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聽聽那冷雨》有感900字

本文已影響 2.01W人 

雨季畢竟過去了。

讀《聽聽那冷雨》有感900字

數月前溼熱的天氣伴着氤氳的水汽現在消失的徹底彷彿未曾過這土地。也難怪,溫帶季風氣候的老脾氣了。只是冬季的幹寒瑟縮了一切綠植伸展枝葉的勁頭,也抽去了詩人心底,那一細似乎總與雨水相伴的,想要低吟淺唱的詩意。

於是此刻,深居西北內陸的某個乾澀的靈魂,開始憧憬起海峽對岸某位詩人筆下逸散出的雨氣。

是的,讀了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一種朦朧的溼氣從紙面飄出,效果好於最貴的加溼器。同時有一種優美的副作用,與溼氣相伴的是一種含蓄而芬芳的憂傷。

從頭到尾都是溼漉漉的,對故土的思念,對中華化尤其是漢字的認同感,對時代變遷的追思和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它們組成了詩人心頭筆尖那不散的霧,讓每個字都沾上了雨滴

我卻有一點兒看法,對於他幾乎刻在骨子裏的思鄉之情,似乎並不是單純的懷戀。他在第二段中說,那裏是中國嗎?那裏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輕塵也都已不再。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裏呢?既然有了這種自嘲式的發問,我想他思念的,也不再是某塊可以用地理座標所明確描述出的土地,至少只有殘剩水的話,他的思念就不是完整的。人情,化,幻想,回憶,缺一個便不是故鄉。可是看看,70年代的中國經歷的都是什麼?化浩劫,殺死的也是故鄉。於是故鄉徹底成了精神的故鄉,只能從杏花春雨江南這六個字中,可憐巴巴地聯想出從前的水鄉桃。

可如果只會悲嘆也稱不上偉大。偉大在於把悲嘆化爲精神力量,爲重尋故鄉,而奔波不停,奮鬥未止。因爲他知道,民族的傷痕也是自己的傷疤,故鄉的淚痕就是他心頭的冷雨。

我也突然明白或許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徹底的初生演替,多數人停在了草本植物或是灌木階段不再繼續。而所謂英雄,或許就是讓嶙峋怪石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森林。森林多雨,並且有雨有森林,至於那些最初的苔蘚地衣,它們不會消失,它們是回憶最誠懇的載體,從南京到常熟到四川到長安,四海爲家的浪漫融入它們的軀體,哪怕它們死去了,化成了泥土,滋養出的植物也有了江湖的味道,有故鄉的靈魂。

那冷雨於詩人而言又意味着什麼呢?只是因爲一脈相連的氣候報告嗎?或是由於雨展開的那些溫柔的聯想?此刻我覺得一切揣測都是不敬,只覺得聽聽那冷雨,總比看看那驕陽摸摸那白雪,多了些詩意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