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蘇教版八上19課《阿里山紀行》課文原文

本文已影響 1.11W人 

  阿里山紀行

蘇教版八上19課《阿里山紀行》課文原文

  吳功正

臺北市的一家酒店裏,一批臺灣學者爲我接風洗塵。席上一位美學家的夫人對我說:“臺灣人最喜歡唱的大陸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有些重要的活動還作爲合唱的歌曲。”我一聽,心裏一動,立刻說:“我們那邊最喜歡唱的臺灣歌曲是《高山青》。”這首歌在大陸曾風靡一時,至今仍在傳唱。於是,宴席上便輕輕迴盪着兩支歌的旋律,我和這批臺灣學者的心似乎融會起來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這倒不盡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從臺北松山機場搭機,僅四十分鐘就到了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後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這種小火車我們只有在祖國東北的深山老林子裏才能見到。不過,它經過了改裝,變成了純粹的旅遊性小火車,頗有古式小火車的模樣和情調。也是那樣的牽引機,也是那樣的咣噹咣噹聲,它使我們覺得時空倒退,引發了我們的思古幽情。穿過莽莽不盡的林海,不斷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陽光燦爛,上山漸漸地雲霧濃稠。山嵐雲氣漫入車窗又溢出車廂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那股涼氣給人的感覺不在溫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個頗有古式風味的森林小火車站。售票和入站檢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種瞬間感受——像是在另一個時代。這或許是臺灣人搞旅遊的一種獨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滿足現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覺。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練過腳板,如今擡腿一二十里也是尋常事。但是,陪同的臺灣學者卻不能都這樣。加之一般車輛不讓進山,這時便有人上來攬生意了。他們是山區的森林救護隊,職責是救護在野林子裏迷失的遊客,現在卻私下裏搞“創收”。爲躲避進山的門衛檢查,讓我們徒步穿過進口處,他們把車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後,把我們送到深山更深處。

峯迴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眼前驟然一亮,出現一泓水潭。它堪稱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山上樹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滿眼是未加採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偶一人聲也是悄悄的,捨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氣,彷彿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又彷彿吸進去以後凝化在體內而不要吐出來。

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幹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麼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樹幹都是溼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雖是盛夏亭午時分,正是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我們的身上也分明有點薄溼。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雲深處亦沾衣”嗎?

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於看到了神木。它是臺灣著名的紅檜,木有香氣,高達58米,胸徑6.5米,可以說是罕見的龐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樹齡約有三千年,被發現的歷史也近一個世紀了。這些或許是它被冠名爲“神木”的原因吧。同時,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這樣的樹中鉅子的。

就在我抵臺的前幾周,一聲焦雷,從神木貫頂而下,一劈爲三,中間全成枯焦。兩段橫臥地上,一段還站着。即令受此巨創,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膽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誰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個遊程卻沒有看到。山中,樹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樹密、陰厚,彷彿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教材簡析:

《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於1997年暢遊阿里山之後所寫的一篇遊記散文。文章通過移步換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寫了遊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抒寫了作者獨特的內心感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