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雨霖鈴》高一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2.35W人 

教學目標

《雨霖鈴》高一教案設計

1、體會本詞的感情

2、欣賞本詞的藝術風格

3、學會比較鑑別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作者融情於景,善用點染的藝術手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回憶李商隱《無題》中的首句,引出本課的主題——離別。並與學生一道回憶關於“離別”的詩句,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別賦》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作結,產生共鳴,烘托氣氛。

二、簡介作者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本熱心功名事業,但仕途坎坷,曾以詞詣宰相晏殊,卻不爲晏殊所喜,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嘗有《鶴沖天》詞雲:“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宋仁宗聞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詞。”由是自稱“奉旨填詞”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後方中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

他是北宋時代大量製作慢詞的第一個詞人,通曉音律又善於運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和鋪敘手法,使慢詞發展成爲與小令雙峯並峙的成熟的文學樣式。著有《樂章集》,時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三、詞調簡介

“雨霖鈴”一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連日,他經過棧道耳聞鈴聲勾起往事,於是創作此曲悼念楊貴妃寄託哀思。大家可以想見這一詞調悲愴低迴、悽楚欲絕的情味。而當時柳永由於仕途失意,心情鬱悶,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於是與戀人痛別。本詞正是他當時心境的體現。

四、闡析全詞

1、齊聲誦讀注:找出詞中的'入聲字,解析入聲字短促急迫容易傳遞悲切痛楚的情緒。

2、講解上闋

首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問: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時令、地點、景物。深秋暮色中離別在即,秋雨雖停而寒意難消。離別的環境與內心的悲苦合二爲一。

第二句“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由別境轉入直接抒發別情。設想在京都城外,設帳幕飲酒作別,但兩人哪有心思宴飲,心亂如麻正難捨難分,不解風情的舟子又頻頻催發,不想離別卻不得不別,正是這一矛盾把別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純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雙淚眼勝過千言萬語,這種無聲的啜泣更覺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時無聲勝有聲”蘇軾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遙想開船後的景象,爲下闋設想別後相思之苦先開前奏。這一去山水迢迢,煙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蒼茫,詩人空望浩瀚無邊的楚天,卻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滄海一粟,詩人那種荒涼、無望、彷徨、孤寂的複雜心理躍然紙上,令我們讀者也隨之悵惘。

:上闋正面刻畫別境別情,似已說盡心中無限淒涼。然而下闋盪開一筆,虛寫別後情思,詩人無望的未來不難料想。

3、講解下闋

首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緊承上闋,直抒離情,點出傷離恨別自古皆然。更呼應上闋,點出時令,所謂觸景傷情。

重點賞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點撥:此句未嘆一聲,未見一人,卻正應了“一切景語皆情語”。問:你從此句中看到了什麼?

討論作結:詩人睜開眼,不見佳人,只見一些勾人離愁之物,深秋的曉風,寒意徹骨,微拂的柳枝,又讓人想起執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輪殘月更叫人感慨人月兩難全,世事無常,聚散離合皆無度,此時詩人心中的離愁可謂達到了頂點。

而且這樣的景況於詩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葉孤舟,夾岸楊柳,天邊殘月,這樣的一幅畫面,疏落有致,呈現出煙水悽迷的陰柔之美,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作者婉約的風格,創造出“悽美清麗”的境界和美感。而“曉風殘月”、《雨霖鈴》和柳永這三者也已融爲一體了。

關於第三句“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用一句通俗詩句解釋,“你不在,這座城市便空了。”可見詞人的心內百轉千回,痛徹肺腑。

4、本詞特色

善用點染,點,直抒胸臆(明朗精當);染,融情入景,以景寫情(隱約委婉)。齊誦相關詩句。

五、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並且把“曉風殘月”一句寫成一段字數不少於字的想象短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