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自然之道》教學札記

本文已影響 2.39W人 

教學已經接近尾聲,但我感覺到,還有什麼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同學們很想知道的。於是,我問大家:你還有什麼問題嗎?正如我所想的那樣,有好幾個同學舉起了手。我請其中一個同學發言,李誠站了起來,問道:“嚮導明明知道我們這樣做會使幼龜受到傷害,他爲什麼還要抱起那隻幼龜朝大海走去?”看來,同學們對嚮導的這一做法很不理解,其實,迷惑的不僅是同學們,也包括我。備課時,這個問題就一直迴旋在自己的腦海中,但教學參考對這一問題也並沒有過多涉及,於是上網查本文作者伯羅蒙塞爾的資料,卻沒有得到多少有價值的內容。現在,同學們果然提出了這個問題。看來,只能引導同學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了。我問同學們:“嚮導是否完全預知這樣做帶來的嚴重後果?”同學們不假思索地回答:“知道。”“真的是這樣嗎?”我反問他們。聽到我這樣問,有幾個同學猶豫了。我請同學們先不忙着回答,再讀讀課文,仔細想一想,從課文中找出理由。教室裏安靜下來,同學們都想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都認真地思考着。過了片刻,有人舉起了手。我請他們發言。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自然之道》教學札記

一部分同學認爲,嚮導是預知幼龜將要受到傷害這一結果的,理由有三:

1.課文第一句說“我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既然這是一個生物學家嚮導,他就應該非常清楚這是一隻偵察龜。如果把偵察龜直接抱到海里,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在不應該出來的時候爬向大海,結果是非常危險的。

2.課文第四自然段,在“我們”要求嚮導想辦法幫助幼龜時,“嚮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如果他不知道,又爲什麼會若無其事地回答“自然之道”呢?他既然認爲這是自然的規律,那麼他肯定知道幫助幼龜的後果。

3.在嚮導聽到“我們”的呼喊,受到“我們”責怪後,他是“極不情願地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如果他不知道後果會很嚴重,爲什麼會“極不情願”地做這件事呢?應該和“我們”一樣,高高興興地幫助幼龜。

但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爲,嚮導並不十分清楚幼龜將要受到傷害這一結果,理由也很充分:

1.如果嚮導非常清楚這樣做會給幼龜帶來傷害,那麼,在“我們”要求他想辦法幫助幼龜時,他必然會向我們解釋其中的原因,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抱起小龜走向大海,那就說明他也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

2.課文第五自然段寫到“接着發生的事情讓大家極爲震驚”,這大家也應該包括嚮導,說明接着發生的事情連嚮導也十分震驚,說明他也並不十分清楚,不然他不會感到震驚。

3.有一個同學更細心,他在課文中發現了這個句子:“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這說明,“我和七個同伴”並不是一般的遊客,而應該是一些科學家,他們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這說明對於幼龜離巢進入大海的過程,科學家並不十分清楚,所以還要做這樣的工作,既然連科學家也不知道,那麼,嚮導又怎麼會知道呢?

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問題的答案似乎在漸漸清晰起來,很多同學同意“嚮導不知道後果”這一觀點,討論也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李誠並不滿足,他又問道:“既然嚮導並不知道後果的結果,他爲什麼會說這是‘自然之道’呢?”教室裏再次沉寂下來,同學們都把目光投向我,等着我的回答。我說:“同學們都非常善於讀書,說的也很有道理,我也比較傾向於同學們所說的,嚮導並不清楚這樣做帶來的嚴重後果,他也許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覺到,幼龜在離巢進入大海的過程中,是不應該受到外界干擾的。至於其中的原因,他可能並不完全知道。因此,在“我”的同伴們責怪他時,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當然,這也只是老師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確,我們下課可以再找資料求證。”

課在鈴聲中結束了,但我相信,這堂課的學習還在繼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