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優秀教案

本文已影響 3.33W人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優秀教案

一、瞭解科學小品科學性和文藝性相結合的特點。

二、掌握引詮釋、引用說明的方法,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三、理解“沙漠裏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科學小品的特點。

二、作詮釋、引用說明的綜合運用。

三、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教學難點:

能科學解釋沙漠裏的怪異現象,理解“沙漠裏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的道理。

 教學方法:

實驗、引導、討論。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明文知識複習:分類-事理、事物本文屬於事理說明文(科學小品)

常用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詮釋、分類別、作比較、列圖表、引用等

  二、實驗。

用玻璃杯裝滿水,中間放一根筷子。請學生解釋筷子彎曲現象,用物理知識來闡明其中的道理。

光的折射、反射的物理知識。折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

  三、導入:沙漠裏的“海市蜃樓”同樣可以用上面的知識進行解釋,請大家仔細閱讀全文,然後用自己的話解釋“魔鬼的海”、“海市蜃樓”、“鳴沙”等現象。學生思考上述問題。

  四、討論回答。

明確:

1、海市蜃樓:沙漠地面由於酷夏烈日暴曬,上下層空氣溫差很大,加上光線的折射和反射的影響,使人們產生錯覺,因而形成“海市蜃樓”。

2、鳴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細小而乾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陽曬得火熱後,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磨動磨擦起來便會發出聲音。

 五、思考:

1、作者由此現象的解釋得出什麼結論?

結論:沙漠裏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

2、作者是如何來闡明事理的?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作詮釋:用概括的語言對事物的狀況、性質、特徵、成因等加以解釋。

引用說明:引用文獻資料、名人名言、民諺俗語等來說明事物特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故而知新:複習上節課內容。提問:說明文的分類、常用的說明方法、結論等。

  二、解答思考題。

(一)、結論:沙漠裏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

——點明題旨,收攬全篇。

(二)、第4段:引用法國人孟奇的說法,解釋沙漠裏“海市蜃樓”現象的成因。

設問——說明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描述現象——說明成因(引用說明、作詮釋)

第5段:用作者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解釋“鳴沙”現象的成因。

過渡——介紹位置、形狀(描述)——記敘親身經歷——說明成因(作詮釋、引用說明)

 三、閱讀1-3段,概括內容,思考爲什麼要這些段?

引用見聞——現代人暢行無阻(相比較)——說明原因

形成對比,用敘事語言增強形象性。

㈠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帶着問題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2、問題落實

⑴課文爲何不一開始就介紹沙漠裏的兩個奇怪現象,引用古代典籍裏的親身倒過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起下文,同時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性。

⑵沙漠裏的“鬼怪”爲何到了解放後穿越沙漠的人員就沒有再碰到類似的事情?

人員身份:地質部、石油部、中國科學院的工作人員

此處寓含着在科學工作者面前奇怪現象可以正確解釋的意思。

㈡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請同學朗讀課文

2、默讀課文,分組討論

⑴“魔鬼的海”這一光怪陸離的沙漠現象的具體表現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

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時,忽然看見一個很大的湖,裏面蓄着碧藍的清水,看來並不很遠,但實際上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⑵在課文中找出這一現象的科學解釋,並用自己的話回答。

詳見課文,只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回答,並注意以下要素:形成條件、原理等。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樓”的現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嗎?爲什麼

不完全相同。魔鬼的海:貼近地面的氣溫比上面一兩米的溫度高,藍天倒映在地上

海市蜃樓:上面的氣溫比下面高,遠處地面的景象倒映在空中。

⑷“在沙漠裏不但光線會作怪,聲音也會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遞進句、承上啓下,引出對更爲奇怪的“聲音作怪”的現象的研究。

⑸簡要概括“鳴沙”現象的表現?

在寧夏鳴沙山,當人們順坡翻流下來的時候,沙便會發出打雷一樣轟隆的巨響。

⑹用一句話概括課本對“鳴沙”現象產生的原因。

細沙含有大量的石英,被太陽曬得火熱後,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磨擦而發出聲音。

  四、寫作特點:

1、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說明與敘事相結合。科學小品既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科學性,又具有文學作品生動形象的特點。因此,要求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用文學的筆法來表現科學的內容。

2、詮釋說明和引用說明等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作詮釋——逐一解說,使因果條件充分、事理邏輯嚴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引用說明——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爲突出文章中心服務。

3、語言準確周密而又生動活潑。

①運用科學術語,詮釋準確、簡練,如折射、反射等。

②形象化的描述,恰當使用成語,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修辭手法:設問、引用、比喻成語:單槍匹馬、空中樓閣、光怪陸離、歡天喜地等。

 五、作業:

1、 完成相應的基礎訓練習題

2、 隨筆:生活中的現象(要求仿照本文的寫作方法,對生活的一種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講析課文內容,學習簡單的事理說明文的基本結構和常用說明方法。

2、指導學生了解沙漠裏的奇怪現象,激發學生用科學方法解釋自然現象規律的求知慾。3、利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使用網絡資源,瀏覽相關網頁,獨立解決科學疑難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使用網絡資源,瀏覽相關網頁,獨立解決科學疑難教學設計思路;《沙漠裏的奇怪現象》是我校“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課題研究的一次嘗試,依據課題“由老師給出網址,確定專題,讓學生自己瀏覽後討論並解決學習疑難”的要求。

 教學方法:

應用網絡技術的多媒體教學

 教學實施:

  一、“事理說明”單元主題詞解說。

  二、課題解說:

㈠初識大漠網絡鏈接,沙漠的有關圖片展示

a、神奇的塔克拉瑪干(大漠鳥瞰、沙海風光、 奇景瑰觀、 生命之泉、大漠生靈、瀚海春光)、

b、 沙漠的獰猙一面(沙塵暴)

㈡、沙漠現狀及成因等相關知識的介紹

㈢竺可楨和《向沙漠進軍》

 三、簡析課文:

㈠學生自學課文第一部分

1、帶着問題閱讀課文第一部分

2、問題落實

⑴課文爲何不一開始就介紹沙漠裏的兩個奇怪現象,引用古代典籍裏的`親身倒過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裏的“鬼怪”爲何到了解放後穿越沙漠的人員就沒有再碰到類似的事情?(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理解)

㈡講析課文第二部分

1、 請同學朗讀課文

2、 自讀課文,學生分組討論

⑴“魔鬼的海”這一光怪陸離的沙漠現象的具體表現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

⑵ 在課文中找出這一現象的科學解釋,並用自己的話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樓”的現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嗎?爲什麼

⑷“在沙漠裏不但光線會作怪,聲音也會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 簡要概括“鳴沙”現象的表現?

⑹ 用一句話概括課本對“鳴沙”現象產生的原因。

  四、課程的遷移和引申:

㈠提出相關思考問題

1、課文在分析鳴沙現象產生的原因時用了“據一些專家的意見”這句話,看來竺可楨1961年寫作本文時人們對鳴沙現象產生的真正原因還沒有定論,上網查找解決。

2、大家一定知道探險家餘存順困死在可可西里無人區的故事,法顯《佛國記》中說“沙漠是這樣的荒涼,空中看不見一隻鳥,地上看不到一隻走獸”。沙漠對人類來說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和不盡的危機,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閱讀下面文字,上網查找有關資料,獨立完成文中問題。用簡練的話說明選擇的原因(見附錄)

㈢上網操作,瀏覽相關網頁,分組解決問題。

㈣解答相關思考問題

 五、佈置回家作業:

1、 將“沙漠求生”的問題寫成一段話,說明選擇的原因

2、 1961年竺可楨在《向沙漠進軍》一文的結尾段中講:“從上面介紹的一些情況,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人類征服沙漠的遠大理想會更快的成爲現實。我們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變成耕地和牧場,爲人民服務。”四十多年過去了沙漠的現狀如何,竺可楨生前的願望實現了嗎?上網瞭解。

3、 課外自學《向沙漠進軍》等有關沙漠情況的資料,以組爲單位自編班刊小報《半畝方塘》特刊——“沙海探奇”

 附錄:沙漠求生記

 一、個案內容

1、 炎熱的八月,你乘坐的小型飛機在撒哈拉沙漠失事,機身嚴重撞毀,將着火焚燒。

2、飛機燃燒前,你們只有十五分鐘時間,從飛機中領取物品。

3、問題:在飛機失事中,如果你們只能從十五項物品中,挑選五項。在考慮沙漠的情況後,按物品的重要性,你們會怎樣選擇呢?請解釋原因。

 二、 沙漠情況

1、飛機的位置不能確定,只知道最近的城鎮是附近七十公里的煤礦小城。

2、 沙漠日間溫度是40℃,夜間溫度隨時驟降至15℃。

 三、 假設

1、飛機上生還人數與你的小組人數相同。你們裝束輕便,只穿着短袖t恤、牛仔褲、運動褲和運動鞋,每人都有一條手帕。

2、全組人都希望一起共同進退。

3、機上所有物品性能良好。

  四、物品清單 (請從以下十五項物品中,挑選最重要的五項)

1、一支閃光信號燈(內置四個電池) 2、 一把軍刀 3、一張該沙漠區的飛行地圖 4、七件大號塑料雨衣 5、一個指南針 6、一個小型量器箱(內有溫度計、氣壓計、雨量計等7、一把45口徑手槍(已有子彈) 8、三個降落傘(有紅白相間圖案) 9、一瓶維他命丸(100粒裝) 10、十加侖飲用水 11、化妝鏡 12、七副太陽眼鏡 13、兩加侖伏特加酒 14、七件厚衣服 15、一本《沙漠動物》百科全書

2004年3月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綠洲變成的!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無所有”。然而據考證,這裏在很久以前並非一無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學家在這片沙漠上發現一些大的河牀,找到一些魚的骨骼和生物的遺蹟。它告訴我們,在遠古時候,整個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有的探險家預言,沙漠地下蘊藏着很多海洋生物的遺體,現在已經變成了石油。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發現了儲量豐富的油田。這說明,如果這裏一直是沙漠,是不會有儲量豐富的石油的。撒哈拉東部有一個名叫“恩阿杰爾”的高原,在當地土語中,“恩阿杰爾”就是“河流很多的臺地”。地質學家在那裏發現的櫟樹和雪松的化石證明,大約6500年以前,這些樹在這裏生長過。然而最有說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連山谷發現的壁畫。壁畫有5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長頸鹿,有急弛如飛的羚羊,有緩緩而行的黃牛,有大象和河馬,有手持弓箭的獵人,有靜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員和奇特的神像,還有勞動和舞蹈的情景。壁畫最小的有幾釐米見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鍺紅色勾線,然後塗上各種顏色,雖然經歷了長久的日曬風吹,卻顏色不腿。這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發達的文化藝術,而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水平,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它也說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決不是乾旱的沙漠,而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綠洲變成了沙漠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