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1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宋公①與楚人期②戰於泓③之陽。楚人濟④泓而來。有司⑤復曰:“請迨⑥其未畢濟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餘,寡人不忍行也。”既濟⑦,未畢陳⑧,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國國君。②期:約定時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濟:過河。⑤有司: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這裏指宋國的子魚。⑥迨:趁着。⑦既:盡,完了。⑧陳:通“陣”,這裏是擺好戰鬥隊列的意思。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號的詞。(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後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於”與例句中的“於”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分)……【 】

例句: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A.駢死於槽櫪之間(《馬說》)

B.行者休於樹(《醉翁亭記》)

C.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D.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

13.有人說魯莊公“鄙”,也有人說“不鄙”。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述理由。(3分)

14.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後,你認爲宋國大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2分)

10.(2分)(1)戰勝(攻破) (2)擊鼓進軍(答成“擊鼓”也算對)(每小題1分)

11.(3分) C (ABD三項均爲介出所處,可譯爲“在”;C項爲介出對象,可譯爲“對”)

12.(4分)(1)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枯竭)了。

(2)請趁着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河的時候就攻打他們。(每小題2分,意思對即可)

13.(3分)示例一:魯莊公“不鄙”。(1分),理由合理得2分,結合選文或全文內容作答均可(

14.(2分)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答成“宋襄公沒有聽取有司的正確意見”或“宋襄公沒有把握有利的戰機”也算對)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2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爲城,以牒爲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節選自《公輸》)

1、用“/”標示下面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語理解。

(1)解釋下面劃線字的含義。

①遂逐齊師( )

②公問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輸盤詘( )

(2)請選出劃線字與例句中劃線字意思相同的成語

①例句:既克,公問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敵制勝 ___________

②例句:以牒爲械 A、爲民請命 B、下不爲例 __________

3、翻譯下列句子。

(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殺臣,不能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兩個文段都涉及到戰爭,從文段的兩個事件結局中,你得到了什麼啓示?請選擇其中一點,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2、(1)①於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詘”同“屈”,理屈。

(2)①B ②B

3、(1)大國,是難以測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保衛宋國的人)。

4、示例:從《公輸》一文的結局看,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不但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還要從實力上做好準備,這樣才使他們侵略的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在歷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鑑意義。

從《曹劌論戰》一文的結局看,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戰前準備充分。取信於民這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同時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戰機。總之,魯國取勝的原因,在於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當今的社會現實。

(意對即可)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3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小惠未徧( ) (2)彼竭我盈( )

(3)犧牲玉帛( ) (4)又何間焉(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小題3】 文中莊公的“鄙”表現在哪些地方?(3分)

【小題4】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是否多餘?請說說你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題1】(4分)(1)同“遍”,遍及,普遍;(2)充滿,這裏是士氣正旺盛;(3)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4)參與。

【小題2】(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實情判斷。(或: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2)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減弱,第三次擊鼓勇氣已經枯竭了。

【小題3】(3分)(1)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於身邊的近臣的擁護、神靈的保佑,而不是百姓的擁護。(2)戰鬥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不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3)戰後,“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麼原因,再次暴露“鄙”。(各一分)

【小題4】(4分)不是多餘的(1分)這一對話,點明瞭曹劌拜見魯莊公的原因;(1分)同時也用鄉人與曹劌形成對比,突出了曹劌不同於一般人的膽識,遠見和愛國熱情;同時曹劌的答語也是全文的綱領,爲下文寫曹劌的遠謀及莊公的鄙作鋪墊。(1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如“徧”是通假字,“犧牲”“間”爲古今異義,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雖”“獄”“情”“鼓”“作”“衰”“竭”,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首先了解“鄙”的意思,根據文中內容,抓住文中魯莊公的言行表現來概括。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小題4】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內容,從曹劌拜見魯莊公的原因和人物形象的對比兩方面來分析概括。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爲理解B。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4

閱讀《曹劌論戰》,回答問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選自《 》,這是一部 名著和 名著。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神弗福也 (2)望其旗靡

3.本文在描寫戰爭的過程時,語言簡潔,曹劌只說了兩次“未可”、“可矣”,這樣簡潔的語言能表現曹劌的什麼特點?

4.本文第③段通過曹劌的論戰回答了魯莊公的哪兩個疑問?

5.請結合文章內容寫出曹劌在戰場上鎮定自若、從容自信的基礎是什麼,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啓示?

【參考答案】

1.左傳 史學 文學

2.(1)賜福,保佑。(2)倒下

3.表現曹劌在指揮戰爭的過程中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善於抓住戰機的特點。

4.(1)爲什麼在齊人“三鼓”之後而“鼓”?(2)爲什麼待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後才認爲可以追擊?

5.在戰爭中曹劌能夠仔細觀察敵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實力的基礎上,瞭解對方的特點和實力,做到知己知彼。啓示圍繞“面對大事應該運用智慧,靈活應對”回答即可。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5

《曹劌論戰 》閱讀訓練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4題。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鄙:

(2)小惠未徧 徧:

(3)神弗福也 福:

(4)齊師敗績 敗績:

2. 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登軾而望之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B. 戰於長勺 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C. 何以戰 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命》)

D. 乃入見 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答:( )

3.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譯:

(2)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翻譯:

4. 本文選自《左傳》,記敘的是長勺之戰,在選作課文時編者卻將標題定爲《曹劌論戰》,請簡要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答:

20xx年瀘州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1.鄙陋(目光短淺);通“遍”,遍及、普遍; 賜福、降福;大敗

2.A

3.(1)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如實向神稟報。”。

(2)打仗,靠的是勇氣。頭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已經枯竭了。

4.本文略寫戰爭過程,重點突出了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標題切中要點。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6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曹劌論戰》)

【乙】唐齊王景達①將兵二萬自瓜步②濟江,距六合③二十餘里,設柵不進。諸將欲擊之,太祖皇帝④曰:“彼設柵自固,懼我也。今吾衆不滿二千,若往擊之,則彼見吾衆寡矣;不如俟其來!而擊之,破之必矣!”居數日,唐出兵趣⑤六合,太祖皇帝奮擊,大破之,殺獲近五千人,餘衆尚萬餘,走渡江,爭舟溺死者甚衆,於是唐之精卒盡矣。

(選自《資治通鑑》)

【注】①唐齊王景達:南唐齊王李景達。④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③六合:今江蘇六合。太祖皇帝:趙匡胤。⑤趣(qū):奔赴。

10.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項(▲)(2分)

A.公將鼓之 唐齊王景達將兵二萬自瓜步濟江

B.公將馳之 若往擊之

C.彼竭我盈 則彼見吾衆寡矣

D.懼有伏焉 彼設柵自固,懼我也

11.將選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

(2)不如俟其來而擊之,破之必矣!

譯文:

12.簡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內容。(不超過25個字

答:

13.說說【甲】【乙】兩文中曹劌和太祖皇帝有哪些共同點。(2分)

答:

10. A,2分。11. (1)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作起來,第二次擊鼓的時候,他們的士氣衰減了,到第三次擊鼓時他們的士氣耗盡了。2分。(2)不如等他們來進攻的時候再攻打他們,(那樣的話)一定能 !夠打敗他們了!2分。每小題錯漏一處扣1分,扣到零分爲止,計4分。12.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1分,及戰後曹劌論述取勝的原因,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7

文章(一)

(甲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文)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爲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之。

(註釋) 約束: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易置:撤換。奇兵:變化莫測的軍隊。

(譯文):趙括取代廉頗(領兵)以後,將(之前的)規章紀律都變更了,還調換了軍中人員的的職務。秦國大將白起聽說這件事後,指揮軍隊出其不意,假裝兵敗退走,同時斷絕趙軍的糧食供應道路,將趙軍封堵截斷爲兩部分。(此時)趙軍中士卒之心背離,(如此)四十多天後,趙軍飢餓難耐,趙括調出了精銳的士卒,並親自搏殺戰鬥想要突圍,秦軍將趙括射死。趙括大軍兵敗,於是幾十萬人都投降秦國,卻被秦軍全部坑殺屠戮。

1、解釋畫線的詞。

(1)小惠未徧( ) (2)犧牲( )玉帛

(3)而絕( )其糧道 (4)秦悉坑( )之

2、翻譯下列句子。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

(2)悉更約束,易置軍史 。

3、甲文中體現“可以一戰”理由的句子是: , ,

乙文中趙括所爲與“忠之屬也”相反的句子是: , 。

4、乙文中與主要人物有關的成語是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

文章(二)

(甲文):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乙文):宋公及楚人戰與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濟(③)。司馬(④)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⑤)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註釋):(1)泓:泓水(2)既:盡,完了(3)濟:渡過(4)司馬:統帥軍隊的最高長官,指子魚。(5)陳:同“陣”擺好陣勢。

(譯文):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着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後,宋軍纔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

1、解釋畫線的詞。

(1)公將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

(3)遂逐齊師( ) (4)宋師敗績 ( )

2、翻譯下列句子。

(1)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

(2)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

3、甲文中“齊師敗績”是因爲魯國抓住了發動進攻的時機: 。

乙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爲宋公錯失了發動進攻的時機:(1) , 。

(2) 。

文章(三)

(甲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夏後伯啓與有扈(1)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啓曰:“不可。吾地不淺(2),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4),鐘鼓不修(5),子女不飭(6),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註釋)(1)夏後伯啓、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淺:狹、窄小。(3)教:教化。(4)張:樂器上弦。(5)修:設置. (6) 飭:謹慎、恭敬。

(譯文)夏後伯啓和有扈在甘澤大戰而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啓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爲)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臥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鐘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1、解釋畫線的詞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2)忠之屬也。( )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4)吾民不寡( )

2、翻譯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3、結合兩文內容,說說作戰要想取得勝利需要做到哪些?

參考答案:

(一)

1、(1)通“遍”遍及,普遍(2)指豬、牛、羊等。(3)截斷(4)動詞活埋

2、(1)大官們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到這件事中呢?(2)全部改變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了原來的軍官。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4、紙上談兵。只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

(二)

1、(1)擊鼓進軍(2)已經 (3)追趕、追擊(4)大敗

2、(1)下車察看齊軍車輪滾過地面下的痕跡,登上車,扶着軾眺望齊軍。

(2)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着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3、齊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如答後半句也可)(2)既濟而未成列員。

(三)

1、(1)目光短淺(2)盡力做好分內的`事(3)滿一年(4)少

2、(1)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衰竭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泄盡了。

(2)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

3、(1)政治上取信於民;

(2)軍事上抓住戰機,知己知彼;

(3)想要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8

1、[甲] 文中“齊師伐我。公將戰”時,一介布衣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用原文語句回答),目的是使魯莊公認識到人心在戰爭中的作用,努力爭取人民的支持,爲勝利奠定可靠的基礎。他的這種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來形容。[乙]文結尾說“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是因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語句回答)。

2、【甲】文通過記敘,說明了政治上取信於民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乙】文通過議論,論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論點;兩個文段文段都強調了民貴、人和的重要,請你說說這種思想對我們今天國家建設的積極意義: “民貴”即“以民爲本”,“人和”實際上就是“仁政”,這種仁政愛民之心與現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爲本”“和諧”是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靠“人和”,“衆志成城”、“人心齊,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災難發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實現了後期建設。

3、甲文的曹劌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國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請分別寫出能體現他們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甲文着重刻畫了曹劌的形象,突出“遠謀”(用原文語句回答) 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乙文通過列舉一系列戰例,明確了“人和” (用原文語句回答)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5、對甲、乙兩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A.甲、乙兩文的思想觀點、寫作方法以及寫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兩文的思想觀點有相同之處、都着眼於“民”。

C.甲文認爲取信於民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乙文認爲“人和”是取勝的重要條件。

D.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對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對比突出曹劌的謀略,乙文用對比證明“得道”的重要。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9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2分)

①彼竭我盈: ②懼有伏焉: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小題3:下面各句中劃線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①公將馳之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①戰於長勺②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C.①登軾而望之②學而不思則罔

D.①吾視其轍亂②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4:通過對選文的閱讀,談談你對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2)害怕

小題1: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氣勢,第二次擊鼓就氣勢衰退,第三次擊鼓氣勢就消失殆盡。

小題1:B

小題1:曹劌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深謀遠慮,冷靜沉着。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捨去的主語才行。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加點字意思的能力。B項中“於”的意思都爲“在”。

小題1: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據文章對“曹劌”的具體描寫來分析該人物形象即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