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五年級語文下冊《12、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課文

本文已影響 1.78W人 

 12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五年級語文下冊《12、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課文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從小看着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山下呼嘯而去,聽着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裏十分激動。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他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3000餘年間的歷史。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他還四處遊歷,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着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後,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哇!”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託,每天忙着研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蒐集來的資料。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爲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裏,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餘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材解讀

一、注重價值引導,體現民族化的語文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味中國人思想的廣博和深邃,體味民族精神的深邃和永恆。從而達到課標所要求的“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中涉及到相當廣泛的民族文化,而《史記》本身就是一本具有文學性和史學性的文章。因此講一下《史記》,讓學生了解《史記》在中國歷史學上的重要地位很有必要。文章中,主人公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關於漢代及課文的背景,也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下。最近外國,尤其是美國在反思其民族的狹隘性,崇尚暴力,貪圖享樂,而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層的民族,其自有民族精神的優越性在裏面,所以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司馬遷,不顧個人榮辱,獻身於事業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中,能夠“忍辱負重”,個人講究內修的最高境界。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熱愛祖國曆史上偉大的人物,幫助學生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朗讀感悟,體現感性化的語文。

語文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畫,讀出來就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一幕幕色彩繽紛的生活場景,一回回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學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語文的。語文是感性教育,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心動起來,而不僅是讓課生動起來。文章圍繞“發憤”,可以分爲“少年受染——臨終囑託——受辱發憤——堅持寫成”四個部分。

少年受染:文章開頭就是以“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從小看着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着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裏十分激動。”開頭,這樣的開頭讓我們聯想到的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文章一下子有了厚度,司馬遷這個人物也變得具有英雄與偉人的神韻。喝着黃河水,感受着黃河的咆哮,聆聽着古老的英雄故事,受着父親的影響,可以說司馬遷從小就有了與《史記》莫名的關聯,一幅小孩生活的場面也躍然紙上了。此時來一個娓娓道來的範讀,我想效果一定很好。

臨終囑託:臨終之時的囑託場面也寫得很活,學生在讀完之後會有深刻的記憶。也應該是深深地刻入司馬遷腦海的,也是此時,才讓司馬遷真正走上了寫史之路。“淚流滿面”“拉着”“哇”這些詞寄託了父親對兒子的囑託。

受辱發憤:文章的插圖爲我們形象化了人物,我覺得,這樣一個畫面還不夠真實,太美化了,在學生心目中,油燈應是昏暗的,柴草應是雜亂的,衣服應是破舊的,頭髮、鬍子應是雜亂的,唯一精神的是他的眼神,堅定,有力。這是文章的重點,“辯護”一詞,說明司馬遷是一個正直的人,這就更加增加了“酷刑”給人帶來的痛苦與冤屈。“血濺牆頭”“了此殘生”讓人感到司馬遷當時悲憤交加的心情,此時我也想到了“屈原”這位古人,此時與司馬遷比起來是否就有點不夠成熟呢?不,屈原的死讓我更加體會到了司馬遷的悲,此時司馬遷即使“血濺牆頭”也沒有什麼不正常的,因爲實在太冤屈了,超出了我們常人的忍受。“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不史書!”這一段話要反覆朗讀體會,因爲這是悲憤交加的司馬遷的心聲,第一遍:讓學生說說“泰山”和“鴻毛”的意思,作簡單理解。可以聯繫古今中外,說說哪些人是“重於泰山的”,哪些人是“輕於鴻毛的”,第二遍:想象司馬遷寫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來體會這句話的意思。第三遍:可以想象一下,司馬遷如果自尋短見之後會怎樣?爲《史記》的“輝煌鉅著”也埋下伏筆。從而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堅持寫成:從寫作時間、字數等方面寫出《史記》是輝煌鉅著,側面襯托出司馬遷的偉大。

總之,我們面對真實的學生,必須用真切的行動在每天生活的課堂裏演出一幕幕活劇,用真誠的話語在每天的課堂裏播撒一顆顆愛心的種子,用真摯的感情在課堂的每一分中創造愛的永恆,用真實的心靈在課堂裏體驗生命的增值和律動。

二、注重語文實踐,體現生活化的語文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課外閱讀是語文變得“豐盈”,社會實踐使語文變得“酣暢”,課後讓學生讀讀史記,通過蒐集司馬遷與《史記》的資料,組織開展“說司馬遷故事”、“談漢朝佳話”、“聊中國史官”、“講史記中的故事”等相應欄目,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爲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這樣會把語文書教“薄”,把語文給教“厚”了。

四、注重因材施教,體現個性化的語文

,課堂上生命的相遇,智慧的碰撞,自然是因爲學生個性解讀而閃現出的靈動的光芒。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無論是學生體會到司馬遷的忍辱負重也好,司馬遷的堅持不懈也好,或是聯想到《暴風雨》從而覺得以後應該從新看待困難也好,都是一種閱讀的收穫。學生在上完課後是對司馬遷感性趣、對《史記》感性趣、對“史官”感性趣、對漢朝感性趣,都是上課的成功。牽一髮而動全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見閱讀應是個性化的行爲,學生的閱讀活動應是他們主動積累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其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解讀”。教學過程是指導學生從不會到會、不懂到懂,再到運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爲學生的差異走不同的“路”,會有不同的收穫。但是隻要是能像“趕集一樣聚攏來”,只要學生的解讀能夠由於閱讀主體頭腦裏貯存的相似單元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閱讀同一個文本,也會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匹配,即所謂

其二尊重文本的個性特點。“文章”應該抓人物,“發憤”兩個字就體現在人物的“忍辱負重”和“不辱父命”上,他的堅毅是教學中應該注意圍繞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