追尋者,而伊人就是我們的目標,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不斷前行,上下求索,不論成敗與否,只要執著地追求,我們的生命就會因此而詩意精彩。

朗讀比較:《關雎》與《蒹葭》的寫法上的不同。

[明確]

①《關雎》一詩重在敘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後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彷彿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後面兩章是前面的反覆詠歎,突出追尋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與《關雎》相比,情感韻味更濃郁。

②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