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2017年三伏天的主要特點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導語: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那麼2017年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17年三伏天的主要特點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秋分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爲“伏”,是因爲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爲10天,中伏爲10天或20天,末伏爲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爲初伏,第4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爲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爲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2011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是:

2011年7月14日~2011年7月23日 爲初伏 10天

2011年7月24日~2011年8月12日 爲中伏 20天

2011年8月13日~2011年8月22日 爲末伏 10天

2012 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是:

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 爲初伏 10天

2012年7月28日~8月6日 爲中伏 10天

2012年8月7日~8月16日 爲末伏 10天

2013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是:

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22日 爲初伏 10天

2013年7月23日~2013年8月11日 爲中伏 20天

2013年8月12日~2013年8月21日爲末伏 10天

2014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4年7月18日~2014年7月27日 爲初伏 10 天

2014年7月28日~2014年8月6日 爲中伏 10 天

2014年8月7日~2014年8月16日 爲末伏 10 天

2015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5年7月13日~2015年7月22日 爲初伏 10 天

2015年7月23日~2015年8月11日 爲中伏 20 天

2015年8月12日~2015年8月21日 爲末伏 10 天

2016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爲初伏 10 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爲中伏 20 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爲末伏 10 天

2017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 爲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 爲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爲末伏 10 天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峯,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爲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21世紀心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數年1單數年6、Y年、[ ]取整、MOD取餘)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於7時減1小於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中醫認爲“夏季暑溼,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而外溼入內,使水溼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爲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暑溼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爲宜。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儘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蔥、姜、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慾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易消化爲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菸。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於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補水湯茶飲料是個不錯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不過,這些湯茶熱着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爲溫熱的茶飲能通過舒張汗腺將體表溫度降低1~2℃,消暑效果遠優於冷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