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2.19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大歷史讀後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通用10篇)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1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對中國歷史將行了概括,極其精煉,讀後的總體感覺是:挺喜歡看他的文字,當然在他的書中可以讀出他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傾向性,添加了個人的看法,但很準確,同時也覺得他看得比較透徹,撥開了擋在歷史面前的愁雲慘霧,所以挺耐看的。

讀了《中國大歷史》這本書,我看來主線有三條:

其一,作者說了黃土地帶是中國歷史的源流,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針對這一點,作者提到了千百年來,中國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而黃土地帶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源頭,可見黃土地帶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這又爲黃土地代添了幾許功績。同時黃河流域的治理問題更影響到中央集權的產生,因爲當上層建築不適用於經濟基礎時,適合時下發展的上層建築便會呼之欲出。還有,黃土地區的氣候使得農業問題的產生,而解決問題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體系。這一切都體現了黃土地區作爲客觀條件,對我國曆史的影響。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國歷史的產生,發展,輝煌,都和中國歷史發展的源頭是黃土地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實細細想來,西安的作用卻是留存至今,凡是對中國歷史有些瞭解的人對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國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體現。還有,在西安興起的周朝,其興盛可見一斑,遠遠超過在東部發展起來的商朝,所以西安這一地帶,註定要對歷史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認爲儒家的思想對歷史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中央集權都頗有影響。首先,作者認爲亞聖孟子的觀念更爲成熟,對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更有幫助。孟子的觀念作爲客觀條件對秦的發展鞏固很有幫助,他認爲君主是必要的,等級是要有的。而後,漢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時也沿襲了嚴酷的刑法來維持人民秩序,所以說漢的政治文明是多種思想的結合體。總的來說,書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風向標,對中國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這點我承認,但與此同時我個人有幾個不同觀點;我認爲儒家重農抑商的觀點就值得考量,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對西方商業的發展望塵莫及,也就突顯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當時看,確有它的先進性。另外,書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實在很難理解,難道是說中國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經到達這個地步了麼!的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部分之一,<論語><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們學習,"仁""仁愛"也一直被人們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權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清朝是先構成集權體制,並沒有等待社會多元化,集權也沒有國家的象徵,所以遠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來,時至今日,中央集權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大力量。

通過着本書,我將中國的歷史以一個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覺。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2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中國大歷史》,其實早在三年前,父親就推薦我閱讀這本書,但因當時我的歷史知識還比較匱乏,看問題也比較淺顯,於是一直拖到現在。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黃仁宇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之所以把它稱爲“中國大歷史”,是因爲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爲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着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爲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他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

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爲“大”歷史的理由在於,黃仁宇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爲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爲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爲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爲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

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鑑。

《中國大歷史》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它不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黃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國歷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爲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黃仁宇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鑑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迴,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穫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爲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3

這本《中國大歷史》,也是跳出了傳統地解讀歷史的角度,不從仁義道德出發,而是以一個客觀公正的態度,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梳理了一遍,尋找中國歷史整體的發展脈絡。

我認爲整本書都在覈心敘述一個觀點:在中國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作用下,中國政治統一的程度遠超過國內的經濟組織,繼續發展的結果,只有使兩者都受挫折。

中國幾千年,黃河的無數次改道都使得依靠黃河耕種的中華農耕民族吃了無數苦頭,還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來的每隔幾年就必有旱災和澇災的大量人間悲劇。這使得這個農耕民族在幾千年前就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治組織把力量統一集中起來去修水利設施對付黃河,需要糧食貯藏應對災年。

隨着歷史的不斷髮展,中國在公元前的秦國就統一了,取消了封建制,走向了郡縣制。比西方國家早了幾千年。這種政治上帶來的過早成熟,和經濟上力量無法得到有效的累積,這兩者的矛盾,成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主要旋律。

一種大而無當的官僚組織治理一個大而無當的農民集團。

歷朝歷代,隨着人口的不斷增加,這樣的“馬爾薩斯陷阱”就會重複出現。國家體制的最大功用是將千萬的農村糾結在一起。意識形態較科技優先,讀後感。文化上的影響比經濟重要,各級官僚的消極性比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還要被重視。甚至邊境上的武裝衝突也不足改變這作風。這使得中國處於一種長期的“停滯”。

例如黃仁宇在講唐朝李世民和武則天的英明神武時,說到了科舉考試、推崇儒家對於體制的更新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建立了盛世,讀後感m維繫發展這個超大帝國的重要作用。但是分析安祿山之後唐朝的衰亡時,他說唐代之覆亡不由於道德敗壞,也不是紀律的全部廢弛,而是立國之初的組織結構未能因時變化,官僚以形式爲主的管制無法作適當的調整,以致朝代末年徹底的地方分權只引起軍閥割據。

而解放後的“土改”成功的改造了中國的底層結構,它的用處在於使中國能在數目字上管理。當然這裏我只是提一下。

這本書讀完之後的收穫是對整個漫長的中國歷史有了再次的熟悉與瞭解,並從美國曆史學家的角度看中國。豪強兼併,從衆多的農村如何收稅,是中國過去幾千年這個農業帝國遇到的核心問題。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4

如果一本書,給你傳達了一個讓你覺得好的觀念,那麼這本書就可以說是一本好書了。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就是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在陳列史料上,而是在分析評議上。整本書作者從一些客觀的技術因素去分析中國古代每一個時期爲什麼會呈現這個時期的樣子,這些技術因素包含、地理環境、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中賦稅制度講的特別多。還橫向跟日本歐洲歷史進行了比較分析。先生講大歷史,時而是站在歷史的宇宙中冷眼旁觀,時而是設身處地深入其內,整本書裏,沒有對錯誤混亂的埋怨批判,也沒有對繁榮的讚美炫耀,有的是對歷史現實的理智與冷靜,但是這種冷靜與理智並不是冰冷的,而是在這冷靜與理智的背後向我們傳達了一份對歷史的尊重與理解。當然,作者也是在傳達他個人的觀點。

當我看到最後一行字的時候,腦海裏已經被深植了一個觀念:任何一個事情的發生都不是突然的,很多東西不僅僅是人爲或者人無爲這麼簡單的。比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促進因素,也曾經是歷史的阻礙因素過,中國缺乏商業革命,不能產生文藝復興是因爲地理環境與技術因素,而不是由於意識形態;明清時期歷史之所以走向收縮,閉關鎖國也有它不得不收縮的技術理由(也許你不一定贊成)而並不能簡簡單單歸結於統治者的失誤、腐敗。黃先生通過對中國大歷史的一系列分析告訴我們,有的時候向"負"的因素反抗,本身並不能立即成爲正的力量。

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讓自己站在一個後來者的角度上去看待過去,然後輕而易舉地下一個結論,當時的統治者好腐敗、當時的決策者決策失誤最終導致了這樣的一個悲劇,就這樣把自己放在了歷史的一個制高點上。現在來看,這是一個多麼傲慢、多麼愚蠢的態度呀。——我們所瞭解的也不過是個側面而已。而此時,當歷史全面地展現在我眼前,我深刻地覺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心裏默默告訴自己,讀書要謙虛,做人更要謙虛。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5

很喜歡讀黃仁宇先生的書,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但他寫的書與一般的歷史書不一樣,視角不同,語言非常風趣,讓你讀過後,有過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歷史可以這麼寫。

《中國大歷史》共有二十一章,從有中華民族開始寫起,當然由於史料記載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秦代之後的寫的較爲詳細,黃先生對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畫了一副疆域圖,元代的版圖最大,但元代的歷史最短,只有90年。元代的歷史之短,一是蒙古人人數過少,文化程度又低,二是他們沒有很好的融入到漢族人民中,他們較崇尚武力,當他們打下如此廣闊的江山,但卻沒有能力很好的統治。說明管理一個國家非常不易。

漢代被作者稱爲“第一帝國”,這個朝代被中國作家極度的恭維,因爲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所創造的功業。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以來,數十年休養生息所累積的國家資源,對內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下中央集權官僚體制運作的理論與方法,對外則連年發兵征討匈奴,開拓四裔,使大漢聲威遠播,國勢達於頂峯。時事造英雄,漢武帝能使中國的名聲遠揚,一是因爲他的上輩們留下了豐厚的財富,二是因爲他15歲登極,享國54年,執政時間較長,他的想法可以很好的執行。但他在公元前87年去世時,他的匈奴戰爭使國庫大爲虧損,這也是西漢衰退之一大主因。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6

所謂“大歷史”的觀點就是以歸納綜合的方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壓縮,形成一個新的前後貫通的綱領,從而研究歷史的整體發展。簡而言之,就是以宏觀尺度爲標準,衡量歷史的發展。《中國大歷史》,在宏觀視角描述了傳統社會不容於產生現代經濟體制這一問題,其中一系列的過程,值得深思。 —題記

三皇五帝,向爲傳說。禹夏之跡,尚有存疑,有商一代,甲骨爲文。周室分封,立於宗法。春秋思盛,戰國兼併。秦漢大統,始定爲一。歷史影響之深遠,在於它痕跡的縱深。以宏觀的千年尺度之上看,地緣因素賦予華夏文化的影響是歷史性的,在華夏文明發展史上,扮演着不可忽視的角色。華夏文明之發育,大體於黃河、長江等流域,故亦稱“大河文明”。文化無疑是會受到地域影響的,以黃河流域爲例,這一流域可算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人類的宜居地帶,可是歷史上關於黃河氾濫,改道,決堤的記載多如牛毛,無論是出於對保護人身安全還是財產的需要,這個環境上的壓力迫使一個強有力的集權政府出現。再者,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得農業成爲最適宜的選擇,傳統的農業社會得以發展。而所有的統治都是建立在這個社會的基礎之上。

第一帝國之楷模

社會的變遷是最爲漸進而不爲顯著的,公元前221年,始皇建秦。而這空前大一統帝國的產生背後亦有一番變化。思想在華夏大地上激烈的碰撞、交融,不亞於列國之間相互征伐,兼併擴張,最終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大一統時代的來臨,是制度與人事巨大變革的標誌。以宏觀千年尺度看,秦漢帝國之縱深是極其深遠而接待處的,帝國的政治形態,制度,意識都爲歷朝歷代所鑑用,起着楷模作用。帝國的基本制度和社會框架無疑相似。所謂“漢承秦制”,在制度層面上將,漢代是秦代的延續。較之於秦帝國,漢帝國的統治政策有所調整。以皇帝制度爲核心,中央集權的地方郡縣制管理模式,沿用數千年,並不斷加以完善和改進。誠然,制度的設計是完好的,但是相對於龐大的華夏社會而言,要想實現高效率的運轉,便顯得粗陋,而面對技術上的難題往往以人事作爲補充。這就爲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找到了歷史舞臺,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意識形態推行,使得所謂的朝代更替興亡找到了理論基礎。可惜,這種經義上的思想往往很難解決實際上的具體技術問題,這也是社會動亂髮生的原因之一。

大帝國極盛時期,鑿空西域,北收匈奴。公元220年,東漢被曹魏取代。漢朝成爲歷史記憶。不言而喻,漢帝國的衰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土地上的矛盾,這種矛盾貫穿於農業社會數千年。始終無法得到解決。

第二帝國之突破

曹魏代漢,吳蜀分立。晉成一統,五胡亂華。魏晉南北,動亂不安。隋唐鼎盛,威赫四方。安史一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趙宋遼金。公元589年,隋朝完成統一,結束了將近長達四百年的動亂。好景不長,在這種局面下,也發生了權力集團的內部鬥爭。不管權利的轉移結果如果。建立在以均田制,租庸調製,府兵制爲基礎的農村社會,以更加明確分工的三省六部製爲框架是大體不變的`。而且,在此時期還創立了科舉制,在這樣的制度下引進新生的社會力量,加之高度自信包容的文化意識形態,社會之繁榮昌盛,自不必言。但在大歷史之下無不證明,在農村社會的制度組織難以爲繼的情況下,社會必然會導致內部的動盪,引發人事因素的不穩。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的局面就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最終,公元907年,朱溫篡唐。

防範於人事,維持以體制。歷代無不如此來維護統治。有鑑於此,藩鎮割據成了宋代的大忌。宋代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科舉制的規模和經濟的繁盛。若以此而言,則是前所未有。可爲何如此國力不振?此中有諸多因素,若是就以技術方面而言,可見在補給,調動兵員,後勤方面遠遠不如半漢化民族的實力。王安石新法改革正是解決這技術難題的方法,然而最後還是失敗。若是儒家思想的發展,也可暫時彌補缺陷。可天不逢時,來自歐亞大陸大草原史無前例的大征服入主了華夏大地。

第三帝國之內斂

大哉乾元,曇花一現。竟辭中原,終爲北元。有明一代,禮制爲極。天子守國,君亡社稷。滿清入主,康乾盛世。西人東來,帝制將終。準確來說,元朝是中原王朝的一個特例,它的君王既不禪讓也不死於社稷,而是北返於大草原中。除蒙古漢化程度極其底之外,它也採用儒家式的政府管理。對於農村基層組織而言。改朝換代對於其無太大影響。在元代帝位跟迭極其不穩,再加上帶有民族矛盾的農民鬥爭之下。公元1368年,朱明王朝建立,隨後統一天下。以宏觀的大歷史角度而言,明朝處於一個關鍵的時期。它的時代特徵是極其明顯的,高度的中央集權和皇權的不斷強化是其總趨勢。而農村的傳統社會也在此發展到了極致,至於清代,乃至於民國。傳統農村社會的特徵連亙四百年。以儒家意識形態,維持着龐大的農村社會,若以對商業的重視程度和掌控而言,則遠不如宋代。明代制度竟能終兩百多年而無大調整,實爲罕見。“大歷史”稱其爲對於傳統道德理教的發揮極致。可時代的發展使得技術的缺陷無法由道德彌補。這時往往會有新的力量會注入。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清代承襲明制,加以滿族色彩。但於傳統農村社會也無甚創新,對外政策也與明代無異。其內斂也沿襲明代。此時的傳統社會已經發展到了如此程度:朝代的更替無法影響以儒家意識形態統治的傳統農村社會的改變,大規模的改革無法進行。整體社會結構的改變,只有在外來力量衝擊下,內部社會的變革才能逐漸發起。這也恰恰是中國社會數千年之特點。

由傳統邁向現代

民國肇立,五族共和。軍閥割據,十有五年。國民北伐,土地革命。民族抗日,國共內戰。中國新立,改革開放。唯斯盛世,幸甚至哉!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隨後,清帝遜位,帝制宣告終結。但這並不意味着傳統社會的結束。高層的機構需待重建,底層社會機構也毫無改變。新舊之間無法相接,又沒有一種實際上的全面系統化的管理方式。這樣一來,就得以漫長的前進,之後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若以大歷史角度而言,不可不謂是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五四運動中,文化意識打破了傳統儒家的壟斷地位,而於先進文化知識分子的努力下,引進了新的文化意識形態,在經歷了戰火的洗禮之後,現代中國誕生於世界之巔。經歷現代化變革之後,傳統社會邁向新生,現代中國得以繼續發展。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7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對中國歷史將行了概括,極其精煉,讀後的總體感覺是:挺喜歡看他的文字,當然在他的書中可以讀出他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傾向性,添加了個人的看法,但很準確,同時也覺得他看得比較透徹,撥開了擋在歷史面前的愁雲慘霧,所以挺耐看的。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8

“一部中國文明史,就是一部經濟發展史。用經濟學的視角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演變,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中國”。這是這本書封面寫的,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這句話給迷住了。原因之一是上學期剛好學了一點經濟學,其次就是本身就喜歡這種獨特視角下的分析,這種分析能讓人的思維更加具有客觀性。

寒假在家,比較冷,在被窩裏過冬的時候就順便把這本書翻來看了,起初看序的時候,實在是太長,又有許多人爲此書作序,總之,有點兒枯燥,但是當正文開始之後,便開始覺得好看起來了。由於這本書是小篇章的模式,每讀一章,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我就簡單抽取一些章節來談談我的感受吧。

一、輕重之說與國家干預。這個章節講述了中國很早就開始了國家干預,比如漢武帝採取了由中央上林三觀鑄五銖錢;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均屬平準機構以進行各個地方商品的調度‘鹽鐵實行官營等······國家干預的存在,使得在一定時間內,國家變得更加富強,經濟市場變得更加穩定。但隨着國家干預強度的增大,負面影響則顯現出來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微觀主體的發展受到制約,其自律意識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較差;二是委託——代理關係出現了比較多的問題,在層層疊疊的行政機構之間中反映得尤爲突出。

正如侯家駒在《中國經濟史》中說的:“國家干預”在現代社會中,是政府與政策性干預來維護社會公正和經濟正常運轉;但中國古代政府的“干預”更具有強權掠奪的性質,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國家經濟,從中獲取鉅額財富……。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是國家調整經濟運行的兩種手段,在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史上都曾起過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正處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時期,如何正確地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尤爲顯得必要。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告訴我們,必須把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在這一轉型時期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就現階段來說,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在注重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的同時,必須強化國家對公共生活領域的干預,才能完成經濟體制的轉軌和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總之,國家干預是一個有效控制經濟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但是如何掌握一個度,是一個難題,應引起重視!

二、交子制度的前前後後。這個章節講述了中國貨幣的歷史。交子作爲中國最早的紙幣,開創了一代先河,極大的方便了貿易,之後出現的會子,會鈔,大名寶鈔等,都極大的節約了中國社會的商品交易費用,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這是一件好事,但是隨着紙幣的濫發,紙幣貶值,通貨膨脹,反而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當今,我們國家使用的是“不兌換的信用貨幣”,“不兌換的信用貨幣”一般是指是由國家授權中央銀行壟斷髮行的、並由國家法律賦予無限法償能力;由現金和存款通貨構成;不與任何金屬保持等價關係,不能兌換黃金,貨幣發行也不以金銀做擔保,因而發行數量不受金銀的儲備數量限制,而受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對貨幣流通的調節構成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貨幣通過信用程序進入流通領域,通過銀行的信用活動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這種貨幣由於得到國家控制,有國家信用擔保,比較穩定。總之,對比“交子危機”以及當今穩定的人民幣,我們可以明白兩點:一是“交子危機”在今日仍有現實。我們必須牢記:所有的通貨膨脹都是因爲貨幣發行量過大而造成的;二是當新的交易方式出現時候,我們不應該只爲他的便捷性等優點而興奮,更應該考慮到他未來可能會導致的一些問題,比如如今出現的移動支付,還有新興的區塊鏈技術的貨幣,我們應該慎重對待!

總之,《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歷史》這本書真的挺好看的,雖然只看了大概一半,但是看完後我不但瞭解了不一樣的歷史,更明白了世界某種潛在的規律,懂得了用更加客觀的觀點看待世界。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9

讀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一書,覺得他寫書的思路和別人不一樣,他是以經濟學的角度來寫歷史的,他覺得朝代的更迭與經濟有很大的關係,或者說經濟決定上層建築。

黃先生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是否要責備宋代的改革者,他們過於輕舉妄動?要不是他們的失敗,爲何1000年後,無人再敢嘗試以貨幣作管制的基礎?是否咎在忽必烈?他一心只顧到戰勝取功,而未將中國本部構成一種系統?是否我們又要譴責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否對宋朝的失敗反應過甚,因此才把鐘錶向後倒撥,超過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是否清代的皇帝也有罪愆?他們一心只想做中國式的天子,而不敢真實地恢復中國固有文化的長處。”

這一段話的開始說宋代的改革者是指王安石,由於王安石的失敗引起一系列的社會的變遷,以至於影響1000年後整個社會的發展,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發展。我認爲王安石的失敗可能能影響一個朝代,但能影響1000多年,我認爲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中國如此之發展,主要是每個朝代的開國者的思想有很大的關係。忽必烈武功很好,而且崇尚武功,他的元朝所佔有的面積最大,但統治的時間較短。朱元璋乞丐出身,他的目的要能守住他的天下,並沒想有大的發展。清朝是滿族,少數民族,他們能得天下,守住他們的天下,要向漢族學習,最好照搬照抄,也沒有與其他國家有太多的交往,並沒想有大的變革。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10

爲積極響應公司號召,提升項目青年員工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項目部舉辦了“青年讀書推介會”活動。項目部購買了許多書籍供大家借閱,我借閱的是史學大家呂思勉的著作《中國大歷史》。

讀了《中國大歷史》,我對春秋戰國史中的楚史很有感觸。

楚國從立國到滅亡歷經八百年,楚國自熊繹號爲子男五十里、以啓山林建都於丹陽,熊通“開疆擴土,爲問鼎中原奠定基礎”,楚成王“雄心勃勃,但屢受挫折”楚莊王“沉浮三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終成霸主,“昭惠中興”楚國成爲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國。

楚國的成功不單單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有厚重的文化。“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楚文化如水,表面柔弱,實際持久。這使楚國不僅成爲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峯,甚至一度領先北方中原文明。對一個國家而言,軍事實力是硬實力,民族文化是軟實力,不能一味追求強大的武力,而忽略了文化。硬實力是骨,軟實力是肉。沒有文化底蘊的國家是有骨無肉,外表看似強大,但經不起任何挫折,註定是不長久的。而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國家的凝聚力的保證,凝聚力是民族團結的前提,而民族團結延續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只有國家內部團結,才能在波瀾中經久不衰。所以,只有武力和文化共同發展,剛柔並濟,骨肉齊全,才能實現一個強國夢。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大環境下,爲實現富民強國的中國夢,我們國家的軟硬實力正經受着巨大的考驗。爲實現中國夢所楚文化給了我們提示,楚文化的精髓是崇尚文明,兼收幷蓄。它的獨立自主、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楚人又崇尚七德“制止暴力,防止戰爭,保障強大,鞏固勝利,穩定社會,團結人民,發展經濟”,我覺得這就是實現中國夢所需要做的事,所要走的路。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的中國夢,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今以後,我們要奮勇前行,大力弘揚中國文化,團結各民族,借鑑歷史,結合實際,走出屬於中國的強國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