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家》讀後感4篇

本文已影響 2.96W人 

《家》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腐朽,以及青年一代覺醒的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家》的讀後感,歡迎借鑑!

《家》讀後感4篇

  《家》讀後感1

家是什麼?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裏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裏的九曲迴腸;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裏的那夜半鐘聲。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也是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只是爲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說對方的閒話。

再看看今天,家家戶戶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鬥,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麼事情說出來和家人合夥商量解決。

“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後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爲開放,變傳統爲創新,變專制爲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那樣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着。我們可以向《家》裏面的“覺民”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爲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順從。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離,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裏面我們成爲了中心,父母長輩爲我們而日夜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爲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事事要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爲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爲我們的付出呢?

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讀後感2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着,名字十分簡短,叫《家》。它的作者是衆所周知的大作家李堯堂,筆名巴金。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成都地區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其中有好多人物,給我映像最深的是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可是他們家受着高老爺的封建控制,年輕力壯的他們雖說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可是又不敢頂撞長輩,暗戀着梅表姐的覺新只好被迫受父母安排娶了珏。覺民喜歡着琴,可是高老爺給他訂婚,他玩起失蹤,最後終於勝利了。覺慧喜歡着鳴鳳,馮樂山卻要納鳴鳳爲妾,鳴鳳最終投湖自盡……覺新憤憤離開了家,來到了大城市上海,參加革命。可以說,這本書幾乎是寫的悲劇故事。

從這本書中,不難發現,巴金用羽筆揭開了封建制度的險惡,也描繪出來在溫情的表面下,封建時的家庭存在着無數的勾心鬥角,寫出了封建大家庭的無恥。令人欣慰的是,在這麼不好的社會條件下,依然有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們在社會上做着一系列有關於宣揚改革開放的活動,在封建家庭中英勇的鬥爭着,一代代青年逐漸的覺醒,千千萬萬的青少年勇敢地、積極地站起來,封建勢力再怎麼強大,也敵不過這些年輕人。雖說這本書中那麼大的一個家庭衰落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惋惜,可是從珏因爲祖規而分娩時死亡的各種結果中,我們也可以發覺封建制度的不可取。

在歷史這條波濤洶涌的長河中,我相信,《家》這本名着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爲它鼓勵着青年們要追求新時代,做一個新青年,永遠的循規蹈矩只會害了自己。

  《家》讀後感3

說起書的味道,它不僅僅拘泥於油墨的清香,也不僅僅侷限於淡淡的紙香,書之味是生活之味,是書中的酸甜苦辣,是書外的雨露陽光,生活少不了書,書亦是生活。

我與《家》相遇是一個傍晚,夕陽的餘暉灑在樓前一排楊樹上,竟也閃着零星的光芒,秋風微拂,吹到正坐在書櫃旁的我的身上,我亦如往常一樣,挑選着書讀。“《海底兩萬裏》、《名人傳》……”我隨意地看着,指尖停在一本泛黃的書上。“《家》,會是寫什麼的呢?”隨手翻開它那泛黃焦枯的書頁,一種塵香拂面而來,夾雜着書櫃裏淡淡的木香,竟也讓我覺得有一種洗去鉛華之感。“啊!”我情不自禁地又仔細聞了聞,或許這就是《家》的味道。

翻開書頁,開頭就是描寫:“風颳得很緊,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樣在空中飛舞”“已是傍晚,路旁的燈火還沒燃起”。我腦海中浮現出覺慧覺民兄弟兩人的背影,他們親切和諧的談話,華美的大宅子,青年們的笑容……與其說是在讀字,不如說我在讀畫,作者的文筆着實細膩,那一物一事的出現與發展,彷彿都在腦海中浮現,甚至於我能嗅到大宅古院裏浮動的塵香。

每天晚上,或三五十頁,或一二百頁,我總是伴着明月讀書。《家》的語言很美,很輕,很細,就如同月光灑在地上一樣鋪在我的心上。當覺慧參加報社,共同遊行時,我聽到了他們的吶喊,也感受到了拂面的細雨;當琴在燈下讀信時,我能聽見窗外的蛙鳴,也能觸到紙的溫度。每每擡起頭來,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化了,頭上的燈似乎泛黃,窗外的月似乎更清淨了,我久久無法從書中回到現實。《家》的文字,一點也不濃,就如清風流水,月光白雲,淡淡地,但一直都在心中迴盪。書融入了生活,書中的生活亦是我的生活。

《家》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悲劇,亦是一種客觀的評述,爲了時代的發展,總有些事要發生改變,而改變又難免帶來痛苦。巴老說:“我和所有其餘的人一樣,生活在這世界上,是爲着來征服生活的。我也曾參加在這博鬥裏面,我有我的痛,我的愛,我的歡樂,我的悲傷,但我並沒有失去信仰,對生活的信仰。”

有時候,望着窗外的月亮,我時常會想,覺慧那一代人的生活是多麼矛盾。《家》中所描繪的場景歷歷在目,那文字也氤氳在心裏。一想到《家》,就彷彿聞到那清雅的木香,就想起讀書的日日夜夜,就想起書中人們的悲歡離合。這便是生活,這便是書。

書也是生活。

  《家》讀後感4

家像什麼?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次飛翔,那麼家是一隻小小的風箏。家是寬廣的天空,家也是永遠的線,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次旅行,那麼家是沿途最美的風景,家是旅行最後的終點。

閱讀了巴金的著名作品《家》一書,給予了我更多關於封建家庭的看法,《家》主要講的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一個封建大家庭裏高家逐漸腐敗的故事。巴金透過對高家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訴了人與人交往中黑暗的內心和阿諛奉承,通過兄弟之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深層的分析,讓人眼看一亮,感情交錯縱橫回味無窮。

《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黑暗的影子。而《家》的那些主人公,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話事人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的腐敗,貪婪的官員。還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挑戰權威的剛烈丫頭鳴鳳。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思想影響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生動形象的描寫。巴金用那樸實無華卻熱情有力的筆風描寫出了一個被封建社會壓迫下任煥發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覺醒和鬥爭。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 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又不敢而頂撞長輩,從小受到了教育。家族的種種,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他的影響,造成了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選擇了逃避,忍耐 ,順從。同當時社會腐蝕下的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逆來順受去接受而不是反抗,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鈺,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了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讀完整篇小說,可以看出,作者對覺新這個人物所描寫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爲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鈺的是“整個社會腐朽的禮教,整個社會的封建傳統,整個社會的迷信,”但他無力掙扎抵抗,只能傷心的痛哭,忍受着內心精神上的痛苦。他是封建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揹負上整個家庭的負擔去應付各種的勾心鬥角,漸漸變得不在稚嫩,不在激情,他已經不在是當初那個天真的懷抱着夢想着青年學生。他採取不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意願,而是他在複雜的家庭鬥爭中所做出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着種種無奈中張開的。覺新的悲劇不只是自己的錯,更多還是社會下的腐敗高家帶給他的苦難。這是新社會的交替不可避免的悲劇,也是覺新對封建社會懦弱下表現最終結果。覺新不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從多悲劇。人物的縮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都必將成爲那個的一個人物片段。由自己的懦弱而帶來的一切的不幸,由時代帶來的一切悲劇,造就人物的不幸。

覺慧是巴金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評價:“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就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來了。”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卻被指婚要娶鳴鳳爲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河自盡,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經歷了多種的磨難,他有了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依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

總之,《家》這部作品是從思想作品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投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受苦,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給予了無線的同情,對那些爲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支持。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着純潔的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家像一桌菜餚,一桌美味的菜餚,它包含着親人們的喜怒哀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