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蘇教版語文三下《海底世界》評課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海底世界》評課第一篇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關海洋的常識性課文。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能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並使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課文從海底的光線、海底的聲音、海底動物的行動和遷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底礦藏等幾個方面,有詳有略地介紹了“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

蘇教版語文三下《海底世界》評課

顧歲琴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她挖掘語言文字,處理教材得當,講課詩情畫意,語言規範流暢,設計與衆不同。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興趣爲起點、以讀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

一、解讀教材,目標明確

教師與文本的深入對話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教師飽滿的情緒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師真摯的情感源於教師與文本的深層對話。師生只有與文本作深層次的對話,教學才能入情入境。因此“語文教師最好的備課方法就是讀書。”顧老師執教本節課,老師與文本的對話是充分的,對教材目標把握準確。課堂上,教師的情感是真摯的。

《海底世界》許多地方都可以作爲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訓練點。顧老師在本課教學中目標明確,能抓住瞭解海底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的特點,通過清晰的板書引領學生理清楚文章脈絡:課文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紹海底的動物,另一部分是介紹海底植物、地貌、礦藏等。對海底動物的介紹,是本文的重點部分。體會作者把海底動物種類多、活動有趣寫具體的方法是學習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對文章中部分段落採用引讀的方式作略處理,實現了長文短教,對我們教學篇幅長的文章很有借鑑意義。

二、教學方法 靈活運用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顧老師巧妙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1.情境教學法:顧老師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課堂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伊始,“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麼樣的嗎?”以一段海底錄象把學生帶進海底美麗的景色情境中。在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意後,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讀讀,問問,這樣過渡自然得體。

2.媒體演示法:顧老師修改了教學與多媒體課件,那繽紛直觀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100米,200米,500米。。。。。。”把學生帶入了奇異的海底世界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3.朗讀感悟法: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顧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顧老師精心設計朗讀,很有創造性。課堂中以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選擇讀、分角色讀、引讀等多種形式,引領學生與文本作充分的對話,引導學生反反覆覆地讀,實實在在地品,品字、品詞、品句,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品出寫法之巧、構思之妙。落實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例如:關聯詞的學習在中年級要滲透,教師就是以引讀法不着痕跡地教學,這是句子訓練和內涵理解通過朗讀的有機整合。又如,中年級詞語教學是重點,課堂中運用了換詞、朗讀等方法辨析、積累近義詞。

三、實踐活動、拓展運用

顧老師爲學生精心設計了運用語言,實踐語言的平臺。學生們讀寫結合,展開聯想,寫一寫海底動物的活動方法,還以“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爲開頭寫段,以小小探究卡的形式延伸課堂,拓展了思維,培養了語言能力。

這節課,讓我看到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導而不牽”,爲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顧老師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在推進二期課改,深化課堂改革的今天,這樣的課給我很多的借鑑。

  《海底世界》評課第二篇

就《海底世界》一課的教學,談談我的粗淺認識:楊曉川老師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來調控組織教學,把學生真正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以興趣爲起點,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並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感悟,在品讀中昇華。同時注重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滲透。特別是豐富多彩的課件豐富了學生想像的空間,使教材變成了鮮活的內容與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發展和提高,激發了學生熱愛大海,樹立了探索大海奧祕的志向。總的說來,這堂課體現了語文課的特點,上出了語文的韻味,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生態效果。

我認爲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第一、創設情境,注重學習興趣的激發,鼓勵探究。

古希臘學者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師就要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使他們主動的、積極的去學習。海底世界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相當陌生和遙遠,楊老師運用生動的動畫課件,爲學生創設一個形象、直觀、和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彷彿置身於海底世界,這樣既使學生產生探索大自然的美好願望,又激發了他們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使認知和情感更加協調地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 ,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楊老師導入課文,以帶有啓發性的問題,誘發學生學習課文,探索奧祕的興趣。之後根據學生的興趣分組,將學生帶入了學習的氛圍。打破了傳統教學中逐段分析講解的枯燥學習方式,讓學生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親歷學習過程,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充分領略了探究學習的樂趣。

第二,自主探究式學習,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

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爲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學生去自主讀書,主動融入閱讀情境,要讓他們“走出”課堂,“跳出”文本內容,愉悅地進入自我學習中。以你最感興趣的發現分組討論,實現教學民主,自由分組、小組討論、組間補充等讓學生有選擇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夥伴的權利,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民主、和諧、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所在。學生有“疑”,有“難”,教師尋找錄像幫助學生解決。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有機誘導,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培養了自信心。學生自主選擇表達的機會,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表現。

第三、以學定教,因學施教。

生態課堂要講究學案的“留白”和“彈性”藝術。 “留白”就是要留出時間給學生自主探究、討論、操作,教師的“講”要讓位給學生的學。教學方案設計得太嚴謹太規整,課堂的生命活力就會因此而黯淡。爲了不讓固定的設計限制生成的自由,所以只能預設粗線條,進行彈性處理。本課打亂了常規的按部就班式的教學,而是根據學生的喜好,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同時提出明確要求安排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爲“生成”而謀劃“預設”,並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把師生、生生的互動引向縱深,促進課堂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1、“讀”味 自我感悟

“讀”永遠是語文課的主旋律,在這節課中,楊老師沒有致力可於講深講透,讓學生在自由讀、齊讀、表演讀過程中與文本對話。“你覺得海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樣一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讓學生根據自己最強烈的閱讀感受來領悟海底世界的奇異與斑斕。在“精讀課文”環節中,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以“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個發現呢?”這個問題引領學生與文本作充分的對話,引導學生反反覆覆地讀,實實在在地品,品字、品詞、品句,落實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學生學語文,就是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透過語言文字看到形形色色的海底動物各自富有特色的活動方式,是難能可貴的,也是令人驚喜的。中年級詞語教學是重點,課堂中運用了表演、朗讀、比較等方法辨析。引導學生體會、揣摩文章的語言文字、通過句子比較、體會打比方及排比句的妙用。

2、“話”味 多樣化表達

“在小學裏,首先要使兒童善於思考,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尋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認識的世界裏去漫遊。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爲一個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真正道出了學生學習方法的真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樂於讀書,積極思考,敢於表達,勤於積累,努力提高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教學中讓說自己喜歡的詞句、自己對第二、三段的理解內容,都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在閱讀積累的基礎上有話可說。有的通過朗讀來表達,有的加上自己的語言表達,有的配上動作等。學生在表達中思辨,在傾聽中評判,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提高了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3.善用“空白”。課文在具體描述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時,後面用省略號代替。這裏的省略號固然是作者不必一一窮盡所有動物發出的聲音的需要,也可以說是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楊老師充分運用了這一“空白”,拓展、豐富、充實了課文內容,調動了學生平時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將原來抽象的省略號變成了可愛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倘若教師習慣於就文教文,滿足於知識的灌輸和專項能力的訓練,其效果就要大相徑庭了。

4.妙用“表演”。“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說演結合,加強口語表達能力。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通過模仿體會到了海底聲音的多而奇妙。對第三自然段描寫的幾種動物:海蔘、梭子魚、烏賊、章魚、貝類,通過動作演示了各種動物的活動方式,使它們栩栩如生,趣味盎然。同桌演練、集體演練,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說、演的機會。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另外,楊老師們還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寫作方法的滲透。比如,在教學二、三兩段時,爲了讓讀者更清楚地瞭解海底動物的特點,作者採用了列數據、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還有總分結構的構段方法。我想,這樣的滲透對孩子們的寫作應該時有所幫助的。

提出兩點思考:

1.獨立學習能力,需課堂訓練,課堂上應關注大多數學生,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展。

課堂上我們看到,部分孩子的學習熱情極高,發言有個性,並且有見解,爲課堂教學增添了一抹亮色,然而,個別學生髮言不夠踊躍,對他們的關注不夠,啓發、引導還不夠深入。課堂中要訓練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面向全體,關注差異,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都得到提高。

2.朗讀指導,要行之有效。

雖然運用了多種方法進行朗讀訓練,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齊讀等方式,但仍做不到行之有效。雖然在在演讀中讓學生有個性化的體驗,扣住不同的動物特點,學生表演讀的效果仍未達到預想的目標。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課堂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如果再注重一下教師與學生的之間的情感交流、真情互動,教學的結尾再簡潔、生動、有力一些,效果會更佳。如果說白玉微瑕的話,那就是由於花了較多的時間在二、三兩段的教學中,所以在學習四、五兩個自然段時就顯得有些草草了事,整個課堂教學的結束也讓人感覺是倉促收場。

  《海底世界》評課第三篇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關海洋的常識性課文。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能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並使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聽了吳老師的課,我有如下幾點收穫

一、 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瞭解海底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的特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

二、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吳老師能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把握時機,把學生帶進海底美麗的景***境中。例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出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圖片並播放聲音,有了強烈的對比,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求知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靜悄悄的海面;在學習海底聲音的部分,通過播放不同聲音的音頻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瞭解到不同聲音,在多媒體環境的作用下,幫助學生了解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

三、感悟文本、拓展深化。

吳老師對詞的教學有獨到的處理。如“竊竊私語”一詞教室讓學生通過與同桌的表演瞭解詞語,爲了幫助學生體會海底動物發出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吳老師首先讓學生去聽書上所描寫的四種聲音,而後抓住一個省略號引導學生去感受別的不同聲音,並設計了說話訓練。這樣,在感受海底聲音豐富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用書上的句式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教師重視字詞句的訓練,立足語文的基礎知識訓練。老師還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寫作方法的滲透。讓學生來交流了解動物的活動特點時,介紹了採用列數據、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這樣的滲透對孩子們的寫作有所幫助。

四以生爲本,朗讀感悟。

這節課,吳老師非常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名讀,分角色朗讀,齊讀,在朗朗讀書聲中,學生讀出了情感也讀出了對文章的感悟,做到了讀悟結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