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000字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教育就是一種遇見,《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的譯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容易讓我們想起日常的一個詞“放羊”。同樣是帶有“放”字,“放羊”多指的是不加管理,任其自由行動。而電影中“放牛班”裏的這羣孩子,如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以及其他無心讀書整日胡鬧的孩子卻沒這麼空閒,他們每天都面臨着體罰、緊閉、禁食等形式的“嚴厲管教”。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是ChristopheBarratier導演的電影,2004年上映。影片講述了法國一個鄉村輔育院的故事,那是在1949年,這所輔育院裏行爲偏差的青少年在新學監老師克萊門特馬修(下文簡稱馬修)的仁愛教育下,師生的表現都有了變化。縱觀整個影片,我將故事中的教育形式概括爲嚴懲式與仁愛式兩種。

故事梗概:著名指揮家莫朗奇在演出之前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還是做完精彩的演出之後趕回家參加母親雨天的葬禮。那個夜晚,一位叫貝比諾的老同學帶着一本日記與童年時期在池塘畔底輔育院的合影去拜訪指揮家。兩人根據老師馬修的日記一起回憶在輔育院的那段生活。

馬修到學校之後共發生了一下事件:麥神父被學生算計而眼睛受傷;第一次上課學生給人體骨架的上下顎插香菸,給老師在上講臺的地方使絆,哄搶老師的手提包;查出致害麥神父的兇手蓋賀克;莫朗奇在黑板上給馬修老師畫像;馬修老師的櫃子被撬,手提包被莫朗奇、蓋賀克及郭和頒偷走;就寢紀律混亂,學生編着歌詞嘲笑馬修老師;食堂紀律混亂,蕭老師斥責學生,並給馬修老師介紹行動——反應原則;莫朗奇因爲辱罵院長而關禁閉;莫朗奇母親探訪,馬修老師以善意的謊言爲其遮蔽;孟丹與莫朗奇打架;莫朗奇雨天缺席一天;孟丹向貝比諾索要金錢;蕭老師看見孟丹偷他的手錶;院長辦公室二十萬法郎被偷;蕭老師與馬修商量用院長私存的木材爲孩子們燒洗澡水;孟丹打院長;莫朗奇扔墨水;查出郭和頒是偷錢的人;孟丹燒學校;辭職的馬修帶走貝比諾。

院長及蕭老師,朗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是懲戒,他們相信行動——反應規則的有效性。學生犯錯了,馬上給予相應的懲戒措施,通常用的方式是關禁閉。而馬修老師的到來,學生接受的是另一種教育,即仁愛。這種交往方式,馬修老師不僅運用在學生身上,也用在同事之間。當麥神父眼睛受傷的時候,馬修老師的處理方式首先是想到帶麥神父去看醫生,而哈善院長則認爲看醫生是很貴的。第一反應是問責學生。在學生都不認錯的情況下,哈院長採取常用方式,即依照本院規定:一犯規就處罰,我們絕對會嚴懲兇手,三秒鐘若沒找到兇手,同學輪流關禁閉6小時,知道兇手自首或遭人檢舉。馬修老師無奈之下遵從院長的命令,隨意點名了。

馬修老師第一次進教室上課,遭遇絆倒的尷尬,學生哄搶皮夾的無奈,哈善院長趕到教室,要求懲罰起鬨者蓋賀克,馬修老師主動爲其遮蔽,自己採取另一種方式教育蓋賀克,當得知讓麥神父受傷的肇事者也是蓋賀克的時候,馬修老師沒有太多的責怪,而是與蓋賀克商量方案,建議蓋賀克去醫院照顧麥神父,而且馬修老師爲其保密。這樣,蓋賀克不必去讓他害怕的院長那兒領受禁閉之苦,同時,在照顧麥神父的過程中,他還得到麥神父的誇獎,也同時見證了麥神父傷情的嚴重,當麥神父轉到另一處去治療的時候,蓋賀克的眼神中充滿了愧疚與害怕,馬修老師也沒有責罵他,而是將其摟在身邊安慰他。這樣蓋賀克是在仁愛的光環下認錯,改錯。對於仁愛的教育,他沒有心懷報復了,而是報答。

在對待莫朗奇的問題上,一些可以原諒的小事情,馬修老師則採取寬容的態度,並且在他和蓋賀克等偷皮夾翻看樂譜被蕭老師看見的時候,馬修老師都爲其遮蓋,寬容了他們的搗蛋行爲。莫朗奇有一次雨天缺席一天,馬修老師想到的是好在他平安回來,並沒有對他問責。有一次,馬修回寢室的時候,發現莫朗奇在教室獨自唱歌,莫朗奇不承認。馬修覺得莫朗奇的嗓音是上天給予的奇蹟,要求莫朗奇一定參加合唱。其實這時候莫朗奇是慶幸的,因爲他不再用豔羨的眼神看着同學合唱了,他也很想加入其中才是。當一切進展順利的時候,莫朗奇看見馬修老師與母親一起坐在陽光下,他敏感的心靈遭受了震動,害怕馬修老師愛上母親,竟向馬修老師扔墨水。同學們對莫朗奇的舉動非常反感,一起批評莫朗奇,學生就這樣都站在了馬修老師這邊。這是學校裏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學生爲老師說話了。這次,馬修老師沒有那麼快原諒他,但馬修老師告訴他的母親說莫朗奇有唱歌方面的天賦。這些愛一點點消融在莫朗奇的心裏,當母親給他帶他愛吃的巧克力,並擁抱他時,莫朗奇對母親的擁抱有了感激的表情。不得不說這些微妙的變化與馬修老師的仁愛教育有關係。扔墨水事件後馬修老師對莫朗奇一直採取孤立態度,這是爲了挫敗莫朗奇的驕傲感,沒有他合唱團也能運行,這種適當的挫折教育是莫朗奇生長過程的一部分,在保護他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對其冷落,讓他有一個反思與成長的階段,這點很有必要。也說明馬修老師不是一直縱容孩子,他的仁愛教育既有溫情的一面,也有嚴肅的一面。最後,全體合唱團給女董事表演的那天,馬修老師讓莫朗奇單獨唱了一曲,並微笑地與莫朗奇對視,他覺得莫朗奇的眼神裏面有着驕傲,有着被寬恕的喜悅和一種新的感受,還有人們對他的肯定。這時候的眼神交流完成了師生之間美妙的溝通。母親最後接走了莫朗奇,幫助他在里昂音樂學院完成深造,莫朗奇從此與音樂結緣併成就了一番音樂事業。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當時馬修老師的對莫朗奇才能的肯定與挖掘是分不開的。

對待孟丹呢,馬修老師沒有對他進行體罰,更多的是理解與同情。馬修老師發現孟丹吸菸,馬修宣佈必須樹立自己的權威性。孟丹不但不害怕反倒兇巴巴地走向馬修,面對問題多多的孟丹,馬修老師沒有太多的責怪,但是當孟丹邀集郭和頒晚上在教室喝酒、吃東西時,馬修老師呵斥了郭和頒,並只是因爲孟丹向貝比諾索要十個法郎才警告孟丹不準與貝比諾接觸。貝比諾是最小的孩子,他是一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小男孩,原本就可憐,大點的同學欺負他,他就更可憐了。何況孟丹的精神症狀等都表現得很可怕。這樣的警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後來,當孟丹因爲揍了院長而被警察帶走的時候,他對馬修老師沒有怒光,反而是一個微笑。這多少也是馬修老師的仁愛換來的。

而哈善院長不是這樣,他對待老師和學生更多的是呵斥與責罰。院長的臉上只有見了帶來孟丹的醫生與女董事的時候纔有微笑,其餘時間臉上的肌肉是繃緊的狀態。動則抽學生耳光,要麼就是關禁閉。同樣是與人交往的時候的身體接觸,馬修老師給學生的是擁抱,撫摸。院長給學生的是打罵。而結果也不一樣,哈善院長最後因爲讓孟丹揹負小偷的罵名而遭到孟丹火燒學校的惡意報復。雖然院長因此而被解僱,但畢竟讓輔育院蒙受了損失。哈善院長在任期間,學生的表現沒有改進,只是日復一日的在惡化師生關係,學生對輔育院也沒有感激之情,麥神父對學生的同情也感化不了哈善院長,換不來院長對學生的寬容與仁愛的教育。蕭老師與朗老師也嚴格執行者院長關於行動——反應的規則。但學生的調皮與惡作劇沒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這些都是嚴懲教育帶來的後果。

馬修老師以其善良的心靈與美好的行動給輔育院帶去了溫情的陽光,學生在老師的感化下轉向融合與團結,合唱團組成之後,他們與馬修老師一起生活得愉快和諧。雖然有些插曲,但總體的進步與變化給輔育院帶去了生機與活力。嚴肅的院長也能與學生一起玩足球,玩紙飛機。輔育院不再沉悶與無聊,師生相互的變化讓馬修老師開心又愉快。後來院長開除了馬修老師,但馬修老師心裏仍是充實的,因爲他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學生的認可與肯定,貝比諾甚至還逃出了輔育院,跟着馬修老師走了。蕭老師與朗老師也加入了馬修老師的隊伍,麥神父更是爲馬修老師高興,也爲孩子們有馬修這樣一位老師而高興。

整個影片,院長的嚴懲與馬修老師的仁愛都形成鮮明對比,哈善院長對學生的懲罰不是一般可以讓人接受的懲戒或體罰,而且過分不尊重學生的一種嚴懲。影片暗含着對馬修老師的讚美與褒獎。事實也證明:仁愛是孩子心靈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美好需求,仁愛能讓孩子的心靈更加澄澈而明亮。給青少年的心靈播下善良的種子,他們的心靈就會開出美麗芬芳之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