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92W人 

 教學目標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教學設計

1、訓煉朗誦能力,注意重音、停頓、語調、語速。

2、感受艾青的詩風:沉雄、憂鬱而感傷。

3、從寫作背景入手,使學生了解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的苦難和詩人的赤子情懷。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意象的寓意,感悟詩中多幅“痛苦與災難”畫面的意義。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切情懷,增強青年學生的愛國意識。

 教學方法:

自讀品味法、導讀提升法、討論交流法、分析歸納法

 一、導入:

20世紀30年代,懷着投身抗日這場偉大戰爭的迫切願望,詩人艾青來到了當時的抗戰大都市武漢。然而,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詩人看到的卻是人民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苦境中,由此他聯想到東西南北的廣大民衆,意識到奪取抗戰勝利的道路艱辛而又漫長,悲苦、凝重的情緒油然而生。於是他巧借寒雪、暗夜揮就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的憂國之情。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二、解題:

1、作者: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他寫的詩詩風沉雄,情調憂鬱而感傷,是對中國新詩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被聶魯達譽爲“中國詩壇泰斗”。著有詩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

2、寫作背景:本詩寫於1937年12月的武漢。1937年,這是一個值得中華民族永遠牢記的年份: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國民黨反動派不顧民族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內”的宗旨圍剿着中國的正義人士,中國國內也民不聊生。詩人意識到這場民族解放戰爭通向勝利的道路是泥濘的、寒冷的、曲折的。這一切都強烈地震撼了詩人本已經十分動盪的內心,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三、誦讀全詩:

1、讀準字音:絮聒guō、後裔、蓬髮垢面、暴戾lì、蜷quán伏、齧niè啃、饑饉

2、教師朗誦指導 ①讀準字音 ②投入感情 ③掌握技巧

3、先全班散讀,再全班齊讀。

  四、合作探究(詩歌鑑賞):

1、中國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詠雪的詩句,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白居易《賣炭翁》),這些詩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環境的惡劣,也指人生的坎坷。

本詩中的“雪”有沒有其他寓意呢? 本詩中的“雪”既指現實中的降雪(自然環境的表象),也指中國所處的艱難環境(當時局勢的象徵)。

2、詩人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起筆,有什麼特點?有什麼效果?(一是切題;二是爲全詩奠定了凝重、沉鬱的基調)

3、這兩句詩引出了幾幅“痛苦與災難”畫面?找一找,給每個畫面擬小標題。

背景畫面運用的比喻十分新奇與妥當,把風比作緊緊跟隨、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婦,給人一種陰森之感;

畫面一(3——4)冒雪趕車的農夫“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你要到哪兒去呢?”——“你能去哪兒呢?”無家可歸);

畫面二(7)烏蓬船裏的少婦“垂着頭”“蓬髮垢面”家被燒、夫離去(陷入“死亡的恐怖”擔憂恐懼)

畫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親“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裏”“像異邦人”(“不知明天”如何)

畫面四(10)擁擠絕望的墾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顫抖着”兩臂向天乞援。

第一幅畫面對農夫的外貌描寫:“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

第二幅畫面少婦的蓬頭垢面、巢被毀滅、失去丈夫的呵護、受盡刺刀的戲弄;

第三幅畫面的“年老的母親們‘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裏”,“就像異邦人”;

第四幅畫面的土地的墾殖者“絕望的污巷”、“朝向陰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顫抖着的雙臂”。

詩人通過一幅幅畫面逼真地再現了殘暴的侵略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的苦難。

小標題:大雪的林間,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4、這首詩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反覆詠歎“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一共出現了幾次,有什麼作用?(提示:從情感的表達和篇章結構兩個角度)

出現了四次,是反覆詠歎。從情感的表達上,它是詩歌感情的線索,悲涼壓抑的感受貫穿全詩,同時,這種反覆詠歎更加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氣氛,讀來令人心酸落淚。從篇章結構上,這兩句詩也是全詩結構的骨架,多種形象的刻畫,都是沿着這兩句話展開的。它串連起了多個畫面如大雪的林間,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5、全詩抒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抒寫了殘暴的侵略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的苦難,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重心情。

6、那麼,是怎樣來寫侵略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的苦難的呢?

選取了幾類人做描寫對象(全詩共繪有幾類人物?中國的農夫、少婦 、年老的母親 (中國的婦女)、土地的墾殖者 (中國的人民)。):

有北方林間的農夫(無家可歸,“你要到哪兒去呢?”潛臺詞是“你能去哪兒呢?”),有南方烏篷船裏蓬髮垢面的少婦(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無數的我們的年老的母親,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墾殖者。

雪落神州,寒凝大地。詩中展開了一幅蒼茫曠遠,悲涼悽楚的意境。看那北方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趕着馬車走在林間的農夫 “刻滿痛苦的皺紋的臉”,看那南方的烏篷船裏被暴戾的敵人奪去丈夫和家庭的“蓬髮垢面的少婦”忡忡的憂心,看那雪夜的草原上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們在“饑饉的大地上”朝向陰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顫抖着的兩臂”……

詩人通過這一組組意象,一幅幅畫面,逼真地體現了上述的主題,令人深切感受到: “中國的痛苦與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 ”

7、這些畫面在描寫角度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概括力?

這些畫面從“男女老少”的不同層面,“由北至南”,循序漸進地呈現出勞動人民的苦難:流離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

畫面中的“男女老少”是當時中國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畫面就是當時勞動人民的苦難的濃縮,也是中國社會黑暗的寫照。

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並列的,前兩類形象是分類形象,最後一類形象是總的形象,具有概括意義的形象。他們的悲涼悽楚的境遇正表現了“中國的苦痛與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北方林間冒雪趕車的農夫——無可去之處 南方烏篷船裏的少婦——無安身之所

不是自己的家的年老的母親——無歸宿之地 失去一切的墾植者——斷生存之根

作者在詩中,運用描寫、比喻和反覆詠歎等藝術手段使全詩籠罩在悲哀的氛圍中。詩人把雪夜的“風”描寫和比喻成一個“太悲哀的老婦”,她“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把敵人強佔的土地描寫成“被烽火所齧啃着的地域”;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封鎖着中國呀……”

這悲惋而凝重的詩句多次重唱於詩節之中;在一些詩行的末尾,又恰當地用了感嘆詞“呀”、 “啊”等,真是令人讀之慾淚、聞之心酸。

8、在詩中,詩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詩人表現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來。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告訴你/我也是農人的後裔——……我的生命/也像你們的生命/一樣的憔悴呀”

這首詩把表現自我與表現祖國和人民有機地融合起來,把自己和廣大農民的苦難命運聯繫在一起,把這種苦難寫的更深刻而真切。

9、作者爲什麼選取這些人作爲描寫對象?

(1)中國當時的社會現狀(農業國家,農民爲主);

(2)傳統觀念故土不離。寫國人的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失去土地、失去家園更能突出戰爭給民族帶來的災難。

(3)與詩人的個人經歷及創作風格有關(艾青原名蔣海澄,小時侯被抱出去撫養、有過逃難的經歷、也有過被監禁的經歷,是獄中誕生的詩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總是能給詩人深沉的感動,濡染了農民的憂鬱。

10、結尾“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麼?”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沒有燈光的晚上”和“溫暖”分別指什麼?

赤子情懷,向苦難的祖國奉獻了一顆赤子之心----願用自己的詩句溫暖祖國。

暗喻舊中國還處在黎明前的黑暗 /// 勇氣和力量

 五、 表現方式:

(1)最大的特點是反覆詠歎;

(2)精心選用意象(雪、風、農夫、我、少婦、母親、墾殖者);

(3)精巧運用藝術表現手法(敘述、描寫、比喻、反覆、感嘆詞)。

(艾青詩歌創造了現代自由體詩的高峯。他的詩歌不求外在的形式整齊,也不注重押韻,比以往某些自由體更自由。)

  六、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切情懷,增強青年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

(1)找一找詩中你認爲最真摯感人的詩句?說明理由。

“告訴你/我也是農人的後裔——……我的生命/也像你們的生命/一樣的憔悴呀”這樣寫,詩人就把自己和廣大農民的苦難命運聯繫在一起。詩人不僅是苦難的旁觀見證者,也是苦難的經歷者,有雙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實。

“中國的路,是如此的崎嶇,如此的泥濘呀。”、“中國的痛苦與災難,像這血液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是詩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達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

“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麼?”表現詩人的赤子情懷,向苦難的祖國奉獻了一顆赤子之心----願用自己的詩句溫暖苦難的祖國。

(2)七十年前的艾青還是一個27歲的青年,想一想是什麼促使他寫出這樣的詩作?

A是多情——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列寧)

B是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C是使命——“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

(3)詩人的“苦難”

①提請學生思考:詩人僅作爲苦難的見證者嗎?

詩人的命運與整個民族和士地的命運血肉相連,詩人個人的苦難深深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七壤裏。——詩人也是苦難的受害者。

②進一步追問:詩人除了是歷史的見證者、苦難的受害者以外,還具備怎樣的意義?

詩人想用自己那顆赤誠而滾燙的心來溫暖祖國的苦寒大地,來分擔祖國的苦難,拯救祖國於危亡。——詩人更是祖國命運的擔當者。

③引導學生體味詩人個體的“苦難”

品讀詩的最後一節,感受詩人深重的憂患和滿腔的濟世情懷。

④請學生思考詩人痛苦、悲傷、憂慮的情感根基。

深沉的愛使艾青的詩具有歷史的重量,具備大詩的氣象。

學生可聯繫《我愛這土地》中的最後一句詩: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七、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通過賞析詩中的物象及畫面,感受到了詩人沉鬱凝重的詩風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從而懂得了愛國是每一個有作爲的青年應盡的責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學生應立足現實,增強愛國意識,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振興中華,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八、拓展練習:盼 望 艾青

一個海員說,

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

那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

那一陣鐵鏈的喧譁……

一個盼望出發

一個盼望到達

注:艾青,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57年被錯劃爲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執筆。

從內容上看,本詩表達了詩人對重新獲得創作的自由的喜悅之情,進而表達了對全國人民從新獲得發展的機遇,一切從新出發,必將到達理想的彼岸的熱切盼望。

一個詩人的創作生涯被硬生生耽擱了20年,所以一旦他擺脫了擱淺的境遇,無論是出發還是到達,都是一種人生終於又運動起來的顯示,所以,無論是出發還是到達都令人興奮、有所期待和憧憬。人生有限,二十年的擱淺畢竟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而安閒地接受下來的,由艾青再放大到整個社會,那個特殊的年代,那個全社會處於“擱淺”的年代,多少人的青春才華由於擱淺而消散,這種人生被浪費、擱淺而無可挽回的悲痛,除了悲哀與認命,更多的則集聚成了對“出發”或是早日“到達”的強烈期盼與呼喊。所以艾青的這首寫於1979年的小詩放在現在看,只是一首簡單的生活哲理小詩,但在七十年代末,那個全社會處於剛剛擺脫了“擱淺”的特殊時期,就這一首小詩,引來多少人的共鳴和多少難以抑制的生命的唏噓啊。

從藝術手法上看,採用了對照互襯的寫法,兩個海員的“喜歡”各有區別,但又殊途同歸,不論是喜愛出發,還是喜愛到達,都是一種盼望。

從語言上看,本詩精煉質樸,卻含意深沉。它概括的不僅是海員的盼望,更是人生態度的提煉。

  九、教學反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