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關於鄉村粉事的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3.06W人 

如今,衆多村民在一起熱火朝天漏粉條的場景,很難再見到了。

關於鄉村粉事的散文隨筆

冬日的鄉村,農人們在趁閒貓冬。除了偶爾幾場紅白喜事,也只有漏粉條時,才能讓人感受到鄉村的一些活力

漏粉條用的紅薯粉面,在盛產紅薯的鄉村,家家都不缺。秋末紅薯從地裏收穫後,經過粉碎、過籮、沉澱、晾曬,就成了幹滑的粉面。可要漏粉條,把粉面加工成紅薯粉條,單家獨戶則沒法進行,這是一件需要村民合作完成的大事。

在我的印象中,漏粉條的日子,雖然很冷,但總是陽光明媚,應該是大人們事先選定好的。在一處避風朝陽、場地寬闊的院子裏,土坯竈臺壘好,大塊的乾柴劈好,大鍋、大缸、細竹竿等工具擺好,然後,點柴、燒火,火熱的漏粉條工作就開始了。

燒火者把鍋裏的水燒開,舀幾瓢倒入大缸,將缸溫熱後把水倒去。一位“和麪子”者往缸裏添加好粉面、明礬,再舀幾瓢開水往粉面上潑,其他幾位拿着竹竿,圍着大缸攪拌粉面勾粉芡。粉芡相當於蒸饅頭時用的酵母,關係着整鍋粉條的好壞,容不得半點馬虎。

粉芡攪拌到位,往缸裏再加熱水、加粉面,幾個男人挽起袖子,雙手並用,共同用力攪拌,開始“和麪子”。“和麪子”很費力氣,男人們圍着大缸“和麪子”時,有時會齊喊號子,想必和《詩經》裏勞動者喊的號子差不多吧。

一陣工夫下來,“和麪子”者多會累得氣喘吁吁,有時還需其他人替補上去。不過,在他們的努力攪拌下,黏稠的“面子”變得均勻、光滑、順溜。“面子”和好,一人繼續攪拌,以防止“面子”結塊或沉澱,掌瓢者就開始正式漏粉條了。

掌瓢者是整個漏粉條盛事的主事者。他經驗豐富,勾粉芡時粉面、明礬的用量,“面子”要達到的黏稠程度,都由他來判斷。他也是漏粉條時最辛苦的人,需站在熱水鍋邊,一手在沸騰的水面上方平舉漏瓢,一手又晃又拍漏瓢,讓“面子”順着漏孔涓涓泉水般流下。幾瓢“面子”漏下來,他已大汗淋漓。

乳白色的“面子”遇到滾燙的開水,在鍋底沉沒幾秒,很快就浮到水面,變成了亮晶晶、琥珀色的'粉條。蹲在鍋邊的拾粉者,拿着細竹竿,撥動粉條以免粘連。覺得粉條煮熟了,就迅速將粉條撥到另一口盛滿冷水的大缸裏,由盤粉者負責將粉條往細竹竿上盤,再由其他人一竿竿架到綁在粗繩上的小繩圈裏自然冰凍。

小孩子嘴饞,在旁邊看大人漏粉條,最渴望的,無非是想借機吃一碗剛出鍋不久的粉條。那些細嫩光滑的粉條,帶着溫熱,吃起來鬆軟可口。如果大人們能給澆上一些蒜汁,那更是難得的美味了。其實不光小孩子,幹活幹累了的大人們,也會端一碗剛出鍋的嫩粉條來吃了充飢。

山村冬寒,滴水成冰,一竿竿掛在室外的粉條會結冰成塊,即爲“凍粉”。第二天,大人們又要用溫水濾粉條,即爲“融粉”。然後,繼續在太陽下晾曬,直到粉條變得通體乾硬。

這種用鄉間土法加工出來的粉條,經過“火與冰”的雙重洗禮,柔韌筋道,很好吃,有現今那些機器加工的粉條所缺的美好味道。如今,衆多村民在一起熱火朝天漏粉條的場景,很難再見到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