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本文已影響 3.79W人 

  第一課時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教學目標

1、學習前二首詩

2、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能抑揚頓挫地朗讀和背誦詩歌,初步培養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學法指導:

初步瞭解一些詩人的生平事蹟,體會他們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名句作一些淺顯的分析

  教師導學:

  一、學習第一首《回鄉偶書》

知識目標: 學會偶 鬢 衰三個生字,瞭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二、作者簡介及導入課題:賀知章,以寫七絕爲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揭示題目: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三、據題質疑:

⑴這裏的“偶書”是什麼意思?詩人並非着意作詩,只是把回鄉後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記下來

⑵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副板書,並梳理歸納)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或者你讀懂了什麼?

⒈ 生自學,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

⒉ 檢查反饋:⑴①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②齊讀生字新詞。

⑵①指名讀詩②範讀,生畫節奏③分組讀詩④齊讀古詩

㈢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1、幾十年後作者還回到家鄉來這時他的心情如何?

指導朗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後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家鄉與故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時一定會興奮不已。現在誰能用讀出作者此時的喜悅心情?(指名讀、齊讀)

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纔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繫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

2、當兒童笑問客人的時候。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誰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 指導朗讀古詩

3、串講詩意,體會情感: ⑴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 (指名講,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⑵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麼?(板書:思鄉) ⑶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裏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麼我們就帶着對家鄉的思念,懷着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4、主題:《回鄉偶書》通過寫詩人年老回鄉的感慨和見聞,表達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無所適從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夜雨寄北》

1、學生齊讀詩歌。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進士,因受到黨爭的牽連,屢遭排斥,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展和豐富。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

3、品味感悟:

3、思考:①“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誰在問誰?

是妻子在問丈夫。這樣一問一答,足見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多麼真摯。但這問答,並非一處,是彼此相隔一方;不僅超越了時間,也超越了空間。“巴山夜雨漲秋池”,說明自己身處的環境,不僅遙遠,亦且慘淡,透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

②“何當”體現出主人公一種怎樣的心情?

體現主人公當時急切回家見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鬱悶、孤寂和內心的相思之苦。

4、主題:《夜雨寄北》通過寫巴山夜雨景象和詩人對妻子的思念,表達了遊子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之情。

課堂小結:《回鄉偶書》抒寫久客傷老之情。這首詩不事雕琢,言辭親切平和,卻深情表達了回鄉的喜悅和對歲月流失的感傷。《夜雨寄北》(又稱《夜雨寄內》),是愛情詩,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詩人把秋雨夜景與思念家人的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詩,產生了不凡的藝術感染力。

作業: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後三首詩

2、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能抑揚頓挫地朗讀和背誦詩歌,初步培養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學法指導:

初步瞭解一些詩人的生平事蹟,體會他們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名句作一些淺顯的分析

  教師導學:

  一、《淮上與友人別》

1、詩人簡介,見課文

2、齊讀全詩。

3、品析詩句:

4、思考:①詩中第①②句寫了哪裏東西?有什麼作用?

交代了握別的時間和地點,美好的春光。在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間卻要分手,心中的離情別緒,恰好與這大好的春光形成鮮明的反差。那依依嫋嫋的柳絲,那濛濛渺渺的楊花,喚起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愁殺”二字,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寫到極致。

②詩中的“風笛”、“離亭”有什麼意蘊?

烘托了離人的特殊的情境。

5、主題:《淮上與友人別》通過寫春天裏的離別,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

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爲爲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

裁上可分爲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爲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淮上與友人別》這兩首詩都寫了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比較一下,它們在表達方式與格調上有什麼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大處落筆,氣勢雄渾,對將要離別的友人是寬慰和勸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態度,詩的格調比較昂揚。《淮上與友人別》就近寫景,情景交融,表達的是分別上路、愁上心頭的惜別,詩風比較細膩、哀婉。

5、主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過對別離赴任友人的寬慰和勸勉,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豁達態度。

  三、《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4、名句賞析:①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裏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在當時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遠的。

②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於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爲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餘年,但心裏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爲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麼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閒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爲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也有人認爲這句是對比了自己的沉淪與新貴的得勢,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兩種觀點各有依據,講授時不必強求理解的一致性)

④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點明酬贈之意,同時又友人共勉。體現出作者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通過寫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無限感慨,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進取精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