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揚州慢》優質教學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3.06W人 

 原文:

《揚州慢》優質教學設計

淳熙丙辛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爲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譯文:

揚州是淮河東邊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處,解下馬鞍少爲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經過春風吹遍了揚州十里,都是薺菜麥子一派青青。自從金兵進犯長江回去以後,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兵。天氣漸漸進入黃昏,淒涼的畫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在劫後的揚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鑑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即使“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也困難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淒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懷念橋邊的紅芍藥,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麼人開花繁生!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把握《揚州慢》的思想內容,理解詞人抒發的感情,提高鑑賞詩詞的能力。

2、理解本詞對比、虛實結合 等寫作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瞭解姜夔及其詞作

2、努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以學案爲依託,指導學生對《揚州慢》進行個性化解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詞中的“黍離之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詞中“黍離之悲”。

2、體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等寫法

 教學方法:

探討、點拔法、誦讀法。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800多年前,一位21歲的詞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難抑心中的悲涼,自度聲律,獨創詞牌,追古撫今,聊以爲嘆。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解題、作者、背景介紹。

1、姜夔簡介及題解。見文章註釋 1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舉南侵,攻破揚州、建康、臨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後不斷地發動對南 宋的進攻。紹興三十一年 ,金人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屍二十里”,揚州再次遭到極其慘重 的破壞,變成一座空城。隆興二年,金兵又大舉進犯淮南地區,揚州再次受到影響。在 1176 年冬至,詩 人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的揚州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抒寫對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荒涼殘破景象的哀思。

3、誦讀分析小序部分。

內容:詞作時間、所見所聞、寫作緣由、別人的評價 、點明感情基調:千巖老人以爲有《黍離》之悲——對國家昔盛今衰的悲切傷感之情

 三、整體鑑賞。

  (一)、學生自讀,齊讀

提示: 慢詞——曲調舒緩、吐字宜慢、稍長。

內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詞韻——平仄有別、節奏分明。

  (二)、分析鑑賞

1、揚州在隋、唐、北宋期間曾經是著名的繁華之地,詞人眼前的揚州城又是怎樣的呢?上闋中哪一個詞最能概括揚州城現在的特點?

明確:“空城”——破敗荒涼。

2、“空城” 之“空” 表現在哪裏?找出相關的詩句。

明確: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橋、無聲冷月、橋邊紅藥)等。 詞人“解鞍少駐初程”,站在揚州城邊,看到了青青的薺麥、廢舊的城池、高大的樹木、孤獨的二十 四橋、無聲的冷月、寂寞的芍藥,聽到了寒氣中傳來的悽清的號角聲。一個“空城”,營造出了悽清的氛 圍,結住上片,領起下片,實爲全詞詞眼。

3、下闋中,詞人想象唐朝的杜牧來到揚州,他會是什麼感受?爲什麼?

明確:“驚”。因“空”而“驚 ”,返照現實揚州何等悽清荒涼,何等令人心痛!曾經在杜牧筆下流 淌過無數讚美揚州詩文,此時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詩人杜牧是“重到須驚”,“難賦深情”。而姜夔則 是實實在在的觸目驚心、心驚心痛了。這也就是詩家所提倡的“詩貴含蓄,忌直露”,不說自己,偏說別 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揚州令姜夔悲從中來,那麼昔日的揚州又是怎樣的呢?請從上闋中找出一個與“空城”相對應 的詞,概括昔日揚州的特點。

明確:昔日繁華的揚州城我們可以稱之爲:名都。

5、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詞句寫到昔日的揚州?這些詞句寫出了昔日揚州怎樣的特點?

明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豆蔻詞工”、“青樓夢好”、“二十四橋”等。 明確:繁華熱鬧。

小結: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鮮明對比。 詞中化用杜牧詩句讓人想起昔日揚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揚州卻是如此蕭條,寂寞冷清,兩者形成 鮮明對比,撫今思昔,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對揚州昔盛今衰的感傷。引用詩句,可以加深詞的意境,促人聯 想而意於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麼導致的呢?

明確:“胡馬窺江去後”

南宋王朝南渡後,金人屢次渡淮,揚州變得殘破不堪。

7、詞人寫昔日的揚州與眼前的揚州分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昔日的揚州:虛寫。

眼前的揚州:實寫。

一虛一實,虛實相生,這是本詞的寫作特點。一邊是繁華熱鬧,一邊是蕭條冷落,一邊是虛,一邊是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着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

  (三)、學生個性化閱讀可能涉及問題備要

1、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 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盡是青青的野生 蕎麥,一片荒涼景象。

2、“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作者使用了擬人手法,廢池、喬木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意即它們是 15 年前那場浩 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廢池喬木”都“猶厭言兵”, 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 池喬木”千百倍。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 杜牧的《贈別》詩“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 運用擬人手法,以無情之物言有情,這是詩歌常用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 從表現手法上看,作者這裏採用的是擬人的手法。在本詞中有幾處都採用了這種手法。如“二十四橋 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這裏的“廢池喬木”,也是採用擬人的手 法,把池、木人格化,賦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達戰亂的悽慘景象。

3、“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句,因相傳古代有二十四個美人 吹蕭於橋上,所以有此句。作者這裏滿懷淒涼的情感,如泣如訴地寫道:二十四橋仍舊,但橋頭沒有了吹 蕭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圓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畫面無聲無息,冷落淒涼。 “冷月無聲”,月本來無聲,可這麼一說,反而覺得它是本該有聲的了。爲什麼呢?因爲從前的二十 四橋明月夜,遊人極盛,笑語盈耳,還有美女吹簫唱歌,月兒見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們一起歡笑。 可是現在呢?“二十四橋仍在”,而歌聲笑語卻聽不到了,甚至連月兒也沒有聲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 的湖水中,隨波盪漾,如此冷落淒涼的景象,怎能不令人傷懷呢?運用了情景交融藝術手法。

4、“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紅藥一到春天就開始生長,不管人世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自然物的.本性不會改變。往年,它可以供 遊人觀賞,可是現在城空了,人少了,何況國難未息,誰也無心去觀賞它。真有點兒“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味道。詞人藉此曲折地表現出劫後揚州人民的悽苦生活情況,以及自己感時傷亂的情 懷。 這裏的虛擬非常耐人尋味。冬至之日,本來不是紅芍藥花開的季節,但縱使冬去春回,來年紅藥花開, 又有誰來欣賞它呢?花開依舊,人事已非,花開也不過徒增空城的感傷而已。詞情跌蕩濃烈,增強了藝術 感染力。

5、對比手法

詞裏還有一類與之大不一樣的文字,如“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是寫揚州的繁華熱鬧。“春風十里”,“青樓夢好” ,“豆蔻詞工”,“二十四橋”等雖然 並未直接寫景,但它引人聯想 ,聯想到當時揚州一派繁華熱鬧歌舞昇平的景象。它們都是出自唐朝杜牧之詩。詞人大量化用這些語句, 與“悲”不相悖。作者用以前揚州的繁華反襯現在揚州的荒涼。詞人大膽大量化用杜牧詩意,回憶揚州昔日的繁華,把杜郎俊賞、豆蔻詞工和青樓夢好,與風流散盡、好景難覓、深情難賦作了鮮明的對比,生動地表現了詞人對國事的憂患。其中有三個詞用得很好,它們是“算”“縱”“念”。“算”是推測、料想的意思,“縱”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們表達一種假設語氣。詞人展開聯想,宕開一筆,作一讓步,再將上文意思翻進一層,創設出更空更深的意境。

綜觀全詞,有情有景,有虛有實,迴環反覆,跌宕生姿,讀來確有身臨其境之感。詩歌鑑賞很重要的 一步是理解想象,這就需要緊扣關鍵詞語,把握主要 意象,注重修辭效果,善於聯想想象。只有做好了這 一步纔算真正理解了詩歌。請自由選擇你體會較深的詩句,進行理解鑑賞。

 (四)、總結全文

許多年過去了,揚州城依舊固執的荒涼在那裏,二十四橋也依舊綿延着久遠的寂寞,橋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搖盪着曠古的哀愁,像一個久遠的夢。只有橋邊的紅藥,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像是在講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遙遠而感傷的夢。

 (五)、板書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