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語文 《曹劌論戰》同步練習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導語:學會在老師的指導下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明確課文的內在邏輯關係,把結構層次作爲記憶線索,形成記憶網絡。

八年級語文 《曹劌論戰》同步練習

一、課文知識與理解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又何間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下視其轍( ) 遂逐齊師( ) 肉食者鄙( )

犧牲玉帛( ) 肉食者謀( ) 夫戰,勇氣也( )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含義。

(1)齊師伐我 (2)齊師敗績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三)辨別下邊的一詞多義。

1、既克,公問其故 2、民弗從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戰則請從

3、曹劌請見 4、又何間焉

戰則請從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5、其鄉人曰 6、肉食者謀之

公問其故 公與之乘

望其旗靡 登軾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將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1、犧牲玉帛 古義: 今義:

2、忠之屬也 古義: 今義:

3、可以一戰 古義: 今義:

4、肉食者鄙 古義: 今義:

5、小大之獄 古義: 今義:

6、雖不能察 古義: 今義:

7、再而衰 古義: 今義:

8、又何間焉 古義: 今義:

9、必以情: 古義: 今義:

(六)翻譯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曹劌主動求見魯莊公原因是什麼?

(2)曹劌認爲“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麼?

(3)爲什麼“齊人三鼓”曹劌才同意擊鼓進軍?

(4)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後才同意追擊的理由何在?

(5)曹劌進見時,他的同鄉反對的理由是

(6)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體現曹劌軍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可分兩層:前一層寫曹劌跟鄉人的對話,說明:

;後一層寫曹劌跟魯莊公的對話,說明:

3、第二段內容可概括爲 寫長勺之戰的概況

4、第二段寫曹劌的言行,目的在於表現曹劌 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善於掌握戰機。

5、第三段內容可以概括爲

6、下列對句子停頓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7、曹劌的“遠謀”具體表現在:

8、文中寫魯莊公的“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與曹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自己的話概括):

(八)文學史常識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這是我國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敘述的是春秋時期各國的重要史實,相傳爲魯國史官 根據魯國國史《春秋》所編,故文中稱齊軍攻打魯國爲“_____________”。

二、比較閱讀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後問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節選自《曹劌論戰》)

王者何貴

(乙)齊桓公問管仲①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爲天。百姓與③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選自劉向《說苑》)

註釋:①管仲:齊桓公的賢相,名夷吾,輔佐桓公成霸業。②君人者:給人民當君主的人。③與:親附,擁護愛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又何間焉 間: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

(3)戰則請從 從:____________

(4)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點的“之”相當於“的”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B.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

C.長跪而謝之曰 D.輟耕之壟上

3.翻譯下列句子。

(1)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譯文:

(2)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譯文:

4.(甲)(乙)兩文段表達了相近的思想觀點。請結合文意加以闡述。

《曹劌論戰》參考答案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含義。

(1)( 軍隊 )(討伐,攻打) (2)( 大敗 )

(3)( 不 )( 虛報誇大 )

(4)( 訴訟案件 )(即使 )( 明察 )

(三)辨別下邊的一詞多義。

1、既克,公問其故( 原因,緣故 ) 2、民弗從也( 服從,聽從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戰則請從( 跟從,跟隨 )

3、曹劌請見(請求) 4、又何間焉( 參與 )

戰則請從(請允許我)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

5、其鄉人曰(他的 ) 6、肉食者謀之(這件事 )

公問其故( 他,指曹劌 ) 公與之乘( 代曹劌 )

望其旗靡(他們,指齊軍 ) 登軾而望之( 代齊軍 )

(四)指出下列詞類活用。

1、 名作動,賜福,保佑 ) 2、名作動,擊鼓進軍)

(五)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1.古義: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2.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今義:忠誠。

3.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能願動詞

4.古義: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今義:輕視,看不起。

5.古義:訴訟案件、罪案。今義:監禁罪犯的地方。

6.古義:即使 今義:錶轉折的連詞

7. 古義:第二次。今義:又一次。

8. 古義:參與。今義:中間,空間或時間。

9. 古義:實情。今義:感情。

(六)翻譯句子

1、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2、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耗盡了。

3、(後來)我看到他們車轍痕跡混亂,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七)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曹劌主動求見魯莊公原因是什麼?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曹劌認爲"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麼?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爲什麼"齊人三鼓"曹劌才同意擊鼓進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4)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後才同意追擊的理由何在?

夫大國,難測也。

(5)曹劌進見時,他的同鄉反對的理由是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6)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懼有伏焉

(7)能體現曹劌軍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轍亂旗靡,故逐之。

2、 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 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3、第二段內容可概括爲 : 寫長勺之戰的概況

4、第二段寫曹劌的言行,目的在於表現曹劌: 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善於掌握戰機。

5、第三段內容可以概括爲: 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6、下列對句子停頓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

7、曹劌的“遠謀”具體表現在:

戰前:客觀評價了魯國的準備工作

戰時:指揮若定,善於把握有利戰機

戰後:準確分析了作戰取勝的原因

8、文中寫魯莊公的“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與曹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自己的話概括):

(1)討論戰前準備時,把戰勝的希望寄託在大臣擁護和神靈保佑上

(2)作戰時不察敵情,貿然進攻和追擊

(3)勝利後尚不知曹劌戰術正確之所在

(八)文學史常識

左丘明 齊師伐我

1、(1)參與 (2)通“遍”,遍及,普遍 (3)跟隨 (4)不是 評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對即可。 2、B 評分:共2分。 3、(1)(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仗。 (2)百姓如果擁護國君,國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輔助國君,國家就強盛;百姓如果反對國君,國家就危險;百姓如果背棄國君,國家就要滅亡。 評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對即可。 4、圍繞“得民心”“民爲貴”“取信於民”等其中一個要點闡述。評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