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3篇

本文已影響 2.35W人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3篇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

《秋天的懷念》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這是作家用凝重的情感筆觸,用深邃的人生思考凝練成的感人文字,真人、真事、真情感。作家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後的幾件平常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中詮釋着母愛的真諦,正是這份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才讓兒子在以後的不完滿人生裏勇敢而堅強地活了下去。

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從教材特點、學生年段特點出發進行設計。在教學中,着力體現以下的設計理念:

1.凸顯語文的學科特點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的根應該深深地紮在語言文字裏。爲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讀文、解字、品詞、析句,等等類似的設計都意在引導學生憑藉語言文字,披文入情。這樣的設計讓課堂處處充滿語文因素,讓學生充分地獲得豐富的語文素養。在這樣的語文學習實踐中,學生獲得了人文情感的薰陶與濡染,實現了作者、編者、教者、學生的“四心”交融。

2、立足課文的整體,強化各領域的整合,達成識字、閱讀、表達等的綜合效益。高年段的識字教學應有別於低、中年段。生字“癱瘓、捶”等的教學體現了由字理識字至字理析詞再到字理閱讀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漢字的音、形、義與具體的語言環境,與鮮活的語言實踐緊密聯繫在一起,增強了學生對字詞的整體感悟能力,併爲學生進一步潛心會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指導學生練字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要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也就是教師寫字的基本功一定要紮實,要嚴謹,以身示範。這節課我從課題的書寫到難字的指導書寫,都做到了用心、細心、悉心。我想一個語文教師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持之以恆。

4、重視學法指導,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新課程強調,在使用教材時要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觀。我認爲閱讀課中的每篇課文,都是我們利用它進行學法指導,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培養語感的一個憑藉。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各項語文能力的訓練。

首先我教給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後我讓學生運用前後聯繫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再次我還教給學生用抓中心事件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等。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前準備再充分,但由於自身素質不高,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於教師聲音太小,有時本該有激情的地方教師沒能調動感染

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教學的高潮沒能達到。

2、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時,評價語不夠真誠、針對性不強。不能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導致學生參與面不廣。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提高自己專業素養。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2

最近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設計的最後問題是:作者有沒有領悟“好好兒活”這句話的深意?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1:作者領悟了這句話的深意。課文最後清楚地寫着:“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他們已經都懂了。

生2:我補充一點:課文P5註釋裏對作者的介紹表明,作者沒有浪費自己的光陰,後來成爲了當代作家。可見他懂了母親的話。

很多學生點頭表示贊同。教師也微笑着點頭。

生3:我也補充一點:課文最後一段說:“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以前母親央求他去北海看菊花,他都拒絕,那年秋天他去看花了,所以說他是以自己的行爲證明他理解母親了,明白了“好好兒活”的深意。

生4:剛纔的回答裏有個錯誤,他沒有“都拒絕”母親的央求,那次他是同意了去看菊花,只不過母親去世了纔沒去成的。

生3(反駁):那一次,面對母親的央求,他沒有說好,只是問:“什麼時候?”但這也讓母親“喜出望外”,還說要“準備準備”,於是他說:“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可見,從他的內心來說,是不想去看菊花的,只不過可能母親說的次數多了,心中煩,才這樣說的。

師:你的反駁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了那次他答應母親去看菊花時的心理,從這個角度來看,用“都拒絕”可以嗎?

學生點頭。

生5:我有個疑問:那年秋天他去看了菊花,以自己的行爲證明他理解母親 “好好兒活”的深意,這我明白了。可爲什麼要讀後面的那個句子呢?回答問題不是應該簡潔嗎?

師:你的意思是,描寫菊花顏色的那個句子不能表現他對“好好兒活”深意的理解?大家怎麼看?

學生交流探討後。

生6:能夠表現作者領悟了“好好兒活”的深意。母親想帶他去北海看菊花,就是想讓他看到生命的色彩,希望他不要那麼頹廢,那一年,他看到了菊花的不同顏色,就是看到了生命的色彩。

生7:淡雅、高潔不但寫的是花,而且讓人聯想到人的精神品質,比如古人寫梅蘭竹菊,就是在寫君子的品質。

生8:他看到了花的顏色,回想到母親對他的愛,感覺那愛就像白色的菊花那樣純粹而高潔,像紫紅色的花那樣熱烈而深沉,他想到母親對生命不輕言放棄的精神。

師:如此說來,作者對菊花顏色描寫一句是極有意味的,從中我們看到他生命色彩豐富起來了。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說的就是讀者能從作品中一切描寫景色的句子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剛纔,我們表面上讀的是景,其實品的卻是作者的情。現在我們就來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感受一下他賞花時的心情。

那堂課上學生對這段內容的學習讓我印象深刻,靜下心來反思課堂教學的過程,覺得將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真是件好事。

現在,課堂教學追求“以生爲本”,這從某一層次上來說算得上是教學的迴歸。雖說這樣的課堂不是每節課都成功,但至少有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閱讀是屬於學生的;雖然這樣的課堂開始的時候總覺得彆扭,教師似乎被迫“冷落”了,但課堂裏的變數增加了,學生想說會說的增加了。

教師要有轉變課堂角色的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撰的《學會生活》 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應從一個知識的傳遞者變成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學生思考的激勵者和引導者,一個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從“知識的傳遞者”到“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說說容易,做做真的很難。

一、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說。

學生在課堂裏會不會說,能不能說,取決於教師給不給機會,當然,也取決於教師對學生說什麼的指導。教師既要讓學生明白,課堂是研討提高的地方,是解決困惑的地方,更是展示實力的地方。只有首先讓學生有“說”的意識,學生纔有在課堂裏“說”的可能。

學生在課堂裏對文本的解讀,可以說些什麼?說他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說他對文本語句的感悟,這些都包含在教師預設的文本理解問題裏。在學生輔導用書紛呈的今天,學生說的這些理解和感悟,很有可能並不是他自己真正對文本的解讀。那就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他獲得這些理解的依據或途徑,更要鼓勵說他在文本閱讀中的困惑及不解,說他在聽同學回答時產生的疑問……只有學生在這些方面不斷地說,不斷地辨析,纔可能真正走進文本,理解文本。

教學片段裏生4、生5說的內容應該就是促使學生對文本解讀的一個良好契機。這是鼓勵學生在課堂裏說的結果。

二、要力求給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

學生的個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天生喜歡在羣體面前表達,而且人越多他表達時越有感覺;有的小範圍裏能表達,人一多他心理就犯怵。這些也正常。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大膽說,就要創設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可能。

現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給了那些偏內向,不喜歡在羣體面前表達的人一個說的機會,而那些會說和喜歡說的學生同樣不會放棄這小組討論時的表達機會,教師要引導這部分學生首先將說的機會給那些不太會說的學生,然後再由他們組合小組的意見在班級裏進行表達。

力求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不是逼迫每個學生必須說,一旦讓說由權利變成義務,學習對學生來說就變成了負擔,這就會讓那些不願說的學生厭惡課堂,這會對課堂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三、要及時對學生說的內容做出反饋。

生活中任何人都一樣,需要有人聽他們說,還需要聽的人對他們所說的內容做出反應,這種心理需求很正常。這或許也是評價存在的另一價值。

課堂上,學生說了,說得好或不好、或還有問題,都要及時給與評價。這評價既可以是由學生來完成,也可以由教師來完成。學生評價剛開始的時候更多側重於聲音是否響亮、口齒是否清晰等,慢慢地就轉變到對內容的不同理解,或是否還有補充等方面上來。相對於學生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應該更豐富些,如:肯定學生解析的角度、讚美學生情感的把握、糾正學生表述的漏洞等,在看似不經意間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指導性作用。

評價可以是言語評價,也可以藉助於肢體語言。課堂裏,師生的微笑、驚訝、點頭、搖頭,精彩處師生的鼓掌,都是一種快而有效的評價。

將課堂還給學生,和學生一起在課堂裏平等對話,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會給與我們更多的驚喜。

也但願這批初一的學生能將說的習慣一直保持着,伴隨着時光的流逝,說的慾望不斷提高,說的能力不斷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3

(一)滿意處:

1、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蘊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2、學生是閱讀主體。我努力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儲備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閱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教師有預設,但更希望課堂上有生成。當學生說到“看看”與“走走”的差異時,我不禁爲學生叫好!

4、教學支架的提供發揮了作用。課前讓學生看《一次文本細讀的嘗試:史鐵生合歡樹》和《我與地壇》(選文),意圖在於爲學生提供文本細讀的範式和解讀課文的參考,從課堂上看,學生的旁批夾註將課文兩邊及中間的空處填得滿滿的,分析文本時能參讀支架材料,說明支架的選擇是適宜恰當的。

5、從教什麼的角度考察,本課着眼點在於:

(1)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

(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

(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6、從怎麼教的角度考察,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在這節課上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大多數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在運用中嚐到了甜頭。

7、從教學目標的達成上看,由於定位具體,揣摩文本中的人物思想情感、學習運用“文本細讀”方法及透視文本中的人物對話背後的緘默內容等目標基本達成。

(二)不足處:

1、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2、教學內容之一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在課堂上因時間不足草草收場,留待下節課完成。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看,內容仍然多了。如果作爲整篇課文的學習內容,則比較適宜。

3、從課的完整性上看,前面的文本細讀是從局部入手的,課結束前還應該整體閱讀一下,也是限於時間,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4、我曾經分析到,當教師的教學預計遇到學生的現場生成,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我的觀點是根據學生生成的價值,教師的兩種選擇都有合理之處。其一是,當學生討論的問題不必當堂解決,也可以課下完成時,就主張將學生的討論中止;其二是,當學生討論的問題特別有價值(吻合教學目標、觀點新穎獨特)時,則主張教師放棄預設,順從學生的生成。這節課裏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