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三體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本文已影響 1.2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體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體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三體讀後感1

科幻小說《三體》是比較火的一部國產科幻小說,我剛讀完了第一部,簡單談談對他的感悟。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部科幻小說,而更像是一部哲幻小說,通過末世狀態來討論哲學概念。

首先,三體問題是一個數學猜想,它是指三個質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視為質點的天體,在相互之間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問題。現有的數學求解的答案依然是不可測。由此便引出了一個大問題,宇宙有規律嗎?如果沒有,那麼宇宙就是混沌的,在一個混沌的宇宙中,一切就都是偶然的,那我們的出現就是個偶然,如果我們的世界本是個偶然,那麼我們的未來呢?這實際上是小說設計的一個大背景,在第一部中作者的答案是什麼呢?作者通過三體文明世界最後的計時鐘擺給了我們一個選擇,那個在倒計時星球毀滅的鐘擺是對規律的渴望還是對混沌的畏懼呢?對這個一點也不科幻而且真實的有點可怕的背景你是否有點不寒慄呢?

不用害怕,上面那個問題太大了,現實世界最終答案還未定,也許有一天數學家與物理學家會給我們答案。但小說圍繞故事主線展開更像是一場哲學的探討。小說中對邏輯方法在認識論中應用的討論:先普及一個知識,邏輯學中認為論證是有兩個方法,演繹與歸納,演繹就是由一個真理論證出另一個真理,只要前置真理為真,而演繹方法是對的,那麼結論就是真的。而歸納則舉例論證,歸納結果是不保真的,他只是給出一個更為合理的結果。好了,知道了這個,我們就可以來看作者寫的幾次三體模擬遊戲中的經歷了。這五次遊戲經歷是物理學史的縮影也是邏輯法則在認識論中的應用。

第一次,周文王。

文王引導主角汪淼第一次進入三體模擬遊戲中,給出了一個看似混沌的世界,文王給出了自己摸索這個世界(建立宇宙模型)的理論:陰陽二元論以及他的六十四卦(宇宙模型)。並通過後期墨子與伽利略的口說出了文王的邏輯方法,他是一種簡單的觀察歸納法,而歸納的結果歸於一種冥想假設,這個假設僅僅通過簡單驗證就建立一個抽象模型,於是很快就失效了。這是早期物理學。

第二次,墨子。

墨子開始了更為細緻的觀察,並開始建立實體模型來驗證其歸納的結果,但其模型的建立仍然是一種冥想的結果,只是比文王進步在建立了一個看上去更符合現實世界的模型,這個模型已初步擺脫抽象。但依然很快失敗,因為這個模型的建立是忽略了觀察中看似微小的現象—飛星的出現。至此,汪淼以中國為背景在遊戲中的程序走到了盡頭,似乎作者暗示中國物理學發展的停滯。

第三次,伽利略與格里高利教皇。

汪淼以哥白尼的名字再次進入遊戲,帶著三體理論來到教皇面前,伽利略介紹了他的方法,這時歸納法已經進化到觀察歸納驗證再歸納的階段。但仍然沒有跳出歸納的範疇,而教皇聽完汪淼的三體論後就要燒死他的舉動是在暗示中世紀宗教對科學的打壓。

第四次,牛頓與馮。諾依曼。

這是由於汪淼帶來三體論,或者說是三體問題後,遊戲開始進入第二級,牛頓與馮。諾依曼登場了。牛頓為三體討論帶來了演繹論證的基礎,前置真理三大定律與數學計算方法微積分,而馮。諾依曼要解決計算速度問題,他帶來了計算機。這時論證方法已進入演繹時代。於是解方程是主要問題了。當然這次解方程沒有成功是因為前置真理的缺憾(沒有考慮引力攝動,因為牛頓不知道廣義相對論)。前置真理不為真,演繹結果肯定錯誤。

第五次,愛因斯坦登場了。

他帶來相對論,並對牛頓的三大定律進行修正,這下前置真理為真,計算工具也足夠強大了,但是絕望出現了,三體問題依然無解。愛因斯坦絕望的說出,上帝是個無恥的賭徒,他徹底拋棄了我們。於是人們豎起一個墓碑,就是一個巨大的鐘擺,來倒計時世界的毀滅,樣式與伏羲豎起的鐘擺是一樣的,這似乎預示著人類從開始探索這個世界之日起就為自己敲響了喪鐘。

於是遊戲結束了,三體無解,世界最終要毀滅,那剩下的就是逃離三體世界。在一個我們既知理論體系裡,最終證明三體無解。這個結論在我看來一點也不科幻,而是對現實世界的絕望的另一種表達而已。

關於宗教的討論:在談到宇宙起源時,作者首先明確支援大爆炸理論,指出哈勃紅移以及3K宇宙背景輻射就是證明。但關於大爆炸的起點“奇點”之前的解釋,作者通過紅衛兵之口說出那是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位置,並且說如果上帝是指宇宙之外的超意識存在的話,是不知道是否存在的。這給後面地球叛軍中拯救派的宗教式崇拜外太空先進文明留下伏筆,因為他們認為外星人就是“主”。另外作者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在理論物理這個領域要想有所建樹,需要一種宗教般的執著,這很容易把人引入深淵”。另外在廟堂外申玉菲的一句祈求“佛祖保佑我主脫離苦海”。說明作者的宗教觀點:你既然相信上帝,就不要執著的`去追尋他是否真的存在,也許當你發現他真的在了,你又要去尋找一個更高的不存在來寄託自己。一個無法證明是否存在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也許作者相信最終佛教才是終極問題的解決辦法,當然是指佛教中蘊含的哲學理念。

關於人性的探討:葉文潔所帶領的地球叛軍似乎有一點反社會心理,葉文潔是在文革中產生的反社會心理萌芽。父親的死,母親、妹妹的背叛讓她心如死灰,那時她是厭世。而大興安嶺農場的那次初戀愛人的背叛讓她有了逃世的想法,於是她以一種出家的姿態進入了紅岸基地。在基地中她收到了外星文明的資訊時,如同一根救命稻草,又如同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一絲偶然的衝動讓她按下了決定毀滅地球文明的按鈕。葉文潔本身是有一顆善良的心的,甚至最後的決定目標依然是希望地球變得更好,但後期的心態的轉變是受外力的影響,這種人性的轉變是啟示著人性本善的最終含義。

  三體讀後感2

推薦我看這部書的人是我高中時代的同學。所以要談這本書還真的寫寫他。

我們讀高中那個年代已經奧數奧物等各種競賽剛剛萌芽,還處於比較純潔的狀態。那時候學奧數奧物之類的都是學校老師們直接課後糾集一幫子好學生開小灶。然後參加市一級的考試比賽,通過的就集中參加全市最好的老師舉辦的週末集訓。所有這些都是不要花錢的,完全是優勝劣汰的集訓。那時候我比現在強多了,屬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數學語文化學物理門門都參加競賽。而我那個同學就屬於典型的偏科型的,純物理天才,每次物理考試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可是其他各門功課都在及格邊緣徘徊的那種。事實證明,偏科的人都是天才,像我這種全面發展的都是庸才。考大學我不出意外進入了名校開始混日子,而他進入了二流的大學開始深造物理學。大學後我繼續讀MBA。而他考入中科院讀研究生。二十年後,我不過是商業社會裡面一個小混混,而他中科院畢業後到義大利搞研究,前年作為理論物理學和研究粒子對撞機方面的專家回國被聘為華東理工和北大的雙重教授,膜拜啊!

就他回國一事我還是很開心的。因為高中時代的教育對物理學一直深感興趣,雖然大學無緣深造,但是一直有看一些物理學理論的書籍,但是苦於朋友圈子裡面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因此有機會見到他總會帶些問題問他。而三體這套書就是他推薦的。

果然,這類硬科幻類的書籍令我愛不釋手,三天看完了三大本書。

這三本書以宇宙為背景在一個巨大的尺度上描寫了文明的走向,並提出了宇宙倫理學的初步框架。其基於現代物理學的各種理論基礎做出的大膽設想也讓人耳目一新。

相信每個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時候。那種浩瀚無垠的星空讓我們感受到宇宙的寬廣與深厚。在巨大的時空尺度上,面對宇宙數百億年的存在,及在其存在之前的無知時間,所謂的人類的存在不過短短几萬年,其間真正稱得上文明的不過區區幾百年,渺小如一粒塵埃。而我們人類以幾十年的存在,作為塵埃中的塵埃,卻在思考著宇宙的終極意義。多少代的科學家都在於探求宇宙的終極真理,什麼是宇宙的性質?宇宙及我們從何而來?為什麼宇宙是現在所呈現的狀態?

應該說宇宙物理學還存在著許多的未解之謎。曾經有人認為牛頓物理學已經構築了物理學的完整大廈,後人能做的不過是添磚加瓦。但是關於微觀層面的質疑徹底推翻了顛覆了牛頓物理學的大廈,之後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基礎建立的理論物理學基礎幾乎完美的統一了物理學在巨集觀和微觀層面的理論。我們一直在追尋物理學的統一,因為我們相信上帝不擲骰子。但是量子力學和不確定性原理破壞了這種統一性,但是正是這樣我們的世界才多姿多彩,正是有著許多的未知才會使得我們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就是希望。以我個人經驗來看,人類文明真正進入發展打不過區區二百多年的時間,如果就可以窮盡百億光年範圍的宇宙規則反而是不可思議的。

三體的基本理念,是秉承於作為獨立系統的宇宙,其熵是傾向於增加的,而類似智慧生命體這類低熵體的存在是偏離於宇宙規則的。因此,他們通過假象的宇宙倫理學的推理推匯出黑暗森林理論,從而得出文明毀滅的推論去並符合總體熵發散的宇宙規則。其第一部還是一個簡單的萌芽,而第二部已經有了基本的理論體系並命名為“黑暗森林”。至於第三部則將這一理論從二個文明擴大到全宇宙範圍,並更深入的探討了面對外星文明地球文明發展的可能。全文中基於目前已知物理學的奇思妙想的確讓人大開眼界。關於基本粒子的內摺疊的高緯度空間可能發展的二維展開的質子人工智慧。基於超炫理論的高維度空間碎片和三維空間的接觸,基於黑洞視界理論的低光束自我封閉理論等。豐富的想象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在科學發展中比找出正確答案更加重要的是問出正確的問題。無論是基本的方法論還是哲學命題中,正確的問題是一切出發的基本根源。而正確的問題的來源正是基於現實的想象力,我們想象各種可能,並從中找出正確的方向,問出正確的問題,正是這樣我們的文明得以正確的發展。當我們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相結合,空間和時間一起可以形成一個有限的四維的沒有奇點或邊界的空間時,我們可以解釋大宇宙尺度上的一致性,也可以解釋小尺度上均勻性的偏離,但是如果這樣我們就需要一個造物主。牛頓晚年成為基督教的虔誠信徒,因為他的研究指向第一推動力。愛因斯坦同樣問道“在製造宇宙時上帝有多少選擇性?”它必須是自洽的並且允許複雜到允許研究其本性的文明生物結構的存在。即使真的有造物主,那麼又是誰創造了造物主?近代科學的發展已經過於技術化和數學化了,以至於除了少數專家之外,特別是對於哲學家而言完全不可理解。因此科學家們都忙於“什麼是”的研究,而很少有人來問“為什麼”的問題了。這讓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的哲學家的偉大傳統何等的墮落。

最後嘮叨一句關於最近很熱門的各類穿越小說穿越劇,基於目前的物理學理論,時間並不是一個維度,而是一個物質的內秉性因素,如同質量,能量等一樣。而且根據愛因斯坦質能轉換方程,光束只能無限接近而不可超越。而時間的內秉性和光是同質的,這就意味著時間是有箭頭的,只能向前無法向後,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但是如果我們以無限接近光束運動的話,相對於低速參照系我們的時間是停滯的,因此理論上我們可以到達宇宙的盡頭,即可以實現向未來穿越。

  三體讀後感3

《三體黑暗森林》主要講述的是本書的主人公之一羅輯在人類科學被三體星人封鎖的情況下,通過對葉文潔對他說的一席話的思考,從而提出令人生畏的黑暗森林法則併成功威脅三體星人放緩其對地球的佔領計劃的故事。我認為這一部也是《三體》系列中最精彩的一部。從四位面壁者提出的出人意料的防禦計劃到太空艦隊領導人章北海那具有前瞻性的非工質動力系統和果敢血性的暗殺行動,無不令人震驚和熱血沸騰。

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的《三體死神永生》,交待了人類和三體星人的命運。在此之前兩個文明間的戰爭以及宇宙人類之間的利益爭奪,為我們描述了種種我們未曾聽聞的戰爭方式。而第三方高階文明對地球和三體星的毀滅性打擊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人類的渺小。在此我不得不對劉慈欣老師表示深深的敬佩。

《三體》的給人的震撼之處不僅在其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三體》嚴謹的邏輯和硬派的科學理論也讓人眼前一亮。在我讀《三體》的過程中,我也對《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以及情節的邏輯產生過懷疑,但在多次思考和論證後,還是被劉慈欣老師的嚴謹深深折服。

當一個世界用光年來表達距離,用億年來表達時間的時候,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一切,在宇宙的程序中,都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東西。

當然,除去那些超讚的情節,我更欣賞小說裡面對人性的討論。

當葉文潔向未知的三體世界傳送資訊,讓他們來取代地球文明的時候,我能感受到她對人類或者說是對人性的絕望,我沒有經歷過文革也想象不了文革,但是從葉文潔身上,還是可以看到這場浩劫給人性的重創——多次失望到最終絕望。想到我的一個朋友也跟我說過,單純並不難,難的是你經歷了許多事情,卻還能保持單純。

文中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瘋狂面前,理智是軟弱無力的。”關於這個,我想了一下。我自己本身是一個喜歡理性的人,儘管理智在瘋狂面前是多麼的無力,但是,如果能在一個瘋狂的環境保持理智,更是不易。

羅輯,一個被選中為面壁者的普通人。在巨大的壓力下,運用自己的智慧,震懾住了三體人,保護地球免受侵佔。之後又作為地球的執劍人保護了地球幾十年,被奉為神靈。可是最後,他又被控訴多年前他的一次暴露一個星系位置的試驗可能毀滅了一個文明。這裡我不得不感嘆人的善變,當別人需要你的時候,可能會客客氣氣的,當你不再有作用了,便形同陌路。另外,這裡羅輯被控訴毀滅了一個文明。那麼,我們是否有權利去毀滅一個文明,甚至只是剝奪生命?我想到了之前微博上@能靠點兒譜嗎的一個討論“按下一個按鈕,地球上的某個和你不相關的會死去,然後你會得到許多許多的錢。問題是,你會按下嗎?”,也想到前幾天泛讀課老師問的,(二戰期間)你(一個德國少年)會不會去射殺一個俄國的俘虜(他是你的敵人)。我想了很久,我覺得我還是不會去剝奪別人的生命,非要給出理由的話,第一是換位思考我也不希望成為被奪去生命的人,第二就是小說中也有提到的人可能跟其他文明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人有愛。

上面我說的關於人有愛的這一點,在另一個主角程心身上也得到了體現,她的兩次抉擇“不暴露三體文明的位置、讓星環城投降”,就是一種人性的體現。當然,她的選擇,一次讓人類面臨被三體文明侵佔的危險,另一次讓人類失去造光速飛船,避免滅掉打擊的機會。看起來出於人性的選擇卻導致了悲劇的結果,是不是她的選擇錯了呢?我想不是的,微博上@奶牛denny說過“做你所堅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會有人來認可你,讚賞你。更不會被幾百人、幾千人在公共場合讚許。人生沒有任何決定是錯誤的,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另外一個選擇是否是正確的。但是,總有一天,有人會很誠心地告訴你,你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我覺得,我們要審慎地做出決定,然後,就去堅持它。

  三體讀後感4

前段時間,剛讀完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全集,隨即看到《三體》獲得2015年雨果獎的新聞。雨果獎素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劉慈欣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三體》講述了一名中國科學家偶然發現了外星文明"三體人"的存在後,地球文明在幾百年間與三體人的博弈鬥爭史,以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存亡歷程,書中對社會學、哲學、宗教、人性以及愛情利用故事模式展示的淋漓盡致。

在《三體》中,人類的科技水平遠遠落後於三體文明,但是在一段歷史時期內,人類卻沉醉於取得的一點小成就中洋洋得意,結果在戰爭爆發時被三體人以絕對壓倒性的力量殲滅了幾乎全部軍事力量。人類的慘敗正是因為在春風得意之時忽視了危機的存在,即沒有做到居安思危。

《左傳》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樣豐富的哲理,大到對國家,小到對個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和指導意義。現代企業管理也不例外,必須要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因為企業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都要對未來發展有風險意識的存在。反之,一個企業如果一味的沉溺於過去的成績和現在的繁榮之中,沒有憂患意識,對危機的逐漸形成麻木不仁,最後就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安逸中死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柯達公司的破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膠片年代,柯達公司達到了最鼎盛的發展期,全世界各個地方几乎都有柯達洗印店,可是就因為公司的決策層對未來沒有前瞻性的思考,沒有憂患意識,認為數碼時代離我們很遠,沒有對企業進行變革和創新,結果一個昔日的商業帝國在瞬間就倒掉了。

危機管理並非只是企業最高管理層或某些職能部門,如安全部門、公關部門的事情,也應成為每個職能部門和每位員工共同面臨的課題。在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的基礎上,企業要善於將這種危機意識向所有的員工灌輸,使每位員工都具備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員工對危機發生的警惕性。將危機管理落實到每位員工的實際行動中,企業才會做到防微杜漸、臨危不亂。華為總裁任正非在華為大發展時期卻寫出了著名的《華為的冬天》一文,"華為總會有冬天,準備好棉衣,比不準備好",用憂慮的口氣來告誡他的員工,華為可能馬上要進入冬天,以此來增加企業和員工的憂患意識。正是任正非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才使華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成為了真正國際化的通訊供應商。

在日常的工作中,當你想偷懶時或者正在偷懶時,當你把本該今天做完的事情拖到明天來做,當你有本該兌現的承諾卻假裝忘記或者不予理會,那麼,你的危機也將會在這時悄悄的到來,這就是別人對你不信任的危機,對你不珍惜時間的行為的厭棄。一個人沒有危機感那就缺乏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離成功非常遙遠。危機感是前進的驅動器,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的動力源泉,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風向標。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企業繁榮、個人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居安思危,則昌則盛;反之,則衰則亡。能居安而思的人,是對生活有著深刻認識的智者,必然永遠走在時代前列,永遠是生活中的強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