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

一、設計理念:

《分享的快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共歡樂”,《分享的快樂》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本課爲第一課時。在設計中,根據目前學生的思想狀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主要採用“活動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輕鬆、民主、愉快的氛圍中自由分享、體驗。由共同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而引發他們內心的情感,從而願意與他人分享,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目標

1、體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滿足感。

2、學會與他人交流,分享快樂,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培養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和滿足,從而願意與他人分享。

四、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年齡偏低、認知水平尚淺並偏重於形象思維,而且好活動的特點,我避免了理論說教,而是爲學生創設活動情景,並讓學生結合身邊及其他人在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實際事例的體驗中學會分享、體驗快樂。

五、教學準備: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讓孩子們拿出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大家分享。

1、組織學生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集中起來。如:集郵冊、玩具、圖書等。並帶一兩種心愛的物品到課堂來。

2、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且具體、生動的畫面更興趣,爲此,我爲學生自制鮮明生動的圖片。

六、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

教師首先讓學生將自己喜愛的一兩件物品帶到課堂上來,由物品的主人扮講解員,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物品。同時,教師將自己的最愛的照相機帶來,作爲課程資源,爲學生拍照,合影留念。同大家一起分享拍照的樂趣。這樣,一開始,老師就可同學生融爲一體,營造出一種“歡樂”的氛圍。同時,也可激發起學生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的願望。學生的大腦立即進入興奮狀態。接着,我立即迎合學生這種心理,留給學生充分活動的空間,讓學生與其它同學一起充分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而在分享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語言的變化和情感的體驗。爲此,我爲了捕捉到最真實的情感,分享過程我立即請學生交流、談話:當別人欣賞你帶來的東西時,你有什麼感受?你欣賞了別人的東西,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爲有了自己切身的體驗,可使之自然地理解“五角星”裏的話語。即:你有一個快樂,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就變成了兩個快樂。這樣,不但提高學生交往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分享”的快樂,給予也是一種分享和快樂,而且是一種增值的快樂。

活動二:我們共享用

此環節是爲了讓學生迴歸生活。因爲,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因此,我首先利用彩色圖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圖片上所示情況時,我們該怎樣做呢?目的是爲了讓學生體會同學之間的相互關心與幫助,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它帶給我們的是同學之間的.友情和歡樂。另外,我讓學生自選生活中“互相幫助”的場景,討論後,分配角色,並分組表演。表演中,教師也參與其中,並讓學生對錶演的同學進行採訪。這樣,通過表演,可讓學生充分體驗“幫助”與“被幫助”後的不同感受。教師爲學生創設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自創、自編、自演,使其在充滿興趣的想象創作中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既可體現學生的“主角”意識,又使人人在表演中得到滿足,在創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及合作、交流、創編和表演能力。同時,教師的參與,爲學生真正創設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表演不受任何拘束,淋漓盡致地發揮,從而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而小組交流活動可體現問題的開放性,可使學生之間的不同思想認識相互碰撞,使矛盾的焦點集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深化。讓學生進行道德評價,其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爲標尺,進行衡量,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一步明確:分享也是獻出關愛,有了愛,世界將會更美好,社會更和諧,生活也就更幸福.

活動三: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學習本節課的感受.這樣,既可反饋教學目標,又可鞏固教學重難點,同時,也可讓學生真切地再次體驗我們“一同分享”這節課的感受。而社會調查“小記者要行動”激起學生合作分享的慾望,爲下節課”合作分享”的學習奠定基礎,並將課內訓練延伸到課外,可使學生在實踐中反覆的、不斷地、多方位的體驗,感悟。

總之,我這節課設計的總的思路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在生活體驗,到生活中實踐。即:使學生真正地“叢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2

一、教材內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分享的快樂》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共歡樂第三個主題。本課旨在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說明分享能給人帶來很多快樂;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還是一種你我間的幫助與關愛。

二、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本單元的內容安排和本課教學設計,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爲以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

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學會與他人分享。

2、過程與方法:

創設不同情境,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樂;採用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體驗、感悟分享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學會分享,享受分享”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分享,生活處處有快樂”,有分享才快樂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

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體驗分享合作的成就感。

四、教學難點:

理解分享的深刻內涵。

五、教學過程設計: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教學內容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我以“吃蘋果”這一情境爲切入點,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創設情境,以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出示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並提出這樣的問題:看到這樣的蘋果,你會有什麼想法?學生都會有“想吃掉”的想法,接下來我繼續設疑,同學們都有這種想法,可是老師手中只有這麼一個蘋果,你們都想吃,我給誰呀?老師遇到了難題,快幫幫我拿出你的金點子吧。學生就會饒有興趣,暢所欲言,想盡辦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引出這樣的做法就是“分享”。隨後進一步引出問題:分享能帶給我們什麼?你體驗過分享嗎?這節課讓我們在短短的40分鐘裏共同感受分享所帶來的快樂。由此引出新課——分享的快樂。我就是用“吃蘋果”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腦思考,解決問題,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活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活動。

1、觀察照片——初步感受分享的快樂

選擇具有代表性、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話題——過生日爲突破口,暢談過生日的打算,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與大家共度美好時光的想法,初步感受分享就是一種快樂。

2、回顧經歷——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樂

回顧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經歷,使學生感受到分享不僅僅再是單純性的'“與他人共同享有”,它還是一種你我間的幫助,你我間的關愛。學生、教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我將學生在家庭中、在學校中與家人、同學、老師在一起的照片製成幻燈片,並加以展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分享是快樂的,分享無處不在,分享就在我們身邊。

3、合作作品——共同體驗分享的快樂

開展“爲畫塗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分享智慧、分享合作的力量也是一種快樂。

4、故事延伸——深刻理解分享的內涵

通過“盲人打燈夜行的.故事”猜一猜、演一演、說一說等活動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分享的內涵,從而也讓學生明確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之間的幫助與關愛。有了彼此之間的分享,纔會有好的生活狀態。

5、品嚐蘋果——親身體驗分享的快樂

體驗性學習是本課程的一大特點,爲了讓學生親身體驗分享的快樂,按照學生的金點子,我把課前的蘋果分成了若干塊兒,讓每個學生都來嘗一嘗,然後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體驗,學生必然有感有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學生就是在這樣愉悅的氣氛中明白了道理,深化了認識。

(三)分享體會,昇華情感

學生與老師交流彼此的感受,共同分享40分鐘的充實與快樂。這一活動設計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分享,生活處處有快樂”,有分享才快樂的情感。

六、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利求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而且還能突顯本課的重點。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圖文並茂的板書。我將形象、生動的簡筆畫和簡明扼要的文字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共同匯成了一束最美的七色花開在每個人的心中。板書色彩鮮明,充滿陽光,吸引人的眼球,每一片花瓣都代表着分享的內涵。此板書也體現了本課程的一大特點——開放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總結性和趣味性。

七、教學理念:

爲了體現新課程理念,我力求在教學中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而是採用活動化教學,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在生活中感悟,提高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