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語文《長亭送別》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3.18W人 

[課前準備]

高中語文《長亭送別》教學實錄

學生五人一組,分色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你們是否還記得江淹有關離別的名句?

師:寫離別以及涉及離別場面的文學作品,幾乎歷代都有名篇傳世。比如……

生(齊答):唐代王維的詩《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運用了哪些意象訴說了怎樣的離情別意?

生1:老師,我先背誦一遍。(背育)(掌聲)《雨霖鈴》寫“清秋節”時“傷離別”,寫秋色秋思、別境別情,寒蟬悽切、驟雨瀟瀟、曉風習習,一片哽咽抽泣“腸斷聲”。由冷清的字面、慘淡的景象、悲涼的氛圍、悽惻的內心,共同熔鑄爲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以表達“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這一哲理性主題。

師:這位同學說得真好!《雨霖鈴》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秋景,釀造意境,渲染了難以割捨的離情別緒。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長亭送別》則被稱爲寫離情別意的絕唱。《長亭送別》是《西廂記》最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隨着劇情的發展,鶯鶯終於大膽地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訂終身。老夫人知道後,以相國之門三輩不招白衣女婿爲由,威逼張生“上朝取應”,並氣勢洶洶地揚言:“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無奈,張生只好啓程趕考。課文就從這裏開始。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詞,由鶯鶯主唱。

爲了把握劇情、體味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們請幾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同學們在聽的過程中把你最喜歡的曲詞畫出來。

(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掌聲)

師:剛纔幾位同學讀得都很投入,大家來評一評,誰讀得最好?

生(齊答):××

師:好,我們請××同學來爲我們說說你爲什麼能讀得那麼真切。

生2:讀劇本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走上了舞臺,在扮演這個角色,所以自然地就模仿人物的口吻,讀出了一點感情。

師:哦,進入角色了,可貴,可貴!大家知道,中國古代的戲劇都是詩劇,除了有劇情外,還有優美的詩句,所以我們要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心情,領悟作者的才情與風格。我們接着來欣賞、品評自己最喜歡的曲詞。

生3:我最喜歡[端正好]。這支曲子以疏淡之筆,描繪了一幅動人的長亭送別圖:藍天白雲,黃花遍地,西風悽緊,北雁南飛……作者如椽之筆,由上而下,從耳邊之風到眼中歸雁,只捕捉了幾種富有深秋時令特徵的景物,稍加點染,就襯托出鶯鶯痛苦壓抑的心情。

師:劇情一展開,作者就把我們的心情帶到了一種詩的意境裏,與劇中人分享那一份淒涼的暮秋景緻,體味鶯鶯的離愁別恨,寫得儲蓄細膩。

生4:最妙的是:“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你看,全篇句句是景,只這“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閃耀着別離的淚光。

師:清代樑廷枏《曲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世傳實甫作《西廂記》,至‘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思甚苦,思竭撲地,遂死。”曲壇上這一逸聞,正好說明作者嘔心瀝血之苦,真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有人說這支曲子是劇曲中的“秋思這祖”,這也是不過分的。

生5:不對,“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這幾句是從宋代范仲淹的名作《蘇幕遮》裏抄來的。

師:你能具體說說嗎?

生5:(拿出筆記本,讀)“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師:這位同學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很可貴。不過,同學們注意到沒有,它們是完全一樣的嗎?

生(齊答):不一樣!

師:王實甫在這裏是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名句。作者以碧去、黃花、秋風、霜林點染出如畫的暮秋景象,而寫霜林之紅則曰“醉”曰“染”,從而爲眼前景注入了人物的心中情,使景與情渾然統一在短短二十五字的曲子裏。

有人曾這樣寫鶯鶯當時的離情別緒:“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同學們比較一下,說說這兩種寫法有什麼異同?

生6:“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也是寫秋景,寫離情,卻另闢一個新的意境。作者抓住“滿川紅葉”的特點,說“滿川紅葉”是“離人眼中血”,說明離別的極度痛苦。我覺得“淚”與“霜林”不如“紅”與“血”來得具體可感。

生7:這兩句也是情景交融的,但比較直白,不夠美,大概是文學的味道不夠濃吧!而課文中的唱詞熟練地運用了爲人們傳誦的詩句,傳達出鶯鶯深沉的心情和優雅的風格,說明鶯鶯和張生一樣是有相當文學修養的青年,也更切合鶯鶯相國小姐的身份。我想,年輕人都會喜歡這種曲詞的。

生8:鶯鶯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她的唱詞應該是典雅蘊藉的。“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寫鶯鶯在長亭路上看到滿樹都是經霜的紅葉,引起她的遐想,是誰把林葉染紅的呢?那該是離人的血淚,但字面上不點明“紅”,卻用“醉”把“紅”藏了起來;淚紅得像血,但字面上不點明“血”,卻用“淚”把“血”藏了起來。文詞的含蓄,正是鶯鶯含蓄性格的寫照。

師:幾位同學說得都很有見地。王實甫在這裏是把詩和劇攙起手來,亦詩亦劇,達到了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可見一個好的詞語,一種好的意境或一種好的表現方法,高明的藝術家可以從中受到啓發,獲得借鑑,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創新,這樣的例子課文中還有嗎?

生9:[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寫離愁之重,小小車兒載不動。這個意思也不是王實甫創造的。

師:回憶一下,哪裏看到過。

生9:李清照的《武陵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因王實甫是寫鶯鶯的'離愁別恨,因此易舟爲車。

師:但離愁之重,卻是一樣的。離愁沉重地壓在她的心頭,用“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作此,形象具體,意在言外。

生10:我特別喜歡[一煞]。這支曲子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效外黃昏的畫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寫鶯鶯悵然癡立,目送張生軒山坡,出疏林,在煙靄殘照裏楊鞭遠去,最後視線所及,只有青山一抹,枯樹數株,頓時流露出無限的惆悵和深摯的眷戀。最後她無可奈何地收回視線,失神地空對張生走過的古道:“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此時夕陽斜照,寂無人聲,瑟瑟秋風中,傳來遠處馬兒的悲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鶯鶯本來就破碎的心。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叫而見不到騎馬遠去的親人,鶯鶯的心情可想而知。

師:正如《詩經》所寫“瞻望弗及,涕淚如雨”,“無人語”和“聽馬嘶”,“無聲”和“有聲”互相映襯,更加烘托出環境的淒涼和鶯鶯撕心裂肺的悲哀。這支曲子寫景抒情和諧統一,生動展現了鶯鶯“離愁漸遠無窮”的心境,極盡“曲終人渺,餘味無窮”之妙。讀到這裏,同學們,我們不禁想起唐代大詩人的詩句……

生(齊答):“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是啊,景隨人遠,情隨恨長。所以,我們看《長亭送別》,從頭到尾不過寫鶯鶯送別一件事,鶯鶯惜別一種情,但讀起來不膩味厭煩,反而爲那種濃郁的詩情畫意所感染。

生11:我比較喜歡[滾繡球]。這段曲詞借途之景,傳鶯鶯之情,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主人公複雜的內心世界:“柳絲長玉驄難寄,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鶯鶯看到長長的柳絲就想到它系不住張生騎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希望樹梢“掛住”殘陽,讓時間走得慢一點,真是寸陰可貴,離情難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