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沙漠裏的奇怪現象 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47W人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沙漠裏的奇怪現象 教學設計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
竺可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文章介紹的沙漠裏的奇怪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一切怪異現象,相信科學這一偉大真理。
[教學重點、難點]
1.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一切怪異現象。
2.文章語言生動,可讀性強。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竺可楨(1890—1974)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我國近代氣象事業創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學》《竺可楨文集》等。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討論、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本文描述並解釋了沙漠裏的一些奇怪現象。全文5段,分爲2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裏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學地解釋了沙漠裏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學習第一部分
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沙漠裏可怕的景象具體的表現有那些?
明確:文章從“古代親身到過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晉僧法顯”和“唐僧玄奘”兩個人物,寫他們對沙漠“可怕”和“恐懼”的觀感。在概括兩個人物對沙漠的感受的基礎上,文章具體敘說了他們各自著作中的有關內容:沙漠中,“有很多惡鬼和火熱的風”,“沙被風吹永遠流動着”,無比恐怖;“空中看不見一隻飛鳥,地上看不到一隻走獸。舉目遠看淨是沙”,十分荒涼;“認不出路,只是循着從前死人死馬的骨頭向前走”,多少沙漠過客遭到悲劇的結局。這些敘說讓讀者觸目驚心,也激起了讀者的探求真相的慾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四、學習第二部分
閱讀課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樣從科學的角度解說沙漠中“光怪陸離”現象的原因?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第二段以反問開頭“沙漠真像法顯和玄奘所說的那樣可怕麼?”表明了對法顯和玄奘所說情況的否定態度。緊接着,又用設問啓發深思,引人入勝,而“地質部,石油部、中國科學院的工作人員”親身體驗的交代,寓含在科學工作者面前奇怪現象可以正確解釋的意思。
第三段,從古代法顯、玄奘“深入大戈壁”時的困苦條件,解釋他們覺得沙漠“可怕”的原因。“那時既無大隊駱駝帶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來,更談不到汽車飛機來支援”,這一句中包含了兩個比較,一是當時一人獨行與駝隊上路的比較,二是舊時裝備與現在“汽車飛機來支援”的比較,無論是哪種比較,法顯、玄奘都處於弱勢,這樣“當然”就會有“十分困苦”之感了。這一段從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說,實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四段,從科學的角度解說沙漠中“光怪陸離”現象的原因。文章描寫了被稱爲“魔鬼的海”的沙漠現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際,“忽然看見一個很大的湖,裏面蓄着碧藍的清水,看來並不很遠”,但“可望而不可即”。對於這一“魔鬼的幻術”,作者並未馬上加以解釋,而是敘說了法國數學家和水利工程師孟奇的故事,讓他在隨軍出征經過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發問,運用光線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學地說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樓”的成因,深入淺出,富於趣味。原來,由於貼近地面的氣溫與上面一兩米的溫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線折光和反射,於是藍天“倒影在地上”,成爲“汪洋萬頃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氣溫比下面高,遠處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爲海市蜃樓。這樣,就從科學的角度解說了在古人那裏被視爲“魔鬼在作怪”的現象。
五、遷移訓練
學生蒐集有關海市蜃樓的材料,介紹被稱爲人間仙境的蓬萊閣發生和海市蜃樓現象。
六、小結
關於“魔鬼的海”,引用了孟奇對士兵的解說,作者並用光線折光和反射的科學道理進一步說清楚了海市蜃樓這一奇怪的現象。
七、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學生交流從報紙雜誌或網上了解到的沙漠裏的奇怪現象,並用科學道理加以說明。
二、繼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朗讀課文第5段,思考:作者如何從科學的角度說明沙漠中“鳴沙”現象的原因?
學生討論、交流,從文中篩選有關信息。
明確:本段開頭表明“鳴沙”現象從古以來一直被人們視爲超自然的現象。文章並未緊接着對這種現象作科學解釋,而是敘說了具有“鳴沙”現象的寧夏中衛縣鳴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這塊沙地向來是人們崇拜的對象”,以“據說”的內容和自己的親耳所聞,突出“像打雷一樣”的“轟隆隆的巨響”和“好象遠處汽車在行走似的”“隆隆之聲”,進一步激起了讀者的好奇之心。在此基礎上,文章才“據一些專家的意見”加以科學解釋,指出這是由於細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陽曬得火熱後,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磨擦”而發聲。文章敘說情況與釋疑解惑內在照應,增強了說服力。最後引用古人之言“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一切怪異現象都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這樣使讀者不僅懂得沙漠中的怪異現象,而且形成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認識:世界是物質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學道理終將揭開一切奧祕。
三、品味語言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帶有一定的文藝色彩。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說,兼有說明、記敘、議論,內容涉及到光學、聲學原理,法顯、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經歷和故事,文筆既有說明文的樸實準確,又有散文的生動形象,不少詞語繪聲繪色。從修辭角度來說,文章運用了設問、反問、引用、比喻等多種手法,富有趣味。
思考: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和括號中和詞語,說說加點的詞語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這樣的荒涼,空中看不見一隻飛鳥,地上看不到(看不見)一隻走獸(野獸)。
2、那時既無大隊駱駝帶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來,更(也)談不到汽車飛機來支援,當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這一魔鬼的幻術(魔術)到了19世紀初葉,才被法國數學家和水利工程
師孟奇所戳穿(揭露)。
學生討論、交流,還可以找出其它的詞語加以辨析。
明確:
1、“空中”用“看不見”,“地上”用“看不到”,用詞既準確又有變化。前面用“飛鳥”,後面用“走獸”與之相對,顯得工整。
2、連“大隊駱駝帶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來”都不可能,還談什麼“汽車飛機來支援”,所以用“更”恰當些。“當然”,表示肯定,強調合於事理或情理,沒的疑問。句中用“當然”,既準確自然,又口語化。
3、“幻術”與“魔術”同義,但前面的定語是“魔鬼”,用“幻術”讀起來上口,有韻味。“戳穿”與“揭露”義近,但“幻術”是假的,所以用“戳穿”顯得更準確、更有力。
四、比較閱讀
推薦竺可楨的《向沙漠進軍》一文,同一個作者,寫的是同一個題材,但所寫的內容和寫法卻迥然不同。對比,你有什麼想法?
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在班上口頭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可以談兩篇文章內容和寫法迥然不同的原因;可以談兩文各自的優點和侷限;可以談自己從中悟出的新的想法;可以談課內和課外結合閱讀的好處,等等。
讓學生小組合作,寫一份有關“沙漠與人類”的小論文。
五、小結
本文描述了沙漠裏千百年以來被視爲魔鬼作怪的可怕現象,從科學的角度作出了正確的解釋,表明了一切怪異現象都可以用科學說明的真理。
六、佈置作業
1、 探究、練習一。
2、《拓展》二、三、四
3、熟讀課文

[詞語彙總]
不勝其苦:(bù shèng qí kǔ)承受不了痛苦。
單槍匹馬:(dān qiāng pǐ mǎ)比喻單獨行動,沒有別人幫助。也說匹馬單槍。
戈壁:(gē bì)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光怪陸離:(guāng guài lù lí)形容現象奇異、色彩繁雜。
渴不可耐:(kě bù kě nài)因口渴而忍受不了。
可望而不可即:(kě wàng ěr bù kě jí)只能夠望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近。
初葉:(chū yè)指某一歷史時期的最初一段。
戳穿:(chuō chuān)①刺穿。②說破;揭穿。文中取義②。
海市蜃樓:(hǎi shì shèn lóu)①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當空氣各層的密度有較大的差異時,遠處的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空氣層就發生折射或全反射。這時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物體的影像。這種現象多在夏天出現在沿海一帶或沙漠地方。古人誤認爲蜃吐氣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樓,也叫蜃景。②比喻虛幻的事物。文中取義①。
饒有興味:(ráo yǒu xìng wèi)指興趣很濃。饒,豐富。
啁啾:(zhōu jiū)擬聲詞,形容鳥叫的聲音。
隨心所欲:(suí xín suǒ yù)隨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隨心,隨着自己的意思。
臆斷:(yì duàn)憑臆測來斷定。
宛然:(wǎn rán) 彷彿,逼真地。
喈喈:(jiē jiē) 鳥鳴聲。
迥然不同:(jiǒng rán bù tóng)一點兒也不相同。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驚詫:(jīng chà)驚訝詫異。
牛犢:(niú dú)小牛,也叫牛犢子。
翌日:(yì rì)次日。
信步:(xìn bù)隨意走動;散步。
驚愕:(jīng è) 吃驚而發愣。
興致勃勃:(xìng zhì bó bó)濃厚興趣。興致:興趣。
毋寧:(wú nìng)不如。也作“無寧”。
閱歷:(yuè lì)①親身見過、聽過或做過;經歷。②由經歷得來的知識。文中取義②。
茫昧:(máng mèi) 模糊不清。
無所不曉:(wú suǒ bù xiǎo)沒有什麼不明白。
前所未有:(qián suǒ wèi yǒu)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尖銳:(jiān ruì) ①物體有鋒芒,容易刺破其他物體的;鋒利。②認識客觀事物靈敏而深刻;敏銳。
③(聲音)高而刺耳。④(言論、鬥爭)激烈。文中取義③。
徒然:(tú rán)①白白地;不起作用。②僅僅:只是。文中取義①。
窒息:(zhì xí)因外界氧氣不足或呼吸系統發生障礙而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
篤信:(dǔ xìn)忠實地信仰。
彌補:(mí bǔ)把不夠的部分填足。
彗星:(huì xīng)繞着太陽旋轉的一種星體,通常在揹着太陽的一面拖着一條掃帚的長尾巴,體積很大,密度很小。通稱掃帚星。
寬宥:(kuān yòu)寬恕,饒恕。
臆度:(yì duó)臆測。
本週所學說明文都是典範的說明文,都使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而以舉例子、作詮釋爲主。作者在說明人們認爲沙漠可怕時,用法顯的《佛國記》裏的記載和玄奘《大唐西域記》裏的描述。說明人類可以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時,舉19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和水利工程師孟奇解釋“魔鬼的海”的例子;用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個叫“鳴沙山”的例子說明沙漠中聲音也會作怪,並用親身經歷的例子加以說明。作者在解釋“魔鬼的海”和“鳴沙”這兩種奇怪現象時,前者借法國數學家和工程師孟奇之口條理清晰地說明了這一現象的形成過程及科學原理;後者據專家意見說明了“鳴沙”現象的科學道理,前後都用了作詮釋的說明方法。
此外,課文還運用了列數據、作比較、引用等常見的說明方法。課文第4段解釋“魔鬼的海”現象時用“地面的一層空氣溫度就比上面一兩米溫度高許多”。說明“海市蜃樓”現象時用了“相差七至八度”;第5段中,“沙高約一百米”等都是列數據說明方法的運用;文中開頭用古人進入沙漠,會遇見“惡鬼和火熱的風”,認爲很可怕,和解放以來我們工作人員橫穿沙漠地帶並沒有見到“什麼鬼怪離奇的東西”作比較;說明沙漠並不可怕。文章最後引用古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一語說明沙漠裏的一切怪異現象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