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文言文《黔之驢》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1.09W人 

  導入

文言文《黔之驢》教學實錄

1、導言:一頭貌似強大的驢爲什麼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呢?這節課我們學習一篇寓言《黔之驢》,共同體會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詩、文兩部分,文的成就大於詩。他的寓言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實,推陳出新。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達政治見解。

  正課

1、朗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

生:(舉手)

師:(叫一名女生朗讀)

師:讀的很好,很流利。

師:哪位男同學再讀一讀。

生:(有許多男生舉手)

師:(點名)你來讀。

師:(生讀完,師糾正字音)“載”字讀四聲zài,不讀zǎi。當表示“年”時讀zǎi,如“三年五載”。“一年半載”。而表示交通運輸時讀zài.如“裝載”。

師:下面大家聽一遍課文錄音,要聽準字音,注意朗讀節奏。(教師放錄音)

生:(靜靜地聽)

師:下面給大家時間,出聲自由朗讀課文,熟讀課文。

生:(自己出聲自由朗讀)

2、譯

師:讀完課文後,請大家結合註釋自己試譯課文。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在試譯的基礎上,還譯不準的句子,小組內可以互相合作互譯。

生:(看書,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詞語手冊》自己翻譯課文)

師:(巡視)。

生:(開始小組內互譯課文。)

師:好了,現在誰能翻譯課文

生:(紛紛舉手)

師:你來翻譯第一段。

生:譯(略)

師:翻譯很準,誰來翻譯第二段。

生:譯第二段(略)

師:(糾正)“技止此耳”譯成“技能或本領不過如此罷了。”

3、質疑、討論

師: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隻動態的老虎),討論以下問題:你能分別找出課文中描寫老虎心理活動及動作的詞句來嗎?

生:(學生看書,之後舉手)心理活動的有:“虎大駭。”“以爲且噬已也”。“以爲神”

師:嗯,這是心理活動,表示動作的呢?

生:“蔽林間窺之”

師:對,還有嗎?誰能補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闞”

師:好。能說說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驢的嗎?

生:叫聲。

師:根據是什麼?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生:“驢一鳴”。

師:答得很好。除此以外,還有嗎?誰來補充?好,你來說。

生:還有動作。如“驢大怒,啼之”。

師:好,看大屏幕。(出示課件)(flash,驢的後腿踢虎)

師:不錯,這是它的本領。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嗎?

生:(在思考)

師:(提示)大家別忘了,開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樣描寫驢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龐然大物”

師:對,那這是從哪方面來寫的呢?

生:是體形。

師:體形?應該說是“形體”。

師:就是說作者從聲音、動作、形體三個方面來寫驢的。

師:虎開始爲什麼害怕驢?

生:因爲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以爲神”,當作神奇的東西。

師:虎後來爲什麼能吃掉驢?

生:因爲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會叫,會踢,所以能吃掉驢。

師:嗯,老虎知道驢的本領只會“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麼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師: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戰不殆”。

師:好,我們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驢的過程。(出示課件)(虎跳過去,咬住驢的喉嚨,吃掉它的肉。)

師: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齊答)“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

師:很好。看來我們今後再做什麼事的時候,一定要熟悉對方或這種事物,才能瞭解它,從而戰勝它(他)。

師: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爲什麼?

(這時候學生的想象思維、邏輯思維充分被調動起來,大家紛紛暢所欲言,各抒已見)。

生::驢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爲驢起初叫喊時,把老虎嚇跑了,如果它這時候趁機逃走,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爲它沒有什麼真本領,只會踢,當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後,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認爲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驢能避免自己的悲劇,一種是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

師:嗯。有兩種可能。好,請你說說這兩種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種可能,如果驢掌握了真本領,有真才實學,那麼它就不會被老虎吃掉。第二種可能,老虎反覆觀察驢,已摸清了驢的`底細,知道它只會踢,沒有什麼其它的本事,所以“斷其喉、盡其肉”。

師:第一個角度,是從驢的角度談的,第二個角度,則是從老虎的角度談的,很好。誰還能說說。

生:我認爲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爲老虎知道躲在樹林子裏觀察驢,而驢卻不知道觀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瞭解對方,而它卻不瞭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生:驢對老虎不感興趣。驢是吃草動物,不是吃肉動物。所以它不會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驢運到貴州,把它運到別的地方,那它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這不怨驢,而怨那個人。

生:那不能這麼說,動物不就是被人運來運去嗎,那也不能動物給人運走吧。

師:我們考慮的是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無非有兩種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論哪一種可能,只要能說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點,我們應該知道,驢之所以最終被老虎吃掉,是因爲它沒有什麼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掌握真本領,有真才實學,才能在將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總結寓意

師:寓言往往通過一定的故事,講明一個道理,寓含諷喻勸戒的意義。它常用動植物或非生物作爲主人公,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麼這篇寓言借驢和虎這兩個動物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師:(出示課件)從以下幾個角度歸納寓意:

從驢的角度你得到的啓示是什麼?

從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啓示是什麼?

從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啓示是什麼?

生:(討論)從驢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啓示是:我們應該掌握文化知識,有了真知識、真本領,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從驢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啓示是:我認爲應該謙虛。如果驢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鳴”,那它也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從老虎的角度給我們的啓示是: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多觀察,多瞭解對方的情況,才能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生:從老虎的角度給我們的啓示是:我認爲做事要謹慎。

師:嗯,應謹慎。從哪能看出來呢?

生:起初虎不瞭解驢的時候,它“蔽林間窺之”,躲在樹林子裏偷看,當驢一鳴,給老虎嚇跑之後,它又回來繼續觀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後,終不敢搏”。

師:嗯,老虎不貌然出擊,不輕易出手,辦事很小心謹慎。

生:老虎認準一個目標,就不放棄,始終堅持。

師:你的依據是什麼?

生:它被驢的叫聲嚇跑之後,又回來繼續觀察,找機會下手,直到吃掉驢。

師:(笑),虎不達目的不罷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見解。

師:虎沒有被驢的叫聲嚇倒,沒有被驢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我們應該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應該掌握真本領。通過這篇寓言的學習,我們應明確意識到:“真才實學”這四個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學們今後也要成爲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