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我愛這土地

本文已影響 2.39W人 

一、教學設想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我愛這土地

現代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很微妙,往往被視爲可爲又可不爲的教學。說它可不爲,是因爲受考點影響,僅僅要求默寫或淺層次的理解而已,不爲也罷;說它可爲,是因爲現代詩確實凝聚了文學中很多精華的因素,學生學會欣賞益處多多。作爲語文教師,如能從此入手,確實大有可爲。在教學中,如何能做到詩歌教學有所爲呢?我想,首先應指引學生體味詩中強烈的情感。通過朗讀,通過對詩歌字句的賞析獲得一些信息,品味詩中具有表現力的語言,繼而結合相關的時代背景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在教學中讓學生獲得欣賞詩歌的方法。在教學中,我試圖讓學生自主、生動地學習,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整理、去收穫。

二、教學目標

(一)、體味詩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初步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三、教學案例設計及部分教學實錄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現代詩歌《我愛這土地》(板書)

有人說,讀詩就像走迷宮。對於有方法的人來說很簡單,因爲詩中有很多小標記會給你指引方向,讓你升堂入室。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讀詩使人聰慧。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踏上這一次智慧之旅吧。

(二)自由朗讀詩歌

(三)學生齊讀詩歌(齊讀時較整齊,但感情不夠濃厚)

(四)師:朗讀詩歌的方法有很多,你們剛纔齊讀時是怎樣處理的?(學生從感情基調、語速、重音等角度談談自己對詩歌朗讀的處理及理由)

生1:我覺得這首詩應該讀得深沉些,因爲詩中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從這裏可以看出,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對土地和祖國的一種深沉的愛,因此感情基調應該深沉些,語速也應慢一些。

生2:我基本上同意這個觀點,但我還要補充一點的是,這首詩還給人一種悲憤的感覺,“激怒的風”、“悲憤的河流”、鳥兒的歌唱後的淚水,老師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肯定是藉助這些形象來表達自己悲憤的情感。

(其它學生點頭微笑)

生3:我想談談重音的處理,“也”“嘶啞”“歌唱”要重讀,因爲這些詞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執著的愛,即使化爲鳥兒,哪怕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師說:很有見地,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由詩的情感所決定。一般來講,能鮮明地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就應該重讀,但對詩句的處理又可以不乏個性色彩。這個問題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互相對話,並要及時追問“爲什麼”,從而進一步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學生思考,並自由討論。得出自己的認識。

(五)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將自己的理解落實在朗讀中)

師:剛纔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尤其可取的是他們能從詩中的語言入手去分析,得到朗讀的方法。詩人想通過這首詩表達什麼感情呢?

生3:詩人表達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通過標題和詩的第二節可以明確地知道。

師:不錯,古人云:吟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又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爲作者表情達意而服務的。接下來,就讓我們去尋找這些能解讀詩人情感的詞語和句子,並自己給自已提問。

示例:“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中爲什麼它的喉嚨會是嘶啞的?

學生開始思考,小組討論後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

第1小組:“假如我是一隻鳥”,在假設時,作者爲什麼說是一隻鳥,而不是別的什麼?

第2小組:河流爲何是悲憤的?風爲何是激怒的?

第3小組:“無比溫柔的黎明”代表什麼?

第4小組:“然後我死了”,在這裏,“死”在這裏意味着什麼?

學生們就這幾個問題開始思考,討論,交流,

生1:詩人把自己說成是一隻鳥,其實不是偶然,因爲,鳥在人們心目中,是自由的象徵。表明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師說:是啊,這首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面對淪陷區人民的痛苦生活,詩人由衷地渴望自由,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理解。

生2:我還有一種看法,作爲一個詩人,他只能通過寫詩來喚醒人民,吹起時代的號角。這也類似於鳥兒的歌唱。

師說:真是有個性,我很佩服你!

生3:我想說說悲憤和激怒兩個詞,我覺得這兩個詞說是不是河流和風,而是當時的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這種情況下,全國人民在進行悲憤的反抗,其實表現的是一種不屈的反抗精神。而黎明則是一種希望,一種光明,因而是無比溫柔的。

師說:真不簡單,這就是詩歌中象徵手法的運用,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爲普遍的`意義。怎麼理解“然後我死了”這一句?

生4:連死了也要與土地融爲一體,它表現的是一種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和爲祖國而獻身精神。

師小結:你真是太聰明!看來同學們這節課收穫不小。在學習詩歌中,你們都學到了哪些方法呀?

學生小結

生1:我知道在學習詩歌時要緊緊扣住文中的語言進行分析,然後,還要結合寫作背景去理解。

生2:我還知道了象徵的手法。

生3:要自己給自己提問,學會自學。

生4:多讀,也會幫助我們理解詩歌

師小結:是啊,這些方法能讓我們感受到詩歌的美,詩人曾在《復活的土地》中極富激情地寫道“我們曾經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復活了”“在它溫熱的胸膛裏,重新漩流着的,將是戰鬥的血液。”他也曾說:凡是能夠促使人類向上發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詩的。讓我們再一次用激情唱響生活中的那些詩的情感。

全體同學起立,閉上眼睛,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下課)

四、教學反思

特級教師寧鴻彬曾提出:語文教學不但要加強語文基礎,而且要大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爲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教給學生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如果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學習的方法,並從中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定會讓學生收穫更多。

在《我愛這土地》這堂課中,我注重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入手,讓學生自已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得出結論。老師重在引導和激勵,這種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爲目的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怎樣才能更好地落到實處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