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九年級語文下冊《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92W人 

  【教學反思一】

九年級語文下冊《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

《我愛這土地》是幾天前我參加“國培”後執教的一堂彙報課。在設計教案之前,我先將課文反覆地讀了幾十遍,發現自己在詩中幾處象徵含義時不太明確,在理解兩節詩的聯繫時也頗費了些周折。 於是我想,我都難理解的內容學生理解一定有困難,便將教學目標定爲三點:1、熟讀並背誦,理解詩意。2、把握意象領會象徵含義,學習運用象徵。3、品味語言領悟詩情,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並將教學重點確定爲“理解詩意,領悟詩情”,教學難點確定爲“領會象徵含義,學用象徵手法”。

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我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白自己想教什麼,並堅持從“國培”中學來的“簡潔、實用”的原則,將整堂課構思爲:一讀二寫。讀是主要的。首先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就將這十行詩讀背,上課時檢查背誦。然後是“讀出層次”:將全詩分三層讀,分四層讀。以此訓練學生概括能力。此時詩中哪些詩句寫“土地”,哪些詩句圍繞“小鳥”寫便一下子明晰起來。於是我便設計了第三次讀:“讀出形象”,目的是讓學生把握意象,通過品味關鍵詞句領會象徵意義。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先默讀描寫土地的詩句,以“從——我看到了一片——的土地”的句式把握土地的形象,再結合寫作背景明確土地的象徵含義,並舉一反三合作探討詩中“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接着便默讀靜思描寫“鳥”的詩句,抓住關鍵詞句品味小鳥的形象,思考詩人借“鳥”抒發的愛國情感;再對第二節中的“我”的予以探討,明確“眼裏常含淚水的我”的形象是當時所有華夏兒女的特寫,第二節詩是第一節詩意的提煉和昇華。至此再指導學生“讀出深情”。

此時學生能理解詩意、體會詩情、理解象徵意義了。但我認爲當代學生讀這首詩不能僅停留在理解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感上,還應聯繫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教育。於是我便設計了“仿寫”這一環節,但由於探討象徵含義時用時過多,“仿寫”只能留作課後作業。我讓學生想像假如自己就是艾青,行走在二十一世紀的中華土地上,放眼今天的盛世中華,以“假如我是——,我也應該——”開頭再寫一首《我愛這土地》,並儘量嘗試使用象徵手法。課後我閱讀了同學們仿寫的詩歌,發現了許多優秀的詩作。這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卻又在我的預料之外。

課後我一再反思,這堂課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一點進步:一是自己深入地解讀了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能處變不驚。二是對“教什麼”一直心中有數,教學目標僅三點,簡單易行又實際。三是教學設計簡潔實用而且略有創意。特別是“讀出層次”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概括能力,又瞭解了內容理解了詩意,還爲下文分析意象理解象徵含義打下了伏筆,可謂一箭三雕。整堂課以一個“讀”字貫始終,但又不缺變化與層次,實現了“臺階式”的設計。四是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經驗和學習水平,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杜絕看參考書找答案,隨時提醒學生作筆記等,都體現了一個“實”字。

不過,這堂課也存在不少的疏漏。一是在轉變教學風格時有點“東施效顰”的意味,因此免不了刻板,使課堂氣氛降溫。比如自己省去了導入語,對學生評價也減少等都有刻意模仿餘映潮老師的痕跡,忘記了結合實際靈活運用。二是缺少教育機智。如一位學生用“熱情的太陽”來回答“假如你是艾青,走在二十一世紀的中華土地上,你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時,沒有及時指出她用到了“象徵”手法並加以表揚,如果以此引導學生運用象徵手法來突破難點就容易得多。三是課堂氣氛沉寂,學生髮言不大膽。我想這是因爲我在組織教學、激發興趣以及教學用語上做得不好。這可能也跟省去導入、刻意轉變教學風格有關。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都是在嘗試、在學習,還需要反思。 行走或駐足,都能欣賞到沿途無限的風光,我想,這正是我們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理由吧!

 【教學反思二】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師應學習課改理論,遵循課改要求,體現課改特色,尊重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教學的雙邊互動,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學有所得。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於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會予以否定。因爲,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學生們,他們的閱歷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們長大後再來理解這首詩時,肯定又與現在不同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進而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生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使師生雙方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學習這首詩,我採用的方法是:創情境──曉詩人──知背景──重朗讀──析意象──品意蘊──賞意境──作比較──重背誦。根據以上方法學習詩歌,條理比較清晰,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於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打開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只有反覆吟誦,那文句,那意境,纔會縈於心頭,如發於己心,如出於己口。因爲《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黃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鳴曲,來襯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爲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於學生的發言不能給予有效的,科學的引導,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的技巧方面還有待提高。

以上這些是我對《我愛這土地》這堂課的一些想法,不足之處請給予指正、批評。總之,詩歌是正值詩的年齡的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還有不少獨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嘗試,去挖掘。

在我備課的過程中,教研員邢泰老師做了大量,細緻的指導工作,每一個小細節都認真把關。在這裏,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