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87W人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4版)是北京大學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衆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46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衆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全書分禮俗、宗法、飲食、衣飾等14個方面。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第一篇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氣呵成,粗線條概括了中國文化(以文學爲主徑的小文化)的經脈.餘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藝術感覺都是超常的,表達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寫得中氣充沛、淋漓酣暢.而這種駕馭歷史、囊括文化、指點江山、評判古今的做法,沒有宏大的視野、敏銳的洞察力、鮮活的欣賞力與聰穎的表達智慧,也無法奏其功.

我長久困惑於一種學術堆積:隨着史的研究的深入細緻,史著的容量和篇幅日益擴大,筆觸則日益細膩發散具體而微,讀者便日益身陷深山密林之中而迷失了道路與方位感,仰頭不見天日,只見鋪天蓋地的`闊葉針葉樹冠藤蘿、陡峭山徑崖壁巨石.學術開闢爲時代積累起巨量的豐厚與弘博,也給普通讀者把握傳統設置了無以數計的路柵道障.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把歷史寫薄.餘秋雨的以往著述已經顯現了他這方面的能力,這次試探再次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案例.

且看餘秋雨的驚絕概括力與描述力:“沒有巴比倫的殘忍,沒有盧克索的神威,沒有恆河畔的玄幻.《詩經》展示了黃河流域的平和、安詳、尋常、世俗,以及有節制的譴責和愉悅.”又如:《詩經》是“平原小合唱”,《離騷》是“懸崖獨吟曲”.再如:“從宣講到提問,從解答到無解,這就是諸子與屈原的區別.”敏銳的感覺,精巧的比較,準確的捕捉,靈動的表述,鮮明的個性化視角帶來獨特的觀察與狀摹,你可以不同意他的概括,但又不得不爲其聰穎洞見而稱奇.

閱讀過程中不斷“驚豔”的快感,也時而被一些地方阻斷.讀餘回思,令我排拒於心、梗阻於喉的,原來是作者在快意概述中未能一以貫之地將他的主張貫徹到底.文章論述的是中華“文脈”,點題在“脈”,自然應該歷時態地把中華文化長河中時而上浮時而潛隱的脈線提拎出來,是爲正務.然而文中論說卻不斷脫離了文脈提拎而轉爲歷史個體的文化成就排行.排行自然是不按照脈線行進的.譬如山峯與山脊的連線構成山脈,雖然高低不平起伏跌宕,但逶迤宛轉綿延不絕.而單純以高度爲標準的山峯排序,只構成座標,卻切除了脈源.我們看他論述唐代書家:“第一名:顏真卿;第二名:歐陽詢;第三名:張旭;第四名:懷素;第五名:褚遂良;第六名:柳公權;第七名:孫過庭;第八名:虞世南.”這只是從作者認爲的“噸位”大小作出的列序,而不體現文脈.若從文脈論,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從張旭得筆法,排列一定是褚、張在前而顏在後.歐陽詢、虞世南則因開唐代書法之先風而應先列.這種排法雖更加靠向了歷史順序的軸線而似乎令著者無所作爲,但文脈卻清晰地顯現出來.在粗線條提拎脈絡時,你儘可以略去次高峯只數最高峯,而用最爲突出的山峯來代表此一山脈,但卻不能把山脈切爲幾段,再從高到低重新組合,從而顛倒錯亂地去列數峯巒脈序.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第二篇

“宮商角徵羽,琴棋書畫唱……”,這是歌曲《龍文》裏的一句歌詞,我開始不懂什麼叫做“宮商角徵羽”,只覺得譚晶唱得婉轉動聽,充滿中華古風的詩情畫意,以爲只是作詞人爲了押韻而賣弄的文字把戲。後來,我看了一本叫《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書,才恍然大悟,原來“宮商角徵羽”就是我們音樂課上的“1 2 3 5 6”,屬於古代文化裏有關樂律方面的常識。通過深入閱讀才知道,作爲中國人,自己對中華古文化常識的認識居然還十分膚淺,很多以往接觸過的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階段的專用古字、古詞,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裏面都可以找到出處,令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已故古漢語專家馬漢麟先生編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作者早年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別聽書名叫《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就覺得這一定是本枯燥無味的書,其實能否找到當中樂趣,全在乎讀者對這本書的定位和用法。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爲把這本書作爲一本古文化說明書來讀較爲合適,當然,我們沒必要一口氣把它讀完,只需要像查字典一樣,當在閱讀其它書籍中遇到有關古文化常識上的疑問時,再找出相關的內容出來查對一下就可以了。這是一個細嚼慢嚥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真相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就是閱讀這本書的最大樂趣所在。

那麼,我說這本書好,它究竟好在哪裏呢?

首先,是內容的全面性。該書涵蓋了“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共14個範疇的古代文化內容,幾乎是無所遺漏地將日常生活裏碰到的常識項目都能一一列舉。其次,是內容敘述的簡要性。該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的敘述都直截了當、簡明扼要,對讀者最爲關心的問題不加冗長的修飾、不作繁複的推敲。如在曆法篇當中,它就很簡單:古人用干支紀日,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幹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早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合爲六十單位,稱爲六十甲子……最後,是解釋說明的直觀性。該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取用了很多插圖和列表去解釋所講的內容,再配合一些專用詞彙、術語的註釋,令人一目瞭然。如很多人都知道一年內有二十四氣節,但具體是哪些呢?它們的名字又是怎麼得來的?於是我們就可以從書中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表》內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名字和自然界在這時候的對應徵兆。

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當然不能夠說懂得一點古代文化的常識就掌握了其精髓,那隻不過是五千年文明古國裏的蒼海一舀,但我們不防把學習古代文化常識作爲重新修讀“中國古文化”這一浩大課程的入門,認真汲取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氧份,並將它們傳承下雲,發揚下雲,那是留給子孫厚重的精神財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