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雨霖鈴》教學設計精選2篇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雨霖鈴》教學設計之一

  教學目的

《雨霖鈴》教學設計精選2篇

1 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2 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鑑賞詞,體味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品位詩詞意像,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我們在講宋詞簡介的時候說過,宋詞可以分爲幾個流派?(生: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傳說蘇軾曾問一個善於唱歌的幕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這個人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大家可知這兩個流派的不同特點。。

能讓蘇軾與之一爭高下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哪首詞?(生:《雨霖鈴》)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雨霖鈴》 (板書)

  一 關於柳永

柳永,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 他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這種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即開封),蘇州,杭州等都市過着一種流浪的生活。大約在少年時的“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在浙江的桐廬、定海等處做過幾任小官。晚年死於潤州(江蘇鎮江縣)。死時家無餘財,羣伎和金葬之於南門。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爲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爲《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此詞當爲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二 整體感知。

1 範讀《雨霖鈴》。

(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師: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生:能。哀婉、悲傷、悽清。 (板書)

2 指導誦讀。

我們講過詩詞誦讀要把握的幾個要點,首先要讀準字音;

其次要讀出節奏,宋詞不比唐詩那樣整齊劃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韻腳的讀法,要短促而清晰;帶領學生試讀一遍,劃分節奏。

最重要的要讀出感情,剛纔大家已經感受到了,現在就試讀一遍,自己體會體會。

學生自由朗讀——指明學生朗讀——學生齊讀。

3 疏通詞句:(註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瀰漫水波動盪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行行重行行”)。

應是:即便是。

  三 鑑賞

學生自讀,思考: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明確:別前、別時、別後。(板書)

師:這首詞的重要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鑑賞時注意詞中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哪些是情景和說?詞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上片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師:起首三句寫什麼?是情?是景?

生:寫景。

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瞭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師: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秋季)

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起首句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悽切”。

“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師:這寫什麼?(寫情) 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捨,難捨難分。

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心思。(問:爲什麼?他的思緒正在想什麼?)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

關於這樣的環境和心理描寫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雲:“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欲平。”這僅是暗示船將啓碇,情人難捨。劉克莊《長相思》雲:“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橈,舟人頻報潮。”雖較明顯,但仍屬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見留戀之情濃。

於是後面便迸出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師: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啓發學生想象這副畫面,把語言形象化進而圖象化,以體會詩的意境。(提示:兩人相對而立,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也既然這麼不捨得,那詞人爲什麼要離開呢?也許是統治者不欣賞,也許是迫與生計。總之是不得不離開。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所以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後來傳奇戲曲中常有這樣一句唱詞:“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語出於此,然卻不如柳詞凝鍊有力。詞人“竟無語凝噎。”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師:這句寫什麼?

生:寫景。

這裏的“念”字用得特別好。“念”字是上聲還是去聲?(是去聲。)“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非去則激不起。”此詞以去聲“念”字作爲領格,承上啓下,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遙遠。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着色可謂濃矣;既日“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

(提示學生想象這副畫面:作者站在河邊,放目遠眺,面前所見: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濛濛的霧氣升騰,整副畫面是灰色調。好象一副山水畫。)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生:壓抑、苦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下片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師:下片換頭寫情,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多麼難以忍受!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師:“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蟬悽切”

師:前後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悽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爲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後來竟成爲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那麼它究竟好在什麼地方?————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聯繫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感受畫面色調。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態。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恰合別後心境的淒涼。殘月清冷的形象暗合悽清冷落之感。詞人寓情於景,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

結合全詩旨趣。這首詞的主題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爲—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含旨趣,畫面生動。

師: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

生: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

師: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裏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悽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爲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

師:“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

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

如此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繮,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衆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師: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並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誦讀時注意體會詞融情入景的特點。

再就是虛實相濟。哪些寫虛?別後想象。寫實?別時情景。

再想想詞中的三副畫,給人的感覺都是:哀婉、無奈、悽清。這是這首詞的特點,也是婉約詞共同的特點。

  四 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學生齊背《雨霖鈴》。

 五 作業

1 誦讀

2 自己任選一句詩,做幅畫,再現詩中意境,體味作者感情

  《雨霖鈴》教學設計之二

  一、教學目的:

1、初步瞭解婉約派詞人柳永的藝術風格。

2、具體體會這首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3、認清詞作情調過於傷感低沉的負面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感受、體味這首詞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2、難點:對詞中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鑑賞。

 三、教學方法:

以學生活動爲主,點撥啓發,引導討論,朗讀背誦,檢查落實。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詞作爲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詞,不能不提到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簡介作者

1、從名句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提及柳永,大家也許不像對蘇軾那樣熟悉,但他的兩句名句早已廣爲傳誦。(提問、啓發)——“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多麼熾熱如火的愛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過西學影響的王國維還震驚於這種愛情表白的熾烈,並將其用來比喻對於大事業、大學問不懈、執着的追求。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 殊:《蝶戀花》 艱苦探索 (2)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鳳棲梧》 執着追求 (3)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2、明確三點,簡要介紹寫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三)整體點撥

《雨霖鈴》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元十大麴”之一,歷來被認爲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範之作。要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詞,請結合“自讀提示”閱讀全詞並思考:

1、這首詞是按什麼順序寫離別之情的?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2、這首詞哪些句子寫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樣情景交融的? 板書: (線索) (重點) 離別前: 勾勒環境 離別時: 描寫情態 離別後: 刻畫心理

 (四)重點分析(邊朗讀邊進行)

第1句:寫景。通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寫人。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不管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爲了勾勒出離別前的環境:悽清、蕭瑟(板書:悽清、蕭瑟) 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第4句:過渡。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

【提問】此處的景物描寫應如何理解?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解說】不是。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此處是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時雖無無語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後漂泊孤寂的聯想,承上啓下。(板書:留戀、難捨) 第5句:點題。用 “傷別離”點題(板書),並用對比手法,襯托出自己的離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鑑賞見後) 第7句:高潮。兩個讓步假設句,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縱有“良晨美景”,誰與共歡?縱有“千種風情”,誰與共話?設想細膩,語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願,重聚之難。多麼傷感!多麼苦澀!(板書:傷感、苦澀)

【小結歸納】寫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顯然,本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於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書:情景交融)

  (五)難點討論(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裏? 古人:折柳相贈,暗“留”之意 楊“柳”—“留”的諧音 離人:見柳思人,離愁又生。 眼前景 曉 風 —“涼”(特點),襯別後心情之淒涼。 別後情 (明) (暗) “殘”月— 不團圓,透出淒涼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讀、背誦

要求:正確流利、感情充沛、熟讀成誦、琅琅上口。(儘量當堂完成) 方式:檢查學生、教師示範。

  (七)課外作業

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擴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書設計:

寒蟬悽切 驟雨初歇 別前:勾勒環境 悽清、蕭瑟

雨 霖 鈴 柳永 (線索) 帳飲無緒 蘭舟催發 相看淚眼 無語凝噎 情景 傷離別 別時:描寫情態 留戀、難捨 交融 (主題) 望空凝思 情意綿綿 (特點) 良辰美景 如同虛設 別後:刻畫心理 傷感、苦澀 千種風情 無人訴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