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

本文已影響 3.42W人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1

閱讀下列兩個語段,完成17—19題。(10分)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

(一)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後伯啓與有扈①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啓曰:不可。吾地不淺②,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④,鐘鼓不修⑤,子女不飭⑥,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註釋①夏後伯啓、有扈是古代的人名。②淺:狹、窄小。③教:教化。④張:樂器上弦。⑤修:設置。⑥飭:謹慎、恭敬。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

(2)忠之屬也。 屬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18、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19、結合(一、二)段內容,說說作戰要想取得勝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答案]17、(1)目光短淺 (2)本分內的事 (3)滿一年 18、(1)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完全耗盡。(2)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19、(1)政治上取信於民;(2)軍事上抓住戰機,知己知彼;(3)想要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2

趙將廉頗之後嗣廉範,任雲中郡守。一日,會匈奴大入塞,故事①虜人②過五千,移文③旁郡.吏欲傳檄④求救,範不聽,自率士卒拒之,虜衆盛而範兵不敵。會日暮,令軍士各交縛⑤兩炬三頭熱火⑥,營中星列。虜遙望火多,謂漢兵救至,大驚.待旦將退,範乃令軍中褥食⑦,晨往赴之,俄而,斬首數百級,虜自相踐踏,死者千餘人,虜由此不敢復向雲中。

『註釋』:①故事:按舊例。②虜:敵人。 ③移文:發文書。 ④傳檄:發出緊急公文。⑤交縛:交叉縛扎。⑥熱火:點火。⑦褥食:在睡墊上把早飯吃了。

1、解釋句中劃線的詞。

(1)會匈奴大入塞 ( )

(2)範兵不敵 ( )

(3)營中星列 ( )

(4)自率士卒拒之( )

2、用“/” 給下列句子劃分一處朗讀停頓。

虜 衆 盛 而 範 兵 不 敵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吏欲傳檄求救,範不聽,自率士卒拒之。

4、長勺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作戰中,曹劌兩次抓住戰機,出奇制勝,第一次是在:_________之時,第二次是在_________之時(用原文填空)。廉範在衆寡不敵的情況下,也表現出高超的指揮才能。請你說說廉範在作戰中採用了哪些妙招?(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適逢(正趕上、恰巧)

(2)抵擋

(3)像星星一樣

(4)指代敵人

2、虜衆盛|而範兵不敵

3、吏想發緊急公文向旁邊的郡縣求救,廉範不肯,親自率領士兵抵抗。

4、彼竭我盈,(故克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令軍士各交縛兩炬三頭熱火,營中星列;範乃令軍中褥食,晨往赴之。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3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③而去之。諜④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門⑦,而原請降。(《國語.文公伐原》)

註釋:①[原]原國,姬姓小國。②[令]限令。③[疏軍]撤兵。疏,散、撤。④[諜]刺探軍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護,即賴以生存。⑦[孟門]原國地名。

1、解釋劃線詞的意思。

(1)又何間焉( )

(2)公令疏軍而去之( )

2、下面句中劃線虛詞的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

A、可以一戰——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軾而望之

C、其鄉人曰——門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糧——聞寡人之耳者

3、翻譯句子。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在對話中,曹劌的“_________”和魯莊公的“_______”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用文中的詞語作答)

(2)甲乙兩文都強調政治上______________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文中都有反映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

參考答案:

1、(1)參與

(2)離開

2、B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據實情處理!

4、(1)遠謀 鄙

(2)取信於民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4

[甲]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抵得上)。嘗與其父(趙奢)言兵事,奢不能難(駁倒),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險的場合),而括易言之。使趙(趙國)不將(當將領)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趙國大將),悉(全)更(改)約束(規定),易置(撤換)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爲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帶領)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之。 (節選自《史記》)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公將鼓之。( ) (2)既克,公問其故。( )

(3)以天下莫能當。( ) (4)秦悉坑之。(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嘗與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3.根據乙文內容,用一個成語做乙文的標題,請寫在下面。(2分)

4.根據這兩段文字的內容,你認爲曹劌的“論戰”與趙括的“談兵”有什麼不同?說說你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1.(1)擊鼓(2)已經 (3)認爲 (4)曾經(每空1分)

2.(1)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耗盡了。(意思對即可)(1分)

(2)趙括的軍隊大敗,幾十萬軍隊就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都活埋了(意思對即可)。(1分)

3.紙上談兵(1分)

4.此題爲開放題,答案不唯一。(2分) 答案示例:曹劌的“論戰”源自於他對戰場情況、形勢的仔細觀察與準確分析,源自於他豐富的實踐經驗;而趙括的“談兵” 只抱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不會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判斷,只會誇誇其談。

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2、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爲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如: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3、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讀懂選文,再用成語概括標題即可。

4、此題屬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5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小惠未徧( ) (2)彼竭我盈( )

(3)犧牲玉帛( ) (4)又何間焉(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小題3】 文中莊公的.“鄙”表現在哪些地方?(3分)

【小題4】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是否多餘?請說說你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題1】(4分)(1)同“遍”,遍及,普遍;(2)充滿,這裏是士氣正旺盛;(3)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4)參與。

【小題2】(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實情判斷。(或: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2)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減弱,第三次擊鼓勇氣已經枯竭了。

【小題3】(3分)(1)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於身邊的近臣的擁護、神靈的保佑,而不是百姓的擁護。(2)戰鬥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不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3)戰後,“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麼原因,再次暴露“鄙”。(各一分)

【小題4】(4分)不是多餘的(1分)這一對話,點明瞭曹劌拜見魯莊公的原因;(1分)同時也用鄉人與曹劌形成對比,突出了曹劌不同於一般人的膽識,遠見和愛國熱情;同時曹劌的答語也是全文的綱領,爲下文寫曹劌的遠謀及莊公的鄙作鋪墊。(1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如“徧”是通假字,“犧牲”“間”爲古今異義,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雖”“獄”“情”“鼓”“作”“衰”“竭”,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首先了解“鄙”的意思,根據文中內容,抓住文中魯莊公的言行表現來概括。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小題4】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內容,從曹劌拜見魯莊公的原因和人物形象的對比兩方面來分析概括。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爲理解B。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6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語段,完成10-14題。(15分)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曹劌論戰》)

【乙】宋公及楚人戰於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②:“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③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④,不禽二毛⑤。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⑥,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 ⑦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 ⑧,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選自《十三經注疏》本《左傳》)[17教育網]

【註釋】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子魚。③陳:同“陣”,這裏作動詞,即擺好陣勢。④重(chóng從)再次。⑤禽:通“擒”。二毛:頭髮斑白的人。⑥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⑦勍(qíng)敵:強敵。勍:強而有力。⑧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⑨儳(chán):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10.解釋加點詞語。(2分)

(1)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阻隘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標出下面句子的三處停頓。(3分)

君 未 知 戰 勍 敵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贊 我 也

12.翻譯句子。(4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兩場戰爭,結局迥異。這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4. 曹劌和子魚在作戰思想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二)(10. (2分,每空1分)(1) 已經 (2)憑藉 11. 君 未 知 戰/ 勍 敵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贊 我 也

12.(4分)(1)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鼓 省略成分)(2)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於頭髮花白的人又有什麼值得憐惜的呢?( 雖、於)

13.長勺之戰勝利的主要原因在於魯莊公取信於民,並能聽從曹劌的指導;泓水之戰失敗的原因在於宋襄公自以爲是,不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

14.示例:相同之處是兩人都重視觀察敵情,善於捕捉有利戰機機。曹劌選擇“齊人三鼓”後的時機發動進攻:子魚主張“其未既濟”的時機發動進攻。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7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選出下面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又何間焉(參與)

B.必以信(相信)

C.雖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獄(案件)

2.選出下而各組中加粗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未能遠謀/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C.雖不能察/老嫗力雖衰

D.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詳細介紹了曹判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而對於交戰的具體過程則略寫,這樣安排的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A

3.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到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己經枯竭了。敵方的士氣已經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

4.因爲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其他內容與中心關聯不大。這樣處理,表現了軍事家曹劌的遠見卓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曹劌論戰》)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十年春,齊師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酈道元《三峽》)

C、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

D、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2、理解文段內容,然後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戰爭,指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戰例之一__________。這場戰爭中.魯國取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劌請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認爲可以一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

3、寫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1)齊魯長勺之戰;取信於民;知己知彼、把握戰機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訪察,但也要根據實情來對待。

(2)我看見他們的車轍很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擊他們。(均意合即可)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9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按原文在橫線上補充句子。

2.本文選自《__________》,相傳爲春秋時期( )所作。

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又何間/焉立有間

B.公問其故/並驅如故

C.肉食者鄙/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啓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不超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左傳莊公十年》 左丘明

3.D

4.(1)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的清楚,但一定要處理的合情合理。

(2)這纔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你去。

5.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6.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抓有利戰機,做事要有遠見。(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閱讀答案10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爲城,以牒爲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節選自《公輸》)

15、用“/”標示下面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2分)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16、詞語理解。(6分)

(1)解釋下面加點字的含義。

①遂逐齊師( ) ②公問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輸盤詘( )

(2)請選出加點字與例句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成語。

①例句:既克,公問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敵制勝____

②例句:以牒爲械 A.爲民請命 B.下不爲例____

17、翻譯下列句子。(4分)

(1)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2)雖殺臣,不能絕也。

18、以上兩個文段都涉及到戰爭,從文段的兩個事件結局中,你得到了什麼啓示?請選擇其中一點,談談你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15.(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16.(1)①於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詘”同“屈”,理屈

(2)①B ②B

17.(1)大國,是難以測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保衛宋國的人)。

18.示例:從《公輸》一文的結局看,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不但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還要從實力上做好準備,這樣才使他們侵略的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在歷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鑑意義。

從《曹劌論戰》一文的結局看,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戰前準備充分。取信於民這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同時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戰機。總之,魯國取勝的原因,在於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當今的社會現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