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本文已影響 2.42W人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

這節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教學氛圍良好,師生平等探究,尊重了閱讀主體個性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教學設計對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實施效果來說還是不錯的,基本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1、這節課的設計是從“人文”着手帶動對文本形式的領悟。我抓住了學生的感動點,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在其入情入境的情況下,再進行語言的學習、推敲,進而促進了學生情感的昇華。

2、選擇好閱讀的切入點,達到教學實施的最優化。我這節課以“讀”爲切入,以“品”引感悟。這樣做重視了閱讀主體的實踐活動,尊重了閱讀主體的個性理解,挖掘了閱讀主體的獨特體驗,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語文學習應該不斷引入教學活水,將課堂與課外有機結合,拓展閱讀空間,使閱讀成爲人精神成長的必需品。

需要改進的.地方:

1、這是一節錄像課,學生比較緊張,教師課前的心理疏導不夠,學生沒能放下包袱,暢所欲言,所以課堂略顯沉悶。

2、由於過分考慮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所以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時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也沒有給予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

3、對於學生語言的訓練只採用了口頭表達形式,應讓學生動筆寫出來,這樣學生會更好的錘鍊語言,展現思維過程,真正實現語言訓練的目的。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2

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爲了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那種偉大無私的母愛,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在說中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

(一)各抒己見。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爲“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爲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爲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爲,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爲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爲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爲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吧!

(二)深入交流。對於覺得有更深入的內容需要袒露的同學,也可以給以補充說,如:《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站起來補充說,自己也很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後來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說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鬥爭,勇敢活下去。

(三)標新立異。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可以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閱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讓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爲主,以學爲輔,變學生被動學爲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爲?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3

一篇優秀的文章,能讓讀者精神明亮,《秋天的懷念》就是這樣的作品。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秋天的懷念》一文寫的是史鐵生雙腿癱瘓後,絕望中脾氣暴躁,認爲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母親已肝癌很嚴重,爲了讓兒子好好活,讓兒子去看花,爲兒子擋住秋天的落葉,但他全然不知,並只顧自己絕望,就在自己答應母親看花還沒能去,母親就永遠離開了,雖然理解了母親,好好活,但也留下永遠的遺憾。

此文真情感人,一位精神明亮的.母親,引領兒子走向光明。

二、備課過程

此次公開課,我進行了二次備課,笫一次我設計的內容:有讀,有品,有寫,但品與寫的內容是重點,考慮到初一學生尚小,理解能力不強,而且有一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現狀處於不同層次,我進行了內容分層:有作者的瞭解,字詞的積累,品讀文章中母親關愛兒子的細節,情境語段的書寫,這樣班級四組同學可以根據特長,找到自信,意在讓每一個孩成爲課堂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史鐵生。遺憾的是,他從21歲起,就坐在了輪椅上。更讓他痛心的是,母親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當他發現母親病情嚴重時,母親卻永遠地離開了他。他曾經在《我與地壇》中說:“那時的我,作爲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這份深深的懷念吧!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4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經典散文之一。去年因爲比賽,一節課上完頗感粗糙,因爲其中很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無論是自己生活態度的轉變,還是母親的爲難,母親的默默付出。一切的節點都在母親去世的那一瞬間爆發。

對生命,對於生活,對於未來。因爲自己的感悟,作者開始了思考。這篇文章放在七年級的一開始,的確沉重了些。

查閱了很多教案,看了很多教學設計與實錄,轉過頭來還是覺得《教參》上,於永正老師的那堂課最精彩。因爲整堂課渾然一體,在師生交流中把一個個問題輕鬆就化解了。而且我很推崇於老師在上課時那種談話的節奏,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讀一讀,品一品,再議一議。這些看似輕鬆的過渡,卻最見功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很多可講的東西,都講,或讓孩子自己講,七嘴八舌,孩子能否真正掌握?還有,現在市面上,網絡上,那麼多文章解析,我們是不是把每個問題解答了就完整了?我們是不是備課就是設計一個個問題就ok了?

我想現在的語文課堂如果單單由一張張幻燈片呈現,一個個問題拋出,這不能稱之爲有語文味的.課堂。有些答案真得不重要,孩子站起來拿着教參,回答地比我的備課筆記還準確。那麼語文課堂的價值何在?學生知道答案,未必能理解。學生能回答未必這能有切身感受。語文課堂,在過程上要多下點功夫,對於結果答案,並不一定要追求“英雄所見略同”。

任何一篇散文都離不開讀,朗讀、默讀、分角色讀,某句話單獨拿出來讀。這一課,我覺得至少要三讀,第一讀,全文讀,因爲文章短,整體讀便於感知文章的整體,讓學生腦海中能感知文章的層次。第二讀,可以選擇其中重點段落,我在上課時,重點抓住文章的兩處母子對話。分角色讀最好,讀完之後,可以體會一下兩個場景的不同狀態。兩場,母親的話語中都帶着央求的語氣,可兒子的語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明顯的變化。第一場比較激動急躁,而第二場則顯得平緩溫和,而且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到,第二場更像是家庭生活化的交談。第三讀,讀最後一段,黃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紫紅色的菊花。層層遞進,語氣漸重,學生不自覺會將音量擡高,尤其到“爛漫”這個詞時,整個誦讀到達頂峯。

在讀的過程中,抓語速、語氣、重音、關鍵詞、標點。這幾個都是用讀才能體會到。學生會讀,會品了,才能真正瞭解。什麼叫“對生活重燃信心”,什麼叫“好好兒活”,什麼叫“偉大的母愛”。

概念化的詞語總是寬泛而不可捉摸,做閱讀題可以,但未必理解。真正讀進去,教師已不需要多講,學生自然明白。學生也不會再迷信文章全解,而着眼於如何閱讀來讀通文字,讀懂文字,不是去找那個答案,而是享受這個慢慢讀,慢慢品的過程。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5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雙腿癱瘓以後,母親爲使自己走出困境、重樹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讚揚了深沉的母愛。該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際中而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與感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悔。文末也表達了七年後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該文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細節感人、意蘊深沉而耐人尋味。本課教學中試圖通過反覆朗讀,注意朗讀時的語氣、節奏,用朗讀反映不同人物特點,從而理解文中關鍵詞句含義,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實施時,發現學生閱讀總浮於字面。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繪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等行爲,學生只能籠而統之的理解爲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愛,卻難以體會此時此刻母親內心的複雜的.感受。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我預設情景——讓學生假象自己是母親,反覆讀。實際效果甚微。課後思考原因如下:

1、對學生預設不足。

學生剛升入初中,對文本的深入閱讀訓練還少,在閱讀文章時,普遍習慣讀故事情節,難深入文本細細體會。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主觀認爲這些內容不難理解,沒有準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該怎麼辦。教學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方法單一。

就像本課,要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文本,走進成人世界,理解這裏母親的這些隱忍的表現,體會母親小心翼翼的情感,最好的辦法不外乎創設情境。那麼此處可以創設什麼情境?如何創設情境?在什麼時候創設情境?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6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秋天的懷念》課後反思。

下面就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以生爲本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和發展

以情入境,體驗母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 “文中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爲交流的主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由地說、補充說、選擇說、異樣說。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人人都有發展,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以教爲主,以學爲輔,變學生被動學爲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困,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高了。課文重點,難點在學生說的過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二、抓準關鍵字詞感悟文章的`主題

在教學中教師把主題由“母愛”昇華爲“好好兒活”。 爲了體味母親的這句“好好活!”,老師引導學生反覆吟讀。交流“句中有這麼一個字,‘撲”這一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孩子的心窗。使學生感悟到,母親對兒子的心疼,對兒子的愛憐,對兒子的無奈。這時,孩子們再用心讀這句話時感受已比剛纔深了不少。講到母親忍住的病痛。孩子們聯繫着課文描述母親整宿睡不着覺的句子,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爲母親的心中充滿了——愛!老師不僅僅讓學生體會毫不張揚的母愛之偉大,而是更多感受母親用自身的行動來詮釋“好好兒活”的真諦。

三、以讀爲主,讀中感悟,讀的精彩,悟的`透徹

“讀出感情”是語文課堂經常聽到的,怎樣讀纔是“讀出感情”?今天我作了一個示範,我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後感悟後,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一讀,讓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與文本朗讀很好的結合起來,讀出了思考,讀出了文章的韻味,也讀出了自己的韻味。如教學含有“悄悄地”這一詞的句子時,我抓住了“悄悄地”這一詞,大家都知道三個“悄悄地”,充分體現了慈母的一片愛心,體現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學生從“悄悄地”體會母親的心,再把體會到的情感放進語言中讀出來。還有“央求”一詞,我讓學生通過對這個詞的體會去感悟上下文。然後再把這種情感從語言中讀出來。

本課的教學讓我充分認識到,課堂上應讓學生人人都有話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應改變了以往那種以教爲主, 以學爲輔的陳舊形式,變學生被動學爲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本課教學同學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文章的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地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7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馬上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馬上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爲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爲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小心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終於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通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說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爲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爲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8

窗外微黃的樹葉,伴隨着孩子們朗讀聲“刷刷啦啦”地響着,才意識到九月已過半。站在窗前,眼前突然浮現出一位母親擋在癱瘓的兒子窗前,央求道:“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突然淚目!

這是怎樣的一位偉大的母親!患了絕症的她,被擡上三輪車送往醫院,這一去竟是作者母子倆永遠的訣別。可是,母親臨死前卻不害怕死亡惦念自己,而是始終惦記着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一塊,好好活兒!

備課時眼淚已不知流了多少次,站在講臺多次哽咽,最終放棄電子屏,拿着課本帶着學生讀着講着,不知不覺教室安靜了下來,朗讀聲漸漸低了下來,在讀到“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時,孩子們停下來不再朗讀,教室裏瀰漫着悲傷,我不去打擾他們,也陪着他們沉浸其中,很久很久……

那節課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講完這節課,但我卻收穫了孩子們對於這位偉大母親去世的悲傷。

課後作業寫收穫,讀着孩子們的感悟,又突然間淚目。孩子們不僅懂得了作者母親的.偉大,更是回過頭去體味自己父母的偉大,一句嘮叨,一聲關懷,一個深夜蓋被子的動作……都在學生的回憶裏閃出偉大的光芒。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9

課改強調學生的語文學習要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探究中的開竅學習即學習使學生個性化的行爲的教學理念,因此在這節課上

1、藉助360雲盤等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接受信息轉爲主動地蒐集、篩選、整合和處理信息。

2、教學設計主要是在情感激發的氛圍中圍繞着讀而展開,注重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意圖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聯想、想象中提升,在質疑中創新,在練筆中鞏固,在感悟中學習、生活。

3、讀書自始至終貫穿課堂。利用雲盤、電子書包學生從課外走向課內,又從課內走向課外,自主閱讀,拓展閱讀。在閱讀中相互交流,探究閱讀學習的'方法,對人物進行全面而正確的分析,說出對文章獨到的見解,深入作者人生經歷、情感歷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4、微視頻講解。藉助微視頻講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重點突出。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0

《秋天的懷念》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作家史鐵生以他細膩、動人的筆觸引領我們進入了母親用愛爲“我”編織的世界。優美的文字,帶着淡淡的憂鬱,撥動着我們的心絃,牽動着我們的記憶,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文章中如詩一般的語言躍動在學生面前,等待着學生走進文本,去捕捉它,去品味它,去欣賞它,從而水到渠成地體會母子之間的似海深情,品味母愛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接受“愛”的教育。

這樣深情的文字,條分縷析的講解只能割裂文本的自身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以生爲本,以讀爲主,以個性發展爲目標,努力爲學生提供必要的語言依託和補充材料,搭建自主閱讀的腳手架。學生在這節課上擁有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權利,在反覆研讀文本,咀嚼文本中,體悟了內蘊情感,領略了文字詩意,最終達到閱讀的三層次:我讀了——觀看的層次;我想了——思考的層次;我懂了——理解的層次,從中獲得語言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學生在讀中引發了情感體驗,激起了心靈共鳴,受到了道德薰陶,個性得到較好的發展。

一、放手自學,在自主閱讀中生成個性。

在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爲的必要條件中,體現在主體方面的就是閱讀能力。教材中的略讀課文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良好範例。閱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足夠的讀書訓練時間做保障。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裏,如何做到既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又引領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呢?我想很多老師也常常有捉襟見肘之感。因此在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把課堂“前伸”,讓孩子們在預習中就能做到“讀通順”、“讀流利”,並在有所感觸的句子邊大膽地作上批註。孩子們的感受是豐富的,批註是多元的,有的寫下了對句子的獨特理解,如在描寫菊花的句子旁邊,有的同學寫道:“菊花中有母親慈愛的臉,菊花中有母親的殷殷囑託,看到菊花,就想起母親。”有的寫下了對人生的感悟:“菊花的熱烈而深沉,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菊花一樣過得充實。這樣,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回想起過去,就不會覺得遺憾了。”有的記錄了想要勸作者的話:“史鐵生啊,你太粗心,太自私了,母親的病那麼重了,難道你一點兒都沒有發現嗎?”有的則表達了對母親的敬佩之情……既不受同學的影響,也沒有老師有意無意的引導,在課前預習的這一段自由的時間裏,他們天馬行空地抒發了對文本的最原始的、最真實的看法,生成了對文本的個性化的理解。

這樣豐富多彩的看法,是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道來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又留出了一部分時間,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當自己的批註受到同學的肯定,預習的成果得以展示時,孩子們心中的那份喜悅是無可言喻的',由此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自學的興趣。

二、讀佔“鰲頭”,在多元朗讀中張揚個性。

讀要有個性。學習語言不是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並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對句子的理解體會各有不同,讀出來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重視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不以自己的閱讀心理、認知水平要求學生,對學生的見解,給予密切的關注,親切的呵護,讓有益的課堂生成的信息開出燦爛的花朵。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最受感動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怎麼理解就怎麼讀。有一個學生從“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中讀出母親內心的痛苦時,我就讓他帶着痛苦讀一讀這句話。另一個學生卻別出心裁地讀出了母親對兒子那沒有說出口的抱怨,我也讓她把自己的感受送進去,讀出來。她讀得別有一番滋味,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記得當時那位女同學的臉上綻放出如菊花般燦爛的笑容。在體會描寫菊花的句字時,有人讀出了潑潑灑灑的人生態度,我讓她潑潑灑灑地讀;有人讀出了堅強,就讓他堅強地讀;還有人讀出了純潔、善良的人生,我就讓他讀出自己的高潔。齊讀課文1—3自然段時,我講了這麼幾句話:“同學們,這位平凡的母親啊,用她小心翼翼的動作呵護着兒子脆弱敏感的心,用她樸實無華的語言喚起了兒子生活的自信心,用她全身心的愛,爲兒子編織了一個溫暖的世界。這樣的母親值得敬重嗎?這樣的母親值得懷念嗎?好,帶上我們由衷的敬重,帶上我們深切的懷念,一起來讀讀這三段話。”學生們讀得投入,讀得深情,聲情並茂的朗讀感動了許多在場聽課的老師。

不同的朗讀預期使語言作品烙上了鮮明的個性色彩。在寬鬆和諧的氛圍裏,孩子們各盡所能,在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在讀中與人交流、與人分享,互相啓發,共同提高。每一個學生都有切身體會,每一個學生都會真情流露。通過個性化朗讀這一媒介,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張揚了自己的個性。

三、讀寫結合,在綜合實踐中發展個性。

結合語文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對實現語文課程目標大有裨益。採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把課堂前伸、後延,不失爲一種好的方法。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母愛的格言、詩句,把它們製作成精美的書籤,在小組裏交流;課後,我把握時機,巧用教材,讓學生把涌動在心裏的話寫下來,可以寫給媽媽,也可以寫給自己;可以表達對愛的看法,也可以抒發對生命的感悟;可以製成賀卡送給媽媽,也可以出一張以“愛”爲主題的手抄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深淺不一。這樣的讀寫綜合實踐點,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思維是流動跳躍的,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出學生潛在的智慧和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中得到鍛鍊,個性也得到了良好發展。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羣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流,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在課堂上真正尊重學生的閱讀權利、閱讀感受,讓他們有足夠時間、足夠機會閱讀文本,閱讀的原野就必將綻放出五彩繽紛的花朵,孩子們就能像花朵一般,將最動人的一面綻放。也許那花兒很小很小,既沒有牡丹的雍容,也沒有百合的高雅,但一定洋溢着天然的童真,個性的光彩。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1

本文懷念母親,以追憶的形式,用平實質樸的文字,家常的話語,寫出了真摯深沉的母愛,同時傳遞出史鐵生對生命和生存的深刻的思考。

教學形式注重以學生的家庭生活體驗來推己及人,感受真摯深沉的母愛,體會作者的悔恨和追念之情。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默讀,教師在深情地示範朗讀。然後集中解決生字、多音字的注音解釋,進而初步討論人物情感,理情行文脈絡,再做文章分析。

“我”與母親前兩次說起“看花”時的`細節表現,學生雖然也能捕捉到,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所以在後來的教學中範讀後又加入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我”在雙腿癱瘓後的暴怒無常,母親的逆來順受百般隱忍等都在朗讀、評議和爭論中逐步被發現,學生對母親形象的理解、把握也更加深入準確了。

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老師的講、練、問代替學生的.讀、感、思。

整堂課教師精神飽滿,真摯深情,教學流暢。學生學習注意狀態持久,參與面大,交流積極,思維活躍,情緒激昂,生成自然。教學目標明確,結構完善,板書規範,方法多變,手段適度,師生配合默契,效益明顯。

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繫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

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閱讀相輔相成,教師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爲激勵學生教師將教學評價靈活地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收到不可低估的神奇力量。

《秋天的懷念》中有許多描寫母親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其中蘊藉着真摯深沉的母愛,和作者深深的追念之情。引導學生找出這樣的語句,並結合課文具體語境,體會其中的精彩之處,感受母親對“我”的深沉母愛和“我”現在的追念之情。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2

上完《秋天的懷念》,心裏有點沉重。看到聽課的老師們和同學們,有人紅了眼圈。

《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先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娓娓敘來,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想是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對生命的敬畏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課堂的重心在於品味詞句,感悟真情,接受一次愛和生命的洗禮。

孩子們表現得很棒!從課堂的氛圍,發言的積極,還有語言組織的連貫性,對生命的思考,都看得出孩子們平常的積累。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閃動着淚光,連貫的.語言,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碰撞。“只要樹根不曾枯死,你一樣能發出新芽!”孩子們把課外閱讀中讀到的句子引入了課堂。“只要你堅強樂觀,殘缺的生命一樣的煥發生命的光彩!”孩子們站在朋友的角度勸慰癱瘓後的史鐵生。“我要像紅色的菊花一樣活的瀟瀟灑灑”!“要像白色的菊花一樣純潔善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算是好好兒活”。“健康快樂就是好好兒活”!這是孩子們討論後發表的對“好好兒活”的理解。恰當的時候我總結:菊花有不同的顏色和姿態,但只要在秋天盡情地努力的開放,花兒的一生就是燦爛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以什麼樣的姿態活着,只要你是樂觀的,堅強的,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教室裏鴉雀無聲。這時候就應該回過去好好讀讀這句描寫菊花的句子,但我給忘了。

對自己是越來越不滿意了。太在意時間,怕超時,所以在該着重指導朗讀的時候沒敢花太多時間,在抽讀齊讀之後便急急地奔向下一個環節。我忘記了指導朗讀一直是我的強項。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朗讀,鼓勵,領悟,孩子的朗讀應該上到一個層次。而本節課,自己都感覺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怕超時,在孩子們還想侃侃而談的時候,便收回了話題。一節課都在趕時間,怕講不完所準備的內容。導致有些句子體會不夠,深入不夠。

總以爲多一點幻燈片會更直觀。結果上課時總惦記着什麼時候該出示幻燈片,什麼時候該把孩子引向幻燈片的內容,反而禁錮了孩子的思維。孩子們說得不那麼盡興了,而我,怕時間不夠用,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深入理解母親的語言和神態。

有些地方借鑑得不夠自然。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這句話讀完我便急着抓出動詞:撲、抓、忍,然後問了幾個比較突然的問題:撲下去的是什麼?抓住的僅僅是母親的手嗎?忍住些什麼?(這裏的設計借鑑了竇桂梅老師的設計)這個地方顯得有點生硬。

寫菊花的那一段引導孩子們說和讀也都不太到位。孩子們只蜻蜓點水似的說到一些。回顧課文題目《秋天的.懷念》,作者在懷念什麼?“懷念母親”。“懷念和母親一起度過的日子。”“懷念母親說的那句‘好好兒活’……”接着孩子們這句“好好兒活”,我總結“這句‘好好兒活’照亮了我一生,影響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啊……”壓根兒就沒想到還很有必要去回顧一下爲什麼是“秋天的”懷念?這個秋天裏,母親身患重病離我而去;這個秋天裏菊花開的潑潑灑灑;這個秋天裏,有母親未了的心願;這個秋天裏,有太多太多的回憶……

在我娓娓道來的一字一句中,老師和同學們被我感染。儘管我的過渡或總結的語言很生動,但孩子們的朗讀卻缺少了那麼一點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就來自於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我指導得不夠到位。

感謝所有聽課和評課的老師們!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3

秋天的懷念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作者史鐵生。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我在備課時,根據課標、單元目標和教材內容、以及學情,確定了一下三條學習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讀文,理解重點詞語。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能說出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2、小組合作、品味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從細節描寫中感受母親濃烈而深沉的愛子之情。

3、聯繫生活,思考我們要怎樣“好好兒活”。

我根據學習目標,預設了四個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2、整體感知。(學習字詞、瞭解內容)

3、賞析句子、解讀親情——“好好兒活”

4、感悟課文、思考人生——“好好兒活”

整體上,我完成了學習目標。現在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具體反思我這節課的教學:

一、成功之舉

1、就是作者材料的引入,我並不是在整體感知時一股腦兒的把作者介紹完了事。而是在兩處插入。一是抓住文眼“好好兒活”這句話後,出示史鐵生不幸的遭遇。讓學生結合他悲慘的遭遇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當時的.心情——暴怒無常。二是在結尾,出示他取得的成就,來理解他明白了母親的話,自己“好好兒活”。兩處材料的引入,讓學生有助於理解“好好兒活”的含義。

2、我在抓住核心“好好兒活”這句之後,通過幾個漸進的問題來研讀課文:

當時“我”好好兒活了嗎?

母親活的好嗎?母親如何對待病中的“我”?

一個人究竟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二、教學機智(課堂生成吧)

在理解最後一段話時,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爲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主要是有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也參與發言,我立刻請他起來,他說:“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聽他說到這,我馬上提出表揚:“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說得太好了。”他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三、敗筆之處

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我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分析之後我指導學生讀時。我沒讀好,但也感到學生讀的不是太到位。

這是我的短板,我以後要好好練練朗讀啊。

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14

《秋天的懷念》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這是作家用凝重的情感筆觸,用深邃的人生思考凝練成的感人文字,真人、真事、真情感。作家回憶了母親在自己雙腿癱瘓後的幾件平常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中詮釋着母愛的真諦,正是這份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才讓兒子在以後的不完滿人生裏勇敢而堅強地活了下去。

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從教材特點、學生年段特點出發進行設計。在教學中,着力體現以下的設計理念:

1、凸顯語文的學科特點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的根應該深深地紮在語言文字裏。爲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讀文、解字、品詞、析句,等等類似的設計都意在引導學生憑藉語言文字,披文入情。這樣的設計讓課堂處處充滿語文因素,讓學生充分地獲得豐富的語文素養。在這樣的語文學習實踐中,學生獲得了人文情感的薰陶與濡染,實現了作者、編者、教者、學生的“四心”交融。

2、立足課文的整體,強化各領域的整合,達成識字、閱讀、表達等的綜合效益。高年段的識字教學應有別於低、中年段。生字“癱瘓、捶”等的教學體現了由字理識字至字理析詞再到字理閱讀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漢字的音、形、義與具體的語言環境,與鮮活的語言實踐緊密聯繫在一起,增強了學生對字詞的整體感悟能力,併爲學生進一步潛心會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指導學生練字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要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也就是教師寫字的基本功一定要紮實,要嚴謹,以身示範。這節課我從課題的書寫到難字的指導書寫,都做到了用心、細心、悉心。我想一個語文教師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持之以恆。

4、重視學法指導,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新課程強調,在使用教材時要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觀。我認爲閱讀課中的`每篇課文,都是我們利用它進行學法指導,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培養語感的一個憑藉。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各項語文能力的.訓練。

首先我教給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後我讓學生運用前後聯繫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再次我還教給學生用抓中心事件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等。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前準備再充分,但由於自身素質不高,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於教師聲音太小,有時本該有激情的地方教師沒能調動感染

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教學的高潮沒能達到。

2、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時,評價語不夠真誠、針對性不強。不能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導致學生參與面不廣。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提高自己專業素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