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3.59W人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通用7篇)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通用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聽聽那冷雨》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1

人們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現在想來是對的。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去體會其中的含義,所以看到的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們《聽聽那冷雨》文中的人物一樣:父親的心裏因爲始終記掛着田裏未乾完的活兒,所以生性樂觀堅忍的他也變得惆悵起來了;母親因爲心裏惦記着田裏的活,因爲看到父親的無奈,所以她的臉也因一天天纏綿不斷的雨而越發惆悵了;而我們則因爲看到每天對着雨發呆、臉斜成一個弧度的父親和惆悵的母親,所以我們無心去應和雨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雨在我們眼中成了“該死的雨”、“令人討厭的雨”。因爲我們憎恨雨,期盼陽光,所以“我們真希望雨能馬上停”,也同時把童年中的雨“調成了金黃色”。而這一切產生的源泉無非是因爲他們的心。

禪語中有一句話說“不是旗幟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是的,因爲我們看世界看事物並非真正用我們的眼在看,而是用心體會的。所以即使一直被人們認爲“貴如油”的雨,“滋潤萬物”的雨,因爲打心眼裏不願意它的出現而變得可惡、該死起來。

但是如果它出現在乾旱以後,那我想文中的人物又會有另一種表情了:也許父親那粗糙的被太陽曬成黝黑的臉會因爲雨的出現而再次傾斜成45度角;也許母親也會因爲它的出現而掃去連日來的惆悵,雨開始滋潤母親的心田,使母親變得更加婉約動人;也許我們會因爲雨的出現而變得歡呼雀躍,會在小水坑玩耍,會應和着雨點打擊小花傘的節拍翩翩起舞,也希望它可以下個不停。那時的雨也許就不再是該死的、令人討厭的了,也許會是可愛的、令人喜滋滋的了;那時也許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雨真的是金黃色的了。而這一切一切的“也許”,都是因爲我們的那顆心啊!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2

我喜歡朱自清的清新婉約的美得純潔,美得成熟的《荷塘月色》,喜歡這幅真實的景物,喜歡作者內心深處真摯情感的表達。楊朔的《茶花賦》,寫出自然美,初看常有云遮霧罩的迷惑,但峯迴路轉之後,曲徑通幽,豁然展現一片嶄新天地,喜歡作者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當然更喜歡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文章主要寫了春寒料峭時那漫長的雨季,“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細細嗅着雨味,清清爽爽新新的那種。但大陸的雨“無論是疏雨離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少年聽雨,紅燭昏沉。中年聽雨,江闊雲低。白頭聽雨,亡國之痛。”我們知道,人生的不同階段,聽雨所感亦不同,但不管何時的雨,都會讓我們那顆敏感的心泛起漣漪,激起那溼淋淋的靈魂。

讀完此文,難免心生惆悵,這樣的悽苦源於內心,源於身臨其境所感。彷彿看到作者孑然獨行,在異地,在悽迷的雨中,漂泊異鄉的遊子都曾有過的那種孤獨與思鄉的情感。讓我們不禁想起那“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確,雨可以寄託作者的悲喜,月可以承載離別的相思,風吟唱人生的豪情,雪演繹着人生境遇的起伏。

大自然的風霜雨雪無不昭示着人們的心情,雨帶給我們無限的惆悵與哀思;悽苦與迷離。雪寓意着美好人生,揚揚灑灑,但生命是那般的短暫;風給我們帶來四季的變換;總會憶起秋風,會想起多事之秋,看到那片片乾澀枯黃的枯葉紛飛,絕望離去,又是怎樣的一份傷痛;薄薄淡淡的青霜不禁心生涼意,只有在清晨的勃然一笑,那種冷美也只不過是個瞬間。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3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使在夢裏,也似乎把傘撐着。而就憑着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在余光中先生眼裏,“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着的”。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着對昔日家園憂愁之思的文字。

余光中的作品總能給予我輕快活潑且充滿生命力的感覺,他將他萬花筒一樣變化多端的想象力詮釋給讀者。同一篇文章每次讀後都有不同的感受。這篇有這強烈音樂感的文章吸引着我。用長短句,韻律感讓它琅琅上口。這是一篇像詩一樣的散文,文字凝斂生動而富有韻律,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溼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爲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柯靈曾評論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闢一境。”

都說鄉愁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李白杜甫是這樣,蔣捷趙師秀也是這樣,余光中更是這樣。鄉愁這場雨從秦漢下到唐宋,從唐宋下到現在。到處都聽的見這雨聲,淋淋瀝瀝,淋漓至今。似乎那發黃的紙頁也沾染了鄉愁雨的潤溼,悠幽幽地向我們傳達着千年之雨的氣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還是喜歡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4

我靜靜地聆聽靜靜的世界以及我靜靜的內心。

草木從土裏鑽出來,靜悄悄的,無聲無息。鳥兒破殼而出,身旁的母親靜靜觀察,摒住了呼吸,彷彿一切都靜止,等待孩子的降臨。當雨從天空下落,滴滴噠噠,清晰可辨。

在閱讀過很多書後,我開始喜歡上哲理的書。不是因爲浮華,也不是因爲耀眼。只是每閱讀一篇哲理文章,總能洗滌一次心靈的污垢,讓人有如入禪院的空靈與清淨。

《聽聽那冷雨》這本書是精美哲理文章的薈萃,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如說這是一場雨。一場冷雨,下在心田裏,潤溼心中那片乾燥的田地。讓這片田地上盛開五彩繽紛的花朵。引來無數只蝴蝶,在花與蝶的世界裏,這場冷雨靜靜地下着,彷彿落下就是它的職責。

有人或許會認爲哲理書是那麼枯燥,更何況,它應是被經歷過人生冷暖的人品讀。而事實恰恰相反,正因爲我們不夠成熟,所以我們需要這些已經歷人世滄桑的智者來指引方向。正是因爲我們還不那麼老,我們纔有跳躍的思維,足夠的空間去理解它。

三歲的孩童說着美好的夢想,談着無拘無束的生活,我們會認爲他們如此天真,就像上天賜予的精靈消除人們的苦悶。六十歲的老人說着童話,我們爲認爲他們有一顆童心,他們熱愛生活,他們未曾老過。而我們,這個年輕的年齡,我們無法像他們一樣,我們若談這些,會讓人覺得不成熟,甚至是幼稚。

我們所需要的是一顆純潔的心靈,卻並不是充滿童稚的心靈。我們的心靈不是讓別人來品讀,是讓自己來感受的。我們需要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對未來的憧憬和對錯誤,對黑暗的排斥與自省。

我們應懂得,人生的道路並不平坦而我們又將勇往直前。那麼我們首先要學會聆聽世界的旋律,保持淳樸的心靈,讓這顆心靈去飛翔!

往往靜才能出智慧,阿基米德靜靜地在陽光下研究他的圈圈畫畫,居里夫人靜靜地煉着鐳……

你我都該靜靜聆聽,靜靜思考,靜靜走向成熟……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5

見它從打印機中滑出,爲何今日打印機的效率如此之低,總是遲遲不將這好文章吐出,煞是讓人有點爲之所急。所幸,這三張半的文字終被我獲取。一拿到手便反覆地看了三四次。回回感覺不同次次回味有異。實有種無法釋手之感。

初讀此文,就被余光中先生的博學所倒,也許這些博學幾乎所有的大家都知曉。這米氏父子、五陵少年、,但人所具備的文學底蘊卻是遮掩不住的。餘秋雨的深刻,豐子愷的孩氣,葉聖陶的平易近人,總是可以在文章中看出點滴的。

再讀《聽聽那冷雨》,我竟讀出了《聲聲慢》的味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李清照和余光中,所見到的雨,大概是,同一時段的雨吧,但他們的相隔了千年之久,所帶來的感受,卻是如此相近的。因爲中國的雨是千年不變的。就象余光中說過的:藍墨水字的上面就是汨羅江(待考證)。中國的每樣事物大概都有中國五千年的沉澱。所以中國的雨千年來也永遠都是滂滂沱沱,淅淅瀝瀝,清清爽爽新新的。

文中所寫,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天地,然也。一個雨字,便是天地的連接,當中的四點,就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中國的思想。中國的雨,它,沉澱了,整個中國。大禹治水,映雪苦讀,上方穀雨救司馬懿。雨衝出了中國的歷史,也將歷史沖淡了許多。

三讀文章,卻讀出了一種惋惜之情。文中的古屋聽雨,是如何之詩意,如何之愜意啊。聽、雨之纖纖細手拂弄着無數黑鍵啊灰鍵,把晌午奏成黃昏,聽那點點滴滴點點,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綿綿瀟瀟綿綿。一陣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雨點卻只能溶在水泥裏,雨已成了沒有音韻的樂音,瓦的歌唱已成絕響:雨來時,已不再,叢葉嘈嘈切切,不再閃動那溼溼的綠光,鳥聲減了,蛙聲沉了,蟲吟沒了。只是嘆息,只是後悔,千片萬片的瓦響已成了腦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憶。這世間已再沒有少年聽雨,紅燭成昏;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白頭聽雨,僧廬下了。

這種中國式的惋惜,是一種懷舊,是一種思念,是一種對祖國、對大陸、對家鄉的思念。一位老人對大陸統一的期盼!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6

雨來時,撐傘拈花,默想輕笑,那是雨巷中丁香花一樣的姑娘的意境。而我這種還只處於“爲賦新詞強說愁”的年輕學子,在這種哀而不傷的感情中,想到了《聽聽那冷雨》,想到那位隔着一道淺淺的海灣撐傘聆雨的老人,他從雨中都聽到了什麼。

雨聲,難說是“輕攏慢捻抹復挑”,但也可說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但在這個燈紅酒綠、各種聲音交雜的時代,這種不斷重複的單一音調,在某些人眼裏是極爲單調無趣的。也是因爲,他們早已對這個嘈雜世界麻木不仁了,他們的心早已變得粗糙,難以感覺到事物的美。而那些能在雨中有所感觸,讓思緒起伏的人們,有着一顆敏感的心。

對於余光中前輩,雨牽動着他的思緒悠悠盪盪,起起伏伏,卻始終縈繞在故鄉這塊土地上。從文章開頭就嘆息道:“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萬山,千傘萬傘。”接着又在字裏行間遊遊走走,最後仍是一聲嘆息“二十五年,沒有受過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他的心思都繚繞在海灣對面那塊大陸上,似乎想將他的念想包裹在每一滴雨露中,灑遍整個大陸。他用一顆敏感的靈魂所流露出來的話語,用紙筆所寄託,讓無數遊子讀完文章後感到一股與自己心靈合拍的悸動,去聽一聽冷雨,念想自己的家鄉。

猶記初春之時,升上高二的我剛剛度過在新學校的第一個秋季與冬季。在那將暖未暖,寒去猶來之際,我在教室裏,在與題海奮戰的偶得閒暇中,驀然聽到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擡頭瞥向窗外,卻被眼前那生機盎然的綠所驚訝到了。被雨水浸染的黃綠,嫩綠,青綠瞬間涌入你的視線,像是梵高所畫的油畫《蔦尾花》一般,透露着強烈的生命力,毫不掩飾,毫不收斂,像是要將你心中所有的陰霾都一一退散。那一剎那,我的心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一時難以將眼光遊離。

只有敏感的心靈,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對它的召喚。也只有敏感的心靈,才能寫出“誰的千指在按摩耳輪”“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類深入人心的言辭。聽雨,其實是聽一顆敏感的靈魂的絮語。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7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繼蔣捷的聽雨之後,這是第二次被筆下文字化的雨聲所打動。《聽聽那冷雨》之於余光中就好比《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互相成就。聽聽,那冷雨,雨是冷的,這正是余光中的雨。

從來不知道,一個人可以在雨聲中放置這麼多情感:他開頭就是一句“驚蟄一過,春寒加劇”,驚蟄,一箇中國節日文化的美妙符號,想必這從大陸仔又被勾起什麼鄉愁了吧,他忍不住想到求學過的廈門,想到以雨着稱的江南,想到自己祖籍的福建,他也曾是五陵年少,也是江南兒女。

他又忍不住拿外國的雨作比較,賞雨還是要到中國,他想,這纔有“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雨,一個簡簡單單的方塊字,是來自倉頡的古老靈感,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宛然其中,又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多少文人的多少思緒才能彙集成這一滴雨,多少古人的多少才思才能凝結成這一滴雨,他愈發的感慨了。

可是,他與初戀女友在三輪車的油布蓬下躲雨的時代終究是過去了呵,在他衰老的同時,臺北水泥築成的灰色雨林已經悄然侵佔了他過去常常聽雨的瓦頂房,他得不到故鄉白雨的祝福,如今也得不到雨滴敲打瓦片的慰藉,他只能自嘲的想: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這海島上的老人,終究是在最後用“前塵隔海,古屋不在”這樣的句子結尾,一個清瘦的老人,一顆孤寂的心,在今夜臺北的這場冷雨中,該何去何從呢?

余光中的雨是冷的,他出生於大陸,成長於大陸,卻不曾想被迫與大陸分離,來到這寶島,他骨子裏縈繞着的是中國文人傳統的愁思,他心心念唸的是他的杏花春雨江南。當大陸的孩子們朗誦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時,當大陸的詩人振奮於他那句“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黃河之間”時,這老人卻在他廈門街上的家裏,聽着窗外冷雨的敲打聲,溫存着對大陸僅有的記憶。

余光中曾盛讚過李白“蓬萊文章建安骨”,我想,這句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他本人。先生已經不在了,且讓我們後人跟隨先生的《聽聽那冷雨》,聽雨,看雨,聞聞嗅嗅,那冷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