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望嶽》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3.85W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望嶽》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望嶽》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望嶽》教學設計 1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理解詩的意境,背誦此詩。

3、情感與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點、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板書設計】

望嶽

杜甫

遠望──綿延高聳

近觀──神奇秀麗熱愛

細看──胸懷浩蕩、眼界開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登過泰山嗎?站在泰山之巔,俯瞰羣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詩人杜甫卻另有一種感受。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佳作《望嶽》。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要求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討論:

1、這兩聯“望”的角度有什麼不同?詩人是怎樣表現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2、這兩聯“望”的角度又有什麼不同?詩人是怎樣抒發情感的?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詩中的對偶句,分析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模仿着寫兩組對偶的句子。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課上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

2、填空:《望嶽》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誦這首詩。

六、學習小結(學生自己歸納)

《望嶽》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讀通古詩,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3.能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錄音,幻燈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營州歌》

1.出示古詩,聽錄音

2.簡介作者高適

3.小組學習

(1)讀通全詩

(2)理解詩意

4.大組交流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意:

營州少年從小就習慣了茫茫的原野和叢林,曠闊的原野孕育了他們粗曠豪邁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時時可以見到他們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騎在駿馬上奔馳獵射的矯健身影。這種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讓人歎服。聽說,他們個個好酒量,千鍾萬杯也修想灌醉他們,而且,十歲的孩子,就都會騎馬奔馳了。這可真叫我們中原人感到驚奇,甚至不可思議了。

5、朗讀,試背

二、學習《望嶽》

1.聽錄音

2.自由朗讀,理解意思

3.詩意:

號稱五嶽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告訴你,在整個齊魯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偉綿延的山勢。正是由於大自然的偏愛,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麗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峯拔地參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麼分明。望着層層繚繞的雲氣,不禁使我胸懷激盪。我睜大眼睛,久久地望着這迷人的景色,甚至連黃昏時歸巢的鳥兒也盡入眼簾。啊,總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頂,去領略那眼底的羣山變得低矮、渺小師的雄偉景象。

4.對照詩意,朗讀理解,嘗試背誦

5.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甫的詩

三、佈置作業:背誦古詩

《望嶽》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導入新課,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瞭解大意,領會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

3、討論詩歌,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背誦詩歌,理解詩歌的風格。

二、教學過程:

(一)以問置疑,導入新課

1、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山大川不計其數。要說山,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嶽”了。那麼,請問,“五嶽”分別指那幾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嶽”之首呢?

2、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讚美泰山的詩句,其中唐代的大詩人所寫的一首詩被譽爲吟誦泰山的壓卷之作。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作者如何描繪和讚美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呢?現在,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首詩。

3、板書課題,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題,明白作者近嶽而望,並沒有登山。

(二)講授新課

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知識。天寶三年,25歲的杜甫科舉不第。當時,他的父親在山東做官,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遊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覺得他是一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在這首詩中,你能看出科舉失敗後消極、頹廢的情緒嗎?如果沒有,那麼,這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2、初讀詩歌,強調字音,把握節奏,明確體裁。

(1)學生默讀詩歌,老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老師總結並評價後,集體朗讀詩歌。

(3)老師指導學生明確詩歌體裁:五言古詩。

3、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詩句含義。老師逐句朗讀詩歌,學生集體複述句義,再讀詩歌。

4、細讀詩歌,理解前六句詩描寫泰山景色的特點。

(1)詩題是《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實有虛。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區別。

(2)試以兩句爲一組,學生分組討論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麼特點?老師指導點撥,學生髮言。

5、討論詩歌最後兩句,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1)討論作者從想象登山的過程和登頂俯視中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豪邁之情)

(2)由情入理,引導學生討論詩歌蘊含的哲理。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適時點撥。(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峯,就能俯視萬物。)

(3)感悟詩歌氣勢磅礴、雄放健撥的風格。

6、品味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總結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

(1)學生討論回答:這首詩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絕唱,那麼,這首詩什麼地方最吸引你,爲什麼?

(明確:寫景抒情;虛實相生;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課堂小結:如何學習古詩?(解題讀詩——釋義悟情——明理誦詩)

7、背誦古詩。

8、當堂檢測,佈置作業。

(1)當堂檢測。

(2)佈置作業:比較這首詩與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的不同風格。

三、教學反思:

這首詩的教學環節井然有序,體現了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符合學生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師生學習中的平等對話。既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逐步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最終目標。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加之本人能力所限,還存在如下需要改進之處:

1、明顯存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體現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還有,設計問題的程序化,爲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完成,所有問題都是老師預設,學生討論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

2、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鬆後緊,教學過程時間多,檢測時間所剩無幾,顯得虎頭蛇尾。

《望嶽》教學設計 4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視頻及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嶽》(出示視頻和音頻材料)。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古箏曲)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啓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繫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繫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拓展補充《春望》,試比較兩首詩風格的異同。

(《望》--形象高大,已經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悽清,風格沉鬱,具有悲愴美。)

四、佈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望嶽》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及詩歌背景。

2、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

3、感受並學習青年杜甫的豪情。

學習重點:

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

學習難點:

賞析詩中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習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PPT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忙解答,第一個問題: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筆下流淌的多是對黑暗社會的揭露和對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被人稱爲“詩聖”,詩被稱爲“詩史”。這人是誰?第二個問題,有這樣一座山,鬼斧神工,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爲之傾倒。就連孔夫子都爲之發出感嘆“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什麼山?看來老師小瞧同學們了

2、欣賞泰山景色並描繪泰山

師:那麼,同學們,當詩人中的詩人與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時會上演怎樣的傳奇呢?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夠解答這樣一個疑問:當杜甫遇到泰山,。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品讀唐朝詩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嶽》【活動一】作者簡介(由學生介紹、教師總結)PPT展示

1.杜甫,唐代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聖”之稱,他的詩被譽爲“詩史”。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2.時代背景簡述。

二、走入課程

閱讀思路:讀--品---悟

(一)、讀:美、高昂、氣勢

1、聽範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2、請學生讀,指點朗讀語氣。再齊讀。

二、品:詩聯品析(合作探究)(一)、品題目師:怎樣理解題目

生:望即看之意。嶽:山高謂之嶽,這裏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師:現在我們要隨着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們應抓住哪一個字呢?“望”(二)、品詩意(合作探究)問:請選擇一句詩進行解讀要求:我們組選擇詩,根據方法:

(一),解說註釋

(二)、描述詩聯

(三)品析字句並說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結:“岱宗”兩句:青翠蒼鬱,延綿不絕----驚歎----遠望

“造化”兩句:神奇秀麗,巍峨高大----讚美----近望

“蕩胸”兩句:雲涌雲翻,鳥兒歸巢----陶醉----細望

“會當”兩句:志向高大,縱覽羣山----豪邁

2.全詩以“望”字貫穿,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麼每句分別是從“望”的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呢?

(明確: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府望之景,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3.從這首詩,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樣的泰山?(廣、高、美)

師小結:我們隨着杜甫一步步的觀望而下,我們縱覽了五嶽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詩題中有有一個“望”字之外,詩中卻不見一個“望”字,而我們卻能感受到所望之景,這就是作者的獨具匠心。來,我們踏着杜甫的足跡一起再一次朗讀詩歌,重走望嶽之路。

(三)悟:有感而發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麼樣的杜甫?

附:豪情勃發,壯志凌雲,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意氣風發,信心滿懷。

小結: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此時的'他芳齡24歲,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着建功立業。這首詩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峯“一覽衆山小”的景象和感受,並把它寫下來

師:同學們,杜甫筆下的泰山確實美,堪稱仙境。但我們要知道,但凡一位偉大的詩人,絕不僅僅是就山寫山,就水寫水,這山水的背後定有深刻的含義。作者在最後一句中表達的是凌雲壯志,人生抱負,那麼討論:這句話中給予你什麼人生啓示?

附:不怕困難,勇攀高峯,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師小結:說得好,道出了“我不輕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牢記這種精神,當遇到困難時能爲自己吟上一句“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

三、課堂總結

師:泰山,杜甫,望嶽,同爲獨尊。面對神聖的事物,我們要學會崇敬。請學生齊聲背誦《望嶽》。爲了加強感情,把最後一句處理成重複。

四、佈置作業

續寫我們沒有完成的命題:當杜甫遇到泰山,。

《望嶽》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關於杜甫及《望嶽》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

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嶽》,能說說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爲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敘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嶽》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範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爲《望嶽》,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嶽而望,角度有什麼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後一句是神遊玉皇頂所見)

4、引導學生思考:

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一不是爲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作業)

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六、板書

遠望

近望

望嶽凝望驚歎、讚美、陶醉、豪邁

願望

七、課後小結:

《望嶽》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詩歌中蘊涵的哲學道理。讀好詩句,整體把握,誦讀賞析,領悟情感,拓展延伸。

3.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流露出的強烈情感。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更可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展他們的視野,促進思維的'發展讓他們團結協作,鍛鍊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點講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相關知識點學習。通過拓展,讓學生閱讀水平進一步提高

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羣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於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

全班分6個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將討論結果寫在大卡上。

1.學習《幽州臺歌》

①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②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並說說你是怎麼體會到的?

③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詩句研讀: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詩句中的“獨”該怎麼理解?

3.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說說這首詩大概講了什麼?

4.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表達詩人什麼情感?

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大卡,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結果點講以上問題,並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2.學習《望嶽》

(1)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歎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

(2)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爲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小結:

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後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

2.拓展:課外閱讀陳子昂和杜甫的詩歌,並作賞析。

《望嶽》教學設計 8

錄製工具和方法

微課使用PPT軟件製作,電子白板軟件錄屏,過程中運用電子白板功能並

插入輔助教學的短視頻、音頻,通過網址鏈接進行進一步的學習。

設計思路

本節微課通過教會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知人論世”去了解作者杜甫,品讀杜甫不同時期的兩首詩,去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

微課中還通過文字材料助讀和方法點撥,配以視頻朗讀,聲畫結合,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詩歌,學會通過寫作背景與詩作內容結合來理解詩人的寫作情感。

教學設計

環節內容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了解作者,品讀詩歌;學會正確朗讀詩歌。

2、在微課程的獨立學習中,完成進階測試題,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生活的情感態度。

3、在新媒體、新技術的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創新思維。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了解作者,品讀詩歌。

教學難點: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會將寫作背景與詩作內容的結合,理解詩人的寫作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目標

同學們,歡迎大家走進微課課堂,今天微課學習的內容是:《杜甫詩三首》的前兩首《望嶽》、《春望》,我們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微課學習,瞭解什麼是“知人論世”,並且通過“知人論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讀作者不同時期的兩首詩《望嶽》、《春望》,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PPT1-2)

二、聽讀,初感知

(一)學習詩歌離不開朗讀,下面請大家仔細聆聽,初步感受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PPT3-4)

(二)聽完了範讀,大家是不是發現兩首詩雖然是同一個作者,但它們的情感卻完全不同,這是爲什麼呢?它們分別又有着什麼樣的情感?今天老師就教給大家一種欣賞詩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法,它的意思是: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爲人,全面瞭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爲心靈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關於杜甫,同學們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創作歷程,可分幾個時期嗎?對,共分四個時期(PPT6)下面就請大家點擊這個鏈接:xxxx,去具體瞭解一下杜甫詩歌創作的四個歷程。(如不能連接網絡,預設超鏈接PPT15-17)

(二)同學們,此時你對《望嶽》和《春望》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有了初步的瞭解了吧。(PPT7-8)

1、我們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嶽》上,你注意到課本下的註釋了嗎?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當時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yǎn)州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2、接着我們來關注《春望》的寫作背景,也請看到書下注釋,其寫作背景是: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叛賊攻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詩人聞訊後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爲賊兵所俘,被押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機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春望》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四、再聽,悟情感

(一)帶着對詩歌背景的瞭解,我們再次觀看並聆聽這兩首詩的朗讀視頻。請大家細細品味兩首詩的不同情感,感受它們不同的感情基調。PPT9-10

《望嶽》寫詩人遊歷山川名勝,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

《春望》寫詩人歷經戰亂,目睹國家破敗之象,身感離鄉背井之苦,表達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調沉鬱憂憤。

你體會到了嗎?

五、自讀,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請大家帶着剛纔的理解,隨着音樂,感情朗讀《望嶽》和《春望》這兩首詩,最好讀兩遍呢。PPT12

六、小結,明學法PPT13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杜甫的兩首古詩,瞭解到古代詩歌最重要的一種途徑,那就是“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選擇什麼樣的題材,表現什麼思想,抒發什麼感情,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歷決定的,又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鑑賞詩歌時,首先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瞭解當時的創作背景。請大家學會運用這種方法去品讀杜甫的第三首詩《石壕吏》。

詩歌彷彿是一條時間的隧道,通過它我們與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們產生了心靈的碰撞,今後請多一些詩歌閱讀,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詩意……(Ppt14配樂結束微課的學習。)

今天的微課就學習到這裏,請大家打開本課的“進階測試”,自測一下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祝學習愉快,再見!

《望嶽》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a、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

b、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c、理解並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重點字詞的含義;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a、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PPT、道具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五嶽”導入。

2、欣賞泰山景色並描繪泰山。

二、作者並背景介紹

1、指名簡介作者。師補充要點:杜甫人稱“詩聖”;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2、背景:應試落第。

三、初步朗讀

1、聽範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四、整體感知

1、結合註釋,瞭解詩歌內容。

2.、速搶答,字詞解釋。

五、深入研讀

師:詩題叫《望嶽》,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聯“岱宗”兩句。

這是什麼修辭手法?——設問。

字詞解釋,梳理大意。

重點:“岱宗”、“夫如何”、“夫”、“齊魯”、“青”、“未了”。

指導概括並板書:遠望青翠蒼鬱、綿延不絕。

齊讀。

2、“造化”兩句。

字詞:“造化”、“神秀”、“鍾”、“陰”、“陽”、“割”。

指導概括並板書:近望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板書——“近望”

3、“蕩胸”兩句。

字詞:“蕩胸”、“決眥”“入”

看PPT圖片,演示“決眥入歸鳥”。

指導概括並板書:細望雲涌雲翻、鳥兒歸巢

六、名句賞析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願望。杜甫的願望是什麼?——一覽衆山小。

2、“會當”兩句釋義。

3、抒發了杜甫怎樣的情感?

討論後明確:不怕困難,勇攀高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4、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啓示。

七、總結課文

1、完成填空: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思想感情。

討論後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不怕困難、勇攀高峯的精神和遠大抱負。

八、背誦競賽

九、作業:

1、字詞解釋抄2遍。

2、抄寫原詩並翻譯。

板書:

望嶽

(唐)杜甫----“詩聖”

首聯:遠望綿延不絕、樹木蒼翠

頷聯:近望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頸聯:細望雲涌雲翻、鳥兒歸巢

尾聯:不畏艱難俯視一切

《望嶽》教學設計 10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髮飄飄,風姿萬千……

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永遠的唐詩,永遠也讀不盡……

他是誰?

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鬱頓挫。

後人尊稱他爲“詩聖”。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爲“詩史”。

杜甫

世人對於杜甫還有其它哪幾種稱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爲何稱之爲杜少陵?

因爲杜甫曾經居於長安城南少陵這個地方。

爲何稱之爲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爲杜工部。

二、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詩聖”,其詩是“詩史”。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歌分類:

青年時期《望嶽》(25歲,現存最早的杜詩)

《春望》(被安史之亂叛軍所俘,帶回長安)

安亂時期《石壕吏》“三吏”“三別”(《新安吏》、

《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

《垂老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息)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

成都時期《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老年時期《登高》《登岳陽樓》《江南逢李龜年》

三、初讀課文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四、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篇。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裏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爲黃昏與白晝。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着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峯,俯瞰那衆山,而衆山就會顯得極爲渺小。

1、《望嶽》可分兩大層,都是切着“望”字寫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的解釋。

前兩聯爲第一大層,着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後兩聯爲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着力

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2、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鍾神秀

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品讀體會

首聯——遠望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挺拔雄偉橫跨齊魯

頷聯——近望神奇秀麗

巍峨高大

頸聯——細望雲氣層出不窮

心胸爲之盪滌

尾聯—望中所感望嶽而生登頂之意願

五、主題分析

詩篇描繪泰山雄偉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詩人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顯示出詩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極富哲理性,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