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中國各類歷史名句

本文已影響 1.07W人 

篇一:中國歷史百句名言

中國各類歷史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爲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爲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爲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着去做。後發展爲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羣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我有了成就別人並不理解,我決不感到氣憤。這不也是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爲中心,不自以爲是,與周圍的人羣策羣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爲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小人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爲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爲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考慮後纔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爲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會,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爲,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譯:以爲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爲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爲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爲有利。

36.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爲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爲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37.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爲先。 ——《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穫。

42.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纔是明智的行爲。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纔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篇二:中國歷史名句

2 中央要來人,省領導向辦公廳電話交待:你們跟市裏那些哈貨說,讓縣裏那些乃求貨說給鄉鎮那些銅錘,別讓村裏那些寡比貨跟北京那夥灰個泡嚼求毛。

3 你看你,早起起來灰迷促眼,洗老把臉光迷俊眼,騎上洋車曹迷架眼,闖了紅燈嬉皮笑臉,進了商店鬼迷六眼,見了朋友擠迷弄眼,你看你多不進眼,哈哈!

4 一隻大象和一隻螞蟻結婚了,第二天大象就死了,螞蟻哭着罵道:“槍奔貨,個泡,奶一輩啥也不用做蘭,就埋你哇。”

5 夜來黑將來,我正在街上瞎個串哩,擔門兒看見個愣貨,紅不留兒在街上馬繃哩。獨蛋凍成個青黃瓷留兒,先門兒不人見笑死,快表笑蘭,害你長哩活託蘭

6 夜來上街,吃老碗絕個答,撲流撲流吃哩就想起你來蘭,哇哇的就給嚎開蘭,能帶憨水哩,貴見是想你想哩制不正蘭。

7耐天我在漏半上,坐在陽彎彎,呆門兒看見個槍崩猴騎老個個柳把彎的洋車,一拐彎兒害個毛驢車車撞蘭,不我給實笑哩,擔門兒笑死,我掉過頭一看,不洽是個你。

中國曆代名句214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澳》

2.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

3.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鄭風.風雨》

4.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5.兄弟鬩(xi)於牆,外禦其侮。"《詩經小雅棠棣》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8.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9.出自幽谷,遷於喬木。《詩經小雅伐木》

10.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11.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舜典》

12.輔車相依,脣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3.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僖公五年》

14.皮之不存,毛將焉(安)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15.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16.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7.立德立功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1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19.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2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

2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

2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25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2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爲政》

2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8.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2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0.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雍也》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3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34.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3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37.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39.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40.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4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4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4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44.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4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4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48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50.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51.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52.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53.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54.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5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典禮上》

56.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5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59.好學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0.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6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62.君子慎始,差若豪氂(li),繆以千里《禮記經解》

6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禮記聘義》

64.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

65.聞過則喜,聞善則拜。《孟子公孫丑下》

6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67.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離婁下)

6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69.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70.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7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72.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7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74.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第六十三章》

7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76.哀莫大於心死。《莊子田子方》

77.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莊子達生》

78.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管子形勢解》

7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80.長太息以掩泣(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81.路漫漫(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8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84.天不爲人之惡寒而輟其冬。《荀子天論》

85.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臠(luan)肉,而知一鑊(huo)之味,一鼎之調。《呂氏春秋察今》

86.入於澤而問牧童,入於水而問漁師。《呂氏春秋疑似篇》

87.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秦策》

篇三:中國歷史的十句名言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2、紅顏禍水,傾國傾城:

夏亡於妹喜;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亡於西施;秦以呂易嬴,趙姬之功;晉牛繼馬後,光姬之力;唐衰於楊玉環;明亡於陳圓圓;清敗於太后慈禧。

3、歷史有無數的選擇,選擇在某個人手裏:

秦之李斯,助紂爲虐,焚書坑儒;漢之王莽,書生治國,一塌糊塗;唐之安祿山,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宋之王安石,變法維新,由治而亂;明之吳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凱,賣友求榮,反覆無常。

4、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歷朝歷 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5、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即是:爲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6、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8、地域環境左右命運: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爲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曆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爲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爲之動搖。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遊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爲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爲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10、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