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蘇教版二上《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1.58W人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二上《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7課第二自然段。

 文本解讀:

課文的第二段只用了兩句話講述達爾文在島上的考察發現,看起來太平淡無奇,很難找到學習語言的切入點。但其中的個別詞語卻是潛伏其中的很好的語言因素,如“考察”、“發現”、“要麼……要麼……”“奇怪”等。以這些詞爲空破口,進入文章進行語言學習,對於低年級來說是切實可行的。

 文本與社會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發現”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卻給我們一種啓示:留心處處皆發現,尋找學習語言的因素,帶領學生學習語言也是如此。

 文本與學生經驗:

文章寫了生物學家達爾文發現在太平洋中一個小島上只存在兩種昆蟲:一種翅膀特別大的,另一種是沒有翅膀的。科學家爲了解開其中的迷,經過艱苦的科學研究,最後終於解開了其中的迷。

儘管表面看來,文章所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但仔細品味,卻能發現,不論是一開始文章所預設的“謎面”,以及到後來揭示的“謎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們在帶領學生進行課文語言學習的時候,要讓學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動機和興趣”。

  學習目標

1、緊扣“發現”,讓學生去發現自己學習上的疑難問題。

2、讓學生通過自讀,用各種形式將自己的發現展示出來,並加以運用。

教學設計

文章有着非常嚴密的邏輯結構,是按“考察發現——觀察比較——得出結論”的順序敘寫文章,這也是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所以在執教本課第二自然段時,本人力求學生學習語言都緊緊圍繞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展開,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再把這些字詞帶進課文,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去讀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實施:                       

學習語言片斷一:“兩進兩出”悟“考察”。

師:我們常說,學貴有疑,就是說學習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能提出問題,現在請把你善於觀察的眼光轉向第二段,能不能從第二段發現問題呢?邊看邊用鉛筆畫出來。

(師行間巡視,發現大多數學生劃了“考察”、“奇怪”兩個詞語,板書於黑板上)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什麼意思呢?就是書讀得遍數多了,就能讀懂,請小朋友們把第二段多讀幾遍,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懂這兩個詞語。

(生練讀第二段)

師:誰讀懂了第“考察”?哪個來讀一讀第一話,老師從他的聲音裏就知道他讀懂得了沒有?

生1: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

師:老師從你的聲音裏已經聽出,你有一點讀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動作做出來,那就說明你是真正讀懂了。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練習啊!

(學生邊讀邊練習加動作)

師:誰來加上動作試試看?

生2: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讀後,往左右各看了兩眼)

師(模仿該生動作)述:有點像考察了,請小朋友們都看看圖(實物投影展示圖)上的達爾文是怎麼“考察”的?可以邊讀邊學着做一做,還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動作。

(學生練讀中做“考察”的樣子)

師:這次,誰願意到前面來考察?

生3(來至講臺上):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讀完,該生做出象是在專心致志看一件什麼東西似的樣子)

師:達爾文,你在考察什麼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蟲。

師:發現什麼了?

生3:我發現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

師:剛纔考察的那位達爾文也來考察一下吧!

生2上講臺表演讀,這次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師帶頭爲他鼓掌)

師:讓我們跟着這兩位達爾文也來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體學生練習這句話)

學習語言片斷二:縱向拓展用“奇怪”

師:我們用熟讀課文,看課文的插圖,用動作做一做的方法,讀懂了“考察”,現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讀懂“奇怪”呢?

(學生各自練習)

生4:他發現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讀時,滿臉疑惑,並側過腦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腦袋。)

師:請你上來爲大家讀一讀。大家一邊聽一邊看,看他有沒有讀懂奇怪?

生4上講臺來再讀,讀時,兩條眉毛幾乎擰到了一起,表情較之剛纔還要出色。

師:他讀懂了嗎?

生5:他讀懂了,他臉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讀出了“奇怪”的語氣。

師:他用“語氣”和“表情”告訴我們,他已經讀懂了“奇怪”。你們能做到嗎?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讀懂“奇怪”呢?還不快練!

(學生練習得十分起勁,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學生還興致勃勃的表演了起來。)

師指名讀。

生7邊讀邊呈現出滿臉疑惑的神色。

生8邊讀邊比劃着昆蟲翅膀的大小,讀後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讀後,還喃喃自語:奇怪?怎麼這兒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呢?

師:是呀,只要我們像達爾文一樣,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就能發現許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紅髮現母雞總是圍着雞窩轉,感到很奇怪。還有:奇怪!太陽怎麼不從西邊出來呢?

教師出示投影:

____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句式說一句話。

生11:我發現媽媽的頭上有白頭髮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麼還不長呢?

生13:我發現我的聲音從錄音機裏傳了出來,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們上課怎麼用話筒呢?

……

  總結:

正如在“文本解讀”中提到的,課文的第二段雖短小卻是文章的一個重點段落,以抓關鍵詞爲突破口去學習課文的語言,是我所採用的引導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讀得進,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絕對不是上上之策,告訴他去做做這個詞的表情,那個詞的動作,學生不但處於被動狀態,最主要是學習興趣大打折扣。於是我就想何不放手來個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發現其中的不懂的字詞,然後再通過自己閱讀,將課文語言吸收進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駕馭課文語言。最後,再將內化了語言加以運用。這種學習語言的方式與課文的敘述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發現語言因素——感悟語言因素——悟出語言因素——積累運用語言”。

最後的學習效果正是應驗了那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生學得既主動,又輕鬆,創造性地吸收了課文語言,創造性地將他們演繹出來,更創造性地進行了運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