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揚州慢》優質課教案

本文已影響 1.12W人 

 【教學目標

《揚州慢》優質課教案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離》之悲

2、熟讀並背誦《揚州慢》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想象,今昔對比中體會詩歌內涵

2、意象、修辭拓展訓練

 情感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撫今追昔的哀思

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詩歌鑑賞氛圍

 【教學重點】

“《黍離》之悲”的解讀

 【教學難點】

對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賞析

 【教學方法】

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教學準備】

資源收集:對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結合時代背景瞭解揚州、名家讀本詞、名家點評本詞、重要意象蒐集

課件製作:先播放《幾多愁》歌曲,爲學生創設感時傷世氛圍,再以圖片展示揚州昔勝今衰畫面,突出主旨,力求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

活動準備:給出預習提綱(知人論世、讀、品、背誦、改寫),學生提前預習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先播《幾多愁》歌曲(爲學生創設感時傷世氛圍)

一曲《虞美人》、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道盡了李煜的故國之思,亡國之恨;二百多年後,面對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揚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達自己的黍離之悲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誦讀鑑賞南宋詞人姜夔的名作——《揚州慢》。(多媒體投影詞題、作者)

二、學法指導(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總結了詩歌鑑賞的幾個步驟:

明確:其一、知人論世;

其二、誦讀吟詠;

其三、整體把握;

其四、重點詞句賞析;(多媒體投影詩歌鑑賞的四個步驟)

  三、互動課堂

(1)知人論世

1、瞭解揚州(學生談,老師補充)

師問:回憶學過的詩句談自己認識的揚州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寫出了揚州的繁華;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揚州城破敗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見課本37頁,指導學生劃出重點語句。

(2)誦讀吟詠

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古人傳給我們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新的《教學大綱》對詩詞教學的要求。

1.學生自讀〔注意三個層面:字正句順;感情基調;語感(語氣、語速、節奏)〕

[補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此詞的感情基調,你找到這一句了嗎?(千巖老人以爲有《黍離》之悲也,重點解釋)

②詞的節拍不像詩那樣整齊劃一,誦讀時要注意音節的停頓。如 “算而今/重到須驚”、“年年知/爲誰生”等。

③詞裏的特殊句式,開頭用一字領起,稍作停頓,其義直貫本句及下句,稱“一字逗”,要讀出提示語氣。如“過春風十里”的“過”;“盡薺麥青青”的“盡”;“自胡窺江去後,……”的“自”;“縱豆蔻詞工,……”的“縱”;“念橋邊紅藥,……”的“念”等。

2、指名朗讀(語速要緩慢、綿長,語調要低沉、悲吟)

3、教師配樂範讀

4、錄音跟讀

(3)整體把握

學生分組討論,整體把握詞的內容。(大屏幕展示三個思考題)

1、上闕中那一個詞最能概括揚州城的特點,請結合作者的所見所聞具體談談。(學生動手圈注)

明確:空城。從“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橋”、無聲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闕中那一個字最能表現作者的感情?

明確:“驚”字,表現出詞人心中的悲涼之感。

師問: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時傷世之情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

師問:你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引導學生鞏固拓展)

明確:“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淒冷無聲的是“月”(借月之悽清,無聲言人之悲切傷感)。

3、請找出一個與“空城”相對應的詞,概括昔日揚州的特點。

明確:最好是“名都”,還有“春風十里”、“青樓夢好”、“豆蔻詞工”、“二十四橋”,這些詞句寫出了昔日揚州繁華熱鬧。這些景象是通過杜牧的詩句想象得來。引用前人詩句是本詞一大特點,請閱讀相關的四首詩。(多媒體投影杜牧的四首詩,學生齊讀)

師問: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自胡馬窺江去後”,表明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是戰爭。古代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杜甫哀嘆“邊廷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胡馬窺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屢次進犯。姜夔選取此題材正是爲了極表他的“《粟離》之悲”,表達他因祖國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極其沉痛的心情。讓我們重新讀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離之悲。(學生齊讀全詞)

(4)重點詞句賞析

這就需要緊扣關鍵詞語,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辭效果,善於聯想想象。只有做好了這一步纔算真正理解了詩歌。

賞析示例:“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明確: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讓我們想到昔日熱鬧場景,以此來反襯如今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以樂景襯哀情,從而倍增今日之悽清。

其次,抓重點意象“月”,轉寄情思,抒發感慨。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月”詩句(意象拓展,學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無聲”,也無冷暖之別,但姜夔卻藉助“通感”手法,用觸覺感受之“冷”與聽覺感受之“無聲”來展示視覺所見之“月”,移人情於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爲昔盛今衰之揚州而傷感、而沉默!作者借月這一意象營造悽清、感傷氣氛,寄託悲愴之情。

師問:“清角吹寒”與“冷月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誰結合自己的體會給大家談一談?(知識遷移)

明確:“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悽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繫在一起,突出人爲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裏。它不僅表明號角聲音在寒氣中飄蕩,而且還讓人內心涌起一股寒流,用聽覺寫觸覺,把所聞所感交織在一起,使“黍離之悲”更爲具體。

 四、課堂小結

詞的上片記行寫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淒涼氣氛;下片化用杜牧詩句,處處設想,今昔對比,抒寫黍離之悲。

寫作特點

1、今昔對比、虛實結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爲情思;

3、巧於用典,活於用典。

  五、全班同學背誦本詞(注意把握《黍離》之悲)

背誦指導:

1、理清結構

上片:總寫(點題)-——所見——所聞

下片:設想(杜牧)——所見(景語)

2、學生自背、互背、齊背。

  六、作業

1、背誦全詞

2、發揮想象把本詞改寫成一篇800字散文。

  板書設計:

揚 州 慢

姜夔

今衰(實) 空城→詞人所見所聞

黍離之悲 虛實結合

昔盛(虛)名都→杜牧筆下--——化用對比反襯

(詞人心中)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學生預習認真,課堂積極性高,能與老師形成默契,誦讀有感情、有節奏,感知自然比較到位,也能把學過的知識與本文聯繫起來,效果較好!今後課堂更多應交給學生,給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