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蘇教版二下《月亮灣》評課稿

本文已影響 3.07W人 

  《月亮灣》評課稿1

蘇教版二下《月亮灣》評課稿

今天非常有幸聽到芮小菊老師和王麗麗老師的兩節精彩的語文課。芮老師的《窗前的氣球》行雲流水,聽她的課就如在冬日的暖陽下,泡一杯熱茶、捧一本書籍一樣舒適與愜意。如果說芮小菊老師的課是一首清新的小詩的話,那麼王麗麗老師的課也許就是一曲歡快的童謠,有這麼幾點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一、有生機

即: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具體表現在如下三點:

1、書,讓學生自己讀。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商友敬先生說:“文章的精華在句子中。你不讀,這一切精華不會自己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紙上的鉛筆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讀,讓它在你嘴裏活起來,然後才能在你的心裏活起來。”可見,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月亮灣》一課中,王老師成爲親切而又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裏,以讀激趣、以讀顯形、以讀啓智、以讀育人,真正把語文課上成了朗朗的讀書課。

2、話,讓學生自己說。課堂上,王老師能着力發掘學生說的源泉,提供說的氛圍,充分賦予學生說的權力。例如:出示月牙、朝霞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它們怎麼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更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在講到桃花的香味時,老師讓學生想象說香味還飄到了誰的鼻子裏,不僅加深對桃花的喜愛,也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讓學生結合自己採茶的經歷來了解採茶姑娘的生活,豐富而有趣……在說中,不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與提高。

3、情,讓學生自己抒。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看來,無論是讀還是寫,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只有觸摸情感,才能感悟文章生命。《月亮灣》一課中,王老師能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並用自己投入的情感去影響、感染學生。如:王老師用“小魚小魚你在幹什麼?”“小螃蟹小螃蟹你在幹什麼?”等等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小魚生活在小河中的快樂;通過播放《採茶曲》來體會採茶姑娘的開心;在課堂臨結束時引導學生要熱愛自己的家鄉……課堂中,學生的情感與教材的情感進行碰撞、交融,學生入情入境、活躍而投入,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機與智慧,閱讀課也就上出味來了。

二、有發展

我們的教學應該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服務,包括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技能的掌握與熟練、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等等。每天,當我們跨進教室時,我們要想想:這節課,我該教給孩子些什麼?一點知識,一些方法,一些啓迪,還是一些積累?我們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時,不能否定工具、忽視語文文字,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纔是語文教學的完美。在《月亮灣》一課中,王老師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如:課堂教學一開始,把生字“灣”與“彎”進行比較、選詞填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生字;當學習了課文中一個比喻句“河岸上開滿了桃花,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燦爛的朝霞”,王老師立即聯繫課文內容讓學生練說比喻句:“走近桃花,又像”,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讓學生練習了比喻句;當學到文中“綠油油”這個詞時,王老師先告訴學生“油”要變調,接着讓學生看圖,問:麥苗後面還有什麼?引導學生說出“金燦燦的油菜花”,又問:到了秋天,田野裏有什麼?學生說有“白花花的棉花”“紅通通的高粱”“黃澄澄的稻穀”等,從而讓學生鞏固了ABB型的詞語。而且,這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都是立足於教材,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的,不是爲了訓練而訓練。

三、有創新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則是現代社會賦予教育的神聖使命。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愛因斯坦說:“沒有想象力的靈魂,就像沒有望遠鏡的天文臺”。可見,想象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麼重要,況且孩子天生就具有想象力。《月亮灣》一課中,王老師能利用課文中語言的凝練處和空白處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如:想象月牙和桃花像什麼,想象桃花的香味,想象小魚和它的朋友怎樣快樂地生活在小河中,想象從採茶的歌曲中聽到了什麼等等。

2、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求異是孩子的天賦、是個性的體現,孩子在課堂上除了被動聽講、被動回答問題外,還有主動提問、主動表達自己與衆不同的見解的權利。在閱讀剛剛起步的低年級,我們更加不能扼殺孩子這種可貴的天性。《月亮灣》一課中,當老師問:小螃蟹小螃蟹,你在幹什麼?一個孩子突然回答:螃蟹在交配。老師小結引導:是啊,他們在交朋友呢。這個孩子立馬反駁:交配不是交朋友,而是結婚。聽課老師鬨堂大笑,可孩子們沒有一個人笑,他們是真誠而純潔的,我們的孩子多麼可愛,我們應該用雙手好好地呵護他們的童心。

四、不封閉

優秀的語文閱讀課應該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教學課堂必須是開放的。學生不再是零起點的進入課堂,而是在課前就對本課教學內容有所瞭解,上課時他們是與老師和同學探討存疑的地方、交流彼此的思想、品味課文的語言,領悟做人的真知……課後也沒有終點,也許還有一些新的問題留待解決、也許還有一些書要去看、也許還有一些事要去做。如《月亮灣》一課臨結束前,王老師給學生留了個作業:誇誇自己的家鄉。學生要誇自己的家鄉,就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家鄉,他們課外得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家鄉,然後纔有東西可寫。這樣就把語文課從課內引向課外,從課堂引向生活,真正實現“大語文”。

五、不留痕

“潤物細無聲”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則是感覺不到教育,即“教育無痕”。在課堂上,我們發現有一位孩子有口吃,特別是回答的句子較長時,這個孩子的口吃特別嚴重,但其他孩子沒有一個不耐煩、沒有一個催促或嘲笑,他們沒覺得這個孩子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這個孩子也沒有感覺自己與其他同學有什麼不一樣。這種無痕的溫暖的教育也許比教給孩子知識更重要。

當然,這節課中還有很多值得商榷、或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教師放得還不夠開、教學內容還不夠精緻等等。但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正因爲有這些缺憾的存在,我們的教學纔有努力的方向與目標,也歡迎大家提出您寶貴的意見。

古人云:“天在山邊,走近山邊,天又遠;月浮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我們的教學就如這天邊的遠山、水裏的浮月一樣,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遠沒有永恆的標準。只有我們在語文教壇上不墨守成規、不照搬照抄,而是獨特鑽研、另闢蹊徑、富有自己的特色,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透現出永恆的生命活力。

  《月亮灣》評課稿2

這篇課文是一篇美文,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了一幅秀麗的田園風光圖,具體描繪了月亮灣從村前到村後的美麗景色,讀此文猶如在文中走,從而也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藉助教材,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月亮灣景色的美麗。教者利用多媒體有效地和語文教學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走進月亮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語境中感悟月亮灣的美麗,體會這個小村子裏到處充滿欣欣向榮的景象。

侯慧娟老師這節課上的很生動活潑,能緊扣本課制定的教學目標。巧妙地突破了課文重難點,通過教者生動的語言和電教的充分運用引導學生走近月亮灣,從而一步步的體會村子的美麗。

1、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

在學習類似與寫景之類的文章時,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靠學生的空想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侯老師正是注意了這點,利用多媒體這個很好的渠道,採用出示圖片,播放音樂、標註重點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幫助學生體會到文中的美景,從而自發地讀出文中的美感。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也沒有忽視學生自身對文本感知,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互增互補。

2、抓住關鍵詞,通過反覆讀,理解課文內容。

聽完侯老師課的最大感受是全文抓住了關鍵詞“美麗”,它以這個詞貫穿與整個課文。比如在講授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月牙一樣”、“繞着”等詞語,讓學生了解月亮灣的地形和地名的由來,體會月亮灣依山傍水,環境十分優美。再抓住“一羣羣”、“清清”、“燦爛”、“開滿”、“綠油油”等形容詞引導學生想象文字所描繪的畫面,感受月亮灣山清水秀,相應成趣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3、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照顧差異,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侯老師在教學時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如在教學第二段時以“你認爲月亮灣還美在哪兒?”這一問題拋下去,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學習,在自由、形式各異的朗讀活動中讀讀、議議、評評、再讀讀充分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這樣較好地體現了自主學習、自悟自得的主體教育思想,同時,侯老師還能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設置不同的教學環節,層次分明,給不同學生創造發言的機會,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和培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