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6、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05W人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之一

不管是在什麼位置,作爲老師,講課是對自己最好的一次鍛鍊,把握教材、教學設想、教學能力等一系列的東西都會在大腦裏運轉,這個運轉的過程就是自身素養提升的過程。特別是作爲一名業務主任爲老師們上好第一堂示範課更有必要,一名領導除了要有管理能力,如果再加上過硬的業務素養會使工作更加如魚得水。我應該向這方面努力,不管自己的領導之路有多遠,幹一天我要付出一天的努力,或是更多的去拼一拼,讓工作更加出色。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6、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我不捨得放棄自己的至愛,在課堂裏我能找到另一種快樂,這種快樂還會延續到很久。今天起,柴裏學區開始了領導幹部示範課的活動,作爲那裏的“主人”,上了第一堂課,感覺很好。這種感覺是上課的感受,是課堂上與學生思維碰撞、心靈交流的喜悅,是與學生情感昇華的甜蜜,是與學生共同進步的幸福。總之,我喜之課來,戀之課中,懷之課味!

爲了能更好得上好這第一課,我提前就做了準備,熟讀課例,深挖教材,透鑽教參,又在網上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及圖片資料,纔開始設計着自己要講的這課。也許是因爲自己有想放下教本授課的念頭,纔有如此之大的興趣與熱情早做準備,萬方儲存經驗,積累知識。根據這課的題目,我想着從“最後的姿勢”入手,以這個知識點爲教學的情感與閱讀主線,引領學生在文字中品味譚千秋三次同一動作,不同語言的姿勢。我還想着儘量爲老師們展示常態下的課,讓聽者不感覺離公開課、示範課的距離如此之遠,就用小黑板寫了有指導性的文字,再加上配音朗讀,以更快地把學生帶到文字之中,帶進作者的`思想之中,帶進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師者的師德靈魂,感受任何人都該有的愛與責任。是啊,不管是大人,還是孩童,不管做何工作,做人做事首先要有愛與責任,這也是我在這堂教學中想要教給學生的。說到愛與責任,對自己又何嘗不是,想想自己多年的工作與生活,我盡到責任了嗎?也許有時會感到慚愧,也許有時會感覺欣慰,也許又也許,藉着這課的例子我該反思自己。不管從前有沒有,今後繼續努力吧。課上我嘆過學生的無語,也驚於學生的才言;我思過自己的啓發,也感過學生的合作;我疑過自己的能力,也醉於學生的誦讀......總之想給老師們展示一堂真實的課,一個真實的學生與我。真的,上過,纔有感覺,原來我們都需要努力,我們需要加強的東西還很多,雖然我們做到了該做的,雖然我們贏得了祝賀,雖然我們也有些心理安慰,但,我們該繼續努力。我要繼續加強吸納更多的文化修養,鍛鑄自己各種能力;學生要更多的去培養習慣、提升能力,更需要海量閱讀。學習中的人,常思常學,常學常思纔會有長足的進步。

上完這堂課後給予我更多的思考,接下來的一系列的工作該如何完成,哪條大路才能通向“羅馬”?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之二

何謂細節?一些細小的環節或情節,所謂“一葉知秋,見微知著,一滴水能見太陽”。一些教學細節,的確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咀嚼。有時,看似不經意的一個標點,卻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意,我們應善於發現標點符號中的“祕妙之處”,品其味,悟其情。

《最後的姿勢》中有這樣的句子:(1)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2)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3)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衝不出去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的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這些語句中多次出現了感嘆號,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這些感嘆號中究竟蘊藏着什麼?

同學們經過一番思考,悟出了這些符號的“語言”--第一句中的感嘆號,體現了當時情況的緊急,地震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萬一塌陷了呢?太危險了!第二句中的感嘆號,體現了當時譚老師心情很着急,他在爲大家的安危擔心,也寫出了當時情況十萬火急,大家晚一秒鐘跑就可能來不及了!也有學生說:“我從中讀出了譚老師捨生忘死的精神,緊急關頭,譚老師讓學生先走,自己卻沒有走,按理說,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脫離危險,但他沒有這樣做,而且,樓房坍塌的瞬間,譚老師還用血肉之軀護住了四個孩子,他太崇高了!”當時,情況越是緊急,就越能體現譚老師的崇高精神。再讀讀第四句,其中的省略號你又讀出了什麼呢?“譚老師被壓在廢墟下了!”“譚老師遇難了!”“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們,自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但你也深知:老師也是血肉之軀,難道他不會疼痛?老師也有兒女情長,他也有着深愛的妻子兒女、父母朋友,難道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

“爲了四個孩子的生命,我一個人付出生命,值得!”

“當時他心裏什麼也來不及想,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讓孩子們脫險!他什麼都顧不上了!”

“他也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在那一刻,他什麼也顧不上了,救了孩子們再說!還有,如果他拋下這幾個孩子,自己逃生去了,他的良心會一輩子感到不安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四個孩子的生命,就算死了,他也是欣慰的。”

……

就這樣,藉助標點,叩向文本,孩子們一步一步走進了譚老師的內心深處!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一讀意蘊深!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之三

《最後的姿勢》是根據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爲學生的無私大愛。讚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捨己爲人的崇高精神。爲了上好這一課,我做了精心的準備。

雖然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過去已2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現出的許多感人事蹟卻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淡忘,反而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裏,留在了人們的心裏,留在了課本中,電影裏……成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因爲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爲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我還精心製作了課件,選擇了適合學生觀看的一些視頻,讓他們進一步感悟那災難到來的瞬間,感悟災難無情人有情的人間大愛。

譚老師爲學生講的最後一課的內容是《人生的價值》,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爲所有的人們上了最後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採取我們一直使用的“閱讀三部曲”多次朗讀課文,一點一滴細心體味,感悟課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課文第三部分引用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一位老師的話,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我沒有急於去提煉、總結人物的品質,而是讓學生去讀出自己眼中的譚老師的形象,進而理解“最後的姿勢”所蘊含的“愛與責任”最後的人生意義。

我聯繫上文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行爲,感受他"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不僅讓救援人員"永生難忘",也讓所有的人"永生難忘"!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詞語,去充分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

課結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蹟,他們那感人的最後的姿勢讓學生震驚了,他們感動極了。我也感動極了,爲那些英雄老師而感動,爲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感動,縱觀全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教學中,我雖然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來組織教學,但沒有扣住“撐”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麼?“譚老師這一撐,撐出了什麼?”的課文補白,如果這樣去深挖文本的話,人物形象會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