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揚州慢》優秀教學設計彙編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揚州慢》教學設計之一

  教學目的:

《揚州慢》優秀教學設計彙編

1、體味懷古傷今,感時傷世的情感

2、掌握本詞多種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

抓詞眼“空”“驚”,分析景物特點,引導學生自主體味黍離之悲

  教學方法:

學生主體 師生互動 自主鑑賞 合作交流 啓發探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嗎?我們大家一起大聲背誦出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送別詩景中有情,表達李白對朋友的深厚情誼題目中的廣陵是指哪裏呢?揚州

揚州曾沿用過廣陵、江都、維揚等名稱它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譽揚州自古以來,即爲人文薈萃之地, 早在六朝時,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說鼎盛時期的揚州,春風十里,歌舞昇平唐?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可見揚州盛極一時

那麼,南宋時期的揚州又是什麼樣的景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跟隨南宋後期著名的布衣詞人姜夔的的腳步,看看他到揚州後見到了什麼?

(板書課題) 《揚州慢》 姜夔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後期婉約派代表詞人,其詞詞風清空騷雅,超逸空靈姜夔精於書畫、擅長音樂、能詩善文,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

 二、誦讀品味

1、學生自讀,

誦讀是欣賞詩歌的第一步,下面請大家自讀全詞,注意品出感情基調,你覺得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語調來讀?

(悲,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來的?)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語調、語速、重音和停頓等,作肯定評價,如果有讀得不好的地方,可範讀一兩句

3、名家範讀,(聽錄音朗讀)聽完朗讀示範後,你是否深有啓發呢?下面請大家再把詞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誦一次然後我再請一位同學爲大家作示範

4、學生自讀,

5、指名朗讀,教師評價

6、全班齊讀

 三、自主賞析

  理解品味詩歌,誦讀是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誦讀,大家對本詞的感悟又加深一層,下面就請大家談談你讀本詞後的體會吧,你覺得哪些詞句深深打動了你呢?它又好在哪裏呢?(如語言,修辭,思想,表現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學按左右分兩大組,每組按四人一小組討論,確定一個發言者,然後用搶答的形式給大家分享本組的賞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組的同學可以補充)

……

小結:大家說得非常好,同學們的回答既讓我們全面理解了這首詞,又讓我們接受了一次中國古典詩歌美的薰陶

四、整體探究

經典的詩歌總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賞慾望,下面我們根據大家討論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全詞請大家四人一個小組討論:

1、上下闋給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個字?爲什麼?(生討論)

上闋: 空 上闋主要寫了揚州城今日的荒涼蕭條 景

下闋: 驚 下闋主要想象杜牧重遊感受及詞人心中的悲涼之感 情

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詩人杜牧是“重到須驚”,“難賦深情”而姜夔則是實實在在的觸目驚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輩情何以堪

2、上闋除了寫今日揚州的荒涼,還寫了什麼時期揚州的景象?景物特點如何?

板書:

今日蕭條 昔日繁華

上片由“名都”、“佳處”起筆,卻以“空城”作結,對比鮮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蕭條的原因是什麼?

“胡馬窺江”,南宋初年,金兵屢次南下,揚州遭慘重破壞

本詞作於孝宗淳熙三年(1176),這時距完顏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揚州城依舊是四顧蕭條,一片殘破

4、正因爲昔日繁華的揚州如今一片蕭條景象,作爲一個關心國家前途的詞人,由此牽動了詩人無盡的思緒,那麼下片抒情,詩人抒發了什麼情感?(聯繫小序及課文註釋)

姜夔在沉痛的嘆息聲中抒發了他對戰爭的厭惡與痛恨,也表達了對遭遇戰亂的人民的同情,對昔日繁華的追憶和懷念,對今日山河殘破的哀思

板書:厭惡戰爭 感慨今昔

五、再讀詩歌

只有愛讀多讀善讀優秀的詞作,才能從古代文化傳統中吸取豐厚的營養最後,在音樂聲中,請大家跟我一起大聲地飽含感情地誦讀詩歌,體會詞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們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國憂患作爲創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棄疾和陸游,請回憶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體會這兩首詞風格、情感的不同(生討論)

一個豪放雄渾慷慨激昂 一個含蓄婉轉清幽冷雋

一個爲國土淪喪卻報國無門而悲憤 一個因遭遇戰亂致繁華盡去而感傷

(如有時間,自由背誦)

 附板書設計

揚州慢

姜夔

上闋 下闋

景 情

空 驚

今日蕭條 厭惡戰爭

昔日繁華 感慨今昔

  《揚州慢》教學設計之二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宋詞的特點。

2、具體領會宋代幾位著名詞人作品的風格。

3、豪放派和婉約派的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

鑑賞不同風格的詞作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史上,宋詞和前代的唐詩,後代的元曲,都分別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樣式。宋詞按時代分爲北宋、南宋兩個時期;按流派,習慣上又分爲豪放、婉約兩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也稱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詞人李清照,後期則推姜夔。《揚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後移往湖州(今浙江),漫遊蘇、杭、維揚等地,與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交往。這對他在詩詞藝術的發展上頗有影響。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書法,精音樂,在詞壇上屬婉約派。他主張嚴謹的格律和章法,反對油腔滑調,不寫淫詞穢語;在文學上刻意求工而不流於浮豔輕靡,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一生過着清客生活。正因爲他託身權貴門下,生活閒適,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脫離,以致視野不闊,情調低沉,這在他的詩詞中有明顯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詩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裏,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爲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在詞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針對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定的愛國精神和不滿現實的思想,特別是晚年時,他那力主恢復,同情淪陷區人民的思想傾向較之早期作品有進一步的發展。

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爲“清空”詞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詞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詞》,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譜,這是宋詞中僅存的樂譜。

姜夔的詞,常有小序,提示寫作緣由和主旨,大都語言精練,文筆優美,一散一韻,值得並讀。

 二、背景簡介

揚州,自從隋代開鑿運河之後,成爲了南北運輸的要道,商賈雲集,珠簾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後,金人屢次渡淮,揚州變爲殘破不堪。紹興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屍二十里”,破壞極其慘重。雖已時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經過揚州時依然“薺麥青青”,瘡痍滿目,不禁追憶喪亂,“感慨今昔”,表露出對國家衰亡的悲痛。雖然情調悽愴,但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揚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發作者路過揚州時對國事悲涼痛惜的情緒。

 三、課文分析鑑賞

淳熙丙申至 日(2),予過 維揚(3),夜雪 初霽(4),薺麥彌望(5)。

冬至這一天 途經揚州 下雪剛放晴 滿眼都是薺菜和麥子

入其城,則四顧 蕭條, 寒水自碧。 暮色漸起,

那 就四下裏看,一片蕭條景象 獨有清冷的河水碧綠 漸漸升起

自: 獨、獨自 。 意爲天色漸漸晚下來

戍 角(6)悲吟。予懷 愴然,感慨(於)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邊的號角 悲鳴 心裏(十分)悲痛 爲今昔的變化而感慨 於是 創制 曲調

今昔: 指今昔之變。

千巖老人(7)以爲有《黍離》(8)之悲也。

認爲 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處(10),解 鞍 少 駐 初程(11)。

淮水東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處 解下馬鞍稍作停留剛剛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開頭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東爲左。

分析: 起筆寫小駐“名都”揚州。本來作品主題的主調是感時傷亂,而起筆不寫揚州的荒蕪景象,卻着筆於憶舊:

先點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的讚語,以“隹處”來點染,只八個字,概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接下去,寫“解鞍少駐”既突出了對名城風華的仰慕,又表明憶舊是爲了傷今。那麼,概寫昔日揚州的繁華又爲了什麼呢?

過 春風十里(12), 盡薺麥青青。

經過(過去的)春風十里的揚州路 全是青青的薺菜和麥子

“薺麥青青”定語後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個字概括了揚州浩劫之後的荒涼。一方面用“春風十里”和上句“竹西隹處”互相呼應,鋪敘昔日揚州的繁華,反襯今日揚州的荒涼;另一方面,用“盡薺麥青青”鋪寫荒涼景象,一個“盡”字,以誇張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緒,情調低沉。同時“薺麥青青”的情景又和《詩經•黍離》“彼黍離離”相吻合,從而真切地表達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傷感,含義是豐富的。然而是誰造成這樣的荒涼呢? 作者進一步揭示揚州變化的原因。

自 胡 馬 窺 江 去 後(13), 廢 池 喬木,猶 厭 言 兵(1)。

自從胡人的軍隊窺伺長江離去之後(只剩下)破壞的城池和幾株大樹 (人們) 還是厭惡談起(那場)戰爭

喬木: 古老的大樹。兵: 戰爭。

分析:

很明顯,“春風十里”只剩“薺麥青青”,一切繁華景象,自是蕩然無存;“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人們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觸景傷情,既怨外敵的入侵,又傷國勢的衰落,思想感情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爲這樣的原因,上闕的結句,感情更見沉鬱。

漸 黃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漸漸 悽清的戍角在寒風中吹着 全(塞滿)在一座空城

分析:

緊承上句,按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轉換,進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這裏用“漸黃昏”渲染了沉鬱的氣氛,與上文配合,使“黍離之感”更加濃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涼的色彩,同時與“猶厭言兵”相呼應,更見憂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個“都”字,突出了景況荒涼的幅度;“空城”一詞不僅寫出空蕩蕩的劫後慘象,滿目淒涼,不堪回首,而且對國事前途的渺茫,蘊蓄着無限的哀婉。

上闕: 小駐“名都”,感慨今昔。

下闕緊承上闕,運用聯想對比,進一步抒發情懷。

杜郎俊 賞(3),算 而今重 到 須 驚(4)。

杜牧善於遊賞 料想(他)今天重遊到(此)(也)一定(大)驚

分析: 換個開頭,從杜牧身上落筆。爲什麼這樣寫?

一方面,因爲杜牧吟揚州繁華的詩篇爲後世所傳頌;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詩爲背景,使昔日的繁華與眼前的衰敗作對比。作者的用意是贊杜郎,傷時世。“算而今”是以設想的形式抒發懷古傷今的感慨,又呼應上文的“竹西隹處”、“春風十里”,爲盛衰之變作印證,痛惜“名都”的沉淪。

縱(5) 豆蔻(6)詞 工, 青樓(7)夢 好, 難 賦 深情。

即使(他) (寫得)精巧 (作得) (也)難以寫出(我此時悲愴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贈別》詩、《遺懷》詩是他題詠揚州的名作,這裏用“難賦深情”翻進一層,加深了感慨;同時以杜牧自況,縱有滿懷風情,也不能不爲名都殘破的哀怨所淹沒了,“黍離之悲”達到進一步的深化。 緊接着,從設想轉入現實,推展開去,情景交融,情調更爲悽清。

二十四橋(8)仍 在, 波心蕩, 冷月 無聲。

仍然存在 水波盪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無聲

波心: 河心,這裏意爲水波。

分析:

這裏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特別是點化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轉,娓娓動人。這裏以“仍在”點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蕩,冷月無聲。”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個“蕩”字勾聯名橋、冷月、,靜中有動,含情脈脈,似乎是在默無聲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從而形象地襯寫了盛衰興亡的鉅變,勾勒出一片悽清的景象。這景象和上闕的“黃昏”、“空城”互爲呼應,融爲一體。隨着時光的推移,景象愈寫愈淒涼,情感也越來越沉重了。這種層層深入的寫法,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憂國心情,結句也富於餘味。

念 橋邊 紅 藥(9),年年知 爲誰生!

想(那) 的紅色芍藥 不知年年爲誰而生

知: 猶不知,肯定用爲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復一年。

分析:

結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聯想名都名花,化景物爲情思,託名卉寄哀怨。從淺處看,空城寥落,紅色芍藥年年開放,竟無人觀賞,有“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岑參詩句)的感慨,以點染當時揚州的荒寒。嘆名花“知爲誰生”,進一步抒發了花開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結句仍以黍離之悲收束。

下闕: 設想杜牧重來,難賦深情。

 四、小結

(一)、對本詞的評價

對“黍離之悲”的理解:

所謂“黍離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國之恨。《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序》中稱: 《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周廟室,盡爲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後來就用“黍離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 詞的上、下闕各有側重,通篇與詞前小序結合,緊扣駐、看、聞、想以抒發“黍離之悲”並運用聯想把昔日的盛況反映今日的荒涼,構想巧妙,對比強烈,情景相生,色彩鮮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詞法,寫來音調和諧,辭句精煉,委婉含蓄,結構嚴密,體現了婉約派的詞風。

由於作者生活和思想的侷限,情調過於低沉 (可與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對比)。

(二)、兩首詞的比較

1、寓情於景,景中見情,餘味無窮。(同)

柳詞放筆直書,姜詞含蓄,“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

2、姜詞: 撫今思昔,虛實相生,意境深融。藉詞造境(借杜牧詩句),對比反襯。

柳詞: 虛實相生,遠近相連,想象豐富,前後呼應。

3、姜詞: 隨意抒寫,音節諧婉,詞句精妙。自制曲

柳詞: 用前人詞調(詞牌)填詞,線索貫穿,自然流暢。

(三)、作業

1、[思考和練習]: 第二題、第三題

2、背誦這首詞。

3、自學《虞美人》(教唱《西安事變》插曲)、《鵲橋仙》、《一剪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