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成語故事

有關成語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 3.82W人 

有關成語故事1

1.高山流水

有關成語故事15篇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音。俞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流水”鍾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2.餘音繞樑

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歌唱能手,聞名全國。有一年,韓國突然發起狂風暴雨,洪水決堤,巨浪衝天,把田園、房屋都沖毀了,百姓紛紛跑命。韓娥在鄉親幫助下倖免於難,投奔齊國。途中盤纏用盡,唯有賣唱爲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聲的美妙動人,可謂登峯造極。她人走了,大家還是覺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聲仍舊迴旋在屋樑之間,久久不散。“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成語,就原於此。

韓娥來到齊國雍門的地方,天已黑了,飢餓和疲勞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準備投宿。誰知一踏進店門就被掌櫃連罵帶推趕出門外。這時候,韓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鄉親的苦難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間最哀怨悽楚的歌聲。歌聲向雍門四面八方飄去,一時間山風停嘯,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動地。以致韓娥走後,雍門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晝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於是百姓選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馬揚鞭追上韓娥,懇請她返回雍門。途中,百姓夾道相迎,盛情款待。韓娥感受到百姓親如家人的深情,化悲爲喜,唱起了歡樂的歌,歌聲又立即傳遍千家萬戶。於是大家愁雲消散,高歌歡舞,把雍門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3.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爲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詩中有“陽關”、“謂城”兩地名,故又稱爲《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也成爲送友酬唱的代名詞。三疊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個曲調變化反覆三次。

《陽關三疊》傳至後代,有多種曲譜和唱法,僅宋時就有三種,蘇軾曾說他本人就聽過兩種。現存《陽關三疊》琴歌譜共30多種,它們在曲式結構上有些差別,曲調則大同小異。全曲曲調純樸而富有激情,略帶淡淡的愁緒,以同音反覆作爲結束音,強化了離情別意及對遠行友人的關懷,與詩的主題十分吻合。

4.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着優厚的待遇,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着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min)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爲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閔王發佈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僞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5.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爲何士民衆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複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6.下里巴人

戰國時代流傳於巴、楚交匯之地的《下里巴人》,應該是周武王伐紂時巴人樂歌的歷史延續與自然演進。關於《下里巴人》的記載始見於宋玉的《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爲《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中國流傳的“下里巴人”的成語故事,講的就是20xx多年前戰國時,有客人在楚國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這可以說是有史記載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爲圖騰,以部落首領廩君(傳說是白虎的化身)爲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紂,聯合八百諸侯,其中“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傳在民間。民間文藝之所以千古流傳而不絕於世,在於它通過人民大衆世代口頭傳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書”之劫,又可避“文字獄”之難。戰國時期流傳於巴、楚民間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傳承下來的原始樂歌,巴人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歷史可上溯至夏禹時代。

宋玉將當時(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紀)楚地傳唱的歌曲分作三類:一類之《下里巴人》相當於現代的通俗歌曲;二類之《陽阿》、《薤露》比較通俗;三類之《陽春》、《白雪》爲高雅歌曲。

後來泛指通俗文藝,如:

譚、婁純正儒者,那得動意於下里巴人。——清·李綠園《歧路燈》

7.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絃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着,垂柳輕輕地動着,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絃,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裏卻無動於衷,仍然低頭一個勁地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閒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着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8.鐘鳴鼎食

司馬遷論人能出類拔萃,富甲一方,實有非凡之毅力。蓋人精打細算,勤奮節儉,乃生財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勝也。耕田務農乃繁重之業,而秦楊以之爲一州首富。掘墳盜墓本爲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興旺。賭技博戲本爲不良之行,而桓發以之而富甲一方。沿街叫賣爲男人賤業,而雍樂成以之殷實富饒。販脂賣膏爲恥辱之業,而雍伯以之獲利千金。賣水鬻漿本爲小本經營,而張氏以之賺錢千萬。磨刀礪劍本爲雕蟲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濁氏以之車馬成行。爲馬治病乃低淺醫術,而張裏以之擊鐘佐食。彼等皆由於專心篤志而致富也。“鐘鳴鼎食”之成語,即由此典故演變而來。

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着各種珍貴食品(敲着鍾,列鼎而食)。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9.焚琴煮鶴

釋義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來源宋·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暉,背山起樓,燒琴煮鶴。”

這個成語是說是說古代某大人物,以

風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詩又是自費出書,據說曾留學車遲之國鍍

過金。見了當老師或寫文章的傢伙,都親切握手,熱烈交談。

很是一番高級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張,白鶴一對。過

了兩天去拜訪,那大號之官早當成爛木頭和鷺鷥燉靚湯喝啦。

10.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因爲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鄭衛之音: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音: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11.鄭衛之音

典出於《禮記·樂記》:“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問子夏說:“我聽古代音樂,既高雅又正統,往往擔心自己會睡着,因爲聽起來很疲倦;而聽鄭國(國都在今新鄭)和衛國的音樂時則不知疲倦,雖然鄭、衛之音樂被認爲是淫、糜之音。這到底是爲什麼呢?難道古代音樂和現代音樂、傳統音樂和通俗音樂的差別就是如此嗎?”

後來在對禮樂的觀點上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孔子提倡雅樂,故而鄭衛之音便一直受到排斥,但生命力極強地受到大部分人的喜愛,被稱爲俗樂。糜麗的文風也稱爲“鄭衛之音”。

有關成語故事2

【管鮑分金】

管仲二十來歲時就結識了鮑叔牙,起初二人合夥做點買賣,因爲管仲家境貧寒就出資少些,鮑叔牙出資多些。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已欠的一些債,哈哈!這錢還沒入帳就給花了,現在會計上的名詞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錢恐怕離貪污公款罪也不遠了。更可氣的是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也就接受了。

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顯然他是個十分貪財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話,我一定不會厚着臉皮接受這些錢的。鮑叔牙斥責他手下道:你們滿腦子裏裝的都是錢,就沒發現管仲的家裏十分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我和他合夥做生意就是想要幫幫他,我情願這樣做,此事你們以後不要再提了。

【一起充軍】

後來這哥倆又一起充了軍,二人更是相依爲命。有一次齊國和鄰國開戰,雙方軍隊展開了一場大撕殺,衝鋒的時侯管仲總是躲在最後,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時候,管仲卻跟飛一樣的奔跑。當兵的都恥笑他,說他貪生怕死,領兵的想殺一儆百拿管仲的頭嚇呼那些貪生怕死的士兵。

關鍵時刻又是鮑叔牙站了出來(此時鮑已當上了軍官,不過我想也就是個連長一類的基層幹部吧!)他替管仲辯護道:管仲的爲人我是最瞭解不過了,他家有80多歲的老母親無人照顧,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盡孝道。管仲聽了鮑叔牙的這番話,感動的流下了熱淚,他哭訴道:生我的是父母,而瞭解我管仲的,唯有鮑叔牙啊!

過了兩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沒了牽掛,這才踏下心來爲齊國效命,果然是比誰都作戰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撥重用。

【各爲其主】

後來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發現管仲是個人才,便要他當了自已的謀士,也就是參謀長一類的官吧。而鮑說牙呢,也偏偏被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爲軍師。兩個好朋友各自輔助一個公子,乾的很賣力氣。可是好景不長,昏庸的齊襄公總是疑心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要篡奪他的王位。就讓手下的人找機會幹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這兩個公子聽到了風聲,公子糾帶着管仲就跑到了魯國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學,他帶着鮑叔牙也跑到了莒國的姥姥家避難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齊襄公被手下的將士殺死,立他的一個弟弟公孫無知爲齊國君王,你聽聽這名子——公孫無知,肯定是個笨蛋吧!就這麼一個人當了君王沒幾個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齊國當時是一片混亂。

流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魯國的公子糾得到消息後,都覺得自已繼成王位的機會來了,急忙打點行裝,要回國爭奪王位。

有關成語故事3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爲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爲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有關成語故事4

“棋逢對手”這則成語出自《唐詩紀事》卷七十七。

晚唐時期,有位名叫釋尚顏的和尚非常喜歡下圍棋,因下棋結識了那個時期的詩人陸龜蒙。陸龜蒙是姑蘇人,自幼聰明伶俐,曾經考過進士但沒有考中,但他做過湖、蘇二州的從事,因不滿時世後隱居松江莆裏,且不受徵召。釋尚顏在陸龜蒙不在的時候非常懷念這位棋友,並作過一首詩,詩中有兩句爲:“事厄傷心否,棋逢對手無?”表達對棋友的同情和思念。

釋尚顏此詩作出後不久,趙宋僧人釋普濟所撰《五燈會元》卷十九《台州護國此庵景元禪師》一文中也有“棋逢對手難藏行,詩到重吟始見功”的詩句。

“棋逢對手”比喻遇到實力和水平相當的人。

有關成語故事5

含義: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典故: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文學家丘遲奉命對投靠了北魏,率軍抗樑原樑朝武將陳伯之進行勸降,寫下一篇《與陳伯之書》,其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描寫了江南春色,勾起了寄居在朔北沙漠中的陳伯之緬懷故國的情懷。陳伯之接到這封勸降書後,立即率部歸降了樑朝。

《與陳伯之書》是歷來勸降書中的代表作,丘遲是當時吳興烏程人,也就是現今的浙江湖州哦。

有關成語故事6

道聽途說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愛說空話的人。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向艾子說:“有一戶人家的一隻鴨一次下了100個蛋。”

“這不可能!”艾子說。

愛說空話的人說:“是兩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

艾子說:“這也不可能。”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大概是3只鴨子吧。”

艾子還是不信。

愛說空話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鴨子的數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說:“你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一些不行嗎?”

愛說空話的人說:“那不行!寧增不減。”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又向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10丈寬,10丈長。”

艾子聽了說:“哪有這事,不可能的。”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那大概有20丈長吧。”

艾子忍不住問道:“世上哪有10丈長、10丈寬的肉呢?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掉到什麼地方?你見過嗎?你剛纔說的鴨子又是哪一家的.?”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釋讀】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有關成語故事7

今天,我讀了兩個成語故事,它的名字叫《鐵杵磨成針》和《畫蛇添足》。

《鐵杵磨成針》講的是:古時候,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放下書包就出去玩。有一天,他在外面玩耍時,看見一位老婆婆拿着鐵棒在石頭上磨呀磨。李白問她幹什麼?她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老婆婆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李白,他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他不再貪玩,認真讀書了。終於成了一名偉大的人。這個成語讓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要退縮,勇敢向前,就一定會成功的!

《畫蛇添足》講的是古代祭祀活動結束後,主人要把一壺酒獎勵給有功勞的喝。但是參加祭祀的人很多,這酒每個人都喝一口的話,那就不夠喝了!大家安靜下來,其中有一個人說:“讓大家都畫一條蛇吧,誰先畫好就讓誰喝”。大家都同意了,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他看看了看四周,沒有一個人畫好。於是,他就自作聰明給蛇畫了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他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說完,一口喝了美酒。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做到位就行了,不要弄巧成拙,反而壞這件事。

有關成語故事8

涌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爲妻。夫妻孝順,聞名鄉里。其家距長江六七裏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賣身葬父

董永,少年喪母,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爲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爲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爲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爲孝感。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拾葚異器

漢時有蔡順,少年喪父,非常孝順母親。因王莽之亂,(生產秩序遭破壞)收成差而糧食不夠吃。蔡順就每日出去採摘桑葚,採的時候把桑葚分開裝。赤眉軍(綠林赤眉起義)看到之後就問他爲什麼這樣做。順回答:“黑色的味甜,用來供養母親;紅色的味酸,用來自己吃。”赤眉軍爲他的孝行感動,就送給他二斗米和一隻牛蹄。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態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爲雙親送水,進屋時假裝自己跌了一跤,於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嗚嗚”聲,二老大笑。

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牀不起。劉恆親自爲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牀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牀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爲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纔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爲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子。劉恆統治下的漢朝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史書上將漢文帝與其兒子漢景帝統治時期稱爲“文景之治”,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有關成語故事9

釋 義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頓地向前走。

出 處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贏的他急難措手,打的他馬不停蹄。”

示 例 ~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遠,方始勒住馬。(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

有關成語故事10

滔滔不竭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張九齡,以善於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於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並設置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後來由於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有關成語故事11

以前,我對成語是知之甚少,一度認爲成語是非常枯燥無味的東西,但是自從讀了《成語故事》後,我才感到自己對成語的瞭解太少了,原來成語是這麼的有趣,能帶給人很多很多的知識,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記得《成語故事》中的有一則《驕兵必敗》。

它寫的是:魏相是我國漢朝的一名有名的官員,他當過好多的官。據說,他很小的時侯就讀過《易經》,文章寫得好,也很有見解。公元前65年,匈奴人攻打漢朝,匈奴人打了敗仗,向北方逃去。當時漢朝的皇帝漢宣帝,準備追擊打垮匈奴。那時魏相正當丞相。

魏相對皇帝說:“我聽人家說兵分4種:義兵、應兵、貪兵、驕兵。還說義兵打仗會勝利,應兵一定能克服敵人的進攻,搶寶貝的貪兵不會打仗,驕兵必然會打敗仗。”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放棄了追擊的念頭。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句話總結出“驕兵必敗”這個成語。讀到這我才發現,魏相的學問真是太淵搏了。他用了寥寥數語就讓漢宣帝知道了驕兵必敗的道理。

但我自己何嘗不是跟漢宣帝一樣?只要做了什麼好事,比如說老師今天誇獎了我,我回家就馬上得意地告訴爸爸媽媽,但是爸爸媽媽聽了後往往只會說:“知道了!”現在想想,真是汗顏。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不可磨滅的一大部分,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哲理。大家都來讀《成語故事》吧!

有關成語故事12

死而不朽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9年,魯國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晉國去訪問。晉國的卿範宣子接待了他,並且與他交談起來。範宣子問穆叔道:“古人有話說:‘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嗎?”穆叔不清楚範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沒有馬上口答。範宣子以爲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說:“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後是御龍氏,在商朗是象韋氏,在周朝則是唐社氏。周王室衰敗以後,由晉國主持中原的盟會,執政的是範氏。所謂‘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穆叔聽他這樣說,覺得很不入耳,便說:“據我所聽到的,這叫做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有一位已經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種。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世代代沒有被人們廢棄。所謂‘不朽’。說的是這個吧。”他接他又說:“我聽說,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被人們廢棄。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來守住宗廟,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那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能說是不朽。

有關成語故事13

孟子說:“那麼,大王的最大心願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擴張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拜,君臨中原、安撫四周的民族。(不過,)憑您的做法去追求實現您的心願,真好比是爬上樹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像這麼嚴重嗎?” 孟子說:“只怕比這還嚴重呢!上樹捉魚,雖然捉不到魚,不會有後患。按您的做法去實現您的心願,費盡心力去做了,到頭來必定有災禍。”

有關成語故事14

1謝女詠雪

有一次,東晉名士謝安召集謝家子弟談詩論文。忽然天降大雪,謝安想借此考考他們,於是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

侄子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

侄女謝道韞卻不以爲然:“未若柳絮因風起。”

這時的謝道韞年歲尚小,以柳絮來形容飛雪,實在是形神兼得,謝安大爲讚賞。

因爲這個故事,謝道韞也成爲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而才女的稱法也因之多了一個“詠絮之才”。

2雪夜訪戴

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從酣睡中醒來。當他打開窗戶,看到一地潔白。於是,詩性大發,吟起了左思的《招隱詩》來。

吟着吟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這時的戴逵卻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

於是他立馬動身,連夜乘小舟前往。

經過一夜,他也來到了戴逵家門前。然而,他卻突然折返。

後來,有人問他這又是爲何?他答:“我本來就是乘着興致前往,既然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爲何非得要見戴逵?”

率性而爲、灑脫不羈,魏晉風度由此可見一斑。

3孫康映雪

晉代,有個叫孫康的書生,幼時家貧,無錢買燈油,不能夜讀,只有早早睡覺。

他覺得這樣白白浪費掉時間,非常可惜。一天夜裏,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幾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照出來的,孫康心中一動:映着雪光,可否讀書呢?

他回屋拿書,在雪地中一試,果真可行。

於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這種苦學的態度,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終成一位飽學之士。他也成爲天下學子的楷模。

4袁安困雪

漢代的某年冬天,洛陽遭遇罕見的大雪,雪災導致很多人外出行乞。

洛陽令在視察災情時,來到袁安家門口,只見積雪如故,以爲人已被凍死,急忙命人除雪進屋查看。卻見袁安直挺挺地躺在牀上。

洛陽令很是驚奇,問道:“你爲何不出來乞食?”

袁安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餓,我怎麼可以再去打擾別人?”洛陽令爲之感動。

後來,洛陽令上表舉薦他爲孝廉。袁安從此踏上了仕途,終成一代名臣。

後人把這種寧可困寒而死也不願乞求他人的有氣節的文人稱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臥”、“袁安節。”

5蘇武齧雪

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因漢朝降將鍭侯王的反叛,單于大怒,扣押了蘇武等人。

爲了讓他投降,單于斷絕他的飲食,並將他幽禁在大窖裏。

幸而天降雨雪,孫武就用雪就着氈毛吃下,堅持了數日。匈奴人見他活下來,便以爲是神的旨意,於是改爲將他發配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

也正是在這種意念和決心的支撐下,蘇武在匈奴呆了19年而不失民族氣節,爲世人所景仰。

6程門立雪

北宋的一個雪天,楊時與好友遊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

但是,他沒有貿然上前推開半掩的屋門,只是恭立門口,靜候程頤醒來。

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

程頤醒來時,門外雪已有一尺深,再看二人,大爲感動,從此更加盡心教導。

後來楊時果然不負重望,得老師真傳,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並獨成一家,世稱“龜山先生”。從此,學問史上留下了“程門立雪”的佳話,尊師重道也有了更形象的代表。

7踏雪尋梅

孟浩然酷愛梅花,雪天時,他便騎着毛驢冒着風雪去賞花。

有人問他原由。他便稱:在尋找作詩的靈感。(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踏雪尋梅,也因此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演繹爲千古流傳的佳話。

梅花與傲霜凌雪緊密相連,由此梅花一直是君子修身立德處世待物的參照,表現了文人的傲骨氣節、大隱隱於林。

8煮雪烹茶

古人認爲,雪,凝天地之靈氣,通體透白,無暇至純,是爲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燒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烹雪煮茶,作爲一件極雅之事,被歷代文人所推崇。

唐代詩人喻鳧曾寫下“煮雪問茶味,當風看雁行”的詩句。

《紅樓夢》“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中,妙玉給寶玉斟的一杯茶也是用雪水泡的。

不過聯繫到如今的空氣質量,此等雅事也只能想想了。

有關成語故事15

【 堅壁清野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中義軍後佔據兗州地區,繼又揮師東進,準備奪取徐州。但兗州豪強張邈,勾結割據勢力呂布,襲破兗州大部分地方,並佔領要地催陽。曹操急忙從徐州撤兵回來,向屯駐催陽的呂布發動反攻。呂布十分兇悍,雙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時無法取勝。不久,徐州守將陶謙病死,把徐州讓給了劉備。

曹操爭奪徐州的心情更爲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來消滅呂布。曹操的謀士荀或,勸諒曹操切勿急於進兵徐州,以免呂布乘虛而入。他說:“眼下正值麥收季節,據報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加緊搶割城外麥子,運進城去,這表明他們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有所準備。收盡麥子,對方必然還要加固防禦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轉移糧草、物資。這樣軍隊開到那裏,勢必無法立足;對方用‘堅壁清野’的辦法對付我們,到那時,攻不能克,掠無所得,不出十個天,全軍就要不戰自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