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歷史滄桑白雲山散文

本文已影響 2.64W人 

白雲山,雖說面目全非,但在古代是嘉魚縣的一座名山。因該山多爲白石,山西北面陡壁有一石洞,在“雨澤大降” 之前,洞口吐霧如雲,必有云氣預發山村,人稱白雲洞;山因洞霧如雲,逐俗稱“白雲山”。

歷史滄桑白雲山散文

相傳秦始皇修長城時,收集了皇母娘娘賜於民工的髮絲,編成了神鞭,在“撼山填海”時,一鞭子下去,山動地搖,塵土飛石,其中有一巨石,飛到了長江邊,落地成山。

後秦始皇遊歷江南水鄉時,臣官們頌讚他的功德,並把 “撼山填海,落石成山”的事告訴他。他並親自來視察此山;一看該山果然高大,北靠長江,三面環水,山高陡峭,湖水漣漪,青山綠水,花草盛巖,野果溢香,灌木密佈,古木參天,雲霧繚繞,時隱時現,水鳥浮游江面,山鷹飛翔山頂,風景秀麗,景色迷人。秦始皇一時的高興,並要求遊歷山頂,大家只好隨從。剛走到山頂不遠處,一不小心踩上了一塊石頭,將他摔倒了,隨從把他扶起來,拍去身上的.灰塵,大家勸說:“皇上,皇上,息怒” 。讓他坐下來休息片刻。秦始皇不服氣,回頭看了那塊石頭,擡起腳一氣之下,把小石頭踢下了山,口中還憤怒的說:“此石無用,只能燒灰”。

這個故事一直流傳民間,清道光初年(1821—1823年),孫繩武根據民間故事,就在白雲山西南麓採石燒灰,準備建窯50座,後建窯48座,建到49座時,不管怎麼築建,都無法建成,不是塌方,就是點不然火,孫繩武只好罷休在48座石灰窯上。並僱工200人,經營石灰致富,人稱 “孫百萬”;還在縣城南街開設“孫裕隆”雜貨店,兼營石灰,道光十六年(1836年),捐銀五千兩,創辦“白雲義學”。解放後,經礦產部門勘察,果然是燒灰的好石料,1958年縣在此山開採石廠,1966年縣建石灰廠,1970年縣裏在石磯頭建水泥廠,在此大量炸山採石,使此山面目大毀。

白雲山,漢時稱鮑山,唐爲蒲圻山,明時俗稱白麪山,清故名“白雲山”。

白雲山離嘉魚縣城魚嶽鎮西南5公里處,山體由東往西橫亙於密泉湖和三湖連江水庫之間,東臨白湖,南居崇山峻嶺,西鄰密泉湖(古稱鮑湖、太平湖),長2.8公里,寬700米,佔地2平方公里,山有兩峯,即白雲峯和獅子峯,海拔高程140.9米至173.1米,北麓山下有楊家涇、白小港、魯港三大水系直通陸碼河,古稱大巷。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洪水氾濫,蒲圻縣城漂流,從競江口第二次遷往白麪山設縣署,延至唐貞觀七年(633年)。民國十年(1921)《湖北通志》載:“白雲山即白麪山,舊蒲圻縣(現赤壁市)所治也。”《湖北地圖記》說:“煙墩嶺(嘉魚縣茶庵嶺煙墩山)之西北曰白雲山,又曰白麪山,即《水經注》之蒲圻山也。”《輿地紀勝》 “蒲圻舊城:在縣北。”《志》雲:“在今嘉魚白麪山前。” “白麪山,……山前有白麪洲。”後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爲避兵亂,嘉魚縣治從沙陽鎮遷白麪山原蒲圻縣舊址鮑口。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縣治從白麪山遷返沙陽鎮(現魚嶽鎮)至今,嘉魚縣治在此置設了22年。後縣治遷往沙陽鎮(現魚嶽鎮),縣治遷走後有孫姓居住白雲山腳下,故稱“白雲山孫家”。

白雲山雄據江濱,爲兵家必控之地,南宋之際劉忠(時號花面獸)起兵于山東,南宋初流竄南下,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在蔪州被宋軍擊敗後竄入湖南嶽州(岳陽),後韓世忠(字臣良)自豫移師長沙,劉忠又潛入我縣長江南岸,雄據白麪山長江沿線,有衆數萬。韓世忠駐軍嘉魚縣城,與劉忠“營柵相望”,相持半月。有一天夜裏,韓世忠領精兵二千,夜伏白麪山,採用蘇格聯騎穿營,馳入軍中,奪望樓,斬忠首,大破討平之。此山南麓還有明朝嘉靖年間,嘉魚縣大司馬兵部尚書方逢時(1523—1596年)(號金湖)的另處陵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