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東漢騷體賦的主要特點

本文已影響 1.07W人 

導語:兩漢之際,隨着政局的動盪,一些文人在感到懷才不遇時開始思考人生的出路,他們用騷體賦表達人生的感受和志向,在其中融入較多的批判精神和理性色彩。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騷體賦的相關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東漢騷體賦的主要特點

騷體賦是漢賦中的一類,它是從楚辭中發展而成的,形式上屬於騷體,所以稱爲騷體賦。騷體賦的大都是抒發懷才不遇的不平,抒發一種不得幫閒的牢騷。首倡者是西漢初年的賈誼,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服鳥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

這種賦在內容上側重於詠物抒情,且多抒發哀怨之情,近於《離騷》的情調。在形式上也與楚辭接近,常用帶有“兮”字的語句。另外,過去有人總結過,“騷”調以虛字爲句腰,腰上一字與句末一字平仄相異爲諧調,平仄相同爲拗調;《九歌》以“兮”字爲句腰,句調諧拗亦同。騷體可以稱詩,亦可以指賦。漢以後署名蔡琰的騷體《悲憤詩》後半部分,韓愈的《復志賦》,柳宗元的《懲咎賦》、《閔生賦》等均可歸入騷體類。

較之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爲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迴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

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漢初最早的騷體賦是賈誼的《吊屈原賦》。此賦完全採用騷體,在形式上與屈原的作品沒有多少差別。賦中對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猛烈抨擊闒茸尊顯,讒諛得志,賢聖逆曳,方正倒植的不合理的現實,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自己無辜遭貶的悲憤。這種思想情調也是與《離騷》一脈相承的。但賦的結尾又表達了一些隱處自珍的思想,與道家有一定聯繫。賦中還說:“歷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這種思想與屈原更不相同,它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在西漢大一統的時代,被皇帝疏遠之後就再也難以找到出路的苦悶。

賈誼還有一篇《鵩鳥賦》。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賈生爲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鴞飛入賈生舍,止於坐隅。楚人命鴞曰‘服’。賈生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溼,自以爲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爲賦以自廣。”葛洪《西京雜記》卷五亦有類似記載:“賈誼在長沙,鵩鳥集其承塵。長沙俗以鵩鳥至人家,主人死。誼作《鵩鳥賦》,齊生死,等榮辱,以遣憂累焉。”鵩鳥被認爲不祥之物,賈誼在失意中又遭逢此不祥之物,陷於極大的悲憂困惑,此賦即用以消解內心矛盾而作。賦中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的觀點作自我寬慰,又說:

且夫天地爲爐兮,造化爲工;陰陽爲炭兮,萬物爲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爲人兮,何足控摶;化爲異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愚士系俗兮,窘如囚拘;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衆人或或兮,好惡積意;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已。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泉之靜,泛乎若不繫之舟。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德人無累,知命不憂。細故蒂芥,何足以疑。

這就完全是莊子的思想。在漢初,象這樣集中地引入莊子思想的作品是極爲罕見的。莊子思想的引入,使作品不再停留在發牢騷、抒憂憤的情緒宣泄上,也不僅侷限於福禍同門、吉凶同域式的自我安慰,而是進入探討宇宙人生真諦的哲學層次。作品的意蘊由憂戚悵惘的情感體驗到死生一體、物我同化的理性思考,進而上升到遺落塵俗,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由於與作者對人生困境的深切感受緊密相聯,作品雖大量引用莊子之言,卻並無演繹莊子,抽象說教之感,而始終有一種意緒纏綿而又縹緲脫俗的感染力。誠如司馬遷所說:“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03頁)

賈誼之後,抒寫不遇之情的騷體賦還有嚴忌的《哀時命》、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這些作品抒發了一些遭受壓抑而無處訴說的真實感受,但總起來看,它們創新不多,未能脫離楚辭而另闢疆域。至於王褒之《九懷》、劉向之《九嘆》,只是模擬楚辭,被後人看作無病呻吟之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