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曹劌論戰閱讀理解

本文已影響 2.91W人 

(一)

曹劌論戰閱讀理解

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後問題。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節選自《孫子·軍爭篇》)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公將馳之 (2) 望其旗靡

(3)三軍可奪氣 (4)朝氣銳

2.用現代漢語翻澤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3.甲文中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節選的甲、乙兩文在闡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觀點是什麼?這些觀點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有怎樣的借鑑作用?

1.(1)驅車(追趕)(2)倒下(3)士氣(4)銳利(飽滿) 2.(1)他們的勇氣消失了而我軍的士氣正旺,

所以戰勝了齊軍。 (2)不要去攻擊陣容整齊的敵人,這就是治理軍隊的變化啊。(意思對即可) 3.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4.第一問答案要點:戰爭中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軍事上要後發制人;第二問答案要點:(_1)無論幹什麼事要善於分析;(2)善於聽取並採納羣衆的意見;(3)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等等。

【乙文譯文】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挫敗它的士氣;對於敵人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意志。因此,初戰時,部隊士氣高昂;經過一段時間後則逐漸懈怠;到戰鬥後期,士氣就衰竭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士氣旺盛的時候,而選擇在對方士氣低落、衰竭時進攻,這是掌握士氣的方法。用我方的嚴整有序,對付敵方的混亂無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靜,對付敵方的躁動不安,這是掌握軍隊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戰地,等待敵人的遠道而來;用我軍的安逸從容,對付敵軍的疲勞倉促;用我軍的糧餉充足,對付敵軍的飢餓不堪,這是把握軍隊戰鬥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擊旗幟嚴整、隊列雄壯的敵軍,不要去攻打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人,這是掌握機變的用兵方法。

  (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①,易置②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③,佯敗走,而警其糧道,分斷其軍爲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之。

(選自《史記》)

[註釋]①約束:原有的紀律和規定。 ②易置:撤換。 ③奇兵:變化莫測的軍隊。

1.解釋下列旬中加點的詞。

(1)小惠未徧 (2)犧牲玉帛

(3)而絕其糧道 (4)秦悉坑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3.(1)甲文中體現“可以一戰”理由的句子是 。

(2)乙文中趙括所爲與“忠之屬也”相反的句子是 。

4.乙文與主要人物有關的成語是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

1。(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豬、牛、羊等祭祀晶。 (3)截斷 (4)動詞,活埋。 2.(1)做官的人謀劃這件事?你又爲什麼參與呢? (2)全部改變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了原來的軍官。 3.(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約束,易鼉軍吏。4.紙上談兵;不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 ’

【乙文譯文】趙括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軍官。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事,派了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爲二,(於是)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結果)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兵士便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三)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四:“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嘗見一蜘蛛佈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下,垂身半空,若將追蛇者;蛇怒,復昂首欲吞之,蜘蛛引絲疾上;久之,蛇又將行矣,蜘蛛復懸絲疾下,蛇復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蜘蛛乃盬②其腦,果腹而去。 (選自薛福成《庸庵筆記》)

【註釋】

① 飆:暴風。這裏指迅速。 ②盬(gu):吸欲。

1.解釋下列旬中加點的詞。

(1)公將鼓之 (2)一鼓作氣,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

2.用現代漢語翻澤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下,踞蛇之首

3。甲文中吾軍克敵制勝抓住了反攻有利時機是在 之時;乙文中的蜘蛛

是在蛇 之時,乘其不備,置蛇於死地。

4.甲文曹劌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給了你哪些啓發?

5.甲、乙兩文提示了一個共同道理是

蓋。轍亂旗靡以首俯地 2.這是道開放性試題,回答合理即可。 示例:④我們遇事要三思面後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對事物的正確判斷應建立在仔細觀察、周密分析的基礎上。 3.弱者如果能抓住機遇,那麼弱者也霸】’以戰勝強者。

【乙文譯文】(我)曾看見一蜘蛛在牆壁間作網,蛛網離地約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從蛛網下經過,擡起頭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卻夠不到蜘蛛;過了很長時間,大蛇將要離去,蜘蛛突然懸絲而下,垂身在半空中,好像要追趕大蛇;蛇大怒,又擡起頭來想吞蜘蛛,蜘蛛引絲迅速回到網中,又過了很長時間,大蛇又將要離去,蜘蛛又趕忙懸絲而下,蛇又擡起頭待機吞吃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網中’,像這樣三四次;蛇精力疲憊了,把頭趴在地上,這時蜘蛛乘其不備,迅速懸絲垂下,盤踞在蛇的頭上,拼死不動;蛇(被吱得)亂跳亂顛,以至到死。蜘蛛於是吸飲其腦,吃飽肚子才離去。

  (四)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0”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曹劌論戰》)

【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從⑥,銳卒勿攻,餌兵⑦勿食,歸師勿遏⑧,圍師⑨必缺⑩。窮寇⑩勿迫⑩。此用兵之法也。

(選自《孫子今譯》)

【註釋】①陵:山頭。②向:仰攻。③匪:高地。④逆:迎擊。⑤佯北:假裝失敗。⑥從:追逐。⑦餌兵:用來誘敵上鉤的部隊。⑧遏:阻擊。⑨囤師:包圍敵方部隊。⑩缺:讓條出路。⑨窮寇:走投無路的敵軍。⑥迫:逼迫。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1)公與之乘 (2)公將馳之

(3)既克 (4)望其旗靡

2.用現代漢語寫出甲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3。根據甲文有關內容,發揮合理想象,在“齊師敗績”前簡要補寫出戰鬥的經過(可運用文中原有的字詞靈活組合,也可用自己的話敘述)。

4.“一鼓作氣”流傳至今已成爲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有人卻常常把它誤寫成“一股作氣”、 “一鼓足氣”等。想一想,你怎樣運用文中的知識來幫助人們避免這些錯誤。

5.甲文中在長勺之戰中,曹劌兩次曰“未可”,各與乙文中哪一條法則相吻合?

6.結合“長勺之戰”,對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試從中歸納出戰場上所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

1。(1)(共同)乘車 (2)(驅車)追擊(趕) (3)戰勝 (4)倒下。 2.大國是很難估測(它的行動)的,擔心他們會設下埋伏。 3.不設統一答案。 示例:公鼓之,魯師一鼓作氣,齊師士氣已竭。(點到魯師憑旺盛的士氣致勝即可。用現代文回答亦可。)4.不設統一答案。 參考示例:“一鼓作氣”這個成語源自《左傳》,原指在戰場一}二決勝的關鍵是士氣,古代用擊鼓的方式指揮進軍,麗只有在第一次擊鼓時才熊振作軍隊的士氣,後面幾次就差了。所以j成語“…鼓作氣”中的“鼓”是擊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發生錯誤,大多是不理解成語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會用錯了。 5.第一次,與“銳卒勿攻”吻合;第二:次,與“佯北勿從”一致(文中有“懼有伏焉”句) 6.要打敗敵人,必先保存自己。(意思對即可)

【乙文譯文】所以,用兵作戰的法則是:不要仰攻已經佔據高山的敵人,不要正面攻擊背靠丘陵屏障的敵人,不要追擊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進攻士氣正旺的敵人,不要理睬用小部隊作誘餌的敵人,不要攔截撤退回本國的敵人,包圍敵軍時要留缺口,不要過於逼迫已經陷入絕境的敵軍。這些都是用兵作戰的最基本的法則。

  (五)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曹劌論戰》)

【乙】故三軍可奪氣①,將軍可奪心②。是故朝氣銳③,晝氣惰④,暮氣歸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⑥者也。以治待亂⑦,以靜待譁⑧,此治心⑨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④者也。勿邀正正之旗⑩,勿擊堂堂之腎,此治變者⑩也。

(選自《孫子-軍爭篇》)

【註釋】

①奪氣:挫傷士氣。奪,剝奪,引申爲挫敗、打擊。氣,這裏指剛勁勇銳之氣。②奪心:動搖決心。心,指決心。③朝氣銳:軍隊初戰時士氣旺盛。一說爲軍隊早晨士氣高昂。銳,旺盛。 ⑧晝氣惰:過了一段時間後,士氣逐漸懈怠。晝,白天,一說指經過一段時間後。惰,懈怠。⑤暮氣歸:到最後,戰鬥力消耗殆盡,士氣低落,將士思歸。暮,到了戰鬥快結束時,一說指傍晚。歸,止息、衰竭,一說指思歸,想回去。⑥治氣:掌握運用士氣的方法。治,掌握。⑦以治待亂:以我軍的嚴整有序對待敵軍的混亂無序。治,治理、有序。⑧以靜待譁:以我軍的沉着冷靜對待敵軍的躁動不安。譁,喧譁,指躁動不安。⑨治心:掌握利用軍隊的

心理的方法。心,指心理。⑩治力:掌握軍隊的戰鬥力。力,指戰鬥力 ⑩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擊旗幟嚴整、隊列雄壯的敵軍。邀,邀擊、迎擊。正正,嚴整。 ⑩勿擊堂堂之陣:不要去攻擊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軍。堂堂,壯大的樣子。陣,陣容。⑩治變者:掌握機動應變的方法。變,指機變。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公將馳之 馳 (2)望其旗靡 靡

(3)三軍可奪氣 氣 (4)朝氣銳 銳: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3.甲文中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

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節選的甲、乙兩文在闡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觀點是什麼?這些觀點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有怎樣的借鑑作用?

1.(1)驅車(追趕) (2)倒下 (3)士(元)氣④銳利(飽滿) 2.(1)他們的勇氣淌失了而我軍的士氣正旺,所以戰勝了齊軍。 (2)不要去攻擊陣容整齊的敵人,這就是治理軍隊的變化啊。 3.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4.第一問答案要點:戰爭中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軍事上要後發制人;第二問答案要點:④無淪幹什麼事要善於分析;②善於聽取並採納羣衆的意見;③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等等。

【乙文譯文】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挫敗它的士氣;對於敵人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意志。因此,初戰時,部隊士氣高昂;經過一段時間後則逐漸懈怠;到戰鬥後期,士氣就衰竭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士氣旺盛的時候,而選擇在對方士氣低落、衰竭時進攻,這是掌握士氣的方法。用我方的嚴整有序,對付敵方的混亂無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靜,對村敵方的躁動不安,這是掌握軍隊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戰地,等待敵人的遠道而來;用我軍的安選從容,對付敵軍的疲勞倉促:用我軍的糧餉充足,對付敵軍的飢餓不堪,這是把握軍隊戰鬥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擊旗幟嚴整、隊列雄壯的敵軍,不要去攻打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人,這是掌握機變的用兵方法。

  (六)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叢分人。對日:“小惠未褊,民弗從也。"公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趙簡子①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②住廣門之館,夜叩門而謁日:“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日:‘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門人入通。董安於③侍奉於側,慍日:“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騾,請即殺之。”簡子日:“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於是召庖人⑤殺白騾,取肝以與陽城胥渠。住無幾何,趙簡子興兵而攻狄⑥。廣門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敵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選自《呂氏春秋》)

【註釋】

①趙簡子:晉大夫,名鞅,諡號簡子。 ②陽城胥渠l.複姓陽城,名胥渠。 ③董安於:趙簡子家臣。 ④期:希冀,這裏指想得到。 ⑤庖人:廚師。⑥狄:我國古代北方地區少數

民族名。

1.選出對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 B.小惠未褊,民弗從也(同“遍",遍)

C.夫殺人以活畜(使……存活) D.人主安能不好士?(愛惜)

2.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輟耕之壟上

C.董安於侍奉於側/躬耕於南陽

D.夜叩門而謁日/然得而腊之以爲餌

3.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畫線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2)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甲文用魯莊公的“鄙”來襯托曹劌的遠謀;乙文也運用了類似的寫法,請用乙文中的例子來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甲、乙兩個文段,反映了兩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這種政治思想用我們課內學過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兩個字)來概括,就是: 。

6.作爲當代中學生,你怎樣看待趙簡子“殺畜以活人”的做法?

1.A 2.B 3.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4.用董安於殺人以活畜的主張,反襯趙簡子殺畜以活人的做法,鮮明地突出了趙簡子愛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長遠,以人爲本。(意思對即可) 5.示例:(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 (4)得道。(其出其中一點即可) 6.開放性題目0能圍繞文章內容闡述,言之成理即可0示例:同意趙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於一切;以人爲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應該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趙簡子的做法,萬物平等,不可任意剝奪動物的生命權等。

【乙文譯文】趙簡子有兩匹白騾,簡子特別喜愛它們。一天夜裏,任廣門邑小吏的陽城胥渠來到簡子的門前,叩門申述說:“主君的家臣胥渠病了,醫生告訴他說:‘如果弄到白騾的肝吃了,病就能好;如果弄不到,就必死。”’負責通報的人進去稟告趙簡子。董安於正在一旁侍奉,惱怒地說:“嘿!胥渠這個傢伙!競算計起我們主君的白騾來了。請允許我去把他殺掉!”簡子說:“爲使牲畜活命而殺人,不也太不仁義了嗎?爲救活人命而殺掉牲畜,不正是仁愛的體現嗎?”於是呼喚廚師殺掉白騾,取出肝,送給陽城胥渠。過了沒多久,趙簡子舉兵攻狄,廣I"1邑的小吏,左隊七百人,右隊七百人都爭先登上城頭,並斬獲敵方披甲武士的首級。由此看來,君主怎麼可以不愛士呢?

  (七)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趙括自少時①學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當③。嘗與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難⑤,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趙⑧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⑨,悉更約束⑩,易置⑩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⑥,佯敗走,而絕⑩其糧道,分斷其軍爲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之。

(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註釋】

①少時:小時候。 ②言兵事:議論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奠能當:認爲天下沒有人抵得過他的。 ④奢:趙奢,趙括之父,趙國良將。⑤難:駁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險的場合。 ⑦易言之:把它說得很輕易。⑧趙:趙國。 ⑨廉頗:趙國良將。廉頗對秦作戰,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深溝高壘的防禦戰。後,趙王中了秦的離間計,用趙括代廉頗。 ⑩悉.,更約束:全部改變原有的紀律和規定。 ⑨易置:撤換。 ⑩縱奇兵:調遣派出變化莫測的軍隊。 ⑩絕:截斷。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小惠未偏 (2)犧牲玉帛

(3)而絕其糧道 (4)秦悉坑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肉食者謀之,又何問焉?

(2)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3.(1)甲文中體現“可以一戰”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趙括所爲與“忠之屬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與主要人物有關的成語是.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1.(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豬、牛、羊等祭祀品。 (3)截斷(4)動詞,活埋。

2.(1)做官的人謀劃這件事,你又爲什麼參與呢?(2)全部改變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了原來的軍官。 3.(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悉更約束,易置軍吏。4.紙上談兵;只淡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

【乙文譯文】趙括從小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講用兵打仗的事,認爲天下沒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攸關的場合,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用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軍官。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事,派了變化莫測的

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爲二,(於是)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結果)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兵士便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八)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編,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問曰:“殷之士衆,奈何處之?”鄒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武王日:“不可”。邵公出,周公②入。武王日:“爲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③,無變舊制,惟仁是親。"武王日:“善哉!”乃從周公之言。 (選自《周公安民》)

【註釋】

①殷:殷朝,即商朝。 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 ③田其田:耕種他原來的田地。第一個田,名詞活用爲動詞,種田;第二個田,名詞,田地。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1)無罪者活之 (2)爲之奈何

(3)乃從周公之言. (4)惟仁是親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制。

3。乙文中的周武王聽從了周公的建議,主要原因是什麼?

4.從上面甲乙兩個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謀士認爲君主應該如何對待老百姓?

1.(1)使……活下來(2)怎麼辦(3)就(4)親近 2.讓士兵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裏,種自已的田,不改變原來的制度。 3.周武王聽從了周公建議,因爲周公的意見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都是爲了老百姓安居樂業,都是爲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4.君主應該愛護老百姓,贏得民心才能贏得天下。

【乙文譯文】周武王滅掉了殷,召來邵公問道:“商朝的這些人,怎麼處置?”邵公回答說:“有罪的殺掉,無罪的放一條生路。”武王說:“不可取。”邵公出去,周公進來,武王問他:“你說這事怎麼辦好?”周公回答說:“讓他們還住原來的房屋,耕種原來的田地,不要改變體制,只是親近仁愛。”武王說:“這很好!”於是聽從了周公的建議。

  (九)

(一)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①者勝,上下同欲②者勝,以虞③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④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節選自《孫子·謀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標一致。 ③虞:戒備,準備。 ④將能而君不御:將帥有才能,國君不干涉。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公將鼓之 (2)既克,公問其故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劌爲什麼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這表現了曹劌什麼樣的特點?(2分)

4.魯國在長勺之戰中取得勝利印證了語段(二)中的一些說法,請選擇其中一個簡要說明。

【答案】1.(1)擊鼓(1分) (2)戰勝(1分) 2.我看見他們的車轍印混亂,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所以追擊他們。 3.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擔心齊國有埋伏) 表現了曹剛沉着、冷靜、謹慎的特點。4.①魯莊公對曹劌言聽計從,可謂“將能而君不御” ②魯國君臣一心,可謂“上下同欲” ③曹劌在選擇進攻和追擊的時機上審時度勢,可謂“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個方面即可。若從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十)

(甲文)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趙將廉頗之後嗣廉範①,任雲中郡守。一日,會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虜人③過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傳檄⑤求救,範不聽,自率士卒拒之。虜衆盛而範兵不敵。會日暮,令軍士各交縛⑥兩炬三頭熱火⑦,營中星列⑧。虜遙望火多,謂漢兵救至,大驚。待旦⑨將退,範乃令軍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斬首數百級,虜自相踐踏,死者千餘人。虜由此不敢復向雲中。

『註釋』①廉範:廉頗的後代。 ②故事:按舊例。 ③虜:敵人。 ④移文:發文書。 ⑤傳檄:發出緊急公文。 ⑥交縛:交叉縛扎。 ⑦熱火:點火。 ⑧星列:象星一樣佈滿。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墊上把早飯吃了。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3分)

(1)望其旗靡 (2)會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斬首數百級 (4) 範兵不敵

2.用“/”劃出下邊一句話的朗讀停頓。(1分)

虜 衆 盛 而 範 兵 不 敵。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⑵吏欲傳檄求救,範不聽,自率士卒拒之。

4.長勺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作戰中,曹劌兩次抓住戰機,出奇制勝,第一次是在

之時,第二次是在 之時(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範在衆寡不敵的情況下,也表現出高超的指揮才能。廉範在作戰中採用的妙招是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4分)

5.曹劌、廉範這兩位軍事家指揮作戰時,既能做到 ,又能做到膽大而心細,因此取得戰爭的勝利。(2分)

【答案】1.倒下 正遇上 一會兒 抵擋 助詞,無實義 就 2.虜 衆 盛 而 範 兵 不敵。3.(1)第一次擊鼓氣士氣大振,第二次擊鼓士氣有所衰退,第三次擊鼓士氣消逝怠盡。 (2)吏想發緊急公文向旁邊的郡縣求救,廉範不肯,親自率領士兵抵抗。 4.彼竭我盈,(故克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令軍士各交縛兩炬三頭熱火,營中星列;範乃令軍中褥食,晨往赴之。5.知己知彼 或抓住戰機。

  (十一)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曾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來徧,民弗從也。”公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乙]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濟。司馬②日:“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傷,不禽二毛④。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⑤,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耉⑦,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 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註釋】①既:盡。 ②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指子魚。 ③重(chóng):重複,再次。④二毛:頭髮斑白的人。 ⑤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後代,商亡於周。⑥勍(qíng)敵:強敵。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雜亂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1.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專也( ) (2)忠之屬也( )

(3)遂逐齊師( ) (4)阻而鼓之( )

2.翻譯下面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3.曹劌認爲“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戰前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裏?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4.造成長勺之戰和泓水之戰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曹劌和子魚在作戰思想上有什麼相同之處?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回答。

【答案】1. (1)獨l葉(2)盡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趕,追擊(d)擊鼓(進軍) 2.火火小小的案件,我雖然不能一一瞭解清楚,也一定根據實情米處理。3.戰前魯莊公的“鄙”表現在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貴族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上。4.長勺之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在於魯莊公取信於民,並能聽從曹劌的指撟;泓水之戰火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宋襄公自以爲是,不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5.示例:相同之處是兩人都重視觀察敵情,善於捕捉有利戰機機。曹劌選擇“齊人三鼓”後的時機發動進攻:子魚主張“其米既濟”的時機發動進攻。

  (十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③而去之。諜④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門⑦,而原請降。(《國語·文公伐原》)(12分)

【註釋】①[原]原國,姬姓小國。②[令]限令。③[疏軍]撤兵。疏,散、撤。④[諜]刺探軍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護,即賴以生存。⑦[孟門]原國地名。

8.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又何間焉( ) (2)公令疏軍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點虛詞的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2分)

A.可以一戰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軾而望之

C.其鄉人曰 門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糧 聞寡人之耳者

10.翻譯句子。(2分)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在對話中,曹劌的“ ”和魯莊公的“ ”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用文中的詞語作答)

(2)甲乙兩文都是寫戰爭的,但從戰爭階段的角度來看有所不同,甲文寫的是

,乙文寫的是 。

(3)甲乙兩文都強調政治上 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文中都有反映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畫線句,乙文中的“ ”這一句。

(一)8.(1)參與(2)離開,離去。(2分。每小題1分,意對即可。)

參考答案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實情判斷。(或: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譯或意譯均可,酌情評分。)

11.(1)遠謀 鄙 (2)戰前準備(或:戰前謀劃、條件準備) 戰爭過程(或:戰爭經過及結果) (3)取信於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將兩句齊答,均可)(6分。每空1分。)

  (十三)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上與羣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曬①之日“民之所以爲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爲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7.解釋加點的詞。(4分)

肉食者鄙 忠之屬也

故不暇顧廉恥耳 朕當去奢省費

8.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爲盜,安用重法邪?

9.甲文寫戰爭,乙文寫治國,但都爲我們揭示了一個共同的道理。請寫出你的理解。

  (十四)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14——16題。

【甲文】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文】宋公及楚人戰與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濟(③)。司馬(④)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⑤)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節選自《子魚論戰》)

【註釋】(1)泓:泓水 (2)既:盡,完了 (3)濟:渡過 (4)司馬:統帥軍隊的最高長官,這裏指子魚。 (5)陳:同“陣”,擺好陣勢。

14.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公將鼓之 ( ) (2)宋人既成列( )

15.翻譯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2)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16.用原文語句答題。(3分)

甲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爲魯國抓住了發動進攻的時機: 、 。(1)

乙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爲宋公錯失了發動進攻的時機:  ;(2) 。

文言文閱讀(10分)

14.(2分。每小題1分)(1)擊鼓(擊鼓進軍) (2)已經

15.(5分)(1)(2分。每個分句1分) (他)下車察看齊軍戰車的車轍(輪跡),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的陣容。 (2)(3分。每個分句1分)(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着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16.(3分。每處1分) 齊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如答後半句也可)

(2)既濟而未成列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