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月光啓蒙》原創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本文已影響 3.44W人 

 教學目標

《月光啓蒙》原創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能聯繫上下文,體會“長”、“芳香”等詞語的意思。

3、通過歌謠的學習,初步領會“月光啓蒙”的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喚起舊知,瞭解作者,揭題解題

1、師:祖國敞開了綠色的大門,給孩子一片清涼的綠陰。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2、你還記得這是誰寫的哪篇文章嗎?你瞭解孫友田嗎? (板書:孫友田)

3、交流。師:老師這兒也有一份他的資料。 (出示1:孫友田資料)

4、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 (板書:月光啓蒙)

5、解題:

(1)在這裏,它讀“蒙”(méng),注意看中間兩橫,一層蓋在又一層上面。

(2)“啓蒙”是什麼意思?“啓”就是打開,“蒙”呢?什麼頭?草字頭的字,多數跟什麼有關? 對,它最早就指一種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別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蓋的意思。那你想想,“啓蒙”連起來該怎麼講?(打開,使原來遮蓋的東西看得見。)齊讀課題。

6、質疑:月光啓蒙,月光能啓蒙嗎?月光又能啓蒙什麼? (出示2:封面)

 二、整體感知,通文解詞,理清脈絡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用心讀一讀課文,爭取字字響亮,句句通順。

2、檢查讀文。老師很想聽聽同學們課文讀得怎麼樣?

(1)第1小節,誰先來讀?正音:籬笆 時辰(均讀輕聲)

(2)請你點一名同學來讀讀第5小節。真細心,這裏兩個多音字,你都把它讀正確了。

① 蓮花落 聽過“蓮花落”嗎?知道“蓮花落”是什麼玩意兒嗎?(“蓮花落”又叫“數來寶,早在宋代的時候就開始流傳了。語言通俗易懂,在民間流傳,以前叫花了要飯的時候常唱,後來發展成了一種民間曲藝。

② 混沌 把它放到句子裏去讀一讀,“豁然開朗”,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麼意思?  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就叫“啓蒙”。

(3)看來,課前的預習做得很充分,講起來就自信了。最後一小節,我們一起來讀。

3、同學們,在這月光下,母親爲我做了哪些事?(板書:唱歌謠 講故事 唱童謠 猜謎語)

 三、誦讀美景,感悟月夜,體會美妙

1、師: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裏最美的時辰。 (出示3:插圖和文字)

2、這是怎樣的月,這是怎樣的夜啊,請同學們張開想象的翅膀,也來讀一讀這童年的夏夜。生對照圖文誦讀。

3、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夏夜?交流:多美啊!你能把這份美讀出來嗎?

4、配樂指名讀。 (出示4:詩歌排版第1 小節)

5、齊讀。多美的月夜啊,多麼溫馨的情景啊!讓我們通過讀,把這夏夜的美妙傳達。

 四、讀歌謠,學歌謠,悟“啓蒙”

1、這的確是孩子眼裏最美的時辰。僅僅是因爲景色的美嗎?

2、交流:母親給我吟唱的又是什麼呢? (出示5:兩段歌謠)我們也來讀一讀這兩首歌謠。

3、指名讀,正音就行。

4、指導朗讀。你知道母親是怎樣爲我吟唱這些歌謠的嗎?

(1)交流並出示6:她用甜甜的嗓音……

(2)“三月的和風”什麼感覺?(輕柔的,舒服的。“吹面不寒楊柳風”,很柔和,很溫暖。)

(3)“小溪的流水”呢?(叮叮咚咚,很恬靜)

(4)那你怎樣來表達這種感覺呢?老師教你可以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5)指名讀。評:對,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

齊讀。

(6)想不想做童年夏夜裏的那個孩子,聽母親來唱一唱?

5、師:請你閉上眼睛: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歌聲也飄出來了。 (出示7:原唱)

聽完了母親的吟唱,適當引導。(體會母親的勤勞,對生活的嚮往)

(1)多麼動聽的歌謠啊!你從這動聽的歌謠中看到了什麼?

(2)交流:勤勞的母親,對生活充滿嚮往的母親。

化解:鳳凰,傳說中一種吉祥的鳥。俗話說:鳳凰到,吉祥到。所以母親的歌謠這樣唱: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

(3)你從母親的歌謠聲中還感受到了什麼?

(4)交流:愛,母親對兒子的深情,這深情就是一個動作,課文用“摟”。

(5)回過去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原來,母親在唱這些歌謠的時候,還包含着濃濃的愛,暖暖的情啊!

(6)這裏“芳香的'音韻”指什麼?母親的歌聲爲什麼會是香的呢?你讀出了什麼?

(7)小結:在苦難的日子裏,能對未來始終充滿熱情、懷有嚮往,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精神底子啊!這芳香的音韻不僅香在院子裏,也“香”在我的心裏。

6、出示8:第5小節並引讀。“那時,我們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

(1)這裏有兩個“長”。第一個“長”是?對,生長。(第一個“長”,五穀是長在泥土裏的)

(2)那麼第2個“長”呢?放到句子裏,聯繫前後句子好好讀一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精神食糧滋養孩子靈魂。第二個“長”是長在人民肥沃的土壤裏的)

(3)交流並品味“長”。課文爲什麼不明寫“流傳”而偏偏用“長”呢?

這歌謠長在哪兒?黃河的故道邊。生於此長於此的祖祖輩輩們,把這些民間的文化薰陶了母親,又通過母親的口傳給了我。正如好的莊稼一樣,長得是一茬又一茬。

(4)出示9:“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豁然開朗。”

(5)讀到這兒,你覺得母親用歌謠還把_______________,伴着月光給了我。

讓我那原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6)聽,……放原唱歌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