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素材

關於文化的作文(精選23篇)

本文已影響 1.13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文化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文化的作文(精選23篇)

文化的作文 篇1

陽春三月,春風和煦,萬木吐綠,百花盛開,一切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個季節的我們,也特別的活潑好動。然而,我們在活潑好動之餘,有沒有考慮過這麼一個問題:今天,我們的言談舉止,文明瞭嗎?禮貌了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講文明,懂禮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這個美麗的校園裏,文明禮貌也無處不在,它像綿綿細雨,滋潤着大地,像陣陣微風,吹進人們的心田。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理解,團結友愛,尊敬師長,文明之花常開放在我們美麗的校園。但是在我們的校園中還存在着許多不文明現象。

譬如,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與我們美麗校園極不和諧的白色垃圾,總能聽到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總能目睹到同學之間不該發生的指責與大罵的“脣槍舌戰”。有的同學甚至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給我們生活的空間埋下一顆顆地雷,有的同學甚至不注意愛護公共財物,在白色的牆壁上亂塗亂畫,在嶄新的課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卻是臭名和唾罵,還有的還對“請愛護花草”的警告語視若無睹,爲了少走幾步路,隨意踐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條路來,正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爲一名中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我們每個同學都能見到老師問聲好,見到同學打招呼,同學之間和睦相處,事事講文明,時時講禮貌,那我們便能生活在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別人也會因爲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作爲一名中學生,愛護校園,美化環境,同時也是我們的另一個使命。當你扔出手中的垃圾時,請你多走幾步,把它放入垃圾箱;當你看到地上飄着紙片時,請你彎下腰,把它撿起來;當你隨地吐痰時,請你爲他人想想,別人會因爲我而生病的。如果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這樣做,這樣想,那麼,我們的校園一定會更加美好。

原我們所有的同學都能與文明同行,與禮貌同在,讓文明禮貌永遠伴隨着我們。文明禮貌之月並不只是三月,我們應該事事講文明,時時講禮貌。從自己做起,從眼下做起,把文明禮貌當作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學們,行動起來吧,從此刻出發,做一個文明好少年。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讓文明禮貌之花開遍我們美麗的校園,也讓文明禮貌之花盛開在我們每一個同學的心中!

文化的作文 篇2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爲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爲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裏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裏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製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爲戲,後於鳶首以竹爲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爲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侷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爲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爲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爲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爲簡單,採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爲恰當。清明前後爲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爲適合的。

文化的作文 篇3

一個愛學習的人看到了一本好書,就像一個探索者發現了一個新大陸一樣興奮。而我,也因與知識結緣,愛上了學習。

知識真是一件很奇妙的東西。你只是你只是淺嘗輒止,那麼只會覺得枯燥乏味,像對待任務似的應付學習。但你如果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奇妙,瞭解許多所不知道的道理。知識的力量讓你沉醉,甘願深陷其中並發現寶藏。

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學習了呢?哦!是一次次細細咀嚼老師的話,是一次次認真鑽研書中的難題,是一次次品味一本本好書。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已愛上學習了!

“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說得真不錯。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網絡遊戲,而對學習感到深惡痛絕,被逼着上學學習。我對此只能搖搖頭,感到嘆息與無奈。讀書本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啊!在週末,與其花那些寶貴時間在無聊的事上,還不如抱着一本好書,出門踏青。坐在草地上看着書,耳邊流瀉出美妙的古典音樂,與大自然親近。想想就能感到一陣輕鬆,彷彿能聞到清鮮的空氣,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展現在眼前。本身學習就是一件勞逸結合的事,爲什麼不多吸收點精神養料呢?

大量的閱讀,正是我們新時代學生所需要的,它能擴大你的知識面,提高精神境界。在不斷地閱讀中,你會發現自己的知識是那麼貧乏,只能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盡情遨遊,才能感到一絲歸屬感和踏實。

在學習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你的努力,你有你的理想,你所做的就不會被泯滅。因爲知識是不會背叛你的,你所掌握的都已經在腦海裏了,這是誰也搶不走的。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那何不在平時多積累運用呢?你不能固步自封,滿於現狀,你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學的知識只是冰山一偶,這樣又有什麼理由揣着那可憐的知識在洋洋得意呢?

貝殼都能以它短暫的生命活得一絲不苟,與之比起來,我們人類的生命更長,天地更廣,知識更是浩瀚無邊。那爲什麼我們不把學習這件事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一絲不苟呢?

我渴望學習,學習更多知識。在一片世俗中,唯有讀書能讓我飄蕩的心定下來。在學習這條無止境的道路上,我會盡我所能解出學習的方程式,翱翔在屬於自己的一方天空!

文化的作文 篇4

常聽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講,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我們張家港,也是今非昔比了。現在的張家港,高樓大廈林立,街道整潔寬敞,處處鳥語花香。而媽媽告訴我,以前人們都住在窄窄的院子,低矮的房屋裏。“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那時候人們最美好的願望。而現在,願望早就實現了。特別是通信方面,現在不要說什麼電燈電話,走在大街上,老爺爺老奶奶都拿着一部精美的手機,談笑風生。

再說說交通方面。爸爸媽媽小時候,走個親戚什麼的很多時候都是靠走路,一天倒有半天在路上走。後來有了自行車,就神氣得不得了,騎在車上見人就按鈴,那種興奮勁,絲毫不比現在開着一輛高檔汽車的感覺差。而現在,家裏買了車了,想去哪個親戚家就去哪個親戚家,原來爸爸媽媽去江陰姑媽家要半天功夫,現在半個小時就夠了。而且不用象以前一樣,盤算着汽車什麼時候到,稍微晚一點還沒有車回不了家了。

冬天的晚上,享受着溫暖的空調,看着電視,絲毫沒有感到冬天的寒冷。我問爸爸:你們小時候冬天冷嗎?用什麼取暖?爸爸笑着說了一句:“取暖基本靠抖”,把我逗樂了。爸爸接着說:“當然,白天有太陽的時候可以曬太陽取暖,還可以拎着個笨重的‘腳爐’焐手焐腳,晚上也可以用‘湯婆子’暖暖腳,但和現在的空調、電熱毯相比,實在是差距太大了,取暖費事,而且不安全”。

吃過晚飯,爸爸一邊打開電腦一邊笑着對我說:“二十年前,我養了只貓,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沒事的時候就逗逗貓;現在我還養了只‘貓’,但這隻‘貓’不但能解決我的娛樂,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增加知識、瞭解社會,解決困難。現在我養的是隻‘全能貓’”。

文化的作文 篇5

當《變化》這個題目映入我的眼簾,頓時,整潔美麗的小區、寬闊平坦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大樓……躍然在我的腦海中一一閃現。祖國近年來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時時刻刻都在變。

該寫什麼呢?這時,爸爸走了過來,看到我爲難的樣子,他拿起了題目,稍加思考後對我說:“文文,明年就要開世博會了……”爸爸話還沒說完我頓時豁然開朗,欣喜地叫道:“對呀,世博會要來了,我們身邊的變化可真不少呢!”

我們居住的小區正在變!物業叔叔和居委阿姨把小區打掃得乾乾淨淨,拉起了“知榮辱、講文明、迎世博”的橫幅,號召居民都行動起來,從身邊小事做起,關心、體貼其他人。你看,小區內遛狗的阿姨現在總是拿着一把小鏟子和一個塑料袋,把狗狗拉的大便弄乾淨;騎自行車的叔叔也自覺地把車子停得整整齊齊,美觀又方便了我們走路。走在小區裏,讓人覺得心情舒暢……

我天天上學經過的上南路也在變!原來它好堵喲,天天車水馬龍,經常堵得水泄不通。我和媽媽每天總是要提前好多時間出門,否則就會遲到。現在它雖然還在整修中,但已經比以前好多了。聽媽媽講很快就會修好了,以後上南路來回有8個車道,那時的道路一定會很通暢的。

我們學校的變化就更大了,它變得越來越漂亮了。走進校園便能看見紅色的塑膠跑道、綠色的草坪、寬敞的籃球場。大樓邊的花壇更是吸引人們駐足觀賞,一年四季總有開不敗的鮮花,美化了校園的環境。我們的教室寬敞明亮,大大的電視屏幕、電腦爲我們的學習靜靜地服務着。我們每天坐在的寬敞、整潔的教室裏聽老師上課,給我們講世博會的知識,心裏充滿了期待……

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生活將變得越來越美好!

文化的作文 篇6

中國的戲曲可謂流芳千古,歷史悠久了,而且中國戲曲的種類繁多,全國許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而且每一個地方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文化風情。不信?我們今天就一起走進戲曲文化瑰寶,享受它獨特的美吧!

中國現有的戲曲劇種大約是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更是驚人:可以以萬數計!我們知道許多劇種很多劇種都是有其獨特的演變過程,我們知道的比較有名的劇種:如京劇,越劇,吉劇等等。而且中國的戲曲與西方的戲劇不同,它有自以獨特的審美觀念與表演體系,現在就爲大家介紹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臉與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統稱,裏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統稱,分: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淨”是指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淨”又分以唱工及以工爲主的花臉;“醜”扮演喜劇角色。

怎樣?看了之後是不是覺得有趣呢?其實還有很多呢!我國戲曲主要戲曲有:崑劇,京劇,黃梅戲這三派。二京劇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這四派。而且我們在電視上可以看到這京劇人物臉譜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員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此人的性格與品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一大特點,它的作用是幫助觀衆理解劇情。簡單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英勇;黑臉爲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爲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祕,代表神妖。而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存了這一點。

看了上面的介紹感覺不錯吧!中國的戲曲文化就是這麼精彩,要一點一點講十天十夜都說不完呢!希望未來的我們能繼續發揚它哦!

文化的作文 篇7

所謂“仁文化”,便是那個神祕的村落——浩仁,她所獨有的文化。這天,我們跟隨着老師,來到了浩仁村,專門瞭解“仁文化”。從學校一路而來,路邊的美景都讓大家驚掉了下巴,然而他們還不知道,會有更多美景等着他們……

一踏進浩仁文化禮堂,莊嚴的氣息便撲面而來。不一會兒,浩仁的一位老校長來給我們講解了“仁文化”,那原本神祕的面紗被慢慢掀起……老校長仔細地解說,我們認真地做筆記,禮堂便被“唰唰唰”的寫字聲給填滿了。

老校長說,無論是來遊玩的人,還是本地的居民,都說浩仁有四好:這第一好指的是浩仁村上的山好,山上不僅翠色慾流,而且還是鳥兒和松鼠的遊樂園呢;二好便爲水好,浩仁村村民用的水都是大巖水庫裏的,雖沒有農夫山泉那樣精緻的包裝,水的質量可絕不輸給專門經過加工的礦泉水;三好說的是環境好,鳥語花香的景色在浩仁隨處可見;第四好是指浩仁的地勢好,山體滑坡也滑不到我們這邊,浩仁村上自己的山滑坡?不可能!浩仁村上的山又矮又結實,地震也不會帶來損傷,最多感到一絲絲震感罷了,還有梅雨季節也不會有洪澇。來遊玩過的人說,這浩仁還有第五好——村民好,他們熱情好客又勤勞能幹。

老校長還說,浩仁現居民有六百八十多人,戶頭兩百多戶,雖然村子不大,但是浩仁至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也算得上是一個古村了吧。滕老校長解說的浩仁村的村名含義最讓我感興趣,“浩”——三點水加一個“告”,便是水大、水多的意思:“仁”——單立人加個二,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愛自己也要愛他人。“浩”“仁”兩個字連在一起,講的就是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精神,用“仁”的精神來教育、引導村民。

我自出生便生活在浩仁,卻不知道浩仁還有這麼多的歷史文化。生活日新月異,人們從七八平方的小平房搬到到了寬敞明亮的三層樓、甚至是小別墅式住宅。雖然隨着科技發展生活越來越現代化,但是我們不能把傳統文化拋在腦後,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基啊!

文化的作文 篇8

據報道,前一段時間,“超級女聲”年度總冠軍李宇春走進北大校園,僅唱了一首歌,便引起北大學子一片狂熱尖叫,造成場面混亂,以至原先計劃好的一些節目不得不臨時取消。此事在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爭議,也引發了人們對文化問題的深刻思考。有人認爲,北大校園是中華民族的一塊文化聖地,“超級女聲”走進北大,體現的是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以及經典文化的巨大沖擊,甚至是對經典文化的褻瀆。那麼,既然流行文化在當今社會能引起這麼大的反響,我也在此淡淡談校園裏流行的課桌文化。

課桌文化,從一定角度也和“超級女聲”的流行歌曲一樣能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那麼,“課桌文化”的源頭是什麼呢?大家一定還記得魯迅的作品——《三味書屋》吧。魯迅爲了告誡自己今後上學不再遲到,就在書桌上刻了個“早”字,還貼了“君子自重”的字條。從此,課桌文化就誕生了。但是,在舊社會,敢在書桌上刻字的人微乎其微。可是社會發展到今天,課桌文化卻流行得很。課桌文化如今在學校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個“戰士”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的“戰士”衝上來!當你到教室或閱覽室裏去參觀,你會驚奇地發現,現在課桌文化演變之快,文化“內涵”之豐富,令人難以想像。你看,那課桌上的留言,語氣有的高昂,有的低沉;那留言所表達的情感,或莊嚴、或輕浮,或含蓄、或直白……但是,這些文字大多是學生爲了發泄對學習的不滿,或一時情緒激動時瀟灑刻畫而成的。他們恐怕忘了學生守則裏明文規定,要愛護公共財產,愛護課桌椅。

言爲心聲,當然,課桌文化中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同學們的“心曲”。仔細品味,課桌的情感,喜怒哀樂無所不有。從他們刻畫的內容上看,同學們的文化素質的確很低!我不禁想起前不久我在網上看的一則報道:在安徽省對全省範圍內中學生思想現狀的調查,其結果令人堪憂。當問及“‘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是否有道理”時,1835名中學生有760名認爲有道理……“考試時你是否作弊?”近500人坦言“想作弊不敢作”,17%人表示“別人作弊我也作”。這則報導和課桌文化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是一樣的,同學們的文化素養真有待提高。要是從此以往,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該怎麼辦呢?要知道,國家要富強,教育要先行。只有提高同學們的素質,才能爲國家人才成長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們的學校和家長們,是否對同學進行思想教育,讓課桌文化趁早消失呢?

首先,要讓同學們知道,我們看事物要從現象去看本質。同學們在書桌上發泄的是個人感情,實際上是損壞公共財物。那些無聊的字畫完全玷污了整潔的桌面。孔子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當你情緒不好時,就要對課桌進行摧殘施壓嗎?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當你把內心世界在課桌上真實地“描繪”出來時,它既不會失傳,還能夠讓他人實實在在地去“觀賞”一番,去了解你真實的內心世界。說不定,你這樣的刻畫還能夠“流傳千古”,讓一代代的學生“觀摩鑑賞”。但是,你的這種想法是幼稚無知的。你不但傷害了課桌,還將影響不少學弟學妹!難道這不引起你的深思嗎?同學們,請你放下你手中的尖刀,別再讓課桌文化繼續蔓延吧!

也許有人會說,課桌文化的一些文字包含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那某句“格言警句”曾激勵過或正激勵着一個個失意的學子,那某個標誌曾成爲監督你或他人的良師益友。但是你是否明白,要立志的話,你爲何不把“早”字寫在日記本里,或深深在刻在心上呢?這樣你既可以不用小刀,還能讓課桌經久耐用!豈不是兩全齊美吧!

再說,我曾見過在桌上刻“早”字的同學,他天天遲到無不例外,看到自己刻的“早”字一點不臉紅;我也看過在桌上刻“君子自重”的同學,他是日日搗蛋卻絲毫不懂反省,天天我行我素;我還發現有人在桌上刻“勤奮、刻苦”,可是每次那“瞌睡交響曲”就是從他那“勤奮、刻苦”的書桌裏傳出來的。另外,有些同學刻了“早”字,把“早”字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的確像魯迅先生那樣勤奮好學了,雖然他在書桌上留下了自己的心聲,卻丟掉了他做人最基本的良知,不遵守學校制度。他的行爲也和所有喜歡課桌文化的人一樣,就是在破壞學校的公共財產,給國家造成了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同學們,請大家行動起來吧,讓“課桌文化”在校園裏消失吧!請大家從我做起,講究衛生,愛護課桌椅,讓“課桌文化”趁早走下課桌吧!

文化的作文 篇9

兒時的夏夜,望着燦爛的星空,聽奶奶講“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故事,總會不自覺的沉醉在無邊的月色中;每年的3月,看紙鳶飛翔在廣闊的藍天,總會和小夥伴一邊瘋跑,一邊唱起“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寂靜的午後,伴爺爺聽“貴妃醉酒”的京劇片段,總會和他字正腔圓對上幾句……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此清晰地刻在了我兒時的記憶裏。

光陰荏苒,18歲的我卻更陶醉於“亞當夏娃”的飄逸浪漫,更迷戀於奧斯卡金獎的雍容華貴,也更沉醉於迪斯科的動感十足……我欣然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貴典雅,卻忘記了東方文化的深沉韻味。聖誕節的街燈,徹夜明亮;情人節的鮮花,到處飄香……異國文化的魅力如此巨大,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不知不覺地擱淺。

看着聖誕節的張燈結綵,看着情人節的浪漫溫馨,我心裏不禁感到一陣悲涼,不知道有誰還能靜靜地聆聽“牛郎織女”,有誰還在傾聽“貴妃醉酒”。中國文化,真的被我們慢慢淡忘了嗎?

元宵節的龍燈,依舊熱鬧嗎?“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燒龍了!燒龍了!”古鎮小街傳來孩子興奮地吆喝聲。在這個華燈初上的夜晚,我們品着元宵,回味着過去的時光……

清明節的行人,依舊斷魂嗎?荒郊野外,芳草萋萋,鞭炮聲聲。一堆青冢一部書,一塊墓碑一絕唱。誰家的子孫,擎一顆虔誠的心,向長眠的先人,頂禮膜拜;掊一鍬黃土,覆一層哀思;栽一叢新枝,植一腔緬懷。清明,自在人心。

端午節的龍舟,依舊在劃嗎?又是一年糉飄香,沐浴五月細雨,品味香甜糉子,將那綿延千古的愛國情懷,一代又一代,繼承下去。賽龍舟不忘楚風餘韻,聞糉香尚思屈子忠魂。在那個憂傷的江畔,糉子只是懷念,艾葉飽含珍重。

故鄉的社戲,依舊在上演。君不見,新農村社區的壩壩舞正跳得紅紅火火;七夕節情人節的浪漫,剛拉開大幕。君不見,青山綠水,紅男綠女,四面山七夕節鵲橋相會浪漫之旅正如火如荼。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悠悠歲月中匆匆走過多少人?而我們的唐詩宋詞還在吟詠,我們的敦煌之路正在延伸。記憶中的文化,因其內含中華文化之骨髓,雖歷經千百年的磨礪,但依舊輝煌,依舊香醇。

文化的作文 篇10

要說起對廈門的瞭解,我比不上那些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來得深。我到廈門的時間有四年多了吧。這四年多前我一直在距離廈門不遠的漳州學習、生活.,而父親在廈的閱歷比我和母親多,或者也可以說是廈門吸引了父親而選擇了把家遷移到了這個美麗的城市。

還沒搬進廈門時,我最感興趣的便是每年中秋節的搏餅活動。這是很新鮮的廈門本地獨一無二的風俗贈習慣。記得每年中秋節晚上父親總面帶笑容,空不出手來敲門,在門外叫了聲,我開門見時總免不了幫他,接過他手中大大小小的獎品,心裏美滋滋的。

如今,在廈的幾年,每逢中秋佳節,賞月在我們一家人看來已經原“過時”,我們總要到超市上買些東西獨作爲晚上搏時用的“餅”,而那時超市裏也總是人山人海,大夥兒你一車我一筐在“搶購”,使人們感受到一種沈濃郁的節日氣氛。或許“搏餅”並不是爲了得到很多獎品,人們也並不是爲“狀元”而搏,而是爲團圓日子來之不易而慶祝,爲給久別重逄的親人一種回家的親膩感與溫馨感。這就是廈門人,充滿着智慧的廈門人,“搏餅”這種獨特的慶祝方式便是你們智慧的結晶。

廈門的小吃很多,也很美味,但對我最具吸引力的要屬廈門蓮花二村“王老二煎蟹店”裏的煎蟹和原校食堂裏的沙茶麪了。這兩樣在我心目中是不可取代的。要提起它們呀,我認爲它們具有的共同特徵是不講究美觀,講究味兒美:沙茶麪上點綴着幾根豆芽幾片葉兒,而橙黃色的湯看起來麻辣,喝起來可口;煎蟹就更不用談裝飾了,幾隻紅紅的煎蟹擺在面前,啥名兒?甭研究啦!忍不住嘗上一口??味香肉甜。這時我才知道:其實廈門人很講究實在,小吃店嘛,不必用菜單,也沒有菜名,總之能吸引顧客的是東西,那些文縐縐的東西還是免談爲妙。或許地靈人傑,還要加上人實在,才使得今天的廈門如此美麗。

走在路上,都依稀可聽到琴聲,廈門學琴的人太多了,這大概是一種傳統文化,文化起源於鼓浪嶼,我想那裏的人們聽慣了海水撞擊的聲音,也因此愛上鋼琴,因爲琴聲能彈出心中的澎湃,能和浪一同“鼓嶼”。

廈門的文化很獨特,然而它們不會衰敗,不會沒落,更不會消失,它們伴隨着一代又一代的廈門人民走向更美麗時代,它們永遠是廈門人的最愛。而擁有它們的廈門人智慧、實在、熱愛生活,它們是我的最愛,我慶幸自己成爲他們中的一員?儘管是“盜版”的。

文化的作文 篇11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爲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活的基本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維持生命。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謂是傳統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在中國的文化上所佔地位之重。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味,每個民族的食品都各有千秋。我們家鄉就有一種獨特的食品——餃子。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古今中外讚美餃子的詩句也數不勝數,入“扁食捏似月牙彎”,但也許對它的來了還不太清楚吧!

餃子原名“嬌耳”,爲東漢張仲景首創。相傳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見很多勞苦百姓忍饑受餓,耳朵都凍爛了。他便用羊肉、辣椒等祛寒的藥材在鍋裏煮,煮熟後切碎,用麪包起來,救治人們。爲了紀念張仲景,人們便在大年初一的'三十吃“餃子”,所以纔有了那句“今之餛燉,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現在的餃子什麼餡的都有了,而且成了大衆化的食物,但大都已不是手工做的了,但我們村在二十九那天,仍然是全家齊動員包餃子。包餃子應先把餡剁好、拌好,之後再和麪。把面和成麪筋,然後用刀把麪筋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用壓面軸把麪糰壓成皮,然後把事先和好的餡包在麪皮裏,煮出來的餃子鮮美可口,可真應了那句諺語“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過餃子”。

聽爺爺奶奶說,那時候包餃子都不是用麪包,而是用紅薯麪包。裏面也不是餡而是一些爛菜和樹皮等。聽了餃子的發展過程,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它正是中華的精神所在,它包涵了十三四萬人的心願。

水餃這種傳統美食,不僅滿足了我們的物質需求,更滿足了我們的精神需求。表現了我們中國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質!

文化的作文 篇12

正所謂“食在廣州”,而在這之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茶。廣州人嗜好喝茶,喝茶也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的習慣。甚至早上見面問好就是問“飲佐茶未”,這是問候早安的代名,由此可見人們對喝茶的喜愛。

廣州人所說的喝茶,實際上就是上茶樓喝茶,不但要喝茶,還要吃點心。所以被視爲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和一般的茶館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它不但提供茶水和點心,而且建築的規模十分宏大,很富麗堂皇,這可是普通的茶館所不能比的。在這種地方喝茶,實在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而在喝茶的時候,點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廣州的點心種類很多,有100多種,如:蝦餃、幹蒸燒賣、馬蹄糕、糯米雞……而我最喜歡的就是蝦餃了。在薄薄的皮中有又大又嫩的蝦仁。一口咬下去,非常美味可口,使人百吃不厭。也正因爲是這樣,廣州人把喝茶又稱爲“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就是享受的意思。這也許就是廣州的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廣州人喝茶並沒有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是在主人給客人斟茶的時候,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的時候,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了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然給隨行的僕人斟起茶來,因爲按皇宮裏的規矩,僕人是要跪受的。但爲了不暴露皇帝的身份,僕人靈機一動,把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後來便逐漸演化成了喝茶的一種禮儀了。

這就是最有特色的“茶文化”。這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十分豐富多彩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傳下去!

文化的作文 篇13

縱觀歷史長河,孔孟韋編三絕,留下中庸、仁愛和謙遜的倫理經典。士大夫爲民請命,含身求法,弘揚踐行儒學,成就時人道德標杆,古文觀止、增廣賢文的幼童啓蒙讀物潛移默化地使經典詠流不息。

倘我是子思,必堅定回答,要堅守,亦要舍離,要繼承,亦要融入時代洪流。青年一代,更應肩負文化傳承使命,奮發砥礪前行。

儒學看似迂腐古老,在現實中難以有用武之地,實則不然。古之儒學精神早已深入國民骨髓。

儒學教人修身以嚴。古有“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堅定,今有弘一法師內省於身,自剖善惡,心湖徹於明鏡。古有其身正,則音容俱正的教誨;今有兄友弟恭,以冰霜之操自勵,以孝悌之心動人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儒學教人待人以寬,古有各讓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美名,今有以穹隆之量容人的鄰里故事。

儒學是中國的亮麗名片。吳清友秉持儒學精神,連鎖不復制,二十年虧損仍堅守於文化產業,打造精神地標。孔子學院承許國人期待走向世界。謙遜,包容,踏實成爲華夏人的民族氣格和民族風度。古老文化的連綿傳承使文化信念、文化自信、文化信力構成了文化信仰體系。

堅信儒學的價值所在是回答這一問題的前提,然質疑迎刃而解的關鍵在於面對現實的尷尬,如何在道德與變通中尋求平衡?

首先,擠公交車的現象,路怒症的猖狂,插隊的習以爲常是規則意識的欠缺,是文明素養的缺失,是隨大流的理所應當,是法不負衆的心安理得。面對比比皆是的不文明現象,儒學不能退後,不可讓步。由儒入法,以法律進行行爲的強制,由道德進行行爲的自律,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方能構建文明的現代社會。

而我們需堅信,堅持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創新,加強道德普及,終歸人們會以禮約束自身,明白自身的權利是他人的義務,權利的邊界需嚴守不逾。那時看到的將是衆人排隊,而無擠公交的現象。在堅持的初期,哪怕只有自己約束自身,也應有“衆人皆醉我獨醒”的自信。

但儒學的堅守並非一成不變,迂氣十足。面對儒學形式上的繁瑣,大可捨棄,以現代文明禮儀取代。面對過於退讓至懦弱,應以進取的時代精神武裝自己;面對倫理法律的衝突亳不猶豫地堅守社會主義法律,面對男女歧視的迂理,應當有探索真理的決心。

堅持文化的自信,弘揚儒學的現代價值,去除不合時宜陳規,你會發現現實與儒學不再衝實,公交前儼然按秩序排隊的圖景。

文化的作文 篇14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它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有京劇、剪紙、書法……但是,我最喜歡的是工夫茶。

週六下午,我看見家裏來了八位客人,爸爸馬上衝工夫茶給他們喝。只見他拿出了三個杯子,我好奇地問爸爸:“爸爸,家裏來了八位客人,應該要拿八個杯子纔對吧?”說完,我把手中的五個杯子遞給了爸爸,可爸爸卻把五個杯子放了回去,對我說:“喝工夫茶都是用三個杯子喝,先把第一杯茶端給歲數最大的人喝。喝完一杯就用茶水衝後給下一位客人喝……”我聽了之後點了點頭。然後爸爸開始沖茶。爸爸先把杯子放好,把茶水倒入了杯子,我們喝茶的時候,我一口喝完了,但爸爸太慢了,得三口才喝完。我笑着對爸爸說:“你太慢了,我一口喝完,你三口才喝完。慢死了,學學我,喝快點。”可爸爸不緊不慢地對我說:“喝茶,用三口喝完。第一口:先小口抿,不可大口喝;第二口:可以大口一點,就是不能太大,讓茶在嘴裏留個味;第三口:就一口喝完,這樣你才能品出茶的香。”

今天,我知道了工夫茶的小知識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真是太有趣了。

文化的作文 篇15

又是一個歡樂的中國年。春節的風俗各地不同,春節的文化內涵豐富,現在就讓我帶你感受一下新年的氣氛,一起走進年文化。

家家戶戶開始忙着置辦年貨。除去準備吃的以外,就是要買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還要蒸年糕、做炸食準備過年吃。到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開始大忙了。一般到了二十三,每天都有新的說法: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戶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卅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到初五則是走親訪友相互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過年前那幾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託在過年上了。一到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小,裏裏外外,都要換新衣服。

一派熱熱鬧鬧的場景。長輩給小輩壓歲包,晚輩給長輩送健康祝福禮。老老少少,團團圓圓……

文化的作文 篇16

一到初三,教室後面的黑板就不再按學校政教處的要求迎合時令節日的要求更換得那麼頻繁了,尤其是過了中考百日誓師大會之後,愈益帶上了勵志的色彩。

有各科科任老師讓課代表抄寫的學科知識點,各類中考典型試題。觸目所及,一股股知識的清風撲面而來,彷彿中考衝擊的號角時時吹響,學生身處其中,耳濡目染,焉敢懈怠?

有張貼着開學來歷次模擬考試成績的。各科分數,平均分,班級排名,年級排名,學生進步退步,一目瞭然。雖然在初二的時候分數都讓換算成等級,淡化競爭色彩。可是到了畢業班,升高中還是要看分數的。雖然學校三令五申不讓老師把學生的成績公佈上牆。可是初三似乎是個特區,可以例外。班主任都將成績上牆當做鞭策先進,批評落後的不二手段,這是初三頗有特色的班級文化。

有的老師巧思迭出,創新工作方式。黑板報搞得像央視表彰感動中國人物。黑板中間赫然寫着三個啓功體的大字“光榮榜”,左有“班級功臣榜”,右邊寫着“羣星燦爛”。這也算賞識教育,是對學生的激勵吧。只是考上一個高中就成了班級功臣了,進入高中大門就成了熠熠閃光的羣星中的一顆了。那麼榜上無名的就是班級罪人,他們的人生之路就會註定漆黑一團?在某些老師眼裏,我們總是對成功理解得那麼狹隘,成功的標準總是那樣淺薄單一。我們雖然是跨世紀的信任,人才觀總是顯得那麼迂腐冬烘,不合時宜。

更有的教室裏的板報就不僅僅是激勵,更是學生有意識的自嘲和反叛了。比如有的學生就在中考倒計時的大字旁邊,赫然寫着“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雖是戲謔,但是也多少反映了即使在高中接近普及的今天,升學壓力並沒有隨之減輕,反而愈加繁重——學校不僅要升學率,還要優秀率,想出更多的優秀生,不這樣拼命行嗎?

所以有的時候,教室後面的黑板就像一面鏡子,它多少可以折射出一個老師的教育理念,一個班級的班級文化,一個學校的辦學境界。

文化的作文 篇17

談到中國,人們感嘆中國的發展迅速。而談到中國文化,人們更是驚歎: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但現在中國文化又去哪裏了?

中國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有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明清時期的古典小說等,讀起來都令人回味無窮。

而隨着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們也變得越來越物質了,無止境的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忽視了精神世界的提升。中國的國粹—京劇,已經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庸俗,不入流的通俗歌曲。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又有誰會注意在角落裏哭泣的中國文化呢?

隨着中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大量外國商品、文化等涌入中國,出現了不少“崇洋媚外”的現象。現在人人都知道“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每到這個時候,大街小巷都會特別熱鬧,人人臉上都喜氣洋洋,但誰又能想到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重陽節”呢?很少很少。

許多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深深地被吸引,不斷學習中國的文化,甚至還設立了“唐人街”和“孔子學院”,許多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學生都紛紛前來遊玩和學習,我們在感到高興和欣慰的同時,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自己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呢?外國人都能體味到中國文化的獨到之處,爲什麼我們就不去體味呢?

一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說,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頭去,汲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智慧。

中國偉大的學者孔子、老子、莊子都世界聞名,國外的孔子學院更是相當熱門,可是現在的中國人誰又真正的瞭解孔子的儒學思想?誰又能掙得明白莊子的“逍遙遊”呢?

朋友們,談起心中沉睡的文化大門,中國文化會永遠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巍然不倒。

文化的作文 篇18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節日,在雲南傣族,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是他們盛大的潑水節。

這一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傣族人認爲,在節日裏誰被水潑得最多,他得到的幸福也最多。

關於潑水節,傣族人民有着這樣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個惡魔做盡了壞事,百姓都很痛恨它。惡魔還霸佔了7個美麗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個姑娘決心爲民除害。一天,在惡魔酒醉的時候,用話套出了殺死惡魔的祕訣,趁惡魔熟睡的時候,殺死了惡魔。不料,惡魔的頭一落地,大地就燃起了熊熊烈火,只有把惡魔的頭舉起來,大火纔會熄滅。於是7個姑娘不怕血污和疲勞,輪流舉着惡魔的頭,並相約在每年傣歷新年這一天交換。傣族人民舉行潑水節儀式就是紀念這7個姑娘爲民除害並表示對她們的感激和祝福。

潑水節,讓我們來到西雙版納和傣族人民一起潑一盆吉祥、幸福的水,讓快樂浸透我們的每一個毛孔……

文化的作文 篇19

舉世無雙的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出土於西安以東30千米的臨潼。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到19120平方米,足有50幾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7000多個。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很多,個性鮮明。將軍俑身材威武,頭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面,像是在指揮身後的軍和士兵前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車兵俑則分爲yu手和軍士。yu手居中而立,駕駛着戰車,軍士分別列在戰車兩邊,保護yu手。馬俑跟真馬大小一樣,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發達。

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i,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秦兵馬俑,惟妙惟肖地模擬車陣排,生動地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能力和氣概。

文化的作文 篇20

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有對聯、十二生肖、剪紙,還有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

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資料,因爲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爲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

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

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爲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裏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歡樂,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冬至吃餃子(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東漢時候,有個名醫,叫張仲景。

他的醫術高明,不管什麼病,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他是醫聖。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退休回鄉,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風刺骨,雪花飄飄散。

他看到那些爲生活奔忙的人,衣着單薄,不少人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很難受。張仲景回家後,心裏總掛記着那些爛耳朵的人們,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找了一塊空地搭上大棚,砌上大鍋竈,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煮,等煮好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一隻只耳朵形狀的東西,再放在鍋裏煮。

到冬至那天就專門送給凍傷的人吃。張仲景把這種治傷的藥叫“祛寒矯耳湯”,吃過以後的人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傷都治好了。

以後,每到冬天,張仲景都做“祛寒矯耳湯”,到冬至那天,送給大家吃,預防和治療凍傷。過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

爲了紀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戶戶包餃子吃,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餃子叫做餃耳呢。

(無巧不成書,張仲景的忌日也正好是冬至,人們爲了紀念他,冬至包餃子成爲風俗。)。

文化的作文 篇21

有關與剪紙,年夜飯的: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

今天,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剪紙吧!剪紙的內容包含着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

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慶賀。剪紙所刻畫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先來看看這張“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態各異,舞姿翩翩,她們的手臂上纏繞着輕盈而柔滑的絲帶,正隨風輕輕擺動。再看這張“松鼠摘葡萄”。

只見它搖着蓬鬆的大尾巴,小眼睛緊盯着紫瑩瑩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動物給搶走了。剪紙中還有有趣的民間故事呢!這幅剪紙講的就是“老鼠娶親”的故事。

瞧!小老鼠們擡着大花轎,新郎得意洋洋,大花貓在一旁羨慕得不得了。原來,故事是這樣的:鼠爸爸想給女兒找個好女婿。

鼠媽媽說太陽最棒,太陽說雲最棒,雲說風最棒,風說牆最棒,牆說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麼精美的剪紙啊!真令人愛不釋手!過年了,民俗又火了:扭秧歌,掛花燈,貼窗花……在諸多民間藝術中,民間剪紙可算是最易讓人接受的一張“喜慶貼”了。每每看到那一張張剪紙點綴、美化着人們的生活,對剪紙的那份愛又涌上了心頭……我喜歡上剪紙,最早還得從美術薰陶說起。

記得從四、五歲開始,多才多藝的爸爸經常給我畫小動物,寥寥幾筆就能將各種小動物勾畫得活靈活現,那時,爸爸在我心目中真是棒極了。後來,爸媽由於工作忙,將我送到奶奶那兒。

奶奶有一雙巧手,常常是隨便幾剪子就能將一張紙鉸出不同的花樣來,那泛黃的紙,失去光澤的剪刀,精緻的圖案,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許從那時起,我就被藝術的魅力所征服,也許正是這種家庭氛圍,使我對美術有了最初的朦朧的認識。

在我上高中時,偶然的一次機會,美院的朋友送給我兩本關於剪紙的書。我被書裏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

通過這兩本書,我比較全面地瞭解了剪紙,它那巧奪天工的表現手法徹底折服了我,於是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剪紙Fans。因爲我有美術基礎,學起剪紙來就如魚得水。

不過剪紙是個細緻活兒,心急的人做不來,往往一件作品馬上就要完工了,卻因爲一不小心剪斷了一根線條而功敗垂成,讓人惋惜不已。所以要說起來,這剪紙還能修身養性呢。

只有用心去體會其中的奧妙,才能使作品順乎自然,質樸清新,拙中見巧,粗獷處大刀闊斧,細微處行雲流水。對我來說,剪紙是一種享受。

雙眼盯着花樣,一剪一剪,像是用剪刀剪出心裏的話兒,那剪刀鉸紙時發出的輕微的聲音像美妙的音樂,在這美妙的音樂裏,可愛的動物“活”了,美麗的花“開”了……以前好動的我總坐不住,自從喜歡上剪紙後,竟然可以頭也不擡地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朋友說我有點兒“癡”了。時間長了,家裏人也受了我的影響。

有一次,一件作品才完成一半,我放下忙別的事去了。回來後發現不知誰動了剪紙,而且將作品弄得不成樣了。

逼問小妹,小妹不招,媽媽倒招了,她說她試着刻了刻細微處,沒想到沒有掌握好輕重,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儘管心疼自己的作品被損,但看到家人也被剪紙感染,心中卻充滿了喜悅。我非常喜歡一首讚美剪紙的詩:蔡候造紙蔚丹竹/巧女擇來繪錦圖/天地風光皆展現/人間姿態盡留足/刻刀有韻勤裁入/畫筆凝神細剪出/撒下仙花一朵朵/彩雲飛向萬家屋。

我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愛這個世界,你只要熱愛生活,生活總會是美好的。到目前爲止,我已經剪了不少作品,主要有《踏雪尋梅》、《晴雯補裘》、《孔雀女》、《猴子撈月》、《慶十·一》、《十二生肖》、《菊》、《鶴》、《捐贈》、《秋天的童話》等,這些作品,有的被朋友要去了,有的又讓我送了同事,留在手中的很少了。

眼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又要來到了,在這鑽石昂貴的年代,我們不妨送朋友一幅精美的剪紙,看是不是一樣可以珍藏到地老天荒……剪紙你們可知道我最拿手的是什麼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我最拿手的是剪紙。只是你們不要以爲我只會剪什麼動物、字、花等圖案,我是想要剪什麼就能夠剪什麼的,而且你們還不要說我還剪得有點像模像樣的,非常逼真。

怎麼樣,你想要看看我的手藝嗎?好吧,我就剪一個給你看一看。只是,不巧,你不能夠到我這兒來。

現在我只能夠用文字告訴你,看了以後你一定也會感受到、欣賞到的。我先找來了一張白紙,裁成一個正方形。

然後,我按照自己想剪圖形的樣子去摺紙。我斜着對摺,然後再斜着對摺一次。

好了,現在這一張紙成了一個三角形了,好象一座小山。接着,我就動手剪了起來。

我東邊一剪,西邊一剪,然後彎了下去,再翻過一個身來往中間剪過去。我又彎來彎去地剪了一會兒,很快我就把紙花給剪好了。

然後,我把紙翻開。啊,這時你就可以看到一幅漂亮的剪紙呈現在你的面前了。

當然,如果你在現場看到我的剪紙的話,一定會更加興奮。而且還會立刻動手也想自己親自剪一剪呢!不過沒有關係,你只要自己動手試一試,多試試,就一定會摸索出一套經驗來的,而且會越剪越好的。

好了,我不跟你多說了,你趕緊去按。

文化的作文 篇22

種花家文化杳長,華夏人自信奔跑。

當今之中國正處於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國與國之間的碰撞,亦升格爲經濟軍事“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併兼對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泱泱文化若煙似縷,飄渺行於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文化因子裏。樹立文化自信,共築民族之魂,這正是我們新時代青年的重大歷史使命。

文化自信是發源自心的柔軟潛力,它縈繞幻化成舌尖的潛行記憶,自成獨特風味。蘇軾貶途不忘美食,趣名“東坡肉”流傳至今;走上城市的大街小巷,亦可見許多餐品憑古時味躥紅……“北粟南稻”,“北鹹南甜”,“中國人的舌尖文化”多彩紛呈,也由此萌發出我的心靈潛滋暗長的一股爆發勁兒,爲匆匆行於世間的平凡旅客加油打氣,送去一份份溫暖的源動力。

文化自信是外化於住行的視覺盛宴,它在鱗次櫛比中增添花樣元素,無時無刻不於人們心土種下文化種子。北方長幼尊卑有序的傳統四合院是儒家禮教思想地域的生動演繹;蘇州園林精巧別緻,是南方小橋流水自成一派的溫婉;福建客家土樓龐大壯觀,是人類適應自然的完美體現……回視文化之旅中先人們的智慧結晶,我們又有何託辭以不自信?

文化自信是跨越時空的傳睛之筆,它自古歌向今調創新衍變,蛻變出無限的文化魅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李太白的飄逸灑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王勃的才高八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杜子美的兼濟天下。在粗布黔首間亦能“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當下,我認爲挺直中華民族的脊樑骨,吟所感即爲詩,正是不一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的創新歷史方位,它爲“應無羌”的神女譜出一出出“當鳴世界殊”的“中國奇蹟”,將航天事業與文化結下紐帶,讓學習強國成爲一種新興時代風尚。我們曾被唱衰“被智能產品毀掉的一代”已能毅然肩負後浪的職責,拼搏出中國文化更爲靚麗多姿的底色。

餘秋雨先生寫道:“學術無邊,文化無疆,永遠不能畫地爲牢。”復興之路仍遙,文化自信勿忘,壯哉我大美中國鄉—願吾輩青年無需在暗夜吶喊彷徨,在迎光奔跑之時,挺立中華文化之脊樑,以在不遠的美好未來抵達華夏人民的詩與遠方。

文化的作文 篇23

隨着信息技術的普及,知識在日新越異地積累丶更替,各種文化在急速地交融、碰撞,新的經濟階層催生新的政治要求。由此,我們神思:現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呢?

在世紀之交的幾十年裏,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以傳說文化爲基礎的社會文化心理已經隨着社會的變化而逐漸土崩瓦解。在這時,有人以西方文化爲座標,衡量中國文化;有人振臂高呼“文化迴歸“。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

以西方文化爲座標,每一種文化的誕生既有其時代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之處。所以,全盤的以西方文化爲標準來衡量我國文化必定是不合理的。那種以爲推嵩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被稱爲“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種的理是不利於文化發展的,必須予以克服,才能保證文化沿着正確的方向發展。西方文化中有優秀的部分,也有落後的部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鑑和吸收外來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在文化發展中提高文化思辨。

有人振臂高呼“文化迴歸“在我國的文化中,有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和優良文化。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後文化。而落後文化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落後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丶殖民文化、“功”、淫穢色情文化等,都屬於腐朽文化。這些文化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優良文化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我們應該正確把握其前進的方向。

所以,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各種思想文化總是相互衝擊、交匯、融合,我們更應該提高文化思辨能力,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只要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百花園中不懈耕耘,我們才能享有充滿陽光的文化生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