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志閒而少欲散文

本文已影響 3.43W人 

“志閒而少欲”,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所謂的志閒,指的就是應該放下不應該有的想法,包括對過去的追憶、對現在的不滿、對未來的幻想;少欲,指的就是節制自己的慾望,人生來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對各種功名與物質的需求。少欲,並不是要求你無慾,而是要做到提放自如,把慾望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疇之內。志閒而少欲,大概的意思就是教誨人們要心志閒適而少有慾望。

志閒而少欲散文

清閒則足以養心,寡慾則足以養德。在世俗的塵網之下,揹負着慾望的行囊,所以,走着走着就累了,累得心身都佈滿了傷痕,甚或有人有悖修養,一味的謀取不義之財,在心驚的日子裏,過着所謂浮華的生活,高壓之下,過着過着就病了。《培根論人生》講得好:“靈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種一舉掙斷鎖鏈的人。”要想活得輕鬆,就必須學會放下,掙斷這世俗的鎖鏈。明朝洪應明“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孤雲出山岫,去留無所牽;朗月懸高空,靜躁不相干。”這萬古永恆的醒世名言,告誡我們,只有捨棄淫逸侈靡,安於恬惔沉靜的人,才能領會人生的真意。趙樸初先生曾這樣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可見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寧靜平和,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武則天以一塊無字碑留與後人,一切功過釋懷得雲消霧散,素心無染,讓往來的光陰清澈如水般的歸於自然,這是何等的淡然與超脫。

春秋時期,曾有一位叫百里奚的人,因虞國被滅,失去了官位,做了奴隸,但他能泰然處之,安心養牛,把牛養得膘肥體壯,後來,秦穆公發現了他聰明的才智與曠達的心胸,派人以五張黑公羊皮將百里奚換回,把秦國的政事交給他來主持,成爲秦穆公的賢臣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春秋時宋國還有“子罕辭玉”不貪爲寶的故事:有一天,一個宋國人得到一塊美玉,前來送給子罕。子罕說:“我從來不收受別人的饋贈,你拿回去吧。”獻玉的人說:“您怎麼不收呢?我拿這塊玉給玉工看過,玉工說這是一塊寶物,我把寶物獻給您,您爲什麼推辭呢?”子罕說:“我已經有寶物了,所以不收。”獻玉的人問:“您的寶物是什麼?能否給我看看?” 子罕說:“我的寶物叫不貪。我把不貪當做寶物,你把美玉當做寶物,我們各有各的寶物。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你失去了寶物,我也丟掉了寶物。”原來獻玉人怕有人圖財害命,纔要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便命人將美玉加工賣掉,將錢交給獻玉人,讓他回家了。子罕不會爲了寶物而丟掉自己的不貪的美德。

莊子認爲,貪名好利,是人類的通病。把個人的榮辱看得太重的話,就會被各種憂心忡忡的事所煩擾,而不能自拔,因此會忽視一些顯而易見的禍患。(見於《則陽》“榮辱立然後睹所病。”)莊子在《徐無鬼》一篇中說:“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爲也。”意思是說,貪心的人因錢財積累達不到自己所希望的那麼多,就會很憂愁;自以爲是的人因自己的地位不夠顯赫,就會很悲哀。惟利是圖之人,喜歡社會動盪,在動盪中尋找機會以謀求好處,這樣的人怎麼能抵擋勢利的誘惑吶。所以,也就有了像魏武侯那樣“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之貪之病根。所以,蘇軾有句話說的好:“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書臨皋風月》)

慾望是與生俱來的自然人性的表現,但慾望又不是沒有止境的。所以,《荀子》曾言道:“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聰明的人,當是有所求,有所不求。聖人之道,當是少私寡慾、清靜豁達,不貪心,不唯利,神清氣順,體泰安然,自在逍遙,方可健康長壽。莊子曾有這樣的比喻:水澤裏的野鶴,十步一啄,百步一飲,消遙自得,幽閒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籠中之鳥雖然飲食充足,但有翅難飛,蹦跳不能,成天低頭不鳴,無精打采,因之難以全生。一個人如果困於功名利祿的精神枷鎖之中,心志則不得暢懷,精神就會抑鬱,也就會失去了健康。所以,莊子說:“我願意活着,在沼澤裏搖頭擺尾,自由自在。”莊子以83歲高齡無疾而終,足以見其志閒少欲、輕鬆自如的養生之智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